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7-15 03:07彭新社童锦锋余时平
运动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师体育教师

彭新社,童锦锋,周 磊,余时平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1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我国各行各业急需培养社会仅需的各类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载体,社会各界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也被紧急提上了日程。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师法》,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下来。其第二章第七条和第八条明文规定,教师有“参加培训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此后为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对高校为教师提供培训平台进行了明文的规定,即第五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然而,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也导致很多做法和方式都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与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实情不相适应,造成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是教师的个人需求较大,而在满足教师个人需求的现实方面则效果甚微,造成教师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教师的个人培训需求概括为以下2方面:(1)学历培训需求;(2)非学历培训需求。学历培训需求主要指教师希望提高自己的学历(或学位),包括攻读在职硕士或在职博士等,致力于将自身的学历(或学位)更提高一步;非学历培训主要指为更好地满足教学或管理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前沿的发展理念和成果进行转化和提高,以及为适应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而参与的现代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等。其次,教师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年轻教师的个体需求和自身的现实满足之间的矛盾。作为年轻教师,教学和训练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和训练,以至于用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技能的培训时间少之又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教师个体需求与现实满足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年轻教师有幸参与教师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片面、培训模式单一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其对教师培训的预期落差较大,无法满足其自身的个体需求,仍未能有效解决教师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突出矛盾。

2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的现状

2.1 培训理念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逐渐重视教师培训的作用。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教师的知识能力提高,偏重于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创新教育。而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加之“00后”的学生将步入大学生涯,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他们与“80后”“90后”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因此,当前培训理念与体育改革发展要求未能完全吻合,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急需进行调整,方能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培训内容片面化,缺乏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教师培训由于学科众多,加之涉及教师和管理2大系列,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细化,加之时间短、任务重等诸多原因,导致在组织教师培训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开展大规模、统一的培训,没能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层次差异和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例如,在新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培训体系的设置往往是为了使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理论课程,而具体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却鲜有涉及,特别是大数据下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仍属于真空状态。因此,培训内容的片面化,缺乏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亦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的又一弊端。

2.3 培训模式单一,缺乏课内和课外的良性互动

通过专家访谈和自身参与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可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划分为3类:(1)课堂讲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将涉及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的方式简单呈现;(2)学术报告式:选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培训;(3)网络自学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硬性地规定每位教师需完成一定的网络学习课时。但是,无论是课堂讲授式、学术报告式,还是网络自学式,其采用的形式都是将培训者“禁锢”在室内,以讲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造成培训模式单一,更与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相背离。因此,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模式单一,缺乏课内和课外的良性互动亦是当前培训的严峻问题。

2.4 培训形式化,未能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落到实处

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类:(1)新教师的岗前培训;(2)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的网络自主学习;(3)其他协会自主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但是,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网络自主学习都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硬性要求,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其他协会自主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号召,在培训内容和模式上应付了事,导致培训形式化,不仅忽视了体育教师培训对体育教师的重要影响,使体育教师培训效果甚微;更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未能明显提高,势必对其后续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培训形式化,未能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落到实处,亦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诸多问题的又一方面。

3 学分制管理制度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分制最早出现在国外,是针对培养学生而采用的一种培养和考核体系。学分制主要是在高校人才管理和教育培训中,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其主要课程设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以不同的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最终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教育管理制度,其与班建制、导师制统称三大教育制度。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如何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和分类教育是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而学分制作为评判学生学业是否合格的量化指标,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然而,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的教师,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追求个性化发展,将注意力集中在职称评定等某一方面,功利心较强,而对于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或学科的长远发展则比较淡然,导致学校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不参与和不重视、师生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其核心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个性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中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3.1 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培训经费制度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有效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经费。长久以来,由于高校扩招,高校诸如实验室、教学楼、体育馆和宿舍楼等硬件设施需求较大,加之高校领导者们“功利心”的驱动,导致在经费预算中往往侧重于教学硬件的投入,而对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培训体系却鲜有投入,以至于高校教务部门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捉襟见肘,无法有效组织培训工作,更无法做到全方面、多领域、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导致流于形式地组织某一领域专家来校讲座,无法真正落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提升工程,以至于教师们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制等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更好地落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促进学校教务行政部门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必须首先保障体育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的相关经费,将涉及提升教师“软实力”的培训体系真正纳入学校的经费管理之中,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以此保障教务行政部门科学有效地组织培训活动及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事宜,从而促进学分制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2 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奖惩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初步构想,在对体育教师具体综合考核时,主要涉及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4个等级,如何避免学分制管理过程流于形式,以防形成一纸空文。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奖惩体系。(1)教育行政部门需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动员,加大宣传攻势,让全员知晓学分制管理的相关细则和4个等级的考核标准,让每一位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行动起来,以此促进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为学分制管理的具体落实奠定基础和条件。(2)根据学分制管理体系的考核等级划分,对达到“优秀”的体育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如在职称晋升过程中享受额外加分,获得“优秀”级别越多,奖励分值越多,同时在出国访学或重点科研等项目上进行适当倾斜,充分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具备攻坚克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从而形成体育教师队伍的良性互动,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3)针对未按学分制标准进行的、考核不合格的个别教师,也应制订相应的惩罚机制。例如,首次不合格的教师,二级学院相关领导组织约谈,进行思想教育,并在二级学院通报批评;对第2次不合格的教师,需高校教务部门进行告诫,并全校通报批评;对累积3次不合格的教师,可采用取消其职称晋升的机会或暂停其体育教师授课资格,直至其达到合格标准为止。总之,通过奖惩机制,让学分制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约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行为,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3.3 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院校分级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需求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能需求。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师培训体系中,由于管理的漏洞和错位,导致高校教务行政部门和二级学位之间相互推诿,进一步影响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因此,为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制度,促进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和实施,必须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院校分级管理制度,促进职责明晰,分工管理。(1)为便于学分制统一管理,学校教务行政部门需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媒体手段,为每一位体育教师设置独立的学分制管理系统,根据学分制具体考核细则设置不同的界面,体育教师通过登录平台进入不同界面进行相应学分制登记并上传相关材料进行佐证,而二级学院则需要对体育教师的相关学分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根据二级学院审核结果教务行政部门进行最终审核登记,如出现弄虚作假,则直接取消该体育教师在该学分制板块的所有积分,并在全校通报批评。(2)在学分制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务行政部门应根据培训计划,将全年各阶段的培训安排导入至体育教师学分制管理平台,二级学院在全年培训的基础之上,根据学院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安排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活动,努力做到全方面、多领域均有体育教师的参与,在不断提升体育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打造一支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一流教学和科研团队。因此,通过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院校分级管理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和二级学院职责分工明确,并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促进学分制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4 结 语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是教师的个人需求较大,而在满足教师个人需求的现实方面则效果甚微,造成教师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如培训理念滞后,培训内容片面化,培训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形式化等问题。学分制管理制度由于职责明确,学分计算合理等优势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体系中作用日益显著,通过建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培训经费制度,奖惩机制和院校分级管理制度,势必对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方面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学分制高校教师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