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 胡恒钊 文丽娟
(1.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江西省九江市开发区港城学校)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指出,“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教育方面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当前,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农村教师。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根本在于培育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笔者从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内涵实际及现实表征、时代价值、失落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村教师乡土情怀重塑路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通常都对生育、养育或培育自身成长发展的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热爱之情,从而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便是乡土情怀。农村教师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抑或长期工作于此地,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对这片土地不免会产生乡土情怀,这既是人之常情,更是农村教师的重要精神品质。这种乡土情怀不会凭空产生,究其根源,便是爱与责任。对于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的农村教师而言,乡土情怀在现实中的表征为:高度认同乡村、积极适应乡村、深深扎根乡村、主动建功乡村。
真正认同乡村,应是对乡村历史、现实、未来三维认同,不能仅仅是对乡村目前的经济、人文、自然等现状的单一认同,更需要对乡村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和乡村未来发展走向全方位认同。首先,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对当地的历史发展、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对当地的优秀风俗文化和特色风土人情给予充分的尊重。其次,农村教师的深厚乡土情怀更体现在对农村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经济水平、教育环境、设施条件等现状有着系统掌握,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最后,体现在对当地乡村振兴前景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认同,在农村未来发展中教师能够明确自身职责使命,将个人奋斗融入其中。
此心安处是吾乡。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对乡村有着充分的适应,一是适应乡村环境,二是适应乡村工作价值。一方面,在环境适应上,教师首先能适应偏僻的农村环境,对于部分农村交通不便、卫生较差、住房简陋等情况能加以克服;其次能适应农村较为复杂的育人环境,能够适应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家校合作薄弱等问题,在教育中能够尊重民风民俗、宗族家规等文化,找到教育教学上的平衡。另一方面,在价值心理上,教师能够不把“城里工作”当体面,不把薪资待遇当价值,不把工作职位当身份,秉持端正的三观,坚守育人的初心,在农村教师的岗位上找到人生乐趣,实现人生的价值。
深厚的乡土情怀是扎根乡村教育的关键。没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只会将农村学校当作“跳板”,满足调离条件后便想尽办法往城市学校“跑”。扎根乡村教育,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身在其中”,扎根乡村教育实践;另外一种是“心在其中”,会时刻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村教育。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可以回归教育的本源,在乡村教育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和价值,并乐此不疲从事乡村教育。当然也不能上纲上线,不能说只有留在农村当教师,才称得上怀有乡土情怀。有些农村教师,因特殊情况调离农村,但心仍然与农村、农村教育在一起,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村教育、关怀农村学生,这也是怀有乡土情怀的表现。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的知识分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掌握过硬教学技能,用心教导农村学生,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学生成长成才,从教育的源头出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传播者、希望的传递者,农村教师能够搭建起外来优秀文化与乡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在村民“富钱袋”的同时,更帮助其“富脑袋”,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作为在农村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乡村人才、文化振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由于城乡差距过大,部分农村教师选择了“逃离”,导致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并且还存在师范毕业生不愿意来乡村就业的问题。要从精神根源上解决农村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必须厚植乡土情怀。因此,涵养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对于农村教育发展和乡村人才、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只有从内心深处涌现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才会把改造落后的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内生动力,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定海神针”,更是开发优质乡土课程的动力源泉,对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部分农村师资缺乏、教育观念落后、家校合作不足等情况,相较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教学环境更为复杂、学生学情更为不理想,这对农村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要求更高。深厚的乡土情怀,“可以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发他们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弄成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避免农村教师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态度。乡土情怀能够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不断砥砺自身师德修养以培育学生高尚品德,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以应对多科目综合性教学,不断掌握良好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家校沟通能力以形成家校合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内涵式发展,更好适应农村教育工作,培育农村学生成长成才。
2.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有利于建立稳定教师队伍
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建立、维持关系的纽带。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是对乡土和学生的爱与责任,是其与农村和农村学生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支月英老师;“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办教育,靠的便是深厚的乡土情怀及以对乡土和对农村学生深深的爱与责任。没有深厚的乡土情怀,教师只会将农村教师当做一个职业、一个身份、一份工作,在外界的干扰、诱惑下便选择逃离。深厚的乡土情怀是让农村教师抵御外界干扰、克服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办教育的宝贵精神力量,有利于农村建立一支深深扎根的教师队伍,保障师资的稳定,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3.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有利于开发优质乡土课程
“乡土课程资源在发展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学生学习角度看,乡土课程资源是真实的情景,有助于拉近学习者与课程的距离,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等弊端”。乡土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丰富的乡土资源经过开发和整合也能成为优质的育人课程。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现有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周围乡土资源因材施教,做到既源于书本,又高于现有书本。通过乡土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培养知行合一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内心熟悉的知识领域出发让所学知识更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厚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农村教师开发优质的乡土课程,丰富农村教育课程内涵,引导学生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进一步明晰乡村教育的使命和宗旨,更加关心关爱学生,用心教育学生;能以自身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与乡土建立深厚感情;能在潜心教学的实际行动中,感召学生感恩家乡、建功家乡。因此乡土情怀作为农村教师的宝贵精神品质,对于关心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农村学生乡土情怀、引导农村学生乡村建功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是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
农村劳动力需求有限,农村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学生多数成为为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对于农村学生未来发展而言,他们的选择很少,父母能提供的资源很有限,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主要靠学习来改变人生的命运。上学后,农村学生大多时间都在校园度过,给予他们最多陪伴的便是老师。具有乡土情怀,农村教师才能够更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意义,他们才会把重心放在农村学生身上而不是应付教学工作上,才能设身处地从农村学生的立场出发,传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才能做到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用心用情帮助学生成长进步,真心培养学生成才。
2.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是培育学生乡土情怀的必要基础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乡土情怀是农村教师身上闪闪发光的优良品质,在教学实践中现实表征明显,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必将彰显得淋漓尽致。具有乡土情怀的老师会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用心讲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实际行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因此老师对这片热土、农村教育工作有情怀,必将深深感染和影响学生,启发学生对乡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乡土的情感,引发农村学生对乡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从而产生乡土情怀。同理,具有逃离表现的农村教师,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逃离乡土。
3.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是引导学生乡村建功的重要因素
只有引导学生为家乡建功,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才真正实现了闭环。学生建功家乡,是培育学生乡土情怀的进一步升华,是从精神培育到具体实践的飞跃。在老师的身体力行带动下,必将影响一批学生返乡建功。张桂梅校长创办免费的华坪女子高中,帮助很多辍学女学生重返校园学习知识,走出大山。有部分学生学业有成后,选择回到华坪女子高中任教教书,传递乡村教育薪火。这是对深厚的乡土情怀能够引导学生乡村建功最好的印证。身教胜于言传,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彰显其扎根乡村的工作价值,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正确理解建设乡村的价值,从而引导更多农村学生建设家乡。
教育另一本质属性便是传承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土在千年的演变中积淀着内涵丰富的优秀乡土文化。但近年来部分农村文化逐渐空心化,另外少数人“金钱至上”的观念冲击下,不能直接创造利益的乡土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引领者,身上肩负着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职责使命。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这份职责使命,在工作中促进乡村文化进一步发展。
1.坚守乡村文化阵地,缓解乡村社会文化空心化
“乡村学校教育是否可能成为乡村文化荒漠化之中乡村少年的救命稻草为乡村少年树起一片精神的绿洲”。乡村文化的传承关键靠人。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少部分年迈的老者留守农村,导致了乡土文化无人问津、无人传承,农村社会文化显现出空心化。农村学校教育是乡村中仅存不多的绿洲,对传播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怀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更能够意识到在农村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而挑起其优秀乡村文化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的重担,坚守乡村文化绿洲并积极向外延伸,让乡村社会文化不断从“星星点点”发展到“郁郁葱葱”。
2.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优秀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乡村文化生态被冲击、被破坏、被遗忘的大背景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十分必要。农村教师作为乡土文化的整理者、传播者、传承者,身上肩负着挖掘收集优秀乡村文化,向农村学生传播优秀乡村文化的责任。因此,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在充分尊重优秀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更能够意识到优秀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根,是村民灵魂滋养的源头,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能进一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能结合当下学生特点,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形成影响力强、实践性好的乡土课程,让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3.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
农村教师是连接外来优秀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乡村文化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吸收、借鉴、融合外来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完善乡土文化内涵。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首先能充分认识优秀乡土文化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传播外来文化。其次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能够保持其工作激情,源源不断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知识传授、外来文化传播,激发学生对优秀乡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的进行对比、思考。最后,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也能引导学生将优秀乡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融合,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在一代代学生的学习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村教师的逃离,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呈现出失落样态。究其因,才能治其本。探究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失落原因,是重塑乡土情怀的必由之路。乡土情怀的失落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因此,可以从农村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农村教师缺乏乡土情怀,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自身因素可归纳为,农村教师在乡土能力上的不足,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情感的淡薄。
1.乡土能力不足
乡土能力是农村教师适应教育工作、发掘工作价值的关键。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和关心关爱,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学习不用功、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在生活中容易叛逆难以管教,如出现吸烟、打架、早恋等情况;同时,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问题,教育职责更多压到学校及教师头上,家校合作难以实现。这些都给农村教师教育教学带来不小压力。农村教师由于乡土能力不足,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和应对。因此,部分农村教师往往选择逃离当前教育环境。
2.乡土认同缺失
只有对乡村文化、农村教师职业和工作价值有深刻的认同,农村教师才能愿意扎根于乡村之中开展教育。首先,部分农村存在许多文化落后现象,农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身处其中,不免存在不适应、不认同的情况;其次,在一部分人看来农村教师意味着教学本领底、发展前景差,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农村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自信感;最后,唯分数论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农村学生学情较差、设施落后、家长不够重视等因素,农村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差,农村教师往往难以深刻认同自身工作价值。基于以上的认同缺失,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往往难以培育。
3.乡土情感淡薄
情感在社会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工作更加集中于教育教学。工作分工日益明确,工作单一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也导致农村教师与学校外界的交流不断减少。很多农村教师,多数时间工作生活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部分学生家长外,几乎与其他村民没有接触交流。这导致农村教师缺乏与村民的深入联系、对乡村生活的深度体验、对乡村实践的深度参与,对乡土自然产生不了深厚的情感。没有深厚的乡土情感作为基础,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面对城市的繁荣发展,教育体制缺乏乡土气息,乡村文化衰落凋零等情况,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受到外部客观因素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1.外界环境干扰
现阶段,城乡差距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当前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部分农村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便利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便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之相比,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教学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学生学情较差,农村教师职业“前景渺茫”,并且在外界看来,城市的工作似乎更为体面,城市教师身份地位似乎更高。面对这样的外界环境和世俗眼光,许多农村教师往往很难抵挡住外界的语感和干扰,选择逃离。
2.教育离农离土
教育教学中没有乡土气息,乡土情怀也就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一方面,当下城乡采取的是统一的教育体制,教育课程、教育培训、教育研究、教育评价完全一致,针对农村教育没有任何的乡土特性、乡土气息。乡村教育在与城市教育的对比下显得落后,这必然导致农村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逃离农村前往城市。另一方面,部分农村教育中乡土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缺乏乡土情怀培育,使得农村教师难以深刻了解乡土社会、理解乡土文化。农村教师对农村的发展、农村文化形成不了深刻认识,乡土情怀也自然难以形成。
3.乡土文化凋零
中华优秀乡土文化是乡土情怀的文化基因。贫瘠的文化土壤中,难以培育出乡土情怀丰硕的果实,乡土情怀的培育须根植于优秀乡土文化的沃土。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优秀乡土文化面临无人问津、无人传承的境地。面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日渐式微,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便没有了根,即使部分农村教师有着为教育事业积极奉献的一腔热情,没有乡土文化的滋养,在外界的干扰下也容易成为无根之萍、不系之舟,随波逐流逐渐飘散。
乡土情怀是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潜心开展教育教学的关键,更是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根源所在。引导农村教师建立深厚乡土情怀,已然成了重要的教育课题。培育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可以采用以农村教师为主体,以乡土情怀为客体,以培育方式方法为介体,以培育环境为环体的“乡土情怀教育”方式。因此,农村教师乡土情怀重塑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农村教师培育乡土情怀必须强化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在深化农村教师乡土认同,加强农村教师乡土实践中培育乡土情怀。
一方面,深化乡土认同。农村教师只有认同乡土文化、认同农村教育使命和工作价值,才能真正心无旁骛扎根农村教育。其一是要深化乡土文化的认同。农村教师作为一定意义上的“乡民”,要主动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社会人物等,在充分认识乡土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尊重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其二是要深化农村教师使命的认同。农村教育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农村孩子的未来,农村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使命。农村教育工作任务繁杂琐碎,农村教师容易沉溺在疲于应付工作当中,从而遗忘农村教育的本源。因此,农村教师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并认同农村教师的职责使命,激活教育教学的不竭动力。其三是要深化对农村教育工作价值的认同。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教育工作的价值容易以成绩来衡量。农村学生因多种因素影响,总体学习成绩上在客观上来说比不上城市学生。但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在于传承文化。农村教师一定要明白,农村教育工作具有为农村“立优秀文化之魂”“树全面发展之人”的崇高价值。农村教师一定要高度认同自身工作价值。
另一方面,加强乡土实践。实践出真知,农村教师只有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农村生活实践中才能培养出乡土情怀的“真知”。其一,加强乡土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知识、认识、能力、情感等都会不断地提升。农村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提升教学本领、认真备课上课、勤于课后反思、积极开展家访、用心教学评价,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培育出深厚乡土情怀。其二,加强乡土生活实践。农村教师作为特殊意义上的村民,应该主动融入乡村生活,不能将自身禁锢在校园的方寸之间,成为乡村的局外人、边缘人。农村教师要主动与村民加强交流,感受周围人的温暖;要通过家访、调研、结对等活动,加深对村民生活的了解,加深对农村生产实践的体验,真正了解农村生活实践。只有加强了与村民的交流,拓展了农村生活的交际圈,真实感受到了农村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生产实践,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才将不自觉地产生。
乡土情怀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望而不可即。农村教师要培育乡土情怀必须进一步明晰乡土情怀的意蕴,让农村教师有所意识;进一步彰显乡土情怀价值,使农村教师更加认同;进一步凸显乡土情怀的影响,让农村教师更为触动。
1.明晰乡土情怀的意蕴
乡土情怀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乡土情怀作为被培育的客体,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定义,没有确切的现实表征,鲜被人们提及,长期处于“隐身之中”,那么乡土情怀对于乡土教师而言肯定是鲜有所知,就算有所耳闻也将置若罔闻、束之高阁。要让农村教师主动加深农村情怀,首先要让农村教师意识到这种情怀对自身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乡土情怀,要进一步明晰内涵,明确乡土情怀在高度认同乡村社会、主动适应乡村环境、深深扎根乡村教育、积极在乡村建功立业等方面的现实表征,让农村教师培育乡土情怀有标准可依,有足迹可循、有路径可走。
2.彰显乡土情怀的价值
乡土情怀作为农村教师宝贵的精神品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融入乡村生活、发觉工作乐趣、实现工作价值等均有重要意义。对于乡土情怀价值,一是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经过系统研究分析,给予乡土情怀价值充分认证。二是可以通过选树一批有代表性、有典型性怀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进行表彰,给予乡土情怀价值充分肯定。三是可以通过宣传报道的方法,宣传具有乡土情怀农村教师的感人事迹,对乡土情怀的价值进行充分彰显。以多措并举的方法彰显乡土情怀的价值,让农村教师找到乡土情怀培育的方向、汲取乡土情怀培育的动力。
3.凸显乡土情怀的影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有乡土情怀农村教师的事迹进行深度宣传报道,扩大其感召力和影响的覆盖面,将有助于广大农村教师向典型看齐、向典型学习。目前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呈现普遍的失落样态,但农村教育中也并不乏饱含乡土情怀潜心教育的现实案例。如:“感动中国·2011 年度人物”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胡忠2001 年主动放弃成都知名中学的教师工作赴西藏康定市支教,之后带着爱人谢晓君一起在西藏支教,一待就是22 年,被当地藏民称为“菩萨老师”。对于这类具有深厚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其感人事迹提升其感召力,应当广泛宣传报道扩大其影响覆盖面,影响广大农村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价值,吸引一批又一批农村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潜心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不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育。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乡土情怀更直接产生于乡土课程的研究、乡土课程的教学和乡土情怀的培育之中。
1.深入乡土课程研究
乡土课程是具有乡土特色、饱含教育意义,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课程。一门优质的乡土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农村教师要开发一门优质乡土课程,必须深入了解当地乡土文化和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有关部门要加大乡土课程研究支持力度,设立更多的研究课题、制定更完善的研究制度和开发流程,投入更多的研究资金,转化更多的研究成果,让更多农村教师有条件、有资源、有动力进行乡土课程研究。要以乡土课程开发为目标导向,引导农村教师在深入了解乡土知识,系统学习乡土文化,潜心开发乡土课程中,培养深厚的乡土情怀。
2.抓实乡土课程教学
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教育指挥棒”下,农村教育存在唯分数论的导向和特征。许多农村学校的乡土课程教学没有抓实,有的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乡土课程,没有实质的教学意义;有的更甚,课程形同虚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用心上课,不仅学生有收获,教师也将有提升。抓实乡土课程的教育,有利于农村教师在乡土课程的教学中感悟乡土文化、感受乡土魅力,培育乡土情怀。要抓好乡土课程的教学,要让农村教师认认真真备课、用心用情上课,不能让乡土课程再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强化乡土情怀培训
职前和职后培训是帮助农村教师适应农村教育工作、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一环。目前,在教育“离农离土”的大背景下,人民教师培训标准统一、形式雷同、内容相似,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育情况,鲜有针对性、区别性的培训。因此,要用好教师培训的这一重要环节,在培训中加入当地情况介绍、乡土知识讲授、乡土文化讲解的内容,加入乡土课程研究、乡土课程教学的指导,加入具有乡土情怀的农村教师感人教育事迹的学习等,以帮助农村教师在培训中进一步厚植乡土情怀。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对于农村教师而言,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制度保障、社会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认可,学校进一步为农村教师营造温馨氛围。
1.健全制度保障
农村教师条件更为艰苦、工作压力更大,政府进一步健全各类制度保障,尽可能帮助农村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农村教师更加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其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关制度。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薪资、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保障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教师奖励制度。要积极举办各类评选和竞赛活动,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土课程”“农村教师授课比赛”等,肯定农村教师的工作价值,提升其获得感。其三是健全和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对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给予一定倾斜,如增加名额、农村教龄到达年限自动评定等。其四是建立健全公费师范生制度。公费师范生作为农村教师的重要来源,要在公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好的保障,在乡土能力的培养上下更足的功夫,在乡土情怀的培育上做到未雨绸缪。
2.强化社会认可
乡村社会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场域,对其乡土情怀培育有着重要意义。其一是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随着农村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导致村民对农村教师知识的认同、权威的认可不断地衰减。农村社会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强教师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增强村民对农村教师的尊重与认同。其二是要增加农村教师的乡村参与度。多数外地农村教师与当地乡村生活存在难以融入的情况,使之难以与村民和乡村建立深厚的感情。乡村社会要通过构建村委会、村民和农村教师的交流平台等,让农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参加乡村活动,让其真正融入乡村生活之中。其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优秀乡土文化是乡土情怀的根本养料。目前,部分优秀乡村文化在逐步走向衰落,赌博、婚闹、高额彩礼等落后乡村文化依然存在,要让农村教师对乡土有高度的认同必须营造更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3.营造温馨氛围
学校是农村教师安身立命与发挥自身价值的场所,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教师信念,影响着农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学校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真正成为农村教师的“此心安处”。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学校要通过各类活动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打造温馨温情的集体氛围;要加强生活保障水平,在饮食、住宿等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生活质量,通过成立工会、建立职工之家促进农村教师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厘清工作边界,为农村教师减负。农村教师工作千头万绪,很多是职责外的工作。学校作为农村教师的港湾,要进一步帮助农村教师减负,让农村教师安心教书育人,提升其工作幸福感。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农村教师承担着培育乡村人才、传承乡村文化的光荣使命。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而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从内心深处引导其扎根在农村、奉献在农村的“魂”。因此,帮助农村教师培育乡土情怀是社会所需、民之所盼,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