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传统道教中神仙形象的异同研究

2017-03-11 21:41张晓茹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神魔神仙道教

张晓茹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西游记》与传统道教中神仙形象的异同研究

张晓茹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嘉靖年间由于统治者对于道教的推崇,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因其通俗性又深得民间大众的喜爱,两种因素的使然,使得盈利性质的神魔小说大行其道。神魔小说中的神仙系统取材于道教中的神仙体系,如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等,但是神魔小说一改道教神话传说中神仙的刻板形象,赋予每一个人物别具一格的个性。尤其是神魔小说《西游记》[1],更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作,用人物对比等方法来研究《西游记》与传统道教中神仙形象的异同,对于传统文化则会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西游就》;道教;神仙形象

明代中后期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整日吸食丹药期冀可以长生不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教流行于明代中后期,加上道教中的神话人物无不神通广大,可以施展神技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可是却满足了老百姓在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希冀。大量神魔小说在当时的出现,正是这两重因素所驱使。这些神魔小说的作者多为大型书坊所雇佣的下层文人,他们熟知人间的疾苦,又深知民众感兴趣的故事。因此在撰写神魔小说时注重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的丰富性。这就与人们口口相传中的道教神话人物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西游记》中的神仙体系与道教中的神仙体系的异同

道教中人追求生命的永恒,期盼着能够无拘无束逍遥于天地间,神仙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典范。其实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不死”“长生”的概念,如“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战国时期,求仙风气兴盛,神仙思想开始走向理论化,《庄子》中就多次描写了神仙的形象,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齐物论》中也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塑造了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的神仙形象,可以御风而行,不怕烈焰寒风,不须食用五谷,也没有生死之忧,自由自在遨游于天地四海之间。

道教成立后,神仙的概念出现并逐渐形成一套体系。早期道教根据老子的道生万物思想,并结合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观,将宇宙分为天界、人间和地界,其中分别有不同的神灵居住。南北朝时期道教宗师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对神仙进行了排位,他将神仙划分为七个等级,分别居住于宇宙的不同境界中,掌管着不同的职务。“显然,道教也以人间等级制度为标准,将天界神仙体系划分为等级鲜明,尊卑有别的官僚体系。”后来道教又吸收了佛教的三界思想,产生了三十六天说,以三清境为中心,三清分别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就居住于三十三天之上,妖王赛太岁夸耀自己的法宝金铃时说:“太清仙境道源深,八卦炉中久炼金。结就铃儿称至宝,老君留下到如今”。与天界相对应的是地界,“基于传统的灵魂信仰,道教认为地下有地狱鬼府,这是那些死亡之后不能转世、不能升仙者的去处”。早期道教认为地狱由丰都大帝掌管,后来又借鉴融合了佛教的地狱轮回说,产生了十殿阎王。道教神仙包括天神、地祗、地府神灵,天神居住于天上仙界,地祗则居住于海外仙山、洞天福地,地府神灵则掌管九幽鬼神之事,除此之外,道教认为人体内也有神灵,包括三尸神、泥丸神等[2]。

《西游记》中所描写的神仙群体,也是将神仙的生活空间划分为天界、地府与人间,其中大部分神仙都是直接来自于道教神仙谱系。我们先来看《西游记》中描写的神灵仙真,第一回介绍石猴出世时就对天界做了一个简单描写:“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第五回王母举办蟠桃宴,悟空问七仙女王母都请了哪些神仙,仙女回答道:“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除此之外,还有四大天师张道龄、许旌阳、丘弘济,葛仙翁,南斗六司、北斗七元等。

《西游记》中的神仙体系也包括了西方佛教众神,玉帝居于最高地位,不仅三清尊神要听命于他,连佛祖也要听他的传唤,第七回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之后,玉帝前去拜谢,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阿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西游记》将仙与佛混杂在一起,唐僧西天取经,菩萨派了一路神祗暗中保护,这些神祗分别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其中既有道教仙人,也有佛教神祗。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做了观音菩萨的惠岸行者,佛教菩萨毗蓝婆的儿子是道教神仙昂日星官,地府的主宰者是十代冥王,如秦广王、阎罗王、泰山王等,十殿阎王本来是出自于佛典,后来道教也受佛教影响,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地狱系统。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几人到了西方佛地,出来迎接的是玉真观金顶大仙,灵山脚下住的却是道教的仙人,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仙系的融合。须菩提祖师在传授孙悟空内丹口诀时也曾说“功完随作佛和仙”,所以说,在明朝儒释道合流趋势的影响下,仙与佛是没有太大的分别的。

所以应是《西游记》中的神仙体系吸收了道教中的神仙体系,但是又有所不同。这与作者吴承恩更加信奉佛教有关,菩萨属于佛教中的概念,是佛位的继承人。在《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法力无边,一路上帮助唐僧师徒收树精收红孩儿等等,道教中的上人都无不对她俯身贴耳恭敬是从。这在道教中的神仙体系中,肯定不存在的[3]。

二、《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与道教中的神仙形象的异同

《西游记》作为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它延绵不绝流传后世的生命力就在其中一个个鲜活的神仙形象,可以说每一个神仙形象的背后,都饱含着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洞见。上至如来、玉帝、王母、观音菩萨、天庭元帅,再到唐僧师徒、白龙马、小国君主等等,下到兔精树怪等等,都有着特定的含义,都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内在的对应。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所有神仙妖魔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每一回中都有不同的神仙与妖魔登场。《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天庭,其实是一个道教政治团体,由玉皇大帝统领,各路神仙各司其职,稍有过失还要被处罚甚至丢掉性命,如猪八戒酒后调戏嫦娥,被重责两千锤,贬至下界,不幸却错投了猪胎。沙和尚本是玉帝跟前的侍卫,只是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盏,就招致杀身之祸,幸得赤脚大仙求情,被贬在流沙河中做了妖怪,每七日还要受到飞剑穿胸之苦,可谓是过小罚重。天宫其实就是人间朝廷的缩影,玉帝就是人间皇帝的象征,掌握生杀大权,因此它与正统道教神仙体系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西游记》中神仙形象的蓝本出自于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道教是多神化的宗教,信仰多个神灵。先民们把一切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洪水暴发等都归结到神的身上,所以“神”字的释义是“天垂象,引出万物”。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形象是由中国古代先民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转化而来。所以,早期的“神仙”都由古代的“神”演变而来。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社稷、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原始崇拜的神灵都演变为道教神仙。道教神仙都是神通广大的,且各自具有特殊的功能。书中唐僧师徒一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怪,所谓一物降一物,每一次都需要有不同的神仙去降伏。如《西游记》中描写的满天星斗之神,“东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西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还有“太阳、太阴、水、火、木、金、土七政;罗睺、计都、炁孛四馀”。

《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取自于道教,如在第四十五回孙悟空与车迟国的妖怪国师斗法祈雨,作者描写了祈雨所要召换的神灵,其中有司风之神风婆、巽二郎,有布云之神云童子、布雾郎君,有雷神雷公、电母,最后就是龙王施雨,每个神仙都具有不同的职能。因此,作者直接沿用道教神仙谱系来作为《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其原因在于“道教在初创和发展的过程中,其神仙体系继承了中国古代宗教祭祀崇拜的神仙以及民俗文化中的神仙,方士们又编写了大量的道书,广为传播,因此,道教信仰的神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基础,把这些神仙引入到神魔小说《西游记》里来,读者会感到熟悉、自然、亲切,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但是《西游记》中的神仙与道教中的神仙又有这本质上的不同。应该说《西游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中,神仙的形象与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是多么相似,至高无上的玉帝象征着人间的皇权,天界元帅象征着人间权力巨大的贵族大员,二郎神等诸人象征着维护皇权的统治阶级。而那些被皇亲国戚神仙等呼来唤去的仙女与童子不就是对照着那些丫鬟与佣人。至于孙悟空的形象,它首先脱胎于明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首领形象,后来又加入了些许佛教人物形象。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就是对于统治阶级残暴昏庸的奋起反抗。在取经路上,孙悟空遇到的妖魔鬼怪大多数都是法力无边的神仙的坐骑或者权贵的身边人物,当孙悟空将它们收伏,要一击毙命时,这时候大神仙出现了,要求孙悟空手下留情,最后带走了无法无天的鬼怪。这同人间统治阶级的贪纵不法何其相似。

因此在《西游记》中,很多道教神仙形象是丑陋的,玉皇大帝在小说中是作为道教的首领人物,可是他却气量狭小,失手打翻物品的大将居然被他轻易贬下凡尘。人间的一个地方官因为推倒了供桌,他便令凡间三年不得下雨,让老百姓饱尝了干旱之苦。其他的道教人物如太上老君等无不是反面形象,在人间担任国师的各种道士无一不是妖怪的化身,如在乌鸡国,国王因为信奉道教沦落到被压入枯井之中[4]。

在道教中,神仙是理想人格典范,是大道的化身,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道教的神仙都是‘道’的至善的化身,也是道教为人处事、修真学道的榜样。”“无论是先天真圣,还是后天得道仙真,都是由“道”衍化而来,是“道”的化身,“道德”的体现。”所以人们想要修道成仙必须修善修德,但在《西游记》中,并非所有的神仙都是善的象征,也并非所有的妖魔都是邪恶的象征。道教天庭是人间王朝的缩影,所以神仙代表统治阶级,妖魔则是被统治阶级。神仙与妖魔的划分标准,不是善与恶,而是是否在社会体制内。孙悟空再如何神通广大,只要不在体制内,也只能算是个妖仙,照样要被地府勾去魂魄,不得久驻天人之内。鲁迅先生评价《西游记》时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在取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仙不再是无欲无求、神通广大、至善至美的象征,而是也充满欲望与私心。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都捉不住他一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也奈他不得,最后不得不请西方的如来佛祖出面镇压。但是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师徒遇到的妖怪,有的是仙神的坐骑,有的是仙界看守的童子,有的还是神仙的亲戚,每一个孙悟空几乎都斗不过,只能上天求救。第五十一回他去天上借兵,玉帝让他挑选几员天将,孙悟空说“天上将不如老孙者多,胜似老孙者少”,许旌阳却对他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话就大有深意,可见当年天兵天将不敌孙悟空,并非本领不如他,而是另有隐情。天庭体制就相当于现实社会的官场,从中可以体现出复杂的政治哲学和心理。

第十回唐太宗阳寿已尽,魂归地府时,十代阎王皆降阶而至,控背躬身迎接,作者如此设计显然是受到当时社会的君权意识影响。掌管生死簿的判官崔珏,生前是魏徵的好友,受魏徵书信所托,将太宗的阳寿由贞观一十三年改为贞观三十三年,使太宗皇帝返本还阳,凭空多了二十年阳寿,可见神仙鬼府亦有循私枉法。第三十七回中乌鸡国王向唐僧托梦陈述被全真道人所害的冤情,唐僧问他为何不去阴司阎王处伸诉,乌鸡国王说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吴承恩作如此描写,实际上是暗讽明朝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如第四十三回黑水河河神被鼍龙占去洞府,又打伤了他许多水族,也如此说道:“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可见西海龙王虽是神仙,却也存有私欲,包庇自己的子侄凌弱行凶,若非孙悟空亲自上门去揭发,他应该会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纵容吧。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最基本信仰,是道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却并没有那么神圣、高大。在许多回目中,土地、山神都被当地的妖怪欺压,替妖怪做苦力。三清观中,孙悟空、猪八戒对三清神像非但不敬畏,反而把神像推倒,藏到茅厕里,还堂而皇之地享用了他们的贡品。

《西游记》中的妖魔也不都是邪恶的,有许多天真无邪的小妖,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就死在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孙悟空过狮驼岭时,向巡山的小妖打听消息,那小妖天真单纯,可怜没做过什么坏事就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师徒几人路过荆棘岭时,唐僧被木仙阉的松、柏、竹、梅、杏几个树精掳去,做了一夜的诗,虽然后来出场的杏仙想要强招他为夫婿,却未曾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却被猪八戒不论好歹一齐筑倒在地。然而一些为非作歹的妖怪做尽了祸国殃民之事,却因为有神仙主人的庇佑而免于一死。像是比丘国的鹿妖,本是寿星的脚力,私自下界化作道士,祸害君主,并向国王进谗言,取一千一百一十一的小儿之心便可延千年之寿,后被孙悟空捉住要正法,被寿星赶来阻止。又如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思凡下界,强迫宝象国公主与之做了十三年夫妻,玉帝却只是贬他去给太上老君烧火,而且还是带薪受罚,有功就官复原职,无功就加重其罪。这种处罚明显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六十五回中二十八星宿齐齐出场,奎木狼果不其然已经官复原职了。书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作者以嬉笑怒骂之笔,对当时官场体制的腐败与黑暗作了辛辣的讽刺[5]。

神魔小说《西游记》在明代中后期影响深远,自从《西游记》出现之后,紧接着各大书坊又推出了各种神魔小说不下二十余种,有《东游记》《咒枣记》等等。《西游记》在神仙人物的体系上多取自传统道教中的神仙体系,但是因为《西游记》一部通过神仙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神仙形象因此与道教中的神仙形象有着本质区别,道教中的神仙几乎全是毫无道德瑕疵、法力无边、救苦救难的理想人物化身,而在《西游记》中的大小神仙则是现实生活中对应的各个阶层的人,这也是神魔小说《西游记》的魅力所在。

[1]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

[2] 王学钧.《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J].学术交流,2006(11):32-35.

[3] 张乘健.略说《西游记》与道教[J].明清小说研究,1998(2):8-9.

[4] 胡淳艳.试析清代的《西游记》道教评点本[J].宗教学研究,2007(1):66-68.

[5] 孟潇,黄梦娜.略论《西游记》中的道教神仙思想[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47-49.

Study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Traditional Taoism

Zhang Xiaoru

(Datong Normal College,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39, Chin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Jiaqing’s administration, due to the governors’ worshiped for Taoism and the popularity of supernatural beings among ordinary people, profit-making god-evil novels became quite prevailing. The system of supernatural beings in god-evil novels is derived from the system of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he Taoism, such as the Jade Emperor and the Highest Lord, etc. However, in the god-evil novels, the dull imag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in the Taoism are changed and every supernatural being is individualized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 It is the same case especially with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which is a typical work among god-evil novels. Researching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the traditional Taoism in a comparative way would help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Taoism; Images of supernatural beings

I207.4

A

1673-8535(2017)04-0083-05

2017-06-11

张晓茹(1976-),女,山西大同灵丘人,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讲师,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高坚)

猜你喜欢
神魔神仙道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游柬埔寨小吴哥窟
论明代神魔小说空间的模糊性
《镜花缘》中神魔造型的创作方法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