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

  • 清中期数学名家安清翘
    地理学乃至哲学、乐律学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知名学者李俨将他归入了清代算学家之列,大为推崇。续修的《四库全书·经部·乐类》收录了安清翘的《乐律心得》二卷。安清翘的著作有《数学五书》《数学指南》《周易比例》《矩堂语录》《宽夫先生文集》等。垣曲县自然博物馆现存安清翘著作的木刻雕版338块,为研究安清翘的学术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年来,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对安清翘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出版了《一代学人安清翘》《安清翘科学思想脉络与源流研究》等多部学

    文史月刊 2023年7期2023-08-23

  • 新钟为界,外阳内阴 ——论曾侯乙编磬铭文“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的关系
    磬铭文是先秦编磬乐律实践的直接记载,也是解读曾侯乙编钟乐律理论的重要参照。曾磬铭文对“乐律关系”的呈现与刻写位置直接相关。这种相关性不仅为解读磬铭带来了独特视角,而且旁证了曾钟乐律铭文“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存在,更清晰地展现了这种乐律关系的论述特点,有助于解开曾侯乙钟磬律制归属之谜。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磬一架,计磬架1副,磬块32件,挂钩32副,磬槌2件,磬匣3件。编磬出土时分两层悬挂在磬架上,每层16件。每层编磬又各分两组,一组10件,另一组6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2-20

  • 律诗尾韵声调“仄→平”模式的音乐化之途
    以然。本文试图从乐律的视角开启一条阐释之途。二 律诗的“仄→平”模式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有四声:平声(后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后有一部分转为去声)、去声(古今一致)、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已变为其他三声,各地不一而足)。《康熙字典》中还有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尽管不尽科学,但道出了古代四声的大概。(5)王力:《诗词格律》,第6页。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则平声,仄就是上、去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12-19

  • 曾侯乙钟磬音乐铭文律学涵义新解
    (包括标音铭文和乐律铭文),是曾侯乙钟磬乐律理论的直接记载,也是先秦钟律实践的第一手材料。曾侯乙钟磬出土40多年以来,由于音乐铭文的乐律内涵没有完全破解,依托测音数据、琴律理论进行的解读,仍然有较大的分歧。黄翔鹏先生的早期研究指出:曾侯乙钟、磬铭文初次出现时,它的全部名词术语之中,共有五十四个可解和待解的因素,其中却有三十八个未知项,……它们好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元、高次、多方程的联立方程式。它的文字题就是长达两千八百多字的钟铭,其中任何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3

  • “新法密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以《诗乐和声》为中心
    和声》之前的朝鲜乐律理论据金秀贤《的乐律论考察——接纳以朱载堉平均律理论为中心》所说,“朱载堉平均律理论……是在徐命膺以前的朝鲜社会所没有意识到的理论”[1]。可见,徐命膺是朝鲜半岛传播新法密率的桥梁式人物。在徐命膺编撰《诗乐和声》之前,朝鲜乐律理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第一阶段为世宗时期,约为1418年至1450年。世宗提倡“文化自立”,开始模仿中国古制进行礼乐建设,创作了雅乐乐章,修订了朝鲜音乐记谱法。“文化自立”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主要执行者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2022-11-22

  • 论曾侯乙甬钟“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省略变化与论述特点
    提要: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用于说明标音的乐律关系,是进行乐律学研究的基本依据。根据“宫调关系”和“律名关系”的叙述逻辑,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所呈现的乐律关系存在两种类型:“正声”加“新钟”“六阳律”。其中“正声”加“新钟”类型包括省略了新钟均的“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整体呈现五声十二律旋宫和用新钟均调律校音的实践,这对于解读先秦乐律文献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分析“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省略变化情况,并从“律名”“声名”“宫调”三个层面解析其论述特点。曾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3期2022-10-29

  • 江永乐律学研究的历史勾勒
    林昆对于中国古代乐律学史的历史分期,吴南薰②吴南薰在《律学会通》中将中国律学史分自秦以前的首创期、自汉至南北朝的演变期、自隋至宋的改观、旋宫乐之讲求期、自元至清乾隆的改进与改作期和乾隆以后的新时期。参见吴南薰:《律学会通》,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54–56页。、缪天瑞③缪天瑞在《律学》第三次修订版中,将中国律学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三分损益律”的发现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探求新律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1368年)、“十二平均律

    中国音乐 2022年4期2022-08-12

  • 试论《四库总目·经部·乐类》收录特色 及其音乐思想
    珠算技术的完善,乐律学的理论和实践臻于精细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大量“辨律吕、明雅乐”的乐学文献,其中更是出现了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黄钟无法还原”问题的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加之明清两代,官私刻书的兴起,更加有利于书籍的保存与传播,成书于清中叶的《四库总目》在《经部·乐类》收录以明清为主便是基于这一现实。(三)明清乐学文献中,正目侧重清代、存目侧重明代《经部·乐类》在正目著录22 部乐学文献,其中明代3 部,清代13 部;在存目著录书籍42 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7-26

  • 日藏孤本黄汝良《乐律志》考 ——兼《明史·乐志》纂修问题再讨论
    官修昭代史所成《乐律志》,后出《明史·乐志》原非绍继《明书》,而是在黄本《乐律志》基础上删修所成。此书国内久佚,仅存孤本于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笔者试考之,以飨来者。一、《乐律志》版本信息与纂修始末黄汝良《乐律志》四卷,曾见著于《千顷堂书目》卷二《礼乐书》,③[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56 页。后416 卷本《明史·艺文志》载为《皇明乐律志》,④[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一三三,上海:上海古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2-12

  • 乐律全书》中“转”之探析
    乐学院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绘制了大量的舞谱图像,对当今研究古代乐舞产生了积极影响。《乐律全书》是其对所处历史时期进行思考后做出的借今明古的理论研究[1]。之所以说朱载堉借今明古,是因为他阐述了周礼所做古乐是“借今乐明古乐”,后人对古乐并未失传,因此朱载堉在书中并非还原了以明朝为时间点的乐舞,而是在对古今经书的认证和考定后,创作了“拟古乐舞谱”。一、《乐律全书》与书中“转”的概述(一)《乐律全书》的概述《乐律全书》刷新了以往对舞蹈为媚人娱人的片面理解,总结

    艺术家 2021年3期2021-11-26

  • 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
    思想极盛,尤其是乐律,在历朝历代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古代律历讲究“和”“同”的思想,因此在推算过程中,还会结合其他多方面知识内容。不仅如此,在制定乐律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天人之际,以人算求天道,这让很多乐律内容都和天文堪舆有关。根据乐律应用内容不同,其涉及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律学思想。一、古代理论律学研究范畴中国古代律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应用律学和理论律学两种。近几年来,学术划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理论律学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2021-11-12

  • 中国古代乐律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节点
    黄丽菲乐律学作为中国古代研究音乐基本原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科学,包含“乐学”与“律学”两个方面。乐、律二者的理论来自“共生”这一概念。乐学,主要从音乐艺术实践中所使用的音调的相关组合形式或技术规律入手,运用逻辑方法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音调之间的关系; 律学,主要建立在一个自成一体的乐理体系之上,以乐音组为对象,从发出声音的振动体的自然规律出发,从声学的角度,用数学方法研究乐音之间的关系。乐学、律学的理论形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假设传统乐理被视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2021-08-23

  •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杰出的数学家、乐律理论家”的朱载堉,他发明的十二平均律“可以称得上中国人两千年来在声学实践和研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1;在当今国内,他的《律学新说》《律吕精义》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列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得到整理和出版,王石序称朱载堉“四百年前为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基本理论与计算作出划时代贡献”2,而相关学术著作如《朱载堉乐律思想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列入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说明他的理论仍然是现代音乐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宝贵遗产。但是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2期2021-06-28

  • 论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中“宫调关系”的分类
    接记载,也是先秦乐律实践的第一手材料,研究价值无可比拟。曾钟出土40多年以来,乐律学解读上的诸多分歧呼吁我们回到编钟第一手材料:铭文原典,尤其是中下层甬钟的乐律铭文。一、中下层甬钟乐律铭文的乐律内容关于甬钟铭文的内容,《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1979)指出:每一件钟的铭文,除一面钲部为“曾侯乙乍時”几个相同的字外,其他全是关于音乐的内容:一面隧部和左、右鼓(大多数在右鼓)铭文为音阶名,另一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读,记载了音律之间以及曾和楚、周、齐、晋等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2-22

  • 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对早产儿施加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住于我院重症新生儿监护室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28~36周,低危早产儿(危重指数小于40分),病情平稳,不需要供氧,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多胎,先天畸形,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并存其他病种。其中,男41例,女39例;胎龄(33.21±2.17)周;体重(2.41±0.27)kg;自然娩出47例,剖宫娩出33例

    全科护理 2021年3期2021-02-02

  • 近百年《管子》音乐史料研究述评
    据《地员篇》所载乐律学史料进行的研究,这部分内容最为学者所关注,多为对三分损益法的产生年代、生律方法及与《吕氏春秋》所载乐律史料的对比研究;二是对《管子》书中所体现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包含了儒、墨、法、道思想的杂糅及崇雅不贬俗、重实用的音乐审美观。【关键词】《管子》;乐律;五行;礼乐【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004-03【本文著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2020-12-18

  • 魏汉津“以君指节为尺”真的荒唐至极吗?
    “以君指为尺”的乐律理论,是否真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荒唐至极。一、魏汉津其人魏汉津,北宋末年徽宗时期的音乐家。《宋史·列传》谓其“尝过三山龙门,闻水声,谓人曰‘其下必有玉。’即脱衣没水,抱石而出,果玉也。”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62“列传第二百二十 一·方技下”,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13525 页。根据流水的声响判断水下有玉,足见其有超于常人的听辨力,而敏锐的听觉正是音乐研究、定律制乐不可或缺的先天条件。说到魏汉津,今人联想最多的当是其“以君指

    音乐研究 2020年2期2020-12-08

  • 朱熹读书
    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究竟怎样读书呢? 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说:“学者观书,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10期2020-11-18

  • 文献与田野结合 考古与当下互证
    刘东兴 王昌乐律学是研究乐音体系中各音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逻辑严密之学科。中国传统乐律学历史悠久,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件件、一套套古代乐器呈现在人们面前,音乐学家们观其形、测其音、研其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乐律学的发展。然而,学界较少关注活态传统乐器的乐律学研究。2002年5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涛著《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以下简称《笙律研究》)弥补了此种缺憾。该著以历史悠久且普遍存于当下的传统乐

    音乐生活 2020年8期2020-08-31

  • 小史不小有视角
    法,是古代文论中乐律学的传承与发展。刘再生在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评论道;“许史通俗浅近,且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刘先生对《小史》的评论仅短短一句,为一带而过,但其评论对许氏的内容和写法特色还是给予了肯定。李岩在其《許之衡生平事略及其音乐戏曲著述的研究》中认为,该书属于最早编写的中国音乐史书籍。虽然《小史》1930年才出版,但其“前身”——《声律学》(一)于1922年出版。如若按照撰写的时间来划分,比目前所知最早

    音乐生活 2020年5期2020-08-17

  • 曾侯乙编钟“六阳律”乐律铭文的省略变化、体例模式和乐律内涵解析
    宋克宾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用于说明或描述由标音铭文标示的钟音,是先秦乐律理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先秦“钟律”实践的直接记载!相比测音数据、琴律理论,铭文原典才是理解曾侯乙编钟乐律学的基本依据。编钟出土40多年以来,相关乐律学研究的诸多分歧呼吁我们回到铭文原典或起点,先弄清楚乐律铭文究竟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体例结构的划分,是认识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的第一步。关于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的体例,以往研究依据语句表述形式划分为两种:“比较各律音位”(“列国律名的对比”或

    中国音乐 2020年4期2020-07-22

  • 曾侯乙编钟铭文呈现先秦钟律的“六律”实践
    ,“钟磬之乐”的乐律实践是先秦“钟律”在音乐层面的基本含义。“六律”是先秦钟律实践的核心概念。虽然受到先秦阴阳文化观念的意义叠加,但“六律”必然有其音乐操作或技术层面的本初意义。由于钟律实践的知识、技术往往为专职乐师所掌握,加上周、秦、汉的社会更替,汉代人已经不完全清楚先秦钟律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产生了许多千古谜题。“六律”就是其中谜题之一。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钟体铸有2828字铭文。这些铭文,是汉代注经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3-16

  • 潮州音乐乐律研究评述 ——兼论潮乐乐律之源头
    音作为研究民间音乐律制的方法是片面的。测音结果看似精确,却忽略了被测试样本以及对象的偶然性与差异性,这必然会产生因选择不同测试样本而得出不同测试结果的问题。故而测音研究是一种基于现象得出结论的思维,不能将其结果作为判断民间乐律的唯一依据。潮乐中使用的乐器大多源于明清时期昆曲、秦腔中使用的乐器,其乐律则与这些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技术有极大关联。特别是在戏曲中广泛作为主奏、伴奏的均孔笛、均孔唢呐等乐器,这些乐器曾经或仍在潮乐中继续使用。如在昆曲中,多以均孔笛翻七调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11-27

  • 小班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律动能力的观察研究
    班级大部分幼儿随乐律动的能力非常强 ,并能自主模仿生活场景和同伴共同律动。该研究从创造创编机会、关注个体、正面鼓励这是三个方面提供建议。关键词:小班、随乐律动1.观察背景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韵律活动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内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与韵律活动息息相关的部分,如:韵律操、器械操等。但这些活动中的动作都是比较统一的,而观察集体教学中幼儿的行为可以更加明确的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对于该班幼儿的能力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3期2019-09-10

  • 中国语音乐律预印本平台正式发布
    日上午,中国语音乐律预印本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传播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项目组、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等30余人参加会议,并围绕预印本如何推动我国语音乐律研究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

    科学中国人 2019年14期2019-09-09

  • 宋代乐律研究综述
    整理、词调音乐、乐律、音乐思想等方面进行展开。基于上述研究,如何对宋代古乐予以呈现也成为学者所思考的话题。我国有着有着悠久记写传统,与音乐相关的大量文献被记录在官修正史以及私修书目中,如正史当中的律历志。传统乐律学分乐学、律学两大层面,本文将以此为分类进行回顾。一、乐学研究宋代的乐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宫调理论、乐谱解译、燕乐研究三大方面。宫调理论研究多是以讨论犯调问题为主,宋代犯调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于陈旸《乐书》以及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乐星图谱·犯调歌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2019-04-08

  • 十二律吕的含义
    名称沿袭中国传统乐律学中的大吕、夹钟、仲吕、南吕和无射等一些吕名。十二律采取三分损益法来分析,其中涉及到五音、七声和十二律等,具备了音阶,该种元素主要是着眼于宫展开,在此基础上“旋相为官”的思想也就相应形成了。一、十二律吕简介黄钟黄钟所敲击出的声音较为宏亮,主要存在于宫、商和羽之中,而宫为核心的黄钟,鉴于此五十二律形成了。大吕其为古代的乐律名。在古代的音乐领域之中将其主要分为十二律,而其中阴和阳分别有六个,对于六阴而都叫做吕,帘外的四个叫做大吕。太簇按照《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2018-11-14

  • 朱载堉:应该被中国人铭记的布衣王子
    14年时间著成《乐律全书》。父亲去世后,本当继承王位的朱载堉辞掉王位,朝野上下称其为“天潢中之异人”。世上少了一位王爷,却多了一位科学和文化巨匠。朱载堉是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家,在美术、哲学、文学等方面也颇有成就。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严济慈这样评价朱载堉:“九峰隐名宦七疏让国高风仰九州,丹水扬翰墨十二等律历算闻四海。”科学家的冷静头脑与艺术家的入世激情,在朱载堉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被李约瑟称为

    民主与科学 2018年3期2018-09-25

  • 明朝宫廷“含变音”五声音阶的结构分析与传播变化
    —1611)的《乐律全书》,发觉书内的宫廷音乐,大量有系统地使用C、E、、A、B五声(设黄钟为C),以姑洗起调毕曲。这五声音阶并没有整全五正声而有变音,《乐律全书》将此理解为黄钟角调,②C、E、、A、B是“宫、角、变徵、羽、变宫”,没有商音。例如,《乐律全书》中《关雎》的第一段(见谱例1)。近年学术界有关朱载堉的研究,③集中在他对十二平均律与异径律管计算的贡献方面,有关其乐谱的学术讨论并不多,谈及《乐律全书》特色音阶的,我只读过以下几篇:谱例1吴志武在《朱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2018-02-10

  • 元、明乐律学家地理分布研究∗
    石林昆元、明乐律学家地理分布研究∗石林昆元、明时期迎来了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的高峰。元代乐律学家除鲁明善外,全部出自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从而形成了 “南高北无”的地理态势,这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明代由于王廷相、何瑭、朱载堉高质量乐律学著作的 “横空出世”,使河南一跃成为全国乐律学研究中心。南方乐律学研究的繁荣,则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进而可以将明代乐律学研究的地理态势归纳为 “南北均衡”,这一 “南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9-03

  • 龠—管—律:远古乐律与天道*
    龠—管—律:远古乐律与天道*张 法乐在远古仪式中占有核心地位,乐律与天道一体。远古各族群在多方面求律的追求中,由竹类乐器而来的龠,在求律的演进中,曾占有主流的地位。它一方面把中国型的乐律提升为观念形态,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形成以龠为中心的概念体系。龠的主位,在乐与天道的关联方面,形成龠—管—律的体系;在乐的自身结构上,形成籥—龡—龢的系统结构。远古乐律既表现为《管子》、《吕氏春秋》中的理论话语,也内蕴于曾侯乙编钟型乐器之中。而后者更体现出中国型的智慧。龠—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6-05

  • 以古琴谱对照“调”的中西乐概念与内涵
    要】本文从中国乐律学角度,对照中国音乐范畴内的“调”与古琴谱上加注西乐的“调”,在律学和乐学两个层面的概念与内涵的异同,通过中国乐律学的五音七声结构的两组频率比,与西方音乐七声音阶结构的频率比之间的差异;通过中国乐律键盘图上中乐五音结构、七声结构的音律排序和西乐七声音阶C大调结构乐音排序,在相同倍半频率之间的十二律吕(半音)中的差异;通过四首古琴谱上的同一律太簇在不同琴均里的调、音和谐关系,对照西乐D大调七声音阶结构用音,说明中国音乐作品有自身的乐律规则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2017-04-05

  • 明朝宫廷“含变音”五声音阶的结构分析与传播变化
    —1611)的《乐律全书》,发觉书内的宫廷音乐,大量有系统地使用C、E、、A、B五声(设黄钟为C),以姑洗起调毕曲。这五声音阶并没有整全五正声而有变音,《乐律全书》将此理解为黄钟角调,②C、E、、A、B是“宫、角、变徵、羽、变宫”,没有商音。例如,《乐律全书》中《关雎》的第一段(见谱例1)。近年学术界有关朱载堉的研究,③集中在他对十二平均律与异径律管计算的贡献方面,有关其乐谱的学术讨论并不多,谈及《乐律全书》特色音阶的,我只读过以下几篇:谱例1吴志武在《朱

    音乐传播 2017年4期2017-02-10

  • 对我国乐律学建构相关问题的思考
    0027)对我国乐律学建构相关问题的思考朱文斌(太原市第五职业中学,山西 太原 030027)乐律也可认为是音律,即对音程的划分方式。而乐律学其本身含有“乐学”、“律学”两个部分,但是纵观我国古代的乐律,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相连且不能分割的。而关于乐律学的建构,许多学者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郭树群等编著的关于我国乐律学的相关书籍。而针对我国乐律学建构的相关问题,笔者将从乐律学及其发展历史出发,谈谈几点思考。乐律学;建构;思考我国乐律方面的内容

    黄河之声 2017年17期2017-01-28

  • 北宋乐律考订与古代士大夫的雅乐情结
    00241)北宋乐律考订与古代士大夫的雅乐情结史上玉(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241)乐治是古人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在历代士子考音定律的漫漫征途中,北宋士人的乐律考订之路以其曲折往复成为典型。考察北宋李照、阮逸等人考音定律的经历,复现士子考求古音的具体方法,展示他们从开始到失败的考音历程,可以寻绎这场礼乐运动背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段路途极富兴味与代表性,对我们认识历代士大夫从追寻古乐到接受今乐的心路历程及其雅乐情结有很大帮助。雅乐;北宋;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3期2017-01-27

  • 青铜乐钟:音乐重组、演进历程、文化意蕴
    钟本身展开为一套乐律体系,这在曾侯乙编钟里达到了完成。铃—庸—钟;编庸—大镛;甬—纽—镈;编列—音列—乐律青铜在中国远古的出现,是文明的一次新的提升。青铜作为新型文化象征,进入政治和文化的重要领域,很快在饮食器上得到体现。文献上的禹铸九鼎和考古上二里头遗址由鼎、尊、鬶、盉、斝、爵、觚等构成的体系,表明青铜代替陶器成为权威符号。然而,在音乐上,青铜乐器的演进却异常艰辛。从宏观上看,青铜乐器的演进呈现为:从虞(陶寺)夏(二里头)之铃到殷商的庸(殷墟的编庸和南方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2016-12-17

  • 用画笔纵情放歌的艺术家
    音乐旋律,每一幅乐律画都可以在观画者心中感应为一首乐曲,这是因为他调动了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艺术通感。金氏乐律绘画是金颂和先生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风格独特的绘画。“不满于音乐与绘画的分离,尤其绘画中缺乏旋律感的状态,我的绘画中音乐旋律感十足,特别具有提琴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曲折悠长的旋律感和咏叹调的旋律感。其中,有些是依据世界名曲来创作的,有些是借助主题音乐旋律深层的结构方法来创作的。这是一种崭新的音乐化的线型艺术,一种主题旋律化的视觉形象。”

    中国报道 2016年8期2016-05-14

  • 古代冬至观念与乐律学发展的哲理趋向
    古代冬至观念与乐律学发展的哲理趋向邓东(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要:乐律学在感性直观的萌发阶段,其音阶排列规则已蕴涵音高之间的数理关系,也蕴涵着一定的数理抽象及律历对应的哲理趋向。战国以后,乐律与历法以多种哲学文化学说为中介,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其中生律次序与岁时次序、卦爻消长次序的对应,体现着终而复始、阴极阳生的冬至特性。关键词:乐律;历法;冬至特性宗白华在上世纪30年代说:“中国哲学……乃‘四时自成岁’之历律哲学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03

  • 朱载堉的生平及其数学成就 ——纪念朱载堉诞生480周年
    的数学成就及其与乐律的关系,以此纪念朱载堉诞生480周年。朱载堉 几何数列 珠算开方 等程律随着西方17、18世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功,中国古代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鲜有能在这两大革命之后而独占鳌头者。唯有明代王子朱载堉(1536~1611)所创建的十二等程律,迄今仍在音乐舞台上熠熠生辉。正如文学家、语音学家刘半农(1891~1934)所言,朱载堉的等程律“直到现在谁也不能推翻它、摇动它;他所用的算法,直到现在还是照样去做;他算出来的数字,直到现在还是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年4期2016-02-13

  • 接通乐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以现代两幅旋宫图为例
    王洪军接通乐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以现代两幅旋宫图为例王洪军文章在确认天文学中星图左、右旋与传统旋宫图左、右旋之关联的基础上,对现代两幅旋宫图的左、右旋进行了与天文学中星图之关联评断。旨在阐明:对中国若干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建构,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宏观把握,这是我们探讨若干传统问题应有的理念。唯此,现代对传统的解读才有可能逼近传统的真实,现代与传统的关联才不至于被切断。星图;旋宫图;左、右旋;接通⓪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乐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2-09

  • 北魏乐律学研究
    37009)北魏乐律学研究李 海1,王 怡2(1.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从对乐律的重视、“律准”的制定、乐器的创制修理及西域舞乐的传播等方面,探讨了北魏时期乐律学的发展。结果表明,北魏乐律学为隋唐的音乐盛世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中国古代乐律学;律准;乐器;西域舞乐北魏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对汉文化采取积极的吸收方针,用汉文化的典章制度建立自己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11-03

  •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学术研讨会中有关乐律学论文的综述
    学术研讨会中有关乐律学论文的综述姜文婷(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014年11月14日至17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中的古代音乐史方向论文共48篇,关于乐律学方面的论文共9篇,这些论文从选题上都具有丰富的创新性与突破性。本文将针对此次大会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专场(第二会场)中的所有乐律学论文加以综述。中国音乐史学会;年会;论文综述第十三届年会乐律学九篇研究论文简明列表见下表:在本次会议中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2015-02-14

  • 著名音乐学家孙克仁赴上师大音乐学院举办讲座
    座的内容主要包括乐律知识、《先秦简犊文笔与音乐史料的解读》、乐器学角度观察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联系、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轨迹以及广播音乐专题的制作与配乐,讲座内容充实,学术气氛浓厚,在场听众均觉受益匪浅。青年教师孙红杰博士参与聆听了这次讲座,听完之后深受触动,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精彩的记录: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素有“谱连器、律、调”之说,广大音乐学子在研读乐谱、习练乐器、揣摩乐调的同时,往往对“乐律”这一音乐的根本大法漠不关心。由于律学原理牵涉物理学、数理学和历史

    小演奏家 2014年8期2014-11-03

  • 从天文学视角解读菏泽古城空间构成原型
    学为基础的历法和乐律文化背景中进行了论述和研究,阐述了在古人敬天文化中蕴含的精确的科学理性,为探索古代城市空间的更高参考坐标提供了新思路。古城,城市空间,敬天文化菏泽是鲁西南地区历史可溯及金朝的一座古城。翻开历史志书就会发现,中国历代城市和建筑在开工动土之前,无不是在仰观天文考察星象后再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布局,使城市与天体之间形成某种特殊关联,以求得上天的庇护。菏泽这座紧邻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府县城市,是否也像都城那样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象天法地思想进行的规划布局

    山西建筑 2014年27期2014-08-11

  • 杨荫浏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
    精神;学术传统;乐律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杨荫浏先生(1899-1984),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他在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生亲自开拓了音乐考古与古乐器测音、传统音乐考察、古谱译解、民族乐器改革、音乐图像学、语言音乐学研究。在他从事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的60余年中共完成专著27种,论文近百篇①。 在杨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

    艺术百家 2014年2期2014-07-18

  • 乐律学研究的新成果——“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 “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温州隆重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东亚乐律学会、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主办, 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 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分两个会场,共进行11 场发言, 提交论文52 篇。本次研讨会以东亚乐律学研究的新成果为议题, 分别涉及律、调、谱、器、声、体等诸方面,研讨会为各国学者们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同时也促进了乐律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一、律本次研讨会提交律方面的论文有19 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2-05

  • 宿迁市古建筑现状调查与加固方法研究
    宫、道生碱店、极乐律院等,但由于古建筑历经战乱、水患和城市开发等原因,破坏严重,现在仅存300多处。古建筑群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无法再生的资源,所以对宿迁市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及加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极乐律院现状调查位于市区幸福中路马陵公园东门斜对面的极乐庵,又名敕赐极乐律院,是宿迁城区规模较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原名马神庙。历史上极乐律院曾是僧侣接受佛学教义的地方,建筑规模较大。如今,极乐律院现仅存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方丈室、玉佛楼、膳房等。极乐

    河南建材 2013年1期2013-08-07

  • 从《律吕正声》总序看王邦直的乐律思想
    1)被历史堙没的乐律研究学者王邦直,由于政治上不得势,罢官后隐居到老家山东即墨潜心研究乐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律吕正声》六十卷,涉及到乐律、乐器、乐舞、歌曲、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数理与艺术的关系等多领域,可谓博大精深,体现了作者在乐律学方面的深厚研究与思考。王邦直的乐律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坚持黄钟律管三寸九分,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二者不能等同等等,既是对中国传统律学研究的继承,更有着种种突破和创新。笔者认为,王邦直在乐律方面的研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论葛中选《太律》的音韵学价值
    历间。《太律》以乐律分析语音,以语音阐明乐律,二者互为表里。该书十二卷的内容是:卷一“太律音”、卷二“太律声”、卷三“太律直气位”,这三卷是三种结构不同的韵图;卷四“和音”,阐明“和音”的含义和类别;卷五“太律应”,阐明“应声”的含义和类别;卷六“太律分”,讲述各种分析语音的范畴,如“六气分”、“十八息分”、“四衡分”、“四规分”、“和音分”、“应声分”、“中声分”;卷七“太律数”,阐明乐律数;卷八“太律问”,以设问的方式回答有关语音、乐律的问题;卷九“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1-11

  • 谈永明声律理论与中国古代乐论
    的产生渊源。一、乐律“四声”与永明“四声”理论永明四声的产生渊源历来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四声是齐梁之际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的。钟嵘《诗品序》中说:“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1]329皎然《诗式》“明四声”条:“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2]201就连沈约自己也说:“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3]102此后的学者亦多持此论,顾炎武《音学五书》“四声之始”中说:“……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4-05

  • 无言之辩
    光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又与司马光反复讨论诘难,书信往返数万言。他们从前在秘阁任职时,只有在议论乐律方面见解不同,最后是采用下棋来决定胜负。司马光(字君实)没有取胜。过了二十年,司马光在西京。范镇去看他,别的书都不带,只带从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他们争论的问题好几天都没有解决,又以投壶来决定胜负。这次范镇没有取胜。司马光高兴地说:“大乐(即太乐,掌使乐人之官)还魂了!”——他们二位讨论乐律为什么以下棋、投壶这类游戏作为结束呢?这是为了平息自以为是的傲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5期19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