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反思的“花匠式”学生管理

2018-01-24 11:50徐宜秋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花匠学校管理

徐宜秋

一日,见几位花匠正在整理校园环境。花盆里的盆景自不必说,操场上的草坪、甬道旁的树栅,也被修剪得整齐划一,就连长在大树下的小树也被连根拔起。那些高大树木上凸显的枝条也未能幸免,有的被无情锯掉,有的被铁丝捆绑。见此情景,想到时下教育对学生的管理,让我颇生感慨。

毋庸置疑,学校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正如花草树木需要花匠打理,但如果教育也采用“花匠式”管理就有待商榷了。几乎每所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有着许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检查细则,并时常根据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对细则及时跟进、补充增添、逐步细化。校园每个角落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每个时间段都安排了导护值班人员与文明监督岗成员巡查,使得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处于学校的掌控之中。对违规的学生动辄扣分,当然还有更多的惩罚措施,诸如张榜公布,批评处分等等。学生进入校园,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样的管理效果使得学生人人规规矩矩,沦为沉默的羔羊,而学校却以此为荣,还希望“更上一层楼”。

从表面上看,学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谓用心良苦。不过,静心细想一下,我却不敢苟同,因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乐于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中生活、学习。而学校的要求恰恰相反,期待学生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不喊不叫,不吵不闹,不跑不跳,时时处处整齐划一。结果是本来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畏首畏尾,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看到学校管理如此的模式化、刻板化,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给小牛上嚼子、套笼头的情形。小牛本來想怎么撒欢就怎么撒欢,只是一套上笼头之后,就由不得它的牛性了。怎么走路、何时吃草、该干什么活之类,都是被控制的。我固然知道人的成长不全是快乐,要经过训练和磨砺,但将一个孩子送进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再怎么看,似乎也不应该像小牛般上笼头。学校在育人方面有一些统一化的操作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奇迹,倘若让孩子个性消失殆尽,个性不一的孩子变得千人一面:没有生气、没有朝气,原本充满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变成了循规蹈矩之人。长此以往,孩子思维的发展将会受到抑制。

我们须知学生管理原本就不等同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一靠文件,二靠开会;学生管理有时也开会,但更多的是活动。学生管理也不等同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杠杆、物质手段来调节;学生管理主要通过道德评价、文化熏陶来实现。学生管理也不等同于司法管理:司法管理重结果、重证据、重程序、重理性;学生管理重苗头、重过程、重情感、重发展,要给学生以机会。学生管理更不等同于军事管理:军事管理主要运用刚性的条例、命令来约束,要求必须整齐划一;学生管理则要有灵活性、开放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既不是加工厂,也不是训练场,面对具有个性的学生,我们不能把教育管理程序化、标准化,把许多非纪律性规范从学校的管理中剔除,而应该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快乐地茁壮成长。因而,学生管理应该是一种氛围的营造。通过师生的平等交往、情感交流、思想沟通,营造尊重、理解、合作的氛围,做人中人,帮助每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日前接受《中国青年·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每一个孩子就是一粒种子,有些种子种下去很快就会开花,而且色彩斑斓,就像春天正在盛开的迎春花;有的要到夏天才开,有的要到秋天才开,有的则要到冬天才开;还有的永远不开花,因为它要长成参天大树。那么,教育的任务难道就是要让种子都在统一的时间开花吗?都要长成参天大树吗?显然不是,教育的任务是让每一粒种子健康成长,教育的任务不是让孩子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思想和素养的现代化。采访结束时,葛厅长给出了明晰的答案:“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回答方式,但内涵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
花匠学校管理
老花匠与獾
花匠
有温度的人
学校推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