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碑

  • “碑学”与“碑派”
    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这里所谓“碑学”,转而指称“写魏体”的书法风尚。《体变第四》一章中,康有为论及清朝书风之变,把碑学书风视为清朝书风演进的一个阶段:“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康有为所谓“碑学”的概念,还不限于金石学、书风两端。《尊碑第二》一章中,他有一段推崇包世臣著书立说以提倡北碑书法的文字:

    书屋 2023年8期2023-08-21

  • 从郑道昭《论经书诗》谈写碑三阶
    法。两派为南帖与北碑。帖学自古及今论述、指导学二王法帖的人不可胜数。相比之下,碑学自清起虽然有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述书》等学碑理论与心得在世,都不曾系统的提出学碑方法以及阶段性的指导。今天的书坛也像当初唐人对王羲之书法趋之若鹜,对碑学狂热,却没有系统性的碑学教育手册问世。笔者只是区区村下孤童子,但是蒙恩师教诲,所以才敢稍微拿起笔来谈谈碑学,论调无方,不敢登大雅之堂。民国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俞剑华有《书法指南》一书,今以此书为项背,将学碑心得分为三个

    艺术品鉴 2023年12期2023-06-11

  • 北朝书风的近代接受
    是南北朝碑尤其是北碑。直到邓石如、包世臣出现以后,系统学习北朝碑刻才成为主流。阮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书派进行了理论总结,此为清代碑派书风之理论先导,邓石如则由篆隶发端,在创作层面解决了碑派书法的笔法问题,包世臣则从理论层面对邓石如碑派笔法加以总结,康有为则对包世臣、阮元等人的碑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对北朝碑刻尤其是魏碑进行了美学层面的深刻总结,并从创作实践层面开创性地实现了北碑方笔的圆笔化书写。自包、康而后,清代碑派书风几乎占据一统天下之局面,举凡文

    中华书画家 2023年2期2023-03-22

  • 碑学建构中的师法取向及相关问题 ——以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例
    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①如果站在书法风格史的视角,康氏以上这段话大致允当;但以之概说书法史实,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未免有夸大当时碑学影响的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其一,康有为抹去了碑学与金石学的界限,将文人士子多参与的访碑及拓本收藏、考订等也纳入到了碑学的范畴,虽与碑学关联紧密,但本质不同。金石学是当时文人士夫的一种风尚,不仅体现着他们对“古雅”的亲和,也有考经证史等追求“实学”及著书立说的实际诉求。清代金石学著作迭出,数量

    中华书画家 2023年1期2023-03-08

  • 形彰势显 ——简析赵之谦行草二帖
    。康有为曾总结“北碑十美”以强调此审美体系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以及师法的价值。故此,对于北碑具体艺术形象的汲取、运用无疑是碑学书法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亦符合碑学书法提炼本体语言、完善艺术体系的内在需求。从存世作品来看,赵之谦清楚地意识到了在其所处时段,碑学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成功地完成了北碑行草化的历史任务,并创立了个人风格,影响深远。本文从赵之谦行草作品入手,对其北碑行草化的具体实施略作解析。一、为梅垞书七言联赵之谦曾致力于颜体,自言少年时日写《家庙

    中华书画家 2023年1期2023-03-08

  • 吴熙载对包世臣书学理论的全面继承 ——从吴熙载《与魏锡曾手札》谈起
    ,分则毫铺,皆见北碑。南朝亦共守此法,唯韵不同。武德以前尚且合,下此则日漓,包邓出而复合。此我朝书品当远迈步前修。唯南朝帖则不易得,非具真鉴,以意逆志,未可言已。若徒事皮相,不窥本源,则遁入歧途者多矣。……大约字字虚神,天授之事,各秉于生。初充以力,所以尽其量。读包先生艺舟双楫。则趋向不惑矣。有枣版阁帖黄亭稧帖。则南朝人神理,可想而得之。有北碑,则可以上进分篆矣。包先生能通北碑。故神旺而骨亦健。邓先生少南朝迹,故骨骏而行草逊。此天之所靳也。不难看出,包世臣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2022-11-08

  • 现当代龙门碑学大家比较研究 ——以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为例
    法取法一直植根于北碑,并将北碑笔法发展到极致,作品整体表现出刚柔并济和质朴奇险的个人风貌。三位书家可以说都对《龙门二十品》情有独钟,并通过自身对于取法对象的不同理解,最终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故本文以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三位碑学大家为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于右任、李叔同、张伯翔三位碑学大家的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从学界对于右任碑学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于右任先生的碑学影响了行草书的艺术风格。由学者钟明善所编撰的《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于右任书法全

    当代美术家 2022年5期2022-10-19

  • 喻建十艺术集评
    书渊源家学,肆力北碑;又复论作并举,书画双绝,是乃心手相应,终以成家。先生书学,约而言之,亦有三时:少年秉承家训,取径北碑古拙一路,立定规模;壮年继而参酌时代诉求,乃思乃作,锐意创奇;而今复乃内求于心,融通物我,奇拙一变,风格乃成。总而言之,其书承家学,随时代,而重风骨,终以其清刚顿挫之风格,复归于风遒骨峻之一脉。循循然,彬彬然,其人其书,表里相成,成就出一派碑学之新趣味,而卓卓然一代名家也。——杨健君喻建十 明月如霜 中国画 78×138cm 2008年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0-18

  • 何绍基的书学“朋友圈”
    的书家,他在取法北碑、变革行草笔法及楷、篆、隶等方面的成就,标志着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各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阮元(1764-1849)是何绍基的老师,也是清代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所撰《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提出了传统的两大内核:“二王”一脉的帖学体系和汉魏碑版、石刻的北碑体系。其明确指出“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其用意在于“辨章学术”,倡古质而去媚俗,为书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何绍基承续阮元“南北书派”“北碑南帖”的书学思想,虽曾一再

    老年教育 2022年6期2022-06-10

  • “刘墉学北碑”考辨
    张鑫一、“刘墉学北碑”的提出与影响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谥文清,山东诸城人。刘氏生于官宦世家,乾隆年间中进士后历任要职,嘉庆初升任大学士并加太子少保,系乾嘉年间重要政治家。刘墉不仅身居高位,书法上亦颇有造诣。刘氏一生转益多师,晚年方错综群法,自成一家。初看刘墉书作,常有软弱无骨、全无法度之感,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自然天成、“绵里藏铁”。张廷济赞其“数百年一大宗匠”[1],而刘恒认为刘墉“为清代帖学书法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2]。可见刘

    大学书法 2022年2期2022-05-20

  • 说说琬琪的字
    今更倾向于质朴的北碑一路,这与她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有关。我们写的字,不都是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吗?可对于她的书法,我完全不想套用刘熙载的这句话。不是因为这个女孩儿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正是因为她的普通,因为属于她的小小追求。她读研后才喜欢上了北碑并立刻沉浸其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于魏碑这种书体,琬琪从陌生到每日临习,然后到现在取得的一点小小成绩,她的确是付出了很多,目前仍在不断的探索进步当中。我是了解她的,我也写北碑,而她的字比我的更加隽美,一点一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2期2022-01-10

  • 习北魏墓志有感
    搬硬套,还需保持北碑书法的雄强和质朴。这种以临代创的状态,我想定能事半功倍。临摹大抵是为创作服务的。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整体章法去调整字法,清人包世臣说:“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故学习魏碑应与学习唐楷有所不同,魏碑字体琳琅满目,一人一体,因其定法不在外形而在内核。起势既定则各字态随势而生,机杼自出,蜿蜒不绝,姿态万变。举些具体的例子:若本身属于方扁类型横向的字如“也”“己”“工”字等,我们在创作中则不必刻意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12期2022-01-10

  • 试论沈尹默书法学习路径
    询书法,中年练习北碑,也用赵孟頫笔法写字。其幼年受到多方的书法熏陶。沈尹默早年在私塾接受书法启蒙。先跟随私塾老师吴夫子学习书法。夫子崇拜黄自元,让沈尹默以黄自元所临欧阳询的《醴泉铭》楷书为学习范本,他就依葫芦画瓢临习黄字。后来在父亲教导下,进行转换:“记得在十二三岁的时……父亲很简单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样子。这才领会到黄字有问题。”[1]通过父亲的教导,沈尹默开始临欧阳询字,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时常也临写家藏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和赵孟頫刻帖

    书法赏评 2021年3期2021-12-02

  • “熟”后“生” ——清代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风嬗变
    、沈曾植等人均以北碑或简牍融入行草书的创作,行草书风的发展也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出新的气象。如果说碑学浪潮兴起之前行草书风的发展一直围绕“二王”书风来展开,整体基调是以王书笔势系统为拓展所呈现出的是书卷气之“熟”面的话,那么晚清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创作融入北碑简牍意趣所呈现出的别样风格则可视为金石气之“生”面。清代碑学的兴盛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变革,其改变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打破了固有的取法模式,体现在行草书方面,其改变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灵动潇洒

    中华书画家 2021年11期2021-11-23

  •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基础,因此他写的北碑显得更为高古,其高古不仅仅局限于似有波磔的勒画,更多的是对于篆隶雄浑之气的把握。可贵的是,他将这种雄浑与墓志的灵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有如“楷隶书”的面貌。周锟一路以小字北碑的优长走来,先后入选了“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展”等重要展览,迅速成长为众多学子钦慕的新“国手书家”。他随我读研以后,我建议他可以尝试走走碑帖交融的路子,继续他的“探路者”角色。他果然转而学帖,主攻东坡。他有意错开《黄州寒食帖》《

    名家名作 2020年8期2021-01-20

  • 说说琬琪的字
    今更倾向于质朴的北碑一路,这与她所接触的人和环境有关。我们写的字,不都是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吗?可对于她的书法,我完全不想套用刘熙载的这句话。不是因为这个女孩儿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正是因为她的普通,因为属于她的小小追求。她读研后才喜欢上了北碑并立刻沉浸其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于魏碑这种书体,琬琪从陌生到每日临习,然后到现在取得的一点小小成绩,她的确是付出了很多,目前仍在不断的探索进步当中。我是了解她的,我也写北碑,而她的字比我的更加隽美,一点一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12期2021-01-10

  • 习北魏墓志有感
    搬硬套,还需保持北碑书法的雄强和质朴。这种以临代创的状态,我想定能事半功倍。临摹大抵是为创作服务的。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整体章法去调整字法,清人包世臣说:“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故学习魏碑应与学习唐楷有所不同,魏碑字体琳琅满目,一人一体,因其定法不在外形而在内核。起势既定则各字态随势而生,机杼自出,蜿蜒不绝,姿态万变。举些具体的例子:若本身属于方扁类型横向的字如“也”“己”“工”字等,我们在创作中则不必刻意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12期2021-01-10

  •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
    ,众书家从中汲取北碑苍劲老辣之意,以改董、赵靡弱之风,促成碑学兴起。在此背景下涌现大量的书法家,其中以刘墉、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清四家”,代表了清中期帖学鼎盛时期的书法水平。文章择选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清四家”书法作品若干幅,以供众人品鉴。关键词:北碑;“清四家”;书法满清入关之后为稳固政治,推行“崇儒重道”“文教为先”,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乾隆帝尤爱赵孟頫,清初期诸帝的个人爱好左右了当时书坛的风尚,清中期书学成风,极大地推动了帖学进入繁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2020-10-12

  • 还小楷天真烂漫稚气 归魏晋大智若愚风度
    大王《乐毅论》、北碑《张黑女》,又习北碑《张猛龙》、大令《玉版十三行》;再至曹魏钟太傅《荐季直表》。行书兼习陆柬之《文赋》,再至米南宫《苕溪诗帖》《蜀素帖》。小草专攻大王《十七帖》。近十载,辗转于“钟王”《荐季直表》《乐毅论》《十七帖》,然难有质变性领悟。二0一九年,少有挥毫,偶有感想方掭毫试纸,近乎不曾触碰笔墨几日。常冥想苦思于无数书家同人注力之所在——如何从数十载苦修中求得顿悟与精进?二0二0年二月五日晚,执笔一念忽如席地狂风,急理笔墨纸张,以案前之《

    书画世界 2020年5期2020-08-06

  • 张金武·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
    篆金文,石鼓文,北碑及书史,书论,书法美学。将大篆金文笔法,北碑笔法融入到作品中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因而作品气势恢宏,遒迈旷雄,书韵流畅,天真纵逸,笔法固淡,朴拙离古,笔力内蓄,圆劲苍老,似铜锈铁骨,如阵云摧城,能入木三分。1992 年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大展,且到日本巡展,部分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并入《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青年书画家作品选》《神州艺萃》等大型书籍。【学书心得】飞白与枯笔的区别在书法笔法中,飞白与枯笔是有所不同的,但在书法赏析中

    南风 2019年32期2019-12-07

  • “我给您寄张照片吧”
    临历代名帖,出入北碑,自创一家呢……”启功笑道:“那就怪了,怎么包世臣(力主北碑书风的清代书法理论家)贬斥的毛病他都有啊,是不是走错门了?”启功被打成右派后,有一个老先生在会上批他批得很厉害,平反以后两人见面,老先生觉得很尴尬。启先生主动和他握手說:“过去的事情,本来就是在演戏,你别太当真。有人唱白脸有人唱红脸,唱过就过去了……”启功晚年时,许多人打着“看望”的名义来求字,启功实在没辙就只能回绝:“您别来看我,您要是想看我,我给您寄张照片吧。”〔责任编辑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9年11期2019-11-25

  • 甲骨文
    关键词】甲骨文;北碑;师法【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5-0037-04一、甲骨文概说在没有发现比殷商时代更早的文字资料前,甲骨文应该是与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并列的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之一。除甲骨文之外,另外三种文字已经失传。《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道:“人类历史上,汉字是少数几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初的书写系统仍在被继续使用的唯一一例。”中华民族文明史册中辉煌的一页——甲骨文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1期2019-09-10

  • 张金武·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
    篆金文,石鼓文,北碑及书史,书论,书法美学。将大篆金文笔法,北碑笔法融入到作品中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因而作品气势恢宏,遒迈旷雄,书韵流畅,天真纵逸,笔法固淡,朴拙离古,笔力内蓄,圆劲苍老,似铜锈铁骨,如阵云摧城,能入木三分。1992年始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大展,且到日本巡展,部分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并入《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青年书画家作品選》《神州艺萃》等大型书籍。

    南风·中旬 2019年11期2019-09-10

  • 碑派书法首倡者
    感极强。极力推广北碑包世臣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径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四种》,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碑体,盖俗尚成矣。”他对包世臣推广北碑的汗马功劳给予极高的评价。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4期2019-05-05

  • 论包世臣书学观 ——“碑”与“帖”的融进探索
    境,包世臣强调了北碑在追溯古法、学习古法的过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3]。由此可见,单单依靠思想层面对碑帖融合的认识并不能有效指导其完成具体实践。需将更深入的研究集中在碑派和帖派书法实践的融合。以包世臣的学书经历和书学思想为研究基础,从其书法实践如取法对象、点画笔法、结体章法、风格等方面仔细辨析,挖掘碑帖二派书法的融合和区别。包世臣自少年学书就辗转多家,其经历在《艺舟双楫述书上》中有记载:年十五,从应试书入手,又依照家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3-22

  • 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据其胜。”至此,北碑南帖之说正式提出。而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发展了北碑的说法,使北碑得到进一步推崇,实现了清代碑学思想的自觉。包世臣还创造了专属北碑风格美的概念词汇,例如“跌宕”“茂密”“萧散峻逸”等,引起众人的讨论。碑学在人们习厌了帖学的传统环境中,展示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新风采;在帖学走向靡弱和薄俗时,碑学开始兴盛。与清中期相比,后期的碑派理论家已经普遍不再满足于对北碑和秦汉石刻的模仿,而是开始在此基础进一步追求个人风格特点,碑派书法开始了由技进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1期2019-02-14

  • 北碑为什么是美的
    内容提要:要回答北碑之美,必须回答什么是书法的本体。书法本体就是书法在结字的同时其线条所具有的拟象能力。评价书法的标准是线条的拟象能力,而不是笔法本身,笔法仅是通向书法堂奥的方便之门。书法的物质本源是世间万物,所感所看无不可寓于书,而《易经》的取象思想,则是书法的理论根源。清代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说到书家的最高境: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北碑那么不美丽,却

    书画世界 2019年8期2019-01-10

  • 北碑师法论(下)
    》证之。沈曾植对北碑的关注点与康有为不同,他更重视北碑笔画中起收、转折的方锐刚健特征,这在北碑中更具普遍性。沈曾植说:愚读《艺舟双楫》,心仪“中画圆满”之义,然施之于书不能工。……惟小篆与古隶,可极中满能事。八分势在波发,纤浓轻重,左右不能无偏胜,证以汉末诸碑可见。故“中画蓄力”虽为书家秘密,非中郎、钟、卫法也。(《海日楼书论》)此论值得重视,它所针对的是包世臣的“中实说”,我们来看包氏原文: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今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

    江苏教育 2018年93期2019-01-08

  • 北碑师法论(上)
    能分派的。所谓“北碑”,包括碑、志、摩崖、造像等北朝石刻书迹,而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南朝石刻书迹在风格类型确亦与此相类。师法北碑的书家往往同时师法南朝碑志,尤其是南朝宋的《爨龙颜碑》和东晋的《爨宝子碑》。因此在本文中,“北碑”的所指也含此类在时间、地点上属南朝而风格上类于北碑的碑志,并且其范围还可以更为宽泛一些,上可推至三国,如《谷朗碑》,下可包含部分的隋代碑志、造像。在本文中,“北碑”更是个风格性的概念。影响碑学的发端、发展与传播有诸多的原因,其在不同的阶段

    江苏教育 2018年85期2018-12-17

  • 李晓军的书法艺术
    经渐在发生变化。北碑书法之尘封已然被当代(包括南方学子)相当多的书法家所拂拭。涌现出了相当多的属碑学体系的书家。李晓军便是其中的一位执着者。大凡当代碑学体系的书家,基本走的是碑与帖相融合的路子。因为这是一通衢,成功者不乏其例。而李晓军所与众不同者,亦同康有为的“无唐法”类似,走的是一元化,以专攻北碑为取向的路子。北碑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体系。之所以称为“体系”,在于它含纳了诸多的风格样式。所谓“一志一格”,“一石一貌”就是这种风格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一

    艺术品鉴 2018年10期2018-10-29

  • 刘自椟:是谁害了我们这么多年轻人
    写得熟而肥。后写北碑,始学姚伯多,再学广武将军,后收集墓志,所见甚多。他写北碑,求自然。用北碑写草书,有章草味道。11、吴昌硕结体“左低右高”。如果在他基础上求变就很难。吴讲“得簋盘遗意可喜也”。学吴再学也超不过吴;刻印单刀学齐(白石),刻不过齐。12、临帖应先形似后神似,破与立(先破后立)。13、文以载道,字以寄怀。书法这门艺术,就像一瓶酒,结体、结构、章法就像酒瓶子,书写的内容就像酒,瓶里装什么酒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词宁肯不写。14、这些年有点书风不正

    艺术品鉴 2018年6期2018-09-15

  • 孤独的先行者
    引碑入草;狂草;北碑;神韵【中圖分类号】J623.3 【文献标识码】A真正的书法大家,往往是孤独的。在现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沉寂”的书家,他毕生以狂草为探索方向,取法汉唐,引碑入草,曲高和寡,为人又极为低调,身后却为书法理论界所重视和认同,成就书坛的一个传奇。此人就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倡者和实践的开拓者李志敏。一、李志敏的早年岁月1925年4月,李志敏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仁义且具艺术天分,深得邻里嘉赞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2018-05-14

  • 清道光年间书法的北碑风尚 ——以张纶英《肄书图》题辞为例
    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在这一论断中,康有为认为书学北碑的风气萌芽于咸、同之际。马宗霍《书林藻鉴》亦称“咸、同之际,可谓北碑期”。不过,从清代女书法家张纶英《肄书图》众多题辞所展现的情况来看,道光中后期,北碑书法于士林已经获得较高的评价与较广的接受,甚或可以看作北碑的萌芽阶段。道光乙酉,(纶英)从先府君宦山东。越岁,殇二女,悲悼几废寝食。乃复读书习字,乞府君书方寸正书百字,日模一

    艺术评论 2018年2期2018-05-10

  • 赵之谦魏碑实践解析
    元、包世臣等著《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历下笔谈》,何绍基、赵之谦等加以实践,终于形成碑学高峰,下面作者试图以赵之谦对北碑的临摹学习为例,讨论文人书家如何对魏碑进行临习和吸收。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门径,也是每一位书法家终生实践的课题,在这一点上,赵之谦也不例外。赵之谦一生主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正书”。故其书法楷、篆、隶皆有可观,然而,最受他自己认可的确是他的魏碑体楷书。赵之谦曾这样评价自己所书各体:“弟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非擅长

    书法赏评 2017年5期2018-01-16

  • 品读
    条析理地提出了“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将北碑与南帖并举,并赋予了北碑以绝无仅有的历史地位。经过阮元的考证,他在南帖之外梳理出了北碑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南帖与北碑不同书风的特质与成因。在阮元看来,南帖有南帖之长,北碑北碑之胜,二者各有所长。书写尺牍信札或者手卷,求其意态飞动,挥洒自如,这是南帖的长处。而界格方正威严,质朴实在,则是北碑的胜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帖的长处虽然是挥洒自如,但其缺点却易于“轻浮”,北碑的长处是方正威严,虽看似粗粝,却是“质

    江苏教育 2017年85期2017-12-14

  • 赤子心 优游古今
    恩师陈奇公命我从北碑或颜字大楷择一临习,恩师言道:“这帖可使其气度雄强,用笔峻厚去侧媚之病!”当时,初学书法才四个寒暑,眼界不高,只看得懂漂亮的字,北碑只练了半载就半途而废了,不过种子既已种下,奠定往后十年,我以楷隶合体的书写风格为创作方向,结体取写经、兼容北碑,长锋羊毫行笔,时而隶法沉着,横势舒展或以行草润燥动态张力而为之。我试着从不同领域切入,勇于尝试,学古而不泥古,衍生出各种新的书写可行性!就我的经验而言,好的老师应以启发为首要,了解学习者各阶段的需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10期2017-11-30

  • 浅析欧阳询楷书风格形成的轨迹
    美,二王、智永和北碑书法,都是体现出这一特征,这种审美风格一直延续到初唐。初唐书法崇尚的瘦劲之美,欧虞为典型代表,这种时风的转变,直至中唐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吴道子、颜真卿为代表的书画家开始一反魏晋以来清雅之风,而崇尚丰腴宽博之美,无论是“吴带当风”,还是雄浑的颜楷、张萱周昉的仕女,甚至韩干笔下的马,都是以丰肥为美。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入唐已是暮年,此时唐代崇尚雄浑的时风尚未出现,其书风审美取向都是受魏晋南北朝影响。欧楷结构中紧外松,中宫收得紧凑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10期2017-11-30

  • 赵之谦书法艺术风格
    。赵之谦尤擅长用北碑来写行书草书,为避其呆板,又取其线条的厚重,别有风致。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他的书风属于邓完白、包慎伯、吴让之一路,由包氏的执笔法学习北碑。他的篆隶有他独特的光芒。他的天分独厚,而又够加以发扬光大,所以产生出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一点,他本身也有所矜持,但当时的人却对他未能充分理解。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十九世纪末期,世界局势动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整个中国还沉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2017-11-25

  • 赤子心 优游古今
    恩师陈奇公命我从北碑或颜字大楷择一临习,恩师言道:“这帖可使其气度雄强,用笔峻厚去侧媚之病!”当时,初学书法才四个寒暑,眼界不高,只看得懂漂亮的字,北碑只练了半载就半途而废了,不过种子既已种下,奠定往后十年,我以楷隶合体的书写风格为创作方向,结体取写经、兼容北碑,长锋羊毫行笔,时而隶法沉着,横势舒展或以行草润燥动态张力而为之。我试着从不同领域切入,勇于尝试,学古而不泥古,衍生出各种新的书写可行性!就我的經验而言,好的老师应以启发为首要,了解学习者各阶段的需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0期2017-10-24

  • 浅析欧阳询楷书风格形成的轨迹
    美,二王、智永和北碑书法,都是体现出这一特征,这种审美风格一直延续到初唐。初唐书法崇尚的瘦劲之美,欧虞为典型代表,这种时风的转变,直至中唐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吴道子、颜真卿为代表的书画家开始一反魏晋以来清雅之风,而崇尚丰腴宽博之美,无论是“吴带当风”,还是雄浑的颜楷、张萱周昉的仕女,甚至韩干笔下的马,都是以丰肥为美。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入唐已是暮年,此时唐代崇尚雄浑的时风尚未出现,其书风审美取向都是受魏晋南北朝影响。欧楷结构中紧外松,中宫收得紧凑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0期2017-10-24

  • 王定华
    ;后又勤临汉隶,北碑;对汉隶中的礼器、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用功尤多。在王定华的书艺生涯中,“融溶”成为一个关键词。集众之长是他在心摹手追,精于研索过程中的临习基础,糅而相取,歸法于心则是他敏于书学,悟于自然的天赋异禀。王定华作品曾入展浙江省第六届中青展;入选第四届全浙大展;获2004年湖南省书协举办的“才子展示”大赛二等奖等;2014年9月被中国企业报道邀约工作,被誉为中国最受企业关注的书画家;2014年11月被中国企业报道邀约并参与《向企业重点推荐的百

    市场观察 2017年5期2017-06-10

  • 东晋碑刻书法艺术管窥
    碑刻;碑刻书法;北碑;方笔隶书;隶楷一、东晋书法概况时间回到动荡的东晋,伴随着连年的战乱和无休止的地盘之争,东晋这个历史上短命的王朝仿佛像划过天际的流星,短暂到被许多人所忽视。但魏晋南北朝是书体演变关键期。在此期间,彼时盛行于两汉的隶书逐渐走向没落,而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书三种书体终于日臻成熟,基本完成了向今体书法的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史的又一高潮。说到碑刻书法,不得不提各朝代主政者的政策走向。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然而至汉末,曹魏开始兴起薄葬之风,于是

    大东方 2017年5期2017-05-30

  • 何绍基与陈介祺书学思想之比较
    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之后,更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推动,其从实践的角度,推重邓石如,使碑学理论不仅有理论的支撑,更树立起“典范书家”,使碑学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经问世,便引起当时书坛的广泛重视,这种理论的构建和完备,使得碑学之美广为士大夫所接受和重视,其艺术观念、审美风尚乃至技法规则,自上而下地深刻影响了近代书法史。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

    艺品 2017年1期2017-03-02

  • 万籁参差入翰墨 江天清凉心自闲 ——再读孙伯翔
    ,或有所得。后摹北碑,遂师承王黾翁(学仲)、孙其峰先生,得从龙门开掘之门经。七十余年流连云峰,徘徊龙门。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孜孜矻矻、矢志不渝,不敢有丝毫懈怠也。书法乃吾精神之归宿,心灵之家园,赖于斯,余潜心砚耕,悉心课徒,静观世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顾念平生,寒灯夜雨,甘苦自知。为书先求方雄浑穆之气象,后追温和清凉之境界。然生有涯而知无涯、艺无涯。所学略具轨辙,实不敢言书法也。童年摹习,白首粗成。虽略获褒奖,余自觉惭愧,深感名实难副,终究是津门一布衣,砚

    艺品 2017年1期2017-03-02

  • 略谈《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的书法艺术
    舟双楫》有载:“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毋庸置喙,北碑滥觞于魏。清以前,北魏书法基本处在尘封状态。人们对于北碑的重视,萌始于乾隆嘉庆年间兴起的金石考据学,“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自此,魏碑终于拭去旧土,公诸于世。上世纪中页出土于云冈石窟的《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就是这样一件北碑珍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出土于云冈石窟第20窟,碑高30厘米,宽28厘米,碑体呈方形。碑文共10行,应为112字,碑文保存完好,除去首行末行各缺损两字外,其余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2016-07-12

  • 北碑中别字对书法的双重影响
    发展。【关键词】北碑 碑别字 国展 双重影响碑别字以六朝为最甚,这一时期的石刻碑版也最复杂。本文分析碑别字对文字书法产生的双重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书法创作中用字规范的重视。一、北朝中碑别字的应用魏晋南北朝是文字史上最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隶、草、行、楷多种书体相互演变,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文字现象,加上统治集团政权更迭频繁,无暇顾及文字纠正工作,尤其是魏晋以后的十六国北朝时期,这种现象益甚,碑刻墓志中,异形别构字连篇累牍,可谓『字之变体,莫甚于六朝。』就连

    中国书法 2016年2期2016-06-09

  • 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 不同步现象管窥
    、大小篆、汉碑、北碑等)转化成了观赏性为主的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的审美观,进行碑帖融合,给行草书带来了崭新的生命。”[1]碑学家的视野主要是集中于金石碑版,注重对金文、大小篆、汉碑、北碑等的学习和研究。但是在日常书写中碑学家又摆脱不了帖学,日常的书信往来、手札等大都是用行书、行楷、行草之类书写。这种在理论上批判帖学,日常书写中又摆脱不了帖学的矛盾现象,值得研究。一“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碑学是在帖学衰微之际趁势发展起来的。究其原因,马宗霍在《书林藻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2014-08-08

  • 陶澍书法美学来源探究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碑学理论后,他曾与包世臣、梁章钜等提倡、完善碑学理论,考证北碑,临写北碑,对碑学很有研究,对书法更有自己的见解。正因如此,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对联,手札,匾额等书法作品。陶澍书法作品飘逸灵动,讲求法度,立意古朴。笔者认为陶澍书法呈现这种面貌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崇尚二王,以致他的书法飘洒灵动;倡导碑学,在碑中吸取营养,以致其书法端方古朴;初学唐人,以致其书法讲求法度。一 二王之韵:潇洒灵动陶澍是以“二王”为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2012-09-01

  • 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北朝的碑刻,简称北碑;康有为的“碑学”则主要指南北朝碑刻,他最推崇的是北朝中的魏碑。帖学水平当然是二王、钟繇等晋人最高。康有为虽然反对国朝(清朝)的帖学,但他对帖学之祖——晋人书法却是非常推崇的。我们通过他对晋人书法的评价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书以晋人为最工,盖姿制散逸,谈锋要妙,风流相扇,其俗然也。”②《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54、80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可以说这是康氏对晋人书法的最高评价。唐代颜真卿的帖学水平几近二王,可作唐代帖学的代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09

  • 书法与修身
    分明、浑厚雄健的北碑完美结合、自成面貌。探索南帖与北碑的融合,中国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已作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南北朝时期魏碑的出现,形成了雄劲浑厚的北碑与妍美流畅的南帖相辉相映,却又相背相对。至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倡,魏碑中兴,以致形成“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北碑而写魏体。”而后,先贤时杰们开始了漫长的求索之路。康有为、张裕钊、赵之谦、于右任、张伯英等前贤,或融碑于帖,或融帖于碑;或取碑势帖韵,或取帖势碑骨。碑中或造像、或刻崖、或墓志;帖中或晋、或唐

    中国经贸 2006年5期2006-05-24

  • “我欲因之歌祖国”
    基础上,是体现了北碑南帖合流的一个创新者,他的楷书如《醴泉铭》、《化度寺碑》等表现这一点至为明显;而作为行书杰作的《思鲈帖》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所以它的字势有纵有横,配搭巧妙;结体谨严而俊逸,恰当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笔法则是刚柔相济而一归于韧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帖书法形象的特征非常明显,容易被学书者所发现和掌握,因此它在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丛刊》第一辑所收五代至清的法书精品共二十九种,显示了书法发展生生不息的动人景象。如所选苏、米二家之作是公认的

    读书 1981年10期198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