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期待培养

2018-04-02 12:56黄益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故乡笔者课文

黄益丽

(龙岩市凤凰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每篇课文都是单独存在的,没有读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诱惑力。学生因为缺少对课文的审美兴趣,常常读得索然无味,有口无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倘若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策略,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也许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语文。

一、巧用文图,开启欣赏的期待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现行教材图文并茂,不少“图”就是为了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觉,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宝贵的资源。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先借助地图,激发兴趣。“同学们,在我国的东北有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去看看它那像海一样壮观的美景?”这样导入课程,学生一下子就被调动起了兴趣:“真有这么美的地方吗?到底几百里连成一片是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课件中,从地图切入祖国的全貌,然后聚焦东北,再聚焦小兴安岭,逐步推进,学生仿佛在观看一部美丽的风景电影,对于最终要呈现的小兴安岭,更是迫不及待。教师适时引导:“来,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图文对照,一起来感受美丽的画面吧!”学生捧起课本,轻轻地初读美文,比喻的巧妙、景物的优美、物产的丰饶、动物的可爱在字里行间流淌,在学生的琅琅书声中回荡。“看,我们那绵延不断的林海,读(课文第一段)。”“看,早晨的森林又是别有一番景象,读(第二段)。”“我们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但是 ,还是 ,读(最后两段)”教师的导语一遍又一遍地运用,学生陶醉其中。几次朗读之后,学生几乎能轻松地把全文背下来了。

又如,在《少年闰土》中,鲁迅刻画的形象,学生较难凭空想象。于是,利用文中插图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学生学习“看瓜刺猹”这件事时,适时引导:“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地”“我看到了一片深蓝的天空”“我看到了一个使劲刺猹的英姿少年”“看到了农村充满活力的生活”……少年闰土手握钢叉刺向猹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少年。这样的一个农家少年,怎么不会成为鲁迅的好朋友,怎么不成为他依依惜别的人呢?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中巧妙运用教材的插图,能引发学生的欣赏期待,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期待

好奇心、乐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儿童的天性。换言之,问题情景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中的问题“生成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急切期待通过学习课文解决问题的心理。

例如,执教《争吵》一课时,学生对安利柯并不十分了解,对于克莱谛更是停留在课本中的概念。如果单纯地想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其背景是可以不用说的。但是如果想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并让他们可以借此得到阅读的拓展,享受语文课堂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那么这样的阅读期待是必须的。于是笔者先做了这样的故事介绍:“意大利有一个著名的作家亚米切斯,他写了一本相当有意思的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道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故事中的主人公以他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自己身边的朋友、老师、长辈们,每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就和我们天天经历的一样,但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总觉得生活无聊?在这简单的语言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安利柯,由于父亲的善良正直的引导,成长为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不管是他欣赏同学的眼光,还是对弱者的关注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今天却和他的同桌吵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故事总会有特别的好奇心,于是笔者在讲述过程中留下问题,让他们心中充满期待,脑中满是对问题的猜想;“是呀,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和别人吵起来呢?”教师说:“想知道吗?那就自己寻找答案吧!”接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唯有学生轻微的翻书声,唯有他们浏览故事的快乐呼吸声。看得出来,他们是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

教师的一个故事创设,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学生顺着这条文字的花香小径,在期待中,一起去领略文本的美妙,欣赏故事的精彩,探究语文的快乐。

三、煽情促情,勾起融入的期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的学习,犹如走在一片荒凉的沙漠,让人疲惫;倘若情感投入了,每一节语文课就会像是一首诗,像是一片绿洲,让人觉得舒适,使人精神一振。不过,由于学生对文字的体验大多浅显,学习文章往往是为学而学,结果味同嚼蜡,着实可惜。因此教学时,煽情促情就变得十分重要。

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笔者煽情促情,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更快地融入课文。笔者做了这样的课堂导入:“你想亲人吗?当你一个人来到这个离家有千万里的城市,自己的好朋友都远离了,也许一年只有一次的见面机会,想要打一个电话,却更加深了自己的思念。老家是我们的根,那里有我们儿时的伙伴,有我们经常去抓鱼的小溪,还有我们许多许多的亲人……”这一席话勾起了在场学生的思乡之情,他们的眼前浮现起各式各样家乡的画面。接着一起回忆:“故乡就是爷爷的白发,故乡就是小桥流水,故乡就是绵绵的思念……故乡在你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呢?”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绪,对故乡的回忆之情被调动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故乡就是屋后的那片油菜花地,我常在那儿抓蝴蝶;故乡就是我在放羊的那片碧绿碧绿的小山坡,那时的羊儿很多,成群成群的,就像天上的白云,可美啦……”这一次的煽情,班级涌现了许多的小诗人,学生对此诗充满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趣味横生,无论是读、品、议,都得到突破。谁说小学生的思维是局限的,谁说小学生是不会体会情感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对生活的判断,也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使不深刻,但只要能找准切入点,与文字的情感频率相同,如何不会产生清晰的电波,如何不会有强烈的共鸣呢?作者离乡已久,千山万水的阻隔挡不住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家乡的风俗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引发对亲人无尽的想念。学生不也有这样的经历吗?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那就让他们和作者一起对话,让他们在课文中和作者一起谈天。

又如,在《青山不老》中,体会老人对那片青山的情怀时,笔者曾这样引情:“十五年了,老人的鬓角一天天斑白,背一天天驼下去,步子一天比一天迟缓,一起来的老伴们一个个离开,但是,他拒绝了子女让他离开的请求,依然坚守在这里,直到这里发生改变,呈现出不一样的西北。”学生慢慢地明白了,正是老人的这份执着,才有这片不老青山,才有这样的青山不老。情在其中,融情入文,学生对于文本就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去了解,这个老人后来怎样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吗?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更乐于学习。

总之,巧设阅读期待,既要立足于课内读好书,扎实好基础,又要结合课外,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等,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期待,总要带给学生快乐的氛围,学习的兴趣,总要能在学习中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如此,就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泉喷涌。

猜你喜欢
故乡笔者课文
故乡的牵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走在故乡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