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

  • 中苏破镜重圆亲历记
    松式谈判”之称的中苏边界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个年头。1973年,周晓沛进入外交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从那时起到1991年苏联解体,周晓沛见证了中苏外交破镜重圆的一幕幕。1973年,周晓沛(1998至2005年间先后任中国驻乌克兰、波兰和哈萨克斯坦大使)进入外交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中苏边界谈判成为周晓沛外交生涯的起点。从那时起到1991年苏联解体,周晓沛见证了中苏外交破镜重圆的一幕幕。马拉松式的边界谈判中苏(中俄)边界谈判,谈了断、

    新传奇 2023年13期2023-05-30

  • 中国苏丹教育合作探析:历史、现状与未来
    苏丹(以下简称“中苏”)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教育合作交流根基深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双方在互派留学人员、共办学术论坛、互设研究机构、开办教师研修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两国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本文旨在通过简要回顾中苏教育合作的历史和现状,探析未来两国发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与路径。一、中苏教育合作历史回顾苏丹地处非洲大陆东北部,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全境。在20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2022-10-21

  • 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真实反应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使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这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成为促进美国加速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美对中苏边界冲突认识的变化 苏联没有解体之前,中苏边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东北与西伯利亚东北部之间的东部边界土地;二是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西部边界地区。 当时的中苏边界主要是19世纪中叶沙俄吞并中国大量土地,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形成的。“十月革命”后,苏联与中国于192

    读报参考 2022年18期2022-06-25

  • 从“蜜月”到终结:郭沫若对中苏科学合作的思考与应对*
    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科学合作在此背景下展开,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苏科学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将领导科学事业的重任交由中国科学院承担。顺理成章,此项合作也交由中国科学院牵头。郭沫若是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和著名学者,出面落实这项兼顾政治、外交和科学的重要工作,可谓是人岗匹配。学界对新中国中苏科学合作有一定的研究,①代表性成果有:刘洋、胡晓菁:《中苏科技合作“122项协定”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

    郭沫若学刊 2022年4期2022-04-06

  • 俄风华韵此相融
    心,最初的名称是中苏友好大厦。1968年改称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称上海展览中心。这座建筑是上海的经典地标,其塔尖镶有红五角星,一度是上海市区的最高标识物。带有苏联时期典型建筑风情的上海展览中心,承載了几代上海人的各种记忆,也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迹。由此推及中俄交往的历史、现实,有过沙俄侵华等的不堪历史,有过苏联援华的精彩篇章,亦有过中苏之间之后的严重分歧,更有过改革开放以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宝贵经验。如今的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定会比前代稳定又

    新民周刊 2022年5期2022-02-18

  • 中苏“国际倒爷”群体透视苏联解体前后经济状况
    摘要:中苏“国际倒爷”作为中苏关系解冻后诞生的特殊群体,其兴衰与苏联解体前后内外政策的更迭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苏联解体前,其国内的政治经济秩序仍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中苏“国际倒爷”这一群体仍处于萌芽时期,而在苏联解体后,“国际倒爷”经历了从黄金时期到退出俄罗斯的历史舞台这一时期。随着俄罗斯国家独立,叶利钦政府上台,其在国内实行了“休克疗法”,但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府部分执行力和行政管制方面受到影响,故在商品价格放开后没有起到相

    西部学刊 2021年17期2021-10-08

  • 失业工人的中苏友好会员证
    ,夹着一份天津市中苏友好协会的会员证。会员郑德生,年龄18岁,入会时间1年月,家住天津市八区鼓楼东门里拴马椿(桩)22号(解放初期天津分八个区,鼓楼东门里拴马桩胡同,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2002年天津城市改造过程中被拆迁)。发证机关为天津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今所见中苏友好会员证,基本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签发的。而此证却是天津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签发,实属少见。天津解放时间为1949年1月15日,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5月。可见当时失业

    藏书报 2021年6期2021-09-10

  • 中苏友好馆:一座长沙地标的涅槃重生
    还有一个名字——中苏友好馆。驻足于此,也许许多人想问,这幢“混搭风”老建筑究竟承载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又见证过怎样的荣光与辉煌?中苏友好馆,顾名思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大国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这幢建筑就是中苏关系发展在长沙这座城市里的折射。1949年10月5日,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天,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高规格的组织——“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并由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担任会长。由此,一个长时期宣传对苏联友好、介绍苏联经验、以苏为师的群众运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10期2020-12-14

  • 中苏友好馆:一座长沙地标的涅槃重生
    中苏友好馆,顾名思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大国关系有着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这幢建筑就是中苏关系发展在长沙这座城市里的折射。1949年10月5日,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天,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高规格的组织——“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并由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担任会长。由此,一个长时期宣传对苏联友好、介绍苏联经验、以苏为师的群众运动在全国逐渐展开。同年11月7日,长沙中苏友好协会成立。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新中国与苏联正式结

    文史博览 2020年10期2020-12-11

  • 中苏友好馆:一座尘封的长沙地标
    还有一个名字——中苏友好馆。长沙极具影响的高楼1949年10月5日,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天,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高规格的组织——“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并由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担任会长。同年11月7日,长沙中苏友好协会成立。那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中共中央决定首先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建设四大“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馆”,用以学习、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后,全国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继修建“中苏友好馆”。1953年至1957年,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1期2020-11-16

  • 中苏友好馆:一座尘封的长沙地标
    还有一个名字——中苏友好馆。长沙极具影响的高楼1949年10月5日,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天,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高规格的组织——“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并由时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担任会长。同年11月7日,长沙中苏友好协会成立。那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中共中央决定首先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建设四大“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馆”,用以学习、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后,全国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继修建“中苏友好馆”。1953年至1957年,

    华声文萃 2020年12期2020-03-18

  • 新中国初期中苏友好群众运动及其社会影响
    就曾开展了广泛的中苏友好交流学习的群众运动,两国民众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学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书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佳话,更是两国民心民意交融、友谊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友好群众运动肇始及其组织机构群众运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声势的革命、生产运动。”[3]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政府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中苏友好交

    攀登 2020年1期2020-03-12

  • 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
    共二十二大以后,中苏两党又进行了公开论战。1963年7月5日,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共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问题进行会谈。中共代表团团长为邓小平,副团长由彭真担任。 在中共代表团到达的当天,赫鲁晓夫照例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欢迎宴会。虽说是欢迎,但气氛并不友好,依然很紧张。在祝酒词中,赫鲁晓夫说:“我们还是希望两党能够消除分歧。苏联共产党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是怀有友好的感情的。” 邓小平郑重表示:“我们也是带着团结的愿望、友好的愿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11期2019-09-10

  • 接待戈尔巴乔夫访华礼仪有讲究
    年秋天,随着牵制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得到消除,特别是柬埔寨问题的解决开始有了眉目,中苏高级会见自然就被双方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中苏两国宣布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正式访问中国。在中苏高级会见的准备工作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具有政治含义的礼仪安排:其一,对苏联人仍以“同志”相称。在戈尔巴乔夫来访及此前的两国外长互访时,对苏联人究竟以何种敬语相称,还是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有些人认为,对苏联人可以称“同志”,因為苏联仍然是个“社会主

    华声文萃 2019年1期2019-09-10

  • 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技术人才
    中苏关于苏联帮助中国援建156项工程的协议中,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苏联政府向中国派出专家与顾问。还有接收我国人员去苏联相对应的工厂、矿山学习技术工艺及管理经验。在互派人员中,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1950年起,中国还未确定“一五”计划时,就有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到1960年7月,苏联先后派出3000多名专家来华工作,其中主要集中在“156项工程”。另外,限额以上694个项目中也有苏联专家指导建设。包括“156项工程”在内,苏联共援建中国304项,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3期2019-09-10

  • 中俄经贸合作步入发展新时代
    调整与发展阶段。中苏贸易从无到有,历经起伏。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1950年2月2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首个政府间贸易协定。此间,得益于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中苏贸易实现快速发展。1959年,中苏贸易额达到18.9亿新卢布(20.9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恶化,双边经贸关系跌入低谷。7

    人民画报 2019年7期2019-09-10

  • 中苏边界谈判:一场持续了四十余年的角逐
    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这场谈判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谈判。直至2004年,中俄双方才最终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所有边界问题,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隐患。边界谈判中的两国总理从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开始后,中苏双方唇枪舌剑,交锋了无数次,但始终难以取得共识。1969年9月11日,柯西金从河内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回国途中,在北京机场候机楼西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5期2018-10-21

  • 美核袭中苏计划骇人听闻
    消灭两国人口,使中苏两国社会瘫痪。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就开始研究如何对苏联军事目标实施先发制人式打击,一些军事策划人员认为首先摧毁苏联核力量可以使战时美国的损失减轻。然而,到1963年11月,高级防务官员得出结论,“限制损失”策略可能会失败。在白宫举行的一场高度机密的净评估小组委员会吹风会上,净评估小组委员会主任利昂·约翰逊空军上将告诉肯尼迪,“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没有办法避免核战争爆发对美国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尽管如此,先发制人仍然在统一作战行

    环球时报 2018-09-112018-09-11

  • 美国对1945年中苏条约谈判的介入 ——基于核军事背景下的分析
    政策。然而,就在中苏会谈即将开始之际,形势出现了发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性。因为美国已经准备好在7月上旬进行原子弹试验,其结果甚至将影响到苏联是否还有必要对日参战。着眼美国进行原子弹试验与中苏会谈时期几乎重合这一历史背景,美国与中苏谈判之间的关系自然有必要重新分析。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本文将以重新解析美国外交文件为主回答上述课题。*关于中苏直接交涉的拙稿有:《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权衡与抉择——1945年中苏条约缔结过程中过民政府之因应》,栾景河、张俊仪主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8年1期2018-04-15

  •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于志群【摘 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关键词】中苏关系;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结构【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

    世纪桥 2017年7期2017-08-02

  • 中苏友好协会河北省分会成立始末
    9年11月6日,中苏友好协会河北省分会在保定市正式成立。作为河北省群众性的中苏友好组织,协会介绍苏联的建设成就和发展经验,通过发展会员和扩大组织,举办各类群众参与的活动,树立了苏联的正面形象,宣传了中苏友好、以俄为师的思想,并有力地配合了中苏新约、抗美援朝、爱国增产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河北省国家档案馆保存了中苏友好协会河北省分会(全宗号902)的271卷珍贵档案,笔者通过查阅其中部分内容,并结合相关资料,梳理了中苏友好协会河北省分会成立始末,现将其介绍如

    档案天地 2017年5期2017-05-26

  • 杜鲁门政府对《雅尔塔协定》的坚持与妥协研究 ——以1945年中苏谈判为例
    ——以1945年中苏谈判为例胡德坤 汪凡家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2期2017-03-12

  • 刘少奇与《中苏合作协定》的签订前后
    91)刘少奇与《中苏合作协定》的签订前后尹传政 朱凤强(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 济南 250103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新疆解放之初,刘少奇支持中苏《关于在中国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和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协定》(简称《中苏合作协定》)的签订,为新疆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趁机制造事端,引起国内的各种思想混乱,刘少奇及时提出澄清各种疑虑的意见,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政权。《中苏合作协定》的签订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

    兰台世界 2017年4期2017-03-11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研究
    耀胜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研究王耀胜*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抗战时期中苏两国面对共同敌人日本的侵略和敌视,在国际局势迅速变化过程中慢慢走上了相互合作的道路,开展了有限的多领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就。但合作过程充满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中苏合作的脆弱性,这也为以后的中苏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日战争;中苏关系;大国角力一、中苏外交的历史背景(一)中苏外交紧张局势由来1928年6月,南京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中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2017-01-31

  • 中苏大论战的起源问题
    王玺博中苏大论战的起源问题王玺博【摘 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束的中苏论战已经结束。发生论战的双方两个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两党矛盾发展出的两国矛盾甚至问题激化后造成的军事对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关键词】中苏论战 理论原因中苏两党之间的大论战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首先,作为论战一方的苏联在苏联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2016-11-26

  •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高度默契
    贤朝鲜战争期间,中苏两大统帅——毛泽东、斯大林,对于战争形势及其走向的分析,对于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对于朝鲜和谈的时机及方针、对策把握,一直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进行沟通,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朝鲜战争的爆发,对四个月前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中苏两家与美国一家的较量。据《党史博览》(2014年第12期):笔者查看了大量内部材料和苏、俄已解密的档案,觉得对中、苏、朝在这场战争获胜的原因,应该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描

    金色年代 2016年4期2016-10-20

  • 抗战时期中苏西北战略通道的开辟及消亡
    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脉,是战争生命线。日本深知中苏西北战略通道的战略意义,因此一直致力于切断该通道,但都未能成功。在军事手段未能得逞的情况下,日本便通过外交施压和引诱

    党史博览 2016年4期2016-07-05

  • 试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中的条约继承问题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苏关系中的条约继承问题郑浩宋晓芹(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属协定,发展新型中苏关系,巩固新生政权,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苏双方就条约继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最终,中共经过不懈努力,废除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友好同盟条约,收回了旅大的行政管辖权以及中长铁路所有权,事实上承认了外蒙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2016-04-10

  • 和平共处 平等互信 ——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平等互信 ——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陈 云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中苏关系既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对抗、敌视的一面。随着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中苏关系走向缓和并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经过努力终于建立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互利互惠,而且还为和谐的国际关系提供了范例。中苏关系正常化;正常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一、中苏对抗的缘由和中苏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1.中苏由同盟关系走向对抗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2016-03-16

  • 《纽约时报》关于中苏冲突的文本分析之* ——意识形态的作用
    《纽约时报》关于中苏冲突的文本分析之* ——意识形态的作用王小玲*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中苏关系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密切关注的对象,中苏从联盟到分裂甚至对抗的整个过程,美国都给予密切关注。《纽约时报》关于中苏冲突也有相当多的报道,除了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外,对于意识形态对中苏冲突的作用也有大量报道,本文收集1959-1969年几乎所有《纽约时报》关于意识形态对中苏冲突作用的报道,进行集中地分析,试图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对中苏冲突的重要作用。中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2016-02-05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核策略*
    50年代美国分化中苏同盟的核策略*凌胜利核武器是影响冷战的重要因素,在美苏互动、联盟关系等方面,核武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苏同盟在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重大威胁,为此采用了“以压促变”的对抗性楔子战略,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压和经济施压两条路径。核威慑是美国对华安全施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重要原因,通过反事实推理与过程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检验美国核威慑对于分化中苏同盟的作用。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力和高度敏感性,对于联盟关系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中苏核合作与

    社会科学 2016年5期2016-02-01

  • 从广为人知到鲜为人知:中苏友好协会始末
    人知到鲜为人知:中苏友好协会始末文 穆重怀 (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副教授)中苏友好协会,简称中苏友协,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针对具体国家的友好组织,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群众团体,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普通民众都曾是它的一员。它的成立使中苏友好深入人心,也使人们通过苏联了解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了人们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苏友协的建立也加强了中苏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和打压,使新

    侨园 2015年9期2015-12-30

  • 邓小平与中苏“葬礼外交”
    □李景贤邓小平与中苏“葬礼外交”□李景贤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交谈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执政18年后猝然去世。邓小平同志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同志,作为中国特使赴莫斯科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高层往来中断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11月14日,黄华特使乘班机飞往莫斯科。不想,班机起飞后不久,小平同志提出,让黄华特使在首都机场发表一个书面谈话,

    领导文萃 2015年6期2015-03-10

  • 颜惠庆与中苏邦交恢复
    关键词]颜惠庆;中苏;邦交;恢复1932年12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代表颜惠庆与苏联外交代表李维诺夫在日内瓦互换照会,在中苏两国断交近五年之后,正式宣布两国无条件复交。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在近一年里的国联会议上反对日本侵略屡遭挫折之后,获得的外交上的一重大胜利,使中国在国际上突破了四面楚歌、严重孤立的外交危机,对于中国整个政局的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但是对于这一中苏复交的事件有关的史学论著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记叙上,未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本文拟从这一事件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2014-12-12

  • 试论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共同因素
    100032)中苏同盟的形成与破裂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苏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石,中苏关系的任何变化不仅会导致中国对外关系的整体格局发生变化,还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内政局,甚至会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长期以来,学者对导致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原因的探讨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往往是把中苏同盟的形成与破裂作为两个独立的事件分开进行研究的,而实际上,在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发挥了作用,它们既促进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2014-04-09

  • 1969:莫须有的核危机
    徐焰1969年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冲突后,国际上曾传言苏联将对中国发起核打击,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高度紧张。直到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媒体还多见“美国曾保护中国免遭核打击”的论调。苏联瓦解后,俄罗斯解密了绝大多数历史档案,为辨明当年这一传言的真伪,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引发珍宝岛冲突中苏两国由50年代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而反目成仇,有着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战略利益相背的两重原因。过去几十年间,众多相关文章谈到了控制与反控制、大国沙文主义与争取独立自主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9期2012-09-06

  • 毛泽东为啥说“一让就是一千年”
    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大论战。1964年3月,罗马尼亚试图调停中苏之间的关系,派代表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罗马尼亚客人。对于中苏间的公开论战,毛泽东说:“我们不愿意公开论战,公开论战是他们挑起来的。既然已经挑起来,就要有个公正合理的解决。”他接着说:“公开论战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毫无害处,只有益处。”“打文仗,打笔墨官司,写文章,这件事情还比较轻松愉快,没有死一个。”针对罗

    幸福·悦读 2012年11期2012-05-08

  • 中东路事件中美国政策探析
    00)1929年中苏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作为一战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当然也没有置身事外,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美国积极参与其中一是作为《非战公约》的发起国要维护该《公约》的神圣性,以体现其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二是美国与中国东北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继续推行在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以符合美国垄断资本的要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2012-02-15

  • 苏联曾部署“核地雷带”防中国
    忆文章称,苏联在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为防备中国开发核地雷,并计划沿中苏边境部署,组成一条“核地雷带”。尽管最终核地雷仅得到开发而未能按计划部署,但这段历史仍将当时中苏的紧张关系展现出来。1976年8月6日,苏联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天山山脉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数吨重的巨石被巨浪抛向空中,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随后,一队苏军官兵在谢尔盖·阿加诺夫将军的带领下从远处的隐蔽观察点走出,仔细观摩。多年来,有关这次爆炸的情况极少有人知晓。实际上,那并不是一次真实意义的核爆,而是

    环球时报 2012-02-142012-02-14

  • 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的博弈
    050080)中苏在珍宝岛战斗中的博弈高 娜(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80)1969年中苏边界摩擦不断,最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它给中苏两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珍宝岛战斗是中苏矛盾在地区的具体表现,是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破坏边界现状,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必然结果。一、珍宝岛战斗概述(一)珍宝岛地理位置珍宝岛位于黑龙江虎林县境内,坐落于中俄交界的乌苏里江主航道中间线中方一侧,由于其位于我国最东端,故人们常称珍宝岛为“东方第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10期2011-08-15

  • 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原由
    一、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济关系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掌控了苏联。由于冷战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在赫鲁晓夫时期出现了由密切到破裂的发展。赫鲁晓夫早期的苏中经济关系的发展承接斯大林时期的发展态势,继续深入,双方的贸易数额和产品种类都大幅度提高,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无论是项目数量和规模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从赫鲁晓夫后期开始,中苏间的贸易逐步萎缩,直至停止。下面就从赫鲁晓夫当政的不同时期的中苏经济贸易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中苏经济关系的特征及体现。1.赫鲁晓夫

    党史文苑 2011年12期2011-08-15

  • 1960年刘少奇访苏力促实现中苏关系的短暂缓和
    少奇访苏力促实现中苏关系的短暂缓和刘孟夏(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出现分歧,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此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使得两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的意识形态分歧愈来愈大。与此同时,由于中苏两国在战略利益上的分歧,因此在炮击金门、中印冲突以及限制发展核武器等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至1960年上半年,中苏关系更是跌入谷底。4月,中共中央连续发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11期2011-08-15

  • 近年来国内中苏论战相关问题研究述略
    叶 政近年来国内中苏论战相关问题研究述略叶 政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论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成因、实质、议题、影响研究等方面,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学术争议与观点交锋。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在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完善及研究视角的拓展上仍有改进的必要。中苏论战;国内研究;成果;综述法国学者雷蒙德·阿隆指出:“历史科学依靠知识的积累向前发展,但也依靠对先前的解释不断做出重新解释而向前发展。”[1]近年来学界对中苏论战的研究,在先前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毛泽东去苏联
    寿,二是签订新的中苏条约。16日上午,毛泽东的专列抵达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到车站迎接。苏联对毛泽东的访问很重视,礼仪规格非常高,前往迎接的有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布尔加宁、外贸部部长缅希柯夫、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等。毛泽东在车站发表了简短的书面讲话,指出:“中苏两国人民是有深厚友谊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政策首先废除了帝俄时代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又曾几次援助了中国

    世界知识 2009年20期2009-12-07

  •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
    摘要:八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是一件对于世界政治形势变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从表面上看,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中苏两个国家的事情,但是实际上,美国在其中其实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里根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于中苏两国的态度极大的推动了中苏两国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美国的中苏政策出发,通过过全景式的展示关系正常化过程,来分析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关键词:美国因素;关系正常化;里根政府;中苏1981年1月,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其总统生涯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2009-06-08

  • 建国六十年来中苏(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俄)关系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它经历了从友好结盟到分裂与对抗,又到调整与改善,再到现在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苏(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键词:中苏(俄);关系;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俄)关系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它经历了从友好结盟到分裂与对抗,又到调整与改善,再到现在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友好—敌对—缓和—友好。对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对我们总结经验,更好地处理中

    魅力中国 2009年10期2009-05-22

  • 中苏同盟在朝鲜战争爆发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著作。本书作者以中苏同盟作为线索贯穿全书的始终,展开介绍了苏联的远东政策、中苏同盟建立的前期基础与准备、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决定的做出、朝鲜战争期间中苏的全面合作等内容,其余论部分则是沈志华先生对于朝鲜战争中一些比较细节的问题的探讨,如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协调、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战争期间苏联驻华军事顾问以及其对华的经济援助等问题。此书立足中苏关系角度来考察朝鲜战争的历史,既有战争缘起、过程演进等宏观内容,也包

    记者观察 2009年4期2009-05-05

  •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两党论战
    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邓小平的这段话,算是对当年中苏两党那场争论定了性。邓小平提到的那场争论的前半期,因为没有公开,也没有激化,只算是两党之间的一种讨论。从1962年12月起,双方的争论公开化了。并且相互指责对方为修正主义,争论相当激烈。中国共产党先是公开发表了七篇论战文章,紧接着又发表了著名的“九评”。本文主要是回顾从1962年起中苏两党争论的历史。一直到1962年12月,中苏

    党史博览 2009年9期2009-02-03

  • 中俄马拉松式的边界谈判
    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此前,中苏有过10余年的“蜜月”时期,当时双方都认为共产主义为期不远,国界很快便不存在。但随后两国关系日趋恶化,双方对边界线的理解不一致更引发诸多摩擦,边界谈判迫在眉睫。1964年2月,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在中方倡议下举行。后来担任过中固驻苏大使的李风林在其《中苏边界谈判亲历记》一文中回忆。在中苏这次边界谈判中,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此前中苏之间所签订的有关边界条约的性质问题,即是不是不平等条约的问题。苏联不仅不承认这些条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09年1期2009-01-12

  • 瑰奇的艺术世界
    实,讴歌了中俄、中苏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不消说,著名汉学家雅·比丘林远在十九世纪初用俄语撰写了汉语语法,写成《北京志》、《蒙古志》、《西藏志》,翻译了《三字经》和《四书》;被郭沫若称赞为“苏联首屈一指的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最早把司空图的《诗品》、王勃的《滕王阁序》、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译成俄文;著名汉学家阿·罗加乔夫翻译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鲁迅的《祝福》、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草明的《原动力》,以

    博览群书 2000年11期2000-06-04

  • 谈谈《20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
    期的学者们撰写的中苏关系史(例如:贾丕才的《苏中关系(1917—1959)》、罗满宁等人的《苏中关系(1945—1981)》等)的共同特点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线,以苏共对外政策原则为基准,阐述和评判中俄关系的历史。加列诺维奇的这部丛书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框架,紧紧把握住影响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核心——中俄两大民族在近百年来相互交往中的民族利益问题——展现中俄关系的全过程。这是加列诺维奇这部丛书的最大特点。在前苏联时期这一中俄关系史的特殊阶段(笔者认为中苏关系是中俄

    博览群书 2000年5期2000-06-04

  • 伟大人民的伟大团结
    回春的时候,又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的十一周年。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同兄弟般的伟大的苏联人民在一起,热烈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义意的节日。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有着久远的历史。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了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新时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又为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打开了光辉的前景。十一年前,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又把中苏两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

    中国青年 1961年4期1961-08-16

  • 坚如磐石的伟大同盟
    采烈地庆祝伟大的中苏同盟进入第二个十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国家之间的同盟,象我们中苏两国的兄弟同盟这样,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而又对于人类的命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苏两国的伟大合作,“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合作,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计划的合作,是为了国际和平的合作。”中苏两个伟大的社全主义国家为着共同的事业而结成的同盟,不仅把我们两国八亿五千万人民的兄弟友谊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必然要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一)中

    中国青年 1960年4期1960-08-20

  • (二)牢不可破的中苏友谊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交部部长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期限的换文公布以后,给正在努力建设祖国的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对于中苏这种真诚友谊的合作,我们热烈地欢迎和拥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进行了巨大的经济的恢复和改进工作,使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已经获得根本好转,使我们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但是有了这些

    中国青年 1952年17期1952-08-16

  • 中苏青年友谊团结
    △为了发展中苏两国青年的友谊,沈阳、哈尔滨两市,都举行了盛大约中苏青年联欢大会。八月二十二日沈阳的联欢晚会上,有两千多中苏青年参加。哈尔滨举行了中苏青年联欢运动会,有四千多中苏青年参加大检阅。△抚顺矿山专门学校青年团支部,利用暑假举办了政治学习班和俄文补习班,参如同学踊跃,成绩很好,同时,该校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矿专支会,吸收青年同学做会员。(兰雨时)△北平市立男二中共产党支部于九月三日上午七时半召开拥护中苏友好大会,到全校师生工友六百余人。会后并发动签名参

    中国青年 1949年18期194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