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中的抑制机制综述

2014-03-31 04:14钱乐奕
关键词:字面习语谚语

钱乐奕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一、抑制机制的作用

Gernsbacher(1990)认为,许多语言理解中的过程和机制都属于一般认知过程和机制[1]。其提出的结构构建框架(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SBF)指出,理解包含构建一连贯的心理表征或是“结构”。首先,理解者为其心理结构打下基础;其次理解者发展其心理结构,即:理解者将刚接收到的信息映射到其心理结构,前提是这一刚接收到信息与之前的信息相关联或连贯。如果刚接收到的信息关联度较弱,理解者就会使用另一过程:转向并发展新的次结构。这些心理结构的构建障碍被称之为记忆节点。依据SBF理论,激活的记忆单元传递加工处理信号,这些记忆单元或抑制,或增强其他记忆单元的激活。换句话说,抑制(suppression)和增强(enhancement)两种机制调剂着记忆单元的激活程度。也正是这两种机制对结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抑制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对于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目的在于削弱那些外部的、不必要的或不恰当的信息激活所引起的干扰。抑制信号由激活的记忆节点进行传播,并能对激活进行积极抑制[2]。因为语言涉及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声音、视觉、意义和意图,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因此,充分理解和把握抑制机制对理解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汇理解中的激活原理与抑制机制

就词汇加工处理而言,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单词激活的手段之一。脑海里简单的词汇决定中,如在“teacher”的词汇决定作出后,关联单词如“student”的辨识速度要快于毫不相关的单词如“water”等[3]。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一个单词提供的信息可以激活众多潜在的意义,这些意义的激活程度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激活程度最大的意义即为理解者所企及的目标意义。词汇歧义即是无关信息被积极抑制的例证之一[4]。正是通过削减具有歧义的单词的不恰当意义的激活,抑制机制才在消除歧义过程中发挥作用。跨模态词汇启动样式的研究表明,虽然短暂的延迟后,只有适合语境的意义会保持活跃状态,歧义的其他多种意义在最初时仍然会得到激活,而不考虑其语义语境。不过,只有当某义单词的一种意义是名词,而另外一种意义是动词时,这种状况才能发生[5]。例如:watch既可指示物体(a timepiece),又可以表示动作(looking)。此外,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占有重要地位,抑制机制在功能上负责限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只有那些沿着理解这条“目标路径”(goal path)并理解这一目标的信息才能进入工作记忆。因此,词汇被读入工作记忆后,与其相关联的词义会被激活,而无关词义却会对词汇加工处理形成干扰。对于那些无关联或是关联度较弱的意义能得到较少激活的情况,理解者在理解过程中构建的心理结构能够传递处理信号,这些处理信号能够抑制其他表征的激活,例如同形异义词的其他不恰当的意义。SBF理论同时认为,句子中不恰当的意义受到的激活程度较弱,表征语义或句法语境的记忆单元会传递处理信号,而这些处理信号会抑制不符合语境的意义。因此,抑制机制也在句子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隐喻理解中的抑制机制

所谓隐喻,就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的一个概念。隐喻的理解涉及话语的间接性,并且受到诸如语境、认知因素以及隐喻本身非对称性的影响。依据SBF中抑制机制所具有的功能,在理解“He is a pig”的句子时,喻体pig的属性诸如贪吃、肮脏、肥胖、懒惰等会被增强,而其可爱、憨厚、任劳任怨的属性会被抑制。由此可见,抑制机制可以排除喻体本义以外其他不当意义的干扰,避免其激活。换句话说,隐喻的释义既包含了增强与其释义相关的属性,也包含了抑制与其释义无关的属性。例如以下三句陈述句:A:Lawyers are sharks;B:Hammerheads are sharks;C:Sharks are tenacious.受试者在分别阅读隐喻句A和一般陈述句B之后,受试者在阅读B句后识别句子C的含义的速度更快。同时,受试者在分别阅读隐喻句A和一般陈述句B之后,受试者在阅读B句后识别句子“Sharks are good swimmers”的含义的速度更快。同样地,在对一些无意义句如“Notebooks are sharks”等的试验中,研究者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抑制机制在隐喻理解中所发挥的作用。

Keysar(1994)也指出,对隐喻中的字面释义和隐喻释义往往同时进行,如果两种释义同时激活,而只有一种释义是想要传递的意图的话,此时就需要一种能减弱不恰当释义的激活的机制[6]。Keysar为此引入了消除机制(elimination),即:消除机制是阅读技巧中的一项重要机制,用于抑制不当语境而激发的释义。同时,两种释义的选择取决于话语发生时的语境,这与SBF理论中的抑制功能相吻合。Keysar进行了三次试验对此加以验证。试验中的测试句为反事实句,如:If this place were not a prison,then…,在受试者阅读前均提供了与测试句相对应的语境启动场景,包括如下四个场景:A:适合按字面意义理解的场景(plausible-literal scenario),如:The atmosphere there always depended on who was in charge.Sometimes they would leave you on your own,at other times terror would prevail.If this place were not a prison,then…;B:适合按隐喻意义理解的场景(plausible-metaphorical cenario),如:Most of us have white collar jobs.You know,most of the time you're at your desk,working on one or more boring projects.If this place were not a prison,then…;C:消除按字面意义理解的场景(e-liminate-literal scenario);D:消除按隐喻意义理解的场景(eliminate-metaphorical scenario)。C和D分别与A和B的场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处场景之前附加了额外的信息,如:C场景前面提供了“I just quit my job after working there for 20 years”的信息,而D场景前面提供了“You're quite free here;They have a fairly liberal policy.The rules are minimal and not very imposing”的信息。在第一项试验中,受试者阅读完场景后按要求将测试句补充完整,并且对这些句子进行字面释义或是隐喻释义。结果表明,产生消除语境作用的附加信息能够左右受试者对句子的释义,语境消除或是抑制作用决定了两种意义的理解。Keysar的第二项试验中,测试受试者理解反事实句的先行部分(如:If this place were not a prison)和结论部分(如:I might be more motivated)的容易程度。在第三项试验中,Keysar测定受试者阅读先行部分和结论部分所花费的时间。三项试验结果显示,起消除作用的语境可以产生或是字面方面或是隐喻方面的释义。也就是说,抑制机制在隐喻释义过程中的作用即是抑制句子的字面释义,如同在选择句子字面释义的时候需要抑制其隐喻释义一样。不过,通过消除机制构建两种释义的难度更高,对理解者本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以及话语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四、习语、谚语理解中的抑制机制

与隐喻理解相同,习语的释义同样需要抑制机制的参与。对于修辞语的理解,Giora(1997)提出了分级显性意义假说(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GSH)。他指出语言链的释义由此语言链的特殊成分的显性程度所决定。在话语处理中(尤其是隐喻、惯用语、反语和幽默语言),显性意义总是首先通达。显性意义是在心理词典中编码的意义,有时是直义,有时是与语境吻合的意义,有时同时又是直义和与语境吻合的意义[7]。意义的显性程度由使用频率、熟悉程度、约定性以及典型性确定。对于修辞语来说,显性等级高的释义比显性等级低的释义得到更多的激活。Giora认为显性是独立于语境而存在的。Giora和Fein(1999)依据GSH意义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的理论认为,习语表达的字面和隐喻释义在处理过程中同时被激活,抑制机制正是起到了减弱不当释义被激活的作用[8]。对于理解熟悉的习语,如“love me,love my dog”,无论是在倾向于字面意义理解还是倾向于习语意义理解的语境中,显性的习语意义总是得到激活;而处理不太熟悉的习语时,两种语境下只有显性的字面意义会高度激活,比如:split the beans。在倾向于习语理解的语境中,字面意义的激活与显性较小的习语意义的激活有很大差别。Giora和Fein通过试验表明了显性意义优先于语境效应。试验中,他们采取了单词字母补全的方法(如:t__b__e)来测试在两种语境下字面意义和修辞意义的激活量。测试者要求将首先映入脑海的单词填入空白部分,目标词与目标句的字面意义或比喻意义相关联。测试的习语共包括12句熟悉的习语和12句不太熟悉的习语。试验结果基本证实了Giora和Fein所作的何种意义容易被激活的假设。因此,从熟悉的习语中获得字面意义需要抑制其习语意义;同样地,习语意义的获取则需要抑制字面意义的激活。

Needham(1992)也通过试验驳斥了习语句理解中字面意义也会被激活的假设[9]。试验中Needham提供给受试者三个目标句(目标句或按习语理解,或按前指语/字面含义理解,或按控制短语理解),每个目标句前都添加了带有标题的语境场景。三句的测试词相同并事先出现在测试文本中,而且测试词只关联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按前指语/字面含义理解的语句。受试者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判定测试词是否在给定的场景中出现过。

试验结果显示,受试者针对这三种目标句的反应时间差别不大,而受试者和测试材料之间发生的错误率受不同状况的影响很大,按前指语/字面含义理解的错误率明显低于按习语理解或按控制短语理解,表明字面意义只有用于目标指向字面意义的时候才会被估算处理。换句话说,字面意义在理解习语时往往被忽略,而只注重其深层意义,也就是抑制习语的不恰当的表面含义。

谚语语言形式生动鲜活、音律和谐,凝结了先民的经验与人生哲理。就语义而言,其实际意义无法从组成谚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直接推导出来,各个词语在谚语中已丧失原本的语义独立性,因此谚语是无理据的死隐喻(dead metaphor),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谚语的理解包括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同时也考虑谚语的义域范围,包括谚语的基本意义、附加意义、褒义和贬义等。对于无法理解谚语中的比喻含义是抽象思维障碍的说法,Gibbs and Beitel(1995)对此加以驳斥,认为这是抑制功能出现缺陷的反映,因为此类人群往往无法削弱谚语词汇与个人经历之间的联想而产生的干扰[1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谚语的字面意义往往被其深层意涵所遮掩,听者/读者在加工处理时,通常抑制其字面含义,同时激活起与谚语内容相关的概念结构和认知模式,并且将不同的概念范畴动态地加以套叠、整合,从而突显新的意象,并将新意象映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由此建构出谚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由此可见,和其他修辞语理解相同,成功的谚语理解也取决于成功的抑制机制作用。

这些发现也与Gibbs提出的直达观点(direct-access view)相吻合。他指出,修辞语的处理过程和非修辞语的处理过程并无差异,因此对其加以特殊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这一观点聚焦于诸如谚语、习语和传统的隐喻话语等。Gibbs认为,在运用语用知识去理解言者的交际意图前,听者无需自动解析语言表述上完整的字面意思,即:在修辞语的理解过程中,其规约意义也就是比喻意义应首先加以处理,而字面意义则予以抑制,从而避免其激活。

五、结束语

抑制机制作为前沿话题已经成为语言理解中重要的加工处理机制,它调节着人的认知行为,是一种通过排除与理解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或继续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以保证目标作业得以完成的基本认知加工机制。因此,抑制机制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研究指出,人们的抑制能力,特别是其有意遗忘方面的能力,对忘记过去痛苦的经历和过时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12]。而抑制机制在情绪的调节如焦虑、紧张等方面是否有着决定性影响也是目前研究者们所关注并研究的范围之一,也是未来理论和实证探究的热点。

[1] Gernsbacher M A.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M].Hillsdale,NJ:Erlbaum,1990:121.

[2] Gernsbacher M A,Faust M E.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M]//G B Simpson(Ed.).Understanding Word and Sentence.Amsterdam/New York:Elsevier Science,1991b:97-128.

[3] Meyer D E,Schvaneveldt R W.Facilitation in Recognizing Pairs of Words:Evidence of Dependence between Retrieval Oper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1,(2):227-234.

[4] Gernsbacher M A,Robertson R R.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Figurative Languag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12):1619-1630.

[5] Seidenberg M S,Tanenhaus M K,Leiman J M,et al.Automatic Access of the Meanings of Ambiguous Words in Context:Som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based Processing[J].Cognitive Psychology,1982,(14):489-537.

[6] Keysar B.Discourse Context Effects:Metaphorical and Literal Interpretations[J].Discourse Processes,1994,(18):247-269.

[7] Giora R.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and Literal Language: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1):183-206.

[8] Giora R,Fein O.On Understanding Familiar and Less-familiar Figurative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12):1601-1618.

[9] Needham W P.Limits on Literal Processing During Idiom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92,(1):1-16.

[10] Gibbs R W,Beitel D.What Proverb Understanding Reveals about How People Think?[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8):133-154.

[11] 宋耀武,白学军.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4):727-728.

猜你喜欢
字面习语谚语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说说谚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谚语趣画(一)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