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是安享晚年最适宜的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的长寿经

2024-03-24 06:49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4年1期
关键词:杨老帽子学生

◎文/王明洪

中国水声工程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虽然已年过九旬,但精神依然矍铄,且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至今仍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每天都看科技杂志,有时还会参加学术会议或发表一些学术性的文章。他认为:学习、研究是自己安享晚年最适宜的方式。

2017年,杨老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作《我的生活感悟》报告,86岁的他在台上站立了近一个小时,将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工作的热爱、事业的追求表露得淋漓尽致。杨老的健康长寿,和他淡泊名利、乐观幽默、宽容豁达、随遇而安的性格特质息息相关。

杨士莪

“实实在在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1995 年7 月,杨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记者问他当选的感受,杨老平静地说:“赞誉本非一人所有,是众缘结合,实在不必沾沾自喜;诋毁亦非天大事,己错则改,人错不咎,你就是你,并不因毁誉而变作他人。实实在在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话不多,却显露出他对名利的淡泊。杨老常把各种荣誉和头衔比作“帽子”,半个世纪以来,杨老相继换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院士等多顶“帽子”,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严谨的教学作风和科研态度,丝毫不敢懈怠。科研对于杨老来说,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虽说每到一个高度,就会有一顶新的“帽子”,但杨老的目标是难以企及的山顶,而不是攀登过程中所得到的某顶“帽子”。20 世纪末,有媒体采访杨老:“成为院士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今后还有什么计划?”杨老笑道:“今人百岁,已非古稀,七十尚属春秋,打拼水声事业,仍正当其时。生命不息,壮心不已!”曾有人赞誉杨老“开辟鸿蒙,功不可没”,而杨老只是淡淡地说:“那是同行客气。”杨老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琪曾说过,“杨老对于名利的追求十分淡泊,他在担任研究所所长时,主动将岗位津贴减半,并坚持只拿减半后的一半。”

“我骑‘风火轮’回去”

杨老是一个幽默的人。他常说:“遇到发愁的事,如果你认为发愁有用,也不妨发一会儿愁;但实际上发愁什么用也没有,所以不如干脆不理它算了。”一天,烈日当空,杨老骑着自行车去给学生们上课。有位教师问他:“今天您怎么回去?”杨老一笑,打趣道:“我骑‘风火轮’回去!”那位教师一愣,随即明白了:可真是“风火轮”啊,因为自行车的踏板已经被烈日晒得烫脚了。杨老祖籍河南南阳,生在天津,童年在北京度过,后又辗转重庆,最后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的六十余年中,出差的时间加起来又有三十年之多,平均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度过,包括海上实验、课题论证、决策咨询等。曾有人问杨老的籍贯,他笑答:“我是一个四海为家的人。”虽然语出幽默,却也是他大半生的真实写照。即便是给学生上课,杨老也不会忘了他的幽默。有时,他会告诫学生:“该记住的波动方程一定要记住啊!要是专业课没学好,可别怪‘姓杨的那小子’(杨老最喜欢听当年的同事称他‘姓杨的’,他认为这种称呼让人听着很家乡、很贴心,没有距离感)忽悠你们。”此言一出,学生们哄堂大笑。有时因为工作忙,要调整研究生的上课时间,为此,他会真诚地跟学生道歉,称自己为“不可靠分子”。

“不少打人的学生也是被迫的”

1966 年秋,有人告诉杨老,说校园里有人张贴了他的大字报,但杨老并未感到奇怪。适时,已有不少昔日的领导及同事被打倒,更何况他已经听说有人要把他揪出来批斗。有惊无险的是,那张大字报很快就被别的大字报覆盖。1968 年5 月,杨老因负笈苏联的经历,被戴上“苏修特务”的帽子,关入“牛棚”隔离批斗。虽身处困境、自顾不暇,但杨老对那些打人的红卫兵仍抱有宽容及同情之心。他认为“不少打人的学生也是被迫的,如果对于我们这些‘牛鬼蛇神’同情或宽大,那他们不就成了‘小牛鬼蛇神’了吗,同样要挨批斗。”对于“文革”,杨老认为:“虽然我也挨过批判,受过挫折,但对我来说,只相当于小树成长过程中的修剪。有时,反面教育的教学效果也许要比正面教育的教学效果好。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们要受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挫折和失败,然后吸取经验教训,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如有其他合适人选,建议将我免职”

1969 年春节前,因未查出“实质性问题”,杨老结束了长达九个月的隔离批斗,重获自由。五个月后,学校组织数百名教工参加边宣队,杨老和其他几名教员也被派往黑龙江东北部的富锦县。此前,杨老虽然在东北地区生活了近二十年,但毕竟生活在城市中,从未如此亲近、置身于这片粗犷的黑土地。虽然当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没有了政治上的压力,杨老那种随遇而安、平和达观的性格使他能屈能伸。在这里,他和那些思想单纯、直率豪爽的东北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拿粉笔的手拿起了镰刀和锄头,过起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农村的生活固然劳累,却让他感到充实。

1982 年9 月至1987 年6 月,中国船舶总公司任命杨老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的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87 年6 月,杨老任期已满,船舶总公司的领导找到杨老,商谈任职之事。杨老说:“我是党员教师,如果上级需要,也可以继续‘出公差’,但我本身志不在此,如有其他合适人选,建议将我免职。”领导尊重杨老的意见,将他免职。杨老“如释重负”,因为他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擅长的科研工作中去了。

“越不动弹老得越快”

1956 年12 月,杨老和谢爱梅女士喜结良缘。婚后,两人情趣相投。晚年时,谢爱梅因病行动不便,上下轮椅都要杨老抱着,以至杨老自己也落下了严重的腰疾。2011 年,谢爱梅在缠绵病榻14 年后逝世。经朋友介绍,65 岁的中学退休语文教师魏少芬走进了杨老的生活。魏少芬为人热心,性格直爽,她择偶有个原则,即对方一定要让她敬重。对于杨老,她说:“杨老师对患病的老伴照顾了近二十年,这样的男同志让人信得过,也让人敬重。”婚后,杨老再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哪里坏了都是自己修。杨老的学生说:“杨教授从来不把个人的事交给我们,让我们去帮他解决,哪怕出差时的行李都自己拎。”而杨老则说:“我这个人的习惯是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干。因为我觉得人老了,凡是能干的事尽可能自己干。这样还能多活动活动,活得年轻一点,否则,越不动弹老得越快。”杨老和魏少芬都有着乐观、坚韧的性格基因,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养花。在他们家的阳台上,摆放着蟹爪兰、吊兰等盆栽。因为经常出差,不能悉心照料,为此,杨老常自嘲“我家的花常常只长叶不开花”。闲暇时,两人还会逛逛早市、玩玩微信、练练歌。杨老的健康高寿,与他爱劳动、乐观的性格及家庭的幸福也很有关系。

猜你喜欢
杨老帽子学生
笼中鸟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