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19 14:34李青春
教育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学科

李青春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以学校文化统领一切美育环境的营造,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校园标识等方面凸显美的元素,增强美育感染力。

建校于1937年的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校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在对审美文化、审美教育的追求和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面对当前学校美育实施主体单一、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现状,学校提出“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教育理念,依托重庆市规划课题“小学生美感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逐渐实现美育的全面、全员、全程化,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建构小学美育综合化课程群

学校将学生校园生活的课程内容分成艺术美育课程、学科融合美育课程、综合美育课程、隐性美育课程等四类,形成了“1+N”课程体系。

艺术美育课程的“1”指国家基础课程音乐、美术、书法;“N”指校本拓展的艺术课程,包括面向全员的课程、面向学生兴趣层面的个性化课程和专长课程。学科融合美育课程的“1”指的是国家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科学等,学校充分挖掘这类学科的美育内容和美育要素,凸显学科育美;“N”指拓展出来的尚美修身、达美言语、完美思维、创美探索、弘美健体、展美艺趣六类课程。综合美育课程的“1”指美感启蒙课程;“N”指节庆课程、仪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魅力家长课堂”课程、主题统整式学习课程、STEAM课程等。隐性美育课程指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纪、人际关系、校训校服校旗校歌、学校制度与管理等蕴含美育元素的课程。

开发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

“纵”“横”结合,全方位实施艺术美育课程。横向上,学校已形成了“基础+选择+特长”的艺术美育培养路径。“基础”是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学校聘请专业教师,保证基础课程开足、开齐、开好;“选择”是学校开设的各种艺术选修课程,如戏剧、合唱、舞蹈、扎染、民乐等,通过社团、艺术兴趣小组,使学生尽可能获得1—2项艺术技能;“特长”是指个性化定制特长課程,为具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艺术训练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纵向上,加强艺术课程整合,形成了“艺术三级”课程。低段主抓融合艺术课程;中段主抓音乐、美术、舞蹈;高段主抓戏剧、数字艺术、媒体影视。

教学转化,审美化实施学科融合美育课程。学科融合美育课程的实施在于审美化课堂。审美化课堂以美学精神、美育思想为价值引领,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凸显审美特质,实现教学的三个转化:一是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二是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创造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三是将教学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审美鉴赏。审美化课堂追求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要注重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的方法。一是学科知识点组织。审美化教学强化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的组织,践行美育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学科育人本质。“点”,即教学知识点;“线”,即学科内概念的共同点;“面”,即不同学科间内容结构的综合化。二是审美点挖掘。审美化课堂不仅要求学科知识点的清晰化,还注意挖掘学科知识审美特质。审美点是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包含审美的知识和技能、审美的方法、审美的态度情感。如语文“识字写字”,我们可以挖掘出文化美、结构美、形体美;数学“图形与几何”,我们可以挖掘出文化美、想象美、形象美、直观美等,不同学科都能挖掘出不同的审美元素。

其次,教学过程要转化为审美过程。审美化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以学为中心,教学中注重 “自学、互学、展学”,形成了系统的体现新型教学关系的课堂实施要素与策略。一是问题初解的“自学”环节。自学是学生独立学习思考探究,是小组合作互学、展学的基础。我们建构“自读、自问、自研、自悟、自疑”的“五自”自学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并归纳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二是问题再解的小组“互学”环节。基于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共性的难点问题,小组全员参与,共同思考,集体碰撞智慧。梳理学生倾听与思维品质的方法、小组内有效沟通的话语体系;提炼互学环节的内容呈现及任务分工;归纳老师适时介入与指导的操作方法、小组提炼总结的方法与技巧及记录方式。三是问题解决及提升的“展学”环节。展学环节既要对小组学习成果和互学情况进行检查,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凝练提升。归纳出训练学生的音量掌控和肢体动作,展学前角色确定,地点选择等操作策略;梳理出展示小组和非展示组的行为规范,建立互学求助的操作策略和话语体系;整理出教师介入的六大原则和追问的四大技巧,确保展学的灵动生成。

最后,实行审美化课堂评价。根据审美化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拟定审美化课堂的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聚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关系等诸方面实现审美表现,促进学生审美认识、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如:一级指标 “教学过程审美转化”涵括教学环节、教学逻辑、教学语言3个二级指标;如在美感体验指标中,需要评价“师生既保持适度心理紧张,又保持心情愉快”“师生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师生体验教学的成功与收获”等。

打破边界,创造性实施综合美育课程。学校的“美感启蒙课程”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课堂+项目”教学。美感启蒙课程以审美教育为逻辑建构主线,围绕“美”的五个核心要素——秩序、比例、构成、颜色、质感来组织年级学习内容和主题,形成审美素养的学习序列,实行跨学科美育课程资源统整,打破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的界限,凸显学科融合的主题统整式、PBL、STEAM等课程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美感综合素养。建构《美感启蒙课程实施方案》,美感课程内容以自然探究、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艺术作为课程学习的8个维度,每学年开发一个成体系的、全校性的主题项目,打造精品课例。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以学校文化统领一切美育环境的营造,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校园标识等方面凸显美的元素,增强美育感染力。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研发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效果评价工具

根据美育综合化课程育人目标,学校构建 “四力”审美素养评价指标,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审美认知力”评价学生对各种美(和谐)的事物的信息加工力,具体维度在审美注意力、审美感知力、审美直觉理解力、审美联想力;“审美欣赏力”评价学生对美的身心感受力、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美感水平;“审美表现力”评价学生应用美的规律表现美的形式的能力,如艺术表现技能、环境美饰技能、自我美饰技能;“审美创新力”评价学生能用一定技法,遵循美的本质和规律,创作新事物,体现审美创造意象、审美创造激情、审美创造个性等。

学校还构建了课程评价综合化实施的保障举措。其一是制度保障,发布《新美教育行动纲领》《新村实验小学美育课程规划》《小学美育课程综合化实施指南》等;其二是技术保障,学校开发课程实施功能平台,保障艺术美育课程、综合美育课程的选课、互动管理、反馈评价分析;其三是评价工具保障,学校开发了《美感启蒙课程项目学习评价标准》《“新美勋章”评价标准》《新美课堂学习发展评价标准》《“四力”审美素养评价手册》等多种评价工具。

多年来,学校美育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丰富了学生美育发展成长平台和空间,促进了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