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探析

2016-03-09 14:04周凤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周凤梅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探析

周凤梅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文化创新是以创新为手段,融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特点,在整体上生产出内容新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符合人类发展的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可以发挥正确引领文化创新方向、指导文化创新方法、培育文化创新人才、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和促进创新文化传播等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长期探索实践、砥砺反思中形成的结晶,是民族思想传承的血脉。可以说,人类的实践不终止,文化的创新也就不会终止。“所谓文化创新,即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知识体系、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的思维解构活动,也是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文化知识体系、新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新的文化体制的思维创造及其实际实践。”[1]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个人塑造、价值整合、社会调控等功能明显增强,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是一切制度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物质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力量。无论是满足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还是争取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主动性需要;无论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需要,我们都应该进行文化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文化创新方向

“天人合一”这一文化观念,在农耕时期,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对古人的生存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十分注重对“天人关系”,因此,古代人民与自然之间彼此依存、和谐共处。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我国逐步由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天人合一”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人们用其表示当代生态、科学哲学阐述的人类与生态之间有机联系的观点。但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自然生态破坏式掠夺和开发,导致了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等现象出现,大自然对人类的行为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反击和报复,人们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在当代,“天人合一”对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仍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不加区分地引进西方文化的现象也是一个典型事例,如快餐文化、过分重视技术领先轻视人文关怀的重智轻德文化等,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这些文化丑陋的一面,给我国人民的心灵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文化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也可能朝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因此,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加强对创新方向的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时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国在进行文化创新过程中也要坚持这一方向,做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主导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形,深度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文化有很多种类,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国外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这些文化的传承、整合、进一步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它们进行判断、选择和调节,继而做到对各种文化有扬弃地继承、有取舍地发展、有选择地弘扬,博采各种文化之长, 使之协调互补,并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和糟粕文化,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其中的精华部分,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对于某些亚文化,比如“网络恶搞”、大学生“御宅族”、“小清新”等,思想政治教育将深刻剖析这些文化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畴。

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文化创新方法

文化的创新通常不是一门学科、一个方面可以单独实现的,因此,在方法上一定要保持灵活性,融汇贯通多学科、多范畴的知识和特点,开拓文化创新路径,进而完成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文化创新时,往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指导,不至于因这些方法的使用不当,导致文化创新走向畸形和失败的道路。本文主要以“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为例来探讨。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支撑与引擎,”[2]例如,近些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然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物质的需要,但人们在进行科技活动时忽视了科技的两重性,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人类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动机与效果、个人利益与他人及集体利益、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进行文化创新时,针对这种过分强调科技进步、应用技能发展等急功近利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相应的人文关怀、精神价值、理想追求融入其中,不断地为文化注入新内涵、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创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艺术、技术文化。因此,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单纯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由于当前文化已成为加快社会进步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有些地方把当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满足旅游者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带动消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比如安徽成功打造的“徽派建筑”文化旅游品牌就是成功一例。而旅游本质上也是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不管是对于自然风景,还是人文历史,在旅游过程中,都是旅游者运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欣赏风景,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一种文化享受。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开发者更注重短期利益,变得现实且浮躁,忽视了精神家园的构建,在审美观念上显现出盲目、功利、媚俗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指导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创新出符合和谐社会主义要求的求真、向善和爱美的先进文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创新人才

一切文化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培养可以进行文化创新的人才是创新优秀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匮乏,既懂文化又懂政策、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文化创新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应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创新人才,以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能力的有力支撑,也是塑造文化创新人才高尚道德品格的必要途径。

创新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关键的素质,才能创造出新颖、卓殊、有价值的新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尊重创新个体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发掘及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并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帮助其树立勇于质疑、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等重要思想,对创新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问题,有助于创新个体全面、动态、多角度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突破常规思维习惯的束缚,用发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根据时代需求,整合、创作出切合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道德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维度、提升人的精神修养、推动个人更好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可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德才兼备也是文化创新人才应具的基本品格。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3](P211)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时,“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对创新个体施加教育影响,使创新个体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4]以便在创新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自然及自身的关系,并按照职业道德、社会要求调控规范自己的行为,保证文化创新活动沿着符合社会发展的轨道进行。

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文化内容创新

文化创新并非以创新为目的改弦更张,而是以创新为手段,生产出内容新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符合人类发展的先进文化。在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让各种文化及文化要素之间进行简单机械地再组合,而是以发展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科学体系对国内外已有的文化进行重新梳理,促进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碰撞、交汇和融合,使精神价值体系、文化心理呈现出新内涵、新内容,完成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5]此外,我国的文化创新也呼唤我们去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中。

我国传统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以儒学为主干,以释道为辅翼的多维文化,在这个多维文化体系中既蕴涵着很多相似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很多互补的文化价值。诸如在政治方面儒家强调“德治”,而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但他们都希望建立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其本身具有的政治性保证了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既要顺应时代发展、向世界先进文化看齐,也要维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传统文化中科学的治国理念,大力推动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使国家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心声,创造性地将传统的重人治、轻法治的治国方式转化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它们是使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学习、借鉴和吸收这些“真理”,不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助于我国文化创新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利用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和遵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用我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洞察、整合、吸收和改写国外优秀思想。比如,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主要强调个体意识要服从集体意识、集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主义”与此形成了强烈对比,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看重的是个人的自由、自立、权力、个人成就以及个性的塑造。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科学合理地借鉴吸收国外“个人主义”文化,结合我国实际状况,更新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涵,使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关注社会的进步、集体发展的同时,也能兼顾个人意识的培养、个性的独立与成长和个人利益的保护。

五、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创新文化传播

“生活中人们如何体认文化,都是贯穿于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传播。”[6]文化传播是创新文化被再次更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各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增强文化主体对创新文化的适应性;在教育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授创新文化。

“文化是主体为获得自由本质而创造的,其价值和意义仅对作为主体的人有效,”[3](P423)也正是凭靠文化传播,人们才取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文化创新的果实只有在得到文化主体人认可和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广泛传播,并发挥作用。而人们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社会个体可能积极地通过对新文化良好的适应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也可能难以适应和接受新文化,对其比较排斥,形成心理压力等。“但适应社会的需要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而适应社会不仅包括对社会物质环境和物质关系的适应,而且包括对社会精神环境和思想关系的适应。”[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本质在于服务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创设出相应的情景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和教育,在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不断地把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融入到受教育者的愿望、抱负中去,”[8]培养其对新文化的接受能力,发展其对新文化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对新文化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很多网络新词、政府报告中出现的新词,可以组织人们针对这些词语所产生的背景、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讨论,增加人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能力,提升人们对创新文化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传播新文化,并将其融入实践进行社会创造。

文化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反映我国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观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传播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等内容,也传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新精神、新思想。“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都伴随着新的伦理精神的产生,”[9]如当前支撑我国社会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德,它是公正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表示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定的对等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人们进行基础性教育,如基本的社会规范指导、伦理思想教育、道德品格培养,从而传播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新的文化精神,使它们发挥日益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为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公共生活、工作等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根本保障。

文化创新可以为已有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更有生机和活力,它是推动整个社会文化演进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必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可以进行文化创新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引导人们科学地接受和使用新文化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而且对于文化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文化创新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68~72.

[2]江光华.推进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4):20~24.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希贤.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04~106.

[5]郭建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N].光明日报,2011-12-23.

[6]王迪.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J].清江论坛,2014,(3):60~64.

[7]杨威.人为什么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根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8~12.

[8]莫靖新.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J].菏泽学院学报, 2011,(4):120~123.

[9]曹刚.责任伦理:一种新的道德思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0~76.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153-04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