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12-29 09:13张林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张林

摘 要:综合学科特点呈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内容中开发与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班级、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对此拟题,尝试性地从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入手,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如何处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点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

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了身体健康外,更应重视心理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我深深感到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作为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成为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工具。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更多侧重在他们的学习成绩、遵守纪律、学生安全、早恋、网瘾等问题上,而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从事教学的13年时间里,我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一)在学习和考试方面,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更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的好学生也有厌学情绪。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学校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学习上没有恒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学习。考试方面,存在认知变态现象、考试过度焦虑、考场恐慌。有的学生平时表现都不错,但考试过度紧张焦虑,反而影响了发挥。

(二)青春期心理特征之一:逆反心理。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是正常的,但任其发展下去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强烈,他们时而情绪偏激、语言顶撞,时而行为越轨、消极抵抗,甚至把老师、家长、同学当作“假想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疼爱当作是理所当然。他们强烈要求自己要活得有自尊,却不知道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他人。他们极其反对甚至反感父母偷听他们。

挖掘教材、联系教材: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册(人教版版)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中关于“爱的碰撞”的教材内容,就可以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一个明显心理特征:逆反心理相联系。让学生在教学中知道过度逆反心理有什么危害以及怎么调适逆反心理。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也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成长非常有利。

(三)生活适应性及人际关系方面,娇生惯养、依赖性重;存在交往障碍,要么不交往,活在自己的世界或网络世界,要么交往过度,出现早恋现象,并且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后果;缺乏责任感,对人对己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不去尊重别人。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善于发现美,善于挖掘教材,善于用教材中的心理方面内容触动学生心灵。

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整个江苏地区,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已做了较大程度的修订,由原来的山东鲁能版本改用了苏教版,由苏教版又改成了人教版。筛选出来的基本上更接近我们学生的现实。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人教版)遵循学生道德与法治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上真正做到“三个层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与“四个领域”(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的有机综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就更需要我们真正地用好教好。都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学生怎么做人,教师的导向非常重要。

在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教学中随时随地时时处处浸润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册(人教版)第三课“发现自己”中“做更好的自己”的内容时,我告诉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可能与信心不足有关,时间长了会影响身心健康,对我们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应该有自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会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奋斗。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让学生用事实来领悟增强自信心的乐趣和好处,从而增强自信。

又如,第五课“交友的智慧”,该教什么?大可探究。主要以刚进初中校门的初一学生怎样面对新伙伴为切入口,从交往的基本品质和重要前提——平等待人和相互尊重开始,到交往的其他品质——友善与宽容,再到班集体中处理好男女生的交往和集体的团结,最后扩展到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以及与外国人友好交往。交往的范围在扩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去探究、学习和实践交往的品德和技巧。

再如八年級道德与法治课上册(人教版)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尊重他人”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智力水平、父母的职业、家庭情况等都有很多不同。其次,让学生明白虽然存在差异,但人与人在法律地位上和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尊重别人的必要性。

(二)善用方法,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一用,没必要去规定此优彼劣,倒是真要明确:教无定法。

当然,有些内容也确实是可以放开讲的,和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学习,既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例如:在教学“家的意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学习与体会“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个问题时,适时提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有个同学问道:“父母的爱需要我们回报吗?如果需要回报,那我觉得它并不伟大。”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我一想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我并没有轻率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几分钟,然后让代表两种不同观点的34位同学站起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我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超过任何人对我们的爱,别人做不到,父母就能做到,正是因为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这正是我们爱父母的体现,关键是你用什么来回报父母。

在学习“以礼待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我让八位同学分别组成四小组,分别表演中国与西方在“见面打招呼”“表示感谢”“请客吃饭”“收礼物”的不同,通过四组同学的合作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与领悟各国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后,也能感受到人与人的温暖、礼貌与互相尊重。

多用表扬、少用批评。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在上课时会常常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会鼓励他们再想想;答对了,我会在言语上表扬:“你真棒!答得太好啦!”如果答错了,我也会说:“不要紧,继续努力。”如果一味地苛责、批评、谩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记得有位学生的默写总是很糟糕,没有一次合格的,我就采取鼓励的办法,哪怕发现他有一次默写有进步,我都及时加以表扬,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后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学生的进步很惊人,考试成绩比原来好多了,而且人也变得自信、热情。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们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只要我们自觉站在新时代要求的高度,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便会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方式,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且备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梁怡.重视学生资源开发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8).

[2]韩延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