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叩开数学之门

2019-12-23 07:13张桂芳
教师·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提高效益提升素养小学数学

张桂芳

摘 要:将直观形象的学具有效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力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主观意识,形成丰富的教学激发动力。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引起高度重视,让学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金钥匙”,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丰富活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应用;提高效益;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84-02

直观教具有自身优势,这是小学数学课堂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深受师生的青睐,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学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的学习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更多直观性训练中形成数学认知,也能为数学课堂带来丰沛动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学具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就会很和谐,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与众不同。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并通过有效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教具,让学生在玩乐中自主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用计数器拨数和数数教学时,教师提问:“三个9表示的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999再数一个是多少?会拨数吗?”连续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好奇又充满期待,教师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演示,个位满十,清空向十位进一,反复满是进一的过程。这样小小的一个珠子怎么就能表示一千呢?主要节点的质疑往往和课堂的展开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捕捉教学契机,提出更多学习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将已有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的兴趣,这就是积极有效的建构活动。

笔者在教学“烙饼”这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若干个圆形的纸片,并标上A、B两个面。上课时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拿出两个圆片,模拟烙饼,另一个学生登记时间,烙之前,想一想:怎样烙最省时间。之后学生再烙三个、四个、五个。要求学生每次烙完都要一一记录,再想有没有更省时间的方法,并进行对比,且每次烙完一组饼让学生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并讨论出最优方法。学生兴趣倍增,自主投入探究,得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烙饼的问题迎刃而解。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具教具的使用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掌握课堂知识。

二、挖掘教材信息,重视学具操作

教材是师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编者思想的重要素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时,教材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联系,与学生生活的地域环境也有紧密联系,如果照搬硬套、机械使用则不利于学生感知发现、探索与创新。教师需要对教材展开深度研究,理清编者的编写用意,还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全面的教学评估,以便为教具选择提供第一手材料。

我们要秉承“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理念,利用教材展开教学设计和创新实践,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如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恰当的学具教具,可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编的数学教材《自行车里的数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数形结合》等之所以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离不开学具的操作、观察、实验、思考,若是单纯依赖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缺少学具的体验和操作,必然变得肤浅,学生领悟必然缺失。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笔者让学生和家长在家自制各种三角形,在量、画、折、剪、制三角形的过程之中,学生不知不觉充分感知了三角形的各部分细致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学生说起三角形的特征都非常熟悉,对于分类,都能自觉地找到标准,并对按角和按边分类自觉进行区分,学得生动、学得透彻,对之前未亲手感受的稳定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充分应用学具,帮助理解新知

新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关键,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学具,有目的地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体验和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郁的兴趣,也能帮助其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做到化难为易。如“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一课,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较少见到1分的硬币了。笔者在教学中,就利用学生常见的电话卡、银行卡、尺子、纸牌等,让学生量一量它的厚度,再用拇指和食指扭住并慢慢移开所量的物品。为让学生顺利建立1毫米厚度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直接的感知体验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找到符合10厘米长度的物体并不容易,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助力。

例如,猜吸管的长度。

(出示饮料盒),教师先对饮料盒进行展示,并告诉学生饮料盒的高度为8厘米,然后拿出吸管,并要求学生猜测其长度有多少。学生们跃跃欲试。

师:为什么你们猜的吸管都比8厘米长呢?

生:道理很简单,如果比8厘米短,只能喝到上面的饮料,盒子底部的饮料是没有办法喝到的。

师:吸管到底是多长呢?谁来具体测量一下,将答案告诉大家。

生:(通过测量,得出结果)我测量的结果是:吸管长度为10厘米。

教师随即跟进: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1分米。

师:仔细看一看1分米长的吸管,用手量一量1分米长,并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饮料吸管为导引,让学生对吸管长度进行猜测和测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观察的机会,学生在猜测中思考,逐渐形成了学习认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顺势引入分米的概念,学生就会接受得很自然。特别是让学生再量一量、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操作思考之中实现了认知的内化。

四、巧妙运用学具,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如果接触不到本质的东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会存在漏洞。因此,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突破知识难点,学具的使用也很关键。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学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手剪拼,迎刃而解

在数学教学中,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动手操作,数学学具的使用就必不可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上台,先用力拉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发现它不变形;再用力拉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发现它很容易变形。有了这样的对比体验,学生就能牢牢地记住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信息,然后动手剪拼,并在讨论互动中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剪拼的形式展开学习操作,给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感知,不仅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课件出示:①学习过的几何图形。②(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所学过的图形呢?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学生一起操作,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这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观察,再交流,后操作,共同体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最后请学生展示转化的过程。

通过交流展示,教师综合评价: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用看、说、画、剪、移的方法,多种感官齐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由此,学生很容易就经历并理解了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推导,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二)发展思维,建立数感

数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很难概括出数感的具体特征,数感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結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引导,逐渐帮助学习建立数感。

例如,在让学生具体感受1000的大小教学时,演示一张纸的厚度,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你感觉怎样?”学生说:“有点滑滑平平的。”再追问是厚还是很薄的,然后问:“1000张纸有多厚,学生往往不知道,这时教师拿出一捆500张的打印纸,再让学生来估计1000张有多厚,学生就很有把握了。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物件的1000个大小各有不同,教师应不断变换材料,使学生感受1和1000,500和1000的大小比较,建构1000的数感。这能让学生体会到,具体的数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多重质疑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数学难点问题存在很多疑问,这是最为正常的表现。教师利用电子课件进行直观展示和调度,让学生利用计数器进行辅助学习,都可以带来直观学习机会。小学生数学思想还不是很丰富,需要借助一些教具和学具展开学习操作,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助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能够成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想。通过理解数的组成来帮助数数,这样的知识形成就是学生在操作和思考中感知思考的,是主动有效的建构活动。

五、结语

课堂需要学生的充分感知,这感知应充分重视学具的巨大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展开多元思考,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理认知,能够成功激活数学思想,满足学习诉求,促进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 挺.借助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中外交流,2018(46):296-297.

[2]陈 丽.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成长之路,2018(35):93.

猜你喜欢
提高效益提升素养小学数学
在不断增量中提高效益扩大影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一书发行体会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的措施
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让“激趣”开启识字教学的大门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