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

  • 从女性形象的转变看丁玲创作的转型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在医院中》为例
    1000]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受到“五四”思潮的感召,勇敢地冲破家庭藩篱,来到了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而《在医生中》的陆萍则是一个从都市返回乡村的40 年代女性,探析女性从都市返回乡村的深层原因,我们不能忽略这背后的政治因素。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和群众来创作,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丁玲创作了这样一个从都市返回到乡村的女性。如果说莎菲是一个被启蒙者的角色,那到了40 年代,女性的角色发生了倒置,陆萍是以一个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2023-09-28

  • 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试评莎菲女士的精神斗争
    210037)《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色也较为成熟的代表作品,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日记体和第一人称口吻的叙事方式,清晰地展现了莎菲的内心独白和矛盾心境。莎菲的心境情绪是不断变化着的。她的人生困境由如何追求理想生活方式变成是否应当坚持理想,她的情感困惑也由一开始的如何填补内心空虚转为是否应当继续一段失望的爱情。感性体验让莎菲去享受爱情,而理性意识却及时叫停,情感与理智的碰撞以及种种客观因素制约,让莎菲深陷矛盾的泥潭。一、追求理想与回归现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2022-09-29

  • 基于女性关怀伦理的莎菲爱情观新探
    下,本文通过梳理莎菲与两个男性人物的互动过程,对莎菲爱情观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莎菲内心中“自私——牺牲——平衡”的道德建构脉络,并为莎菲的爱情观正名。关键词:莎菲 丁玲 吉利根 女性道德《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代表作之一,从问世至今一直备受关注。主人公莎菲是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人物,近百年来饱受褒贬毁誉。虽然新时期以来,对于莎菲的许多误解已被澄清,她也终于脱下了“个人主义”和“爱情至上主义”的“帽子”,但是莎菲对待感情的态度仍有值得玩味的余地。张天翼说,在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基于女性关怀伦理的莎菲爱情观新探
    215000]《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代表作之一,从问世至今一直备受关注。主人公莎菲是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人物,近百年来饱受褒贬毁誉。虽然新时期以来,对于莎菲的许多误解已被澄清,她也终于脱下了“个人主义”和“爱情至上主义”的“帽子”,但是莎菲对待感情的态度仍有值得玩味的余地。张天翼说,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用第一人称精细地描写她怎样耍弄老实的男孩子”,因而论断“这篇小说的结局就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的悲剧:她玩弄别人;结果是玩弄了自己”。周扬认为莎菲“说谎,

    名作欣赏 2022年12期2022-04-22

  • 勘破女性的桎梏
    ,在其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北京城里一个倔强而追求独立、彷徨又具反抗精神的青年女性莎菲形象。与其说在写莎菲,不如说在写作者本人。笔者从莎菲勘破外境:不让环境牵绊其一丝一毫,坚强屹立于诸多非议中,到勘破内境:认识本心,重新审视女性自身的价值,以一“破”字贯穿,由外而内,层层剥茧。一破——外境女性已在中国历史上卑屈了太久太久,顺从、卑微、毫无自主性的女子形象几乎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敏锐如丁玲,她知道如要改变现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她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2021-10-21

  • 丁玲小说身体叙事视域下的女性意识
    同的两个时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文本都深具女性意识,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旨在对丁玲及其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关键词:女性意识 丁玲 莎菲 贞贞作为横跨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丁玲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层面相。丁玲于1928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思潮已然过去近十年,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心的解放仍旧在丁玲的笔下展现出来。直到丁玲1936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对女性解放问题在基于大量生活经验之上的更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价值观的载体。如莎菲、梦柯、杜晚香等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新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她们既有才华和智慧,又有对思想解放的强烈向往。她们希望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体现自我价值,作品中传统女性的柔弱、顺从、自卑被新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进取的精神所代替。从安于命运、埋怨命运到改变命运,从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到自立自强的新女性。但现实终归是残酷的,女性想要真正打破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任重而道远。因此,丁玲笔下的诸多女主人公,或多或少经历着思想“释足”艰难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0期2021-09-05

  • 杨没累与王光祈、左舜生的交往考
    学,一度被认为是莎菲的原型。丁玲在回忆中,言及杨没累“原同国家主义派的几个才子易君左、左舜生相熟”,但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实情并非如此。杨没累与易君左从不曾谋面。有文字之交的,唯有王光祈。1919年,她与王光祈各有两封书信往复于《少年中国》杂志,旨在探讨妇女出路和婚恋问题。1927年,她发表《评王光祈论中国乐律并质田边尚雄》,与之切磋中国乐史研究中的问题。1920年,王光祈赴欧留学之前,在上海逗留月余,或曾引荐杨没累与左舜生会面,他对杨没累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

    音乐探索 2021年2期2021-08-09

  • 被扭曲的“他们” ——浅谈《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男性形象
    星,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莎菲”这样一位不屈服于传统两性关系中的卑弱地位,追求性解放与灵肉一致的新女性形象,使其成为文学史上无可磨灭的一道倩影。光芒之下自有阴影,莎菲耀眼的光环之下是这部作品中的三位男性人物——苇弟、凌吉士和云霖。在丁玲的笔下,这三位男性被剥夺了男权社会所赋予的不可违抗的自信和独占的话语权,他们或卑弱,或低俗,或平庸,与丁玲主要塑造的女性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文本对这三位男性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试图窥探丁玲男性人物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2021-07-12

  • 丁玲早期小说的知识女性书写
    梦珂》到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再到转型之作《韦护》,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女性的个性自由和苦闷叛逆。可以说,丁玲女士早期小说中对知识女性的书写,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味的刻画。在其作品中,通过对一系列知识女性的形象塑造、女性意识觉醒的发掘以及女性婚恋态度的展示,表现了其早期小说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特征。一、知识女性的出路:女性主义与社会革新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梦珂》还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亦或是《韦护》,丁玲塑造的都是极具个性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是时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2021-01-20

  •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义构建
    连子珺《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包法利夫人》分别为中国女性作家丁玲和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丁玲的创作深深受到福楼拜影响,她笔下的女性角色的言行举止都有着艾玛的影子,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最为著名。虽然这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截然不同,作品发表时间也相差70余年,但《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一个“中国化”的艾玛,就这一点来说,这两部作品是值得放在一起探讨的。艾玛与莎菲处处相同却又处处不同,她们是命运和结局全然不同的两位女性,但却拥有同一种反抗精神。本文采取文本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5期2021-01-17

  • 迷恋与超越 ——谈《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性别差异
    。”《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都聚焦性压抑下“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做了深刻、细致的解剖,展现了两个苦闷的灵魂。不同的是,前者是压抑后的疯狂,后者是呐喊后的理性,我们可以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基于性别立场下的作家写作差异。二、迷恋——“内发于心,见诸于行”的性爱追求郁达夫在自序里写到,“《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2]。”《沉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2020-11-19

  • 男权中的沉沦与反串:论周繁漪与莎菲
    雷雨》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创作于三十年代且在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品,开始注重女人生理、生活甚至生存的需求。然而,时代与社会的特质不会瞬间改变,女人开始表达的需求也不会立即被重视,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周繁漪免不了沉沦于男权,狷傲并实现角色反串的莎菲免不了妥协于冲突,本文就以上两个人物分析女性需求在男权中的初现。关键词:男权 女性需求 周繁漪 莎菲三十年代的社会状态在整体上是男权社会,女人的需求与想法很难得到群体的理睬认同。她们大多数为男性所主宰,被大家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2020-09-06

  • 关于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青年叛逆形象比较探析
    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和《白鹿原》中的白灵、田小娥分别展现了叛逆的绝叫者,晨曦中的觉醒者和夕阳下的叛逆者三类不同的女性青春叛逆形象,代表了三种不同环境下的精神反抗、革命反抗、肉体反抗,展现了不同的女性突围道路。关键词:莎菲 白灵 田小娥 叛逆形象五四运动的影响对中国人来说是深远的,从当时的艺术作品中就能表现出这一点。五四运动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进行了革新,可以说,人们从心理和身体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当时很多作家

    参花(上) 2020年8期2020-07-17

  • 莎菲:现代“作女”形象分析
    和研究前人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女性普遍具有的“作”的特点来探究莎菲女士“作”的形象,来感受莎菲不一样的内心世界。一、作的原因(一)青春期转型“后遗症”当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时,如果不能调和生物学成熟与社会成熟之间的差异,即弥合“成熟裂隙”时社会适应困难就容易发生。莎菲生着病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她离人不离钱,各种开支还需要父母的接济。在青春期我们的自我膨胀意识比较明显,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莎菲的这种主观偏执性所产生的不平等意识有时会伤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2020-03-17

  • 谁动了莎菲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叙述人形象分析
    陈 蕾《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主人公莎菲曾引发不小的争论,尤其是人物体现出的“反叛”性格一直以来被视作一种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反映。〔1〕就像有学者所说,“莎菲”正是打开这部小说的一把关键性钥匙。〔2〕在某种后现代语境有赖于言说和叙事展开对主体想象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主人公借助“日记体”塑造“自我”的意义。〔3〕在这个意义上从形式出发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是必要的,毕竟由于叙述人的存在使得谁书写了莎菲女士的

    理论界 2020年10期2020-03-02

  • 分裂的自我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莱恩式解读
    成的”[1],《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退出主流话题探讨,以女性“说话者”的身份为在黑暗中的女性发出一声真正的“绝叫”,将传统文本内男性和女性所呈现出的主体/客体、看/被看的模式颠倒,开始了女性自我主体身份建构的艰难探索。然而,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莎菲非但没有走向光明,还在面临外在的压抑和内在的冲突时近乎崩溃,产生生存不安与焦虑心理。她试图采取扮演符合社会需要的顺从的“假自我”与孤独自守的方式来抵御主体身份的瓦解,却在维护自我的过程中进一步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4

  • 自由的悖论 ——对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主体自由的再思考
    411105)《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塑造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并且她带有“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1页。研究者极为重视20世纪20年代丁玲小说中“灵肉冲突”这一主题,并且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认可其在同时代作品中的先锋性。阐释者又以丁玲对女性身体和情欲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1-18

  • 双重叙事策略下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个性的一位,而《莎菲女士的日记》则是其在这一时期的绝对代表作。《日记》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北京城几个青年的生活和爱情,其日记体裁的书写形式使得小说显得别具一格。文本以大胆的笔触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以及反叛精神,表达出作者强烈的个性意识和,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莎菲的形象在主流评价中被认为是拥有以自立、自尊、自强主体人格意识为代表的现代女性形象。然而事实究竟如何?莎菲是否果真一个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虽然距离小说初次发表的时间已经80年有余,但是《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2019-12-26

  • 建构“女性主体”的艰难尝试 ——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纪中国文学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直是很“怪异”的存在,在它之前、之后都鲜有这样的文本。尽管丁玲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新文学”已走过“第一个十年”,也出现不少展现女性生存之难,思考女性命运的作品,但它们大都出自于男性作家笔下,以男性视角代替女性发言。虽然自“新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冰心、陈衡哲、冯沅君、庐隐等现代意义的第一代中国女性作家。她们多是从个人经历出发,表达女性独有的体会感受,展现女性现实的际遇与困境。但是,女性第一次发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声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2019-11-15

  •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期。它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抒情女主人公莎菲女士身份上有三个特点:首先,她是一个离家的女孩——从南方到了北方;其次,她是一个暂时脱离了学校,但生活无忧,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继续求学的准女生;再次,她是个病人,她在咳嗽。归结起来,莎菲是个生命处于悬空状态、边缘状态的“北漂”青年知识女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书写了莎菲寓居京城的一段心绪。其中有她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感受、评析,

    名作欣赏 2019年13期2019-09-28

  •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期。它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抒情女主人公莎菲女士身份上有三个特点:首先,她是一个离家的女孩——从南方到了北方;其次,她是一个暂时脱离了学校,但生活无忧,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继续求学的准女生;再次,她是个病人,她在咳嗽。归结起来,莎菲是个生命处于悬空状态、边缘状态的“北漂”青年知识女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书写了莎菲寓居京城的一段心绪。其中有她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感受、评析,

    名作欣赏 2019年5期2019-09-10

  • 浅析莎菲的心理性格
    本为依据,分析了莎菲在生活和爱情中的性格和心态,结论:在生活中寻求理解,爱情中追求完美,保存自我,是莎菲怪癖狷傲外表下最本质的性格特点。◆关键词:莎菲;心理;性格;探析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独特的女性形象。作家丁玲创造了莎菲,也因莎菲而成名。莎菲不仅在当时令众多的时代青年感慨,尤其博得知识女性的同情,长期以来,也为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不尽的话题。《莎菲女士的日记》由二十多则日记组成,反映的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知识女性

    速读·中旬 2019年8期2019-08-27

  • 莎菲困境”:解读史中的冲突与反省
    自白,形象展示出莎菲形象,引发长期激烈争议,并对作家本人命运造成巨大冲击。莎菲的恋爱秘史,本来是对“闺怨”传统叙事的推陈出新,只因加入性爱心理描写,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便显示出时代分水岭意义。在至今还争议不断的评论中,主要有两类观点在交锋中不断深化:一方抨击她“颓废”“放纵”,沉湎于“个人主义”;赞赏者却认为她“勇敢”“叛逆”,具有“个性解放精神”。1999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评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列第30位,可见作品对

    新文学评论 2019年1期2019-08-05

  •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 ——《莎菲女士的日记》新解
    715]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1928年第19卷第2号《小说月报》 上刊出后,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该作品的研究史中,备受争议的,同时也是构成小说情节主要推动力量的,就是主人公莎菲女士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的变化。而力图将莎菲的心理和宏大叙事相衔接或者把宏大叙事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讨论前提,则是研究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做法——不管这种宏大叙事来自左翼阶级论还是启蒙主义话语,也不管在这些叙事框架中她是受到赞扬或者批评。这些做法似无可厚非。一方面,莎菲

    名作欣赏 2019年20期2019-07-12

  • 莎菲的爱情陷阱
    久,终于拿起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书,原来就知道这是个爱情悲剧,但是读来终究还是觉得有些遗憾。丁玲的爱情悲剧不同于鲁迅的《伤逝》那般理智冷清,也不像沈從文的《边城》那般清新哀切,而是从女性私密的角度出发,从最真实也是最自私的角度来诉说一个可悲又可恨的故事。就从体裁来说,本来日记体就承载着主人公莎菲女士许多私人不外露的情感,加上莎菲细腻的内心活动和大量的心理描写,读来有种缠绵悱恻的感觉。从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莎菲对凌吉士的欲说不得的爱恋与沦陷,还有莎菲对自我

    速读·下旬 2019年9期2019-07-09

  • 追逐与幻灭:莎菲女士和蘩漪形象的对比
    □孟庆楠莎菲与蘩漪都是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一个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知识青年,一个是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太太,她们极力挣脱旧的思想对她们的压抑和束缚,极力表达她们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尽情追逐自己的爱情,尽管结果如飞蛾扑火般惨烈,但是这两个女性所具有的反抗意识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莎菲的人物形象(一)洒脱不羁而又压抑本性。莎菲在文中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作为一个受过五四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4期2019-03-20

  • 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紧接着丁玲又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关注,“给这社会投下了一颗炸弹”。从而使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文坛佳作中的明星,以至于“要是平时注意文艺的,我想都知道这女作家丁玲的大名吧”,更有读者推崇她为“中国现代唯一的女作家”。在作品研究的发轫期,就有评论文章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为这期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单就描写一方面说,那是真能感动人的文字。作者如狂如醉的热情,添了这故事不少的表现的力。”茅盾评价莎菲“是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者;她要求一些热烈

    名作欣赏 2019年22期2019-01-28

  • 浅谈《伤逝》与《莎菲女士日记》
    子君和丁玲笔下的莎菲相同的,她们都是五四浪潮影响下的叛逆女性,她们无谓当时的封建腐朽的思想和世俗的眼光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在情爱关系中主动选择,在追求女性的解放、自我意识的解放,最后她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是她们也是不同的,子君内心深处有很深的封建思想蒂固,她思想道德上守旧,依附于涓生。而莎菲与子君却是相反的,她不会把男性当成自己生活的唯一依赖,不会依附于任何男性生活,只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关键词:子君;莎菲;追求自我;女性意识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浅谈湖南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创作 ——以丁玲、沈从文为例
    1 浅谈丁玲及《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可谓是“五四”之后的一位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她深受“五四”影响,冲破旧家庭牢笼,却又在大革命失败后一度陷于苦闷。谈到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可以说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巅峰之作,莎菲的形象在丁玲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莎菲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她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又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活在似真似假的世界中,各种复杂的情愫腐蚀着她的每一根神经。要理解莎菲的人物形象,就必须从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塑造入手:首先是苇弟这个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2017-11-25

  • 新加坡服装大抢救行动用创意补旧得新
    。品牌创办人之一莎菲也示范用四色毡片制作当下最夯的草间弥生补丁。衣服破了、洗坏了、染色了、旧了、被你厌倦了,帮帮我们的地球,不要随手就抛弃,加入新加坡时尚品牌Mash-Up的“新加坡服装大抢救行动”,用补丁、亮片、碎布,甚至汽水拉环等物件来补救,补旧而得新。        Mash-Up其中两名创办人莎菲(右)和黄咏胜发起“新加坡服装大抢救行动”,推广“创意补衣法”Mash-Up其中两名创办人莎菲(29岁)和黄咏胜(27岁)说,团队从刚结束的“新加坡大热卖

    海外星云 2017年20期2017-10-26

  • 莎菲女士和郝思嘉:大变革下中西女子自由爱情观浅析
    丁玲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前者处于南北战争的农奴制大变革时代,后者是处在“五四”革命潮流的猛烈冲击封建礼教的时期。故事都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女子渴望并争取一段理想自由的爱情故事。然而在中西两种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她们展现出的自由观和爱情观有相似也有不同。首先,她们的价值观都背离了旧时代下“贤妻良母”的价值判断,都显示出那个时代女权主义的苏醒。这里的女权主义,在莎菲代表的中国,要从情爱说起。莎菲对待情爱问题同传统妇女“三从四德”“温柔贤淑”具有大反差。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9期2017-05-27

  • 灵与肉的纠葛
    神分析理论,分析莎菲骚动的肉体欲望与孤独高傲的灵魂之间的矛盾纠葛。而正是这种灵肉上的稚嫩纠葛和社会仪规的束缚,预示着莎菲选择离开、走向堕落的结局的必然性。关键词:莎菲;灵与肉;“三我”近九十年来,随着时代的演进,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评价以及对莎菲形象的注解,经历了夸赞和贬低的过程,并逐渐趋向理性化。然而,对莎菲的形象描述却一直多多少少带有不少的阶级色彩,或是称莎菲“所谓的恋爱自由、热情,以至恋爱至上主义”,[1]或是说莎菲“是一个可怕的、虚无主义的个人主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2017-04-05

  • 莎菲形象看丁玲女性意识
    400000)从莎菲形象看丁玲女性意识刘星伶(重庆大学 重庆 400000)丁玲的作品中渗透了她独特的创作理念,《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其代表作更是有着思想解放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塑造了“莎菲”这一反叛,大胆,独立的女性形象,而莎菲身上的品质体现了丁玲的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形象;女性意识上世纪前期,中国妇女曾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五四”运动引入了众多的西方思潮,打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将广大的妇女解放出来的呼声越来越高。至此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2016-11-26

  • 莎菲形象看丁玲的女性主义观念
    键词:女性主义;莎菲;丁玲;五四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01五四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女作家群,以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为代表。她们对女性的婚恋、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极大兴致,并运用多种文学样式,大力进行文学创作。在不久后的二十年代后期,杰出的女性作家丁玲,以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种女性主义倾向推向高潮。这篇发表于一九二八年的日记体中篇小说,凭借其女主人公莎菲的典型形象与意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2016-11-23

  • 略论丁玲“莎菲型”女性形象
    赵慧研略论丁玲“莎菲型”女性形象◎赵慧研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元老级作家,由于本身是女性作家,出于本能,她在作品中倾注更多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命运的关注,通过一个又一个“莎菲型”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示其创作生涯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对于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抗争,更体现出女人作为人本身而勇于承担社会及民族责任的担当感。“莎菲型” 追求 抗争 女性命运 民族责任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1928年因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进入当时文坛,随后即通过

    参花(下) 2016年3期2016-04-14

  • 莎菲之“死” ——以悲剧理论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235000)莎菲之“死” ——以悲剧理论解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吴慧理(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这本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下,莎菲却“死”了,即在充斥着物欲的资本主义都市商品市场下走入精神的绝境,这一悲剧与当时时代低气压下让人窒息的社会氛围有关,更是作为女性的亘古的忧伤。丁玲;《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2016-03-07

  • 五四女作家情爱叙述中的主体认同分析
    个特殊的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的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从发表的年代来看已经处于“五四”精神的落潮期。然而其话语表述与情绪所指又集中代表了“五四”女性作家对于“五四”精神的文本叙述姿态。从文本中流露出来的“五四”时代苦闷感以及女性体验的性别焦灼歇斯底里式表达的写作姿态上来看,《莎菲女士的日记》被视为“五四”女性文学的终结篇是极其合理的。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流淌的个人情绪表述,已经寓含了作家“五四”时代书写的焦虑。《莎菲女士的日记》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12-18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知识女性的命运
    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关键词: 莎菲 理想爱情 妇女问题在丁玲早期作品中,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发表就引起了文坛轰动,它是一篇不同凡响的爱情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第一篇,也是绝无仅有的一篇关于中国妇女的自述。它展现了莎菲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对男权社会下婚姻的不满。莎菲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特价值。一《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第一次大革

    考试周刊 2015年79期2015-09-10

  •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1331)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熊炜炜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401331)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丁玲关注人物命运的悲喜,体恤人物的情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想,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从莎菲的坚韧与固执、敏感而多情、感情与理智及孤独且厌世等四个方面对莎菲这一形象进行了分析。莎菲;固执;多情;理智;孤独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动荡不安,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描写社会、展现人物命运的小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2015-07-12

  •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陈 俐,李家富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 “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 生命体验; 性别意识; 颠覆与反叛1928年,丁玲“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4-11

  • 灵的飞扬与肉的堕落——《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上海宝贝》比较分析
    和生活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之笔大胆地剖露了时代转轨处女人在爱情上的苦闷及灵与肉的挣扎,是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刘思谦女士将五四划分为女性文学的青春期,那么无疑这篇作品是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典范之作。事隔半个世纪之久,中国女性文学迎来了它的成长期,大量有价值的文本涌现,在1995年,《上海宝贝》的出版发行以更加另类的姿态引起人们的惊异和关注,在现代传媒的强力打造下,作者卫慧赢得了美女作家的称号。评论界在对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很快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19

  • 莎菲形象新解:反对自己的现代女性
    434023)莎菲形象新解:反对自己的现代女性管兴平 刘铮(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莎菲的苦闷和感伤,在19世纪2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下,意味深长:一方面,其切合了“五四”退潮后的青年情绪,使得时间现场后移;另一方面,在左翼文学兴起前的时代,莎菲却并无革命的激情。从现代性开端的时空点来看,莎菲的反对自己和最终逃离之举,正是其追寻爱与美的结果。这导致了其爱的迷狂。莎菲;现代女性;爱与美;迷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一位现代女性形象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2-21

  •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要人物看“性别差异”的存在
    01331]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要人物看“性别差异”的存在⊙刘琴[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个任性骄纵、富于理想主义且体弱多病的女性,苇弟是个“小孩般”、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凌吉士则是个高大英俊、成熟圆滑、有骑士风度的男性。莎菲与凌吉士的性别差异更明显,她对凌吉士一见钟情,而对苇弟无动于衷。然而,莎菲最终拒绝了凌吉士,因为他们虽然对彼此的肉体充满渴望,心灵上却没有彼此认同。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并不完美

    名作欣赏 2015年24期2015-01-28

  •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压制 ——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压制 ——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杨予平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初东亚文坛上很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文本形象也是广受评论界的争议。本文先简单分析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经历,重点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两方面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莎菲形象,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莎菲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丁玲是20世纪中国标志性女作家之一,作者的女性话语和革命话语是文本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丁玲对中国现代文化做出的贡献,为女性书写《莎菲女士的日记》,

    参花(上) 2014年12期2014-12-12

  • 从疾病隐喻角度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喻角度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胡红[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心灵上背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声。主人公莎菲是一个患有肺病的女子,按照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肺病不仅仅是丁玲有意冠之于莎菲的身体疾病,还与其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分析莎菲不断改换的居住地点、肺病症状的变化,来探寻疾病隐喻对表现莎菲自身灵魂身体之斗、个人与他者、个人与外部世界抗争的重要意义。《莎菲女士

    名作欣赏 2014年36期2014-01-29

  • 莎菲与多余人 ——《莎菲女士的日记》主人公形象分析
    多余人”的代表。莎菲是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1]笔者认为,其精神特质与“多余人”多有相似,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多余人。本文就将从这个角度对莎菲的形象做一番新的阐释。一“多余人”公认的鼻祖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之后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赫尔岑《谁之罪》中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罗亭。这些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2013-12-12

  •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莎菲女士的日记》叙事重读
    571100)《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莎菲》)是丁玲早期的翘楚之作,饮誉了这位“纤笔一枝”的“昨天文小姐”(毛泽东语)。但长期以来,大量文学史及评论文章更多聚焦在“女性的《沉沦》”,即把笔墨关注在丁玲承续自叙传小说之心灵的白昼与黑夜的一维之上,在心理分析之余似乎对其叙事人物境地的发掘付之阙如。一 “鹅笼境地”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284记载了如下故事:东晋叫许彦的人在路上遇见一书生,因为脚痛请援进入许彦的鹅笼中歇脚,许彦以为是玩笑话。但当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0期2013-04-12

  • 莎菲性格”正解:兼谈传统文学对丁玲早期创作的影响
    重磅炸弹无疑是《莎菲女士的日记》②,作品透彻地描画了莎菲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渴慕,小说一发表就广受注目,以致“一说起《小说月报》,你会想起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几篇吧。是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作者可是中国第一位女作家。”③时至1999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评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莎菲女士的日记》列第30位。由此可知,莎菲不仅是解读丁玲笔下众多女性形象的一把金钥匙,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但是,莎菲接受史上却存在着诸多过度阐释

    东岳论丛 2013年12期2013-03-22

  • 时代的懊恼与压抑——探微丁玲早期创作心理及人物心理
    斥的矛盾心理以及莎菲与凌吉士的未了情(《莎菲女士的日记》),通通复杂。总之,丁玲以她大胆的笔触展现给人们的绝不是一个具有稳定质的世界。不像读张爱玲作品,那种苍凉感是如此透彻肌骨,我们同她共感味: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有女同车》)。读丁玲作品,你会在和女主人公共鸣之余也不得不费神地去捉摸。为什么丁玲笔下的女性呈现出的是这样一种面貌呢?普鲁斯特说:“一本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品。与我们表现在我们习惯中,在社会上,在我们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浅析莎菲女士形象的塑造对于女性解放的意义
    丁玲在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通过对患有肺病,而又珍视人生温情的莎菲在友情上不被理解,在爱情的不遇其人之经历的描写,凸显出了莎菲内心的苦闷与煎熬。本文作者认为,丁玲正是通过此塑造出了一个有欲有求的新女性形象,从而参与了女性解放这一社会命题的讨论,对肯定女性自身的欲求,鼓励她们去勇敢追求幸福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关键词:莎菲;理解;爱情;女性欲求作为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形象,莎菲可谓是出足了风头。无论是处女作《梦珂》中的林琅,还是以后作品《

    群文天地 2012年3期2012-07-09

  • 供养上师的宝石
    的尊敬。不过轮到莎菲女士顶礼时,她的随行秘书捧出了精美漆盘,漆盘里宝贝很多,从红宝石、蓝宝石,到翡翠、玛瑙……那可就夸张了。那些宝石,几天前在成都饭店时,她早对我们展示过了。一边展示,她还专家架势十足说了许多宝石知识。正好当时我戴着翡翠,那本来是出国观光买的纪念品,没想到莎菲女士一看翡翠,研究了半天,当场向大家宣布我手上的翡翠是属于“B货”。“这种B货本来是低档的翡翠,用强酸把杂质杂色去掉,再加以处理的……像这种次级品,就不适合供养上师。”听她这么说,我差

    意林 2011年9期2011-05-14

  • 福克纳和丁玲笔下的孤僻女性——爱米丽与莎菲之比较
    中国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丁作早于《玫瑰》两年即1928年发表),这在当时来说,都可视为写出了“性格多么深刻的形象”,因而具有了格调殊异和戛戛独创的风貌,而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应归结到女性生活的悲情或悲剧这一层面上作出若干比较性阐释。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作者第一篇以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为中心的杰弗生镇为背景的短篇,塑造的是一位具有性变态心理,被传统习俗毁了一生的老处女形象。她毒死了自己的情夫,并把尸体

    文艺论坛 2010年3期2010-11-25

  • 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52)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左翼文学领袖茅盾称“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①。冯雪峰则说她是笼罩着由绝望和空虚所构成的感伤主义情绪的恋爱至上主义者。②显然,无论是茅盾还是冯雪峰,对这个小说的评价都不是很高。原因在于,随着“五四”思想的退潮,“左翼”文艺界开始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与认可,强调描述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显然仍然是一个小资产阶

    名作欣赏 2010年23期2010-08-15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莎乐美》之比较
    乐美》的影响,《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莎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问世之日,正是唯美主义在中国滥觞之时。在某种意义上,《莎菲》是对《莎乐美》的戏仿。《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于1927年,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五四文化高潮已经过去,“个性主义已成明日黄花,文学开始关注社会革命。但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强烈的个性主义的面目出现,与现实的思潮无关,却更像是五四的一个遥远的回声”④。《莎菲》记述了莎菲女士的一段复杂而悖谬的情感历程。莎菲女士对于

    名作欣赏 2010年2期2010-08-15

  •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上)
    (《梦珂 》)、莎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嘉瑛 (《暑假中 》)、伊萨 (《自杀日记 》)等 ,这些以截然不同往日的女性形象出现的知识女性,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但是她们在精神上、在性格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些新的女性在现实中总处于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被拒绝、被抛掷的境地,尽管不是社会、生活主动遗弃了她们,而是她们那早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自己,在与人生、社会的关系上,总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位置。她们要求心心相印、真诚无私的心灵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从疑问句看莎菲女士的情感困惑
    0081)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疑问句概况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功能划分出来的重要一类,是指具有疑问语调用来提问的句子,常有标志性的语气词“吗”、“吧”;疑问词“什么”、“谁”、“为什么”等。第一,有疑而问的疑问句。根据表示疑问的形式结构特点和语义特征,人们通常把疑问句划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类。这类疑问句大多数有明确的疑问焦点,包含比较明显的疑问信息。人们用这样确实有疑问的疑问句表示自己的疑惑,要求听话人回答问题或向其咨询结果。在《莎菲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12

  • 娜拉与莎菲女士比较论
    女作家丁玲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这一自我表白型的心理小说为读者所熟识,作品中莎菲女士的形象极具个性色彩,让人不禁想起“五四”初期风靡一时的娜拉形象,同样的精神困扰,同样地追求自由,同样地张扬个性,娜拉与莎菲女士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与可比之处。也许可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玩偶之家》的“后传”,续上了娜拉的故事,探讨娜拉的未来。这就使娜拉与莎菲有了可比较的价值。两部作品所考虑的都是在一个没有经历改革的社会里,当一个人脱离了以往有规律的生活环境之后,他所陷入的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2009-07-14

  • 郝思嘉和莎菲:大变革时代的命运分析
    主人公郝思嘉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同是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同样具有酷爱独立和自由的女权思想。莎菲由于感受到新的变革时代的气息,而不能容忍爱情生活中的平庸和苍白,一种时代的苦闷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性。郝思嘉虽然对解放农奴制的变革心怀不满,但她在实际生活中又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如鱼得水,在爱情生活中亦是光彩夺目。关键词:郝思嘉 莎菲 变革时代 女权 自由 悲剧性一郝思嘉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200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