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估测内容的分析

2020-02-07 05:35麦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麦辉

摘  要:估测内容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就西师版的小学数学内容着手估测,通过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估测出最接近西师版小学数学的内容,在获取数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亦能培养数学化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发展,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西师版;估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西师版是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被各地区广泛的使用,与人教版本相对比,西师版小学数学难度更大,学到的内容更提前一些。估测内容是教学和学习中的一种必备能力,其估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需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其重点突出,适应学生当下学习的要求和教育部制定的大纲标准。针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估测有利于落实数学的核心素养,提前估测有利于增强对小学数学的认知度,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制定良好的学习方案,以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1]。

一、问题的提出

“估测”在数学中有两层概念,一是文中提到对数学内容的评估、预测,估测其内容的走向;另一面是指在不使用具体的辅助测量工作的情况下,用眼睛和思维去判断一件事物的大致属性。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间的相似却不相同。

一个成功的估测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定向判断能力,数学敏感意识等,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当代小学阶段需要着重培养的要点。

西师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估测内容一般较为丰富,通过借助以往预测的趋势和出版后教科书的特点,分析其走向,做出大致的推断,以《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掌握课程要求,明晰课程内容的结构,找到课程编制的规律,增加其估测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中的估测内容分析

《新课标》即《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学课程制定的标准和框架,在数学中具有导向的作用。依据《新课标》制定课程,可以保证课程走向的正确性和内容的严谨性。小学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为1-3年级,第二学段为4-6年级,下文将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各个方面的估测,分析和整理数学两个学段的内容要求。

(一)各个估测内容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长宽、面积、体积、时间等基础的计算以及运用。包括“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四个大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而言其课程的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其目标要求即课程标准,可以用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这两类行为动词来表示,其大概意思是指由浅至深的认知思维特点,接触、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达到学习的目的,和由低到高的经历、体验、探讨、挖掘,完成学习的过程要求,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其不同的估测内容对应的行为动词也不同。例如,在物体长度的估测中对应的行为动词为体验,体验长度单位、掌握选择长度单位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体积的估测中,需要经历体积单位立方米或者立方厘米的感知过程,探索掌握长方体等基础图形的体积测量方法,体验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完成由理论知识到实物模型再到生活实物的三层目标,单位量感知、单位量估测、新物体估测[2]。

(二)各个学段的估测内容及其目标要求

小学数学的第一学段--1-3年级学段主要的估测内容为:一、时间的估测,目标要求为完成单位估测;二、重量估测,目标要求为单位量的感知;三、长度估测,需要完成新实物的重新估测;四、面积的估测,单位的感知,立方米、立方厘米的把控,完成“新”物体的感测。其中前三者需要整体完成,为之后的学习应用打好基础,面积的估测需要能达到基础单位的掌握并估测“新”物体面积的水平。在第二学段4--6年级主要的估测内容为:一、面积的估测,需要完成大的单位的感知如平方千米、公顷,对一些不规则图形难度较大的“新” 物体面积的估测;二、体积估测,目标要求为感知体验体积的单位,完成“新”物体的估测,实物体积的测量;三、容积的估测,完成对单位量的感知,对实物的初步估测。学生需要在第二学段完成对小学数学的整体掌握,完成小学整个阶段的目标要求。

三、小学数学教科书估测内容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实践的延伸,走出固有课本的限制,灵活的运用理论教授学生,完成“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对估测内容进行分析,初步把控教学的要点,确立教学的重点投放,做提前的准备措施。因此需要找到西师版编制课程的特点,研究其编订的规律,研究小学数学内容的重点,分析其内容间的联系和结构的设置,以及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深入的研究小学数学的估测内容,实现有效估测[3]。

(一)教科书估测内容分布特点

西师版小学数学的教材,知识点较其他版本丰富,其中涉及的范围更广,相比其他教材版本难度增加。从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发展,教科书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具有衔接性,比如,由长宽的估测延伸为面积的估测,再延伸至体积的估测等等,呈现出内容分布的连贯性。教科书内容的分布还有“非独立性”的特点即教材中的任何一个内容都不是脱离了其他章节,独立的存在的,具有知识的统一、一致性,有求同存异的特点。例如,整篇数学教材中面积的章节,需要了解面积的单位、计算面积的方法、应用于其他新物体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下一章节体积的学习仍需要了解、掌握、应用。

(二)估测内容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纵观近几年数学课程的制定,其基本结构基本不变,仅仅在知识内容上进行了微观的优化和改革。其估测内容结构具体可表现为:先感受物体的单位量,列出具体实物体现其单位量,最后估测实物的单位量或者物体的属性。例如,在“综合与实践”这一章节中用步数来测量教室的面积,先明确单位量,米的距离,然后用脚步来感知单位的长度,最后估测出教室的大致面积,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单位迭代。

结语:

生活是学习中最大的教材版本,西师版的数学教材便是借助了生活化这一优势,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代入到生活的应用。估测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应该着重的培养其估测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内容估测的要点,适时的进行教材外的补充,开展有关估测的专题活动,帮助学生良好的完成数学学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佳,毕力格图.“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估测内容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6):89-93.

[2]  郭佳. 小學数学教科书中估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  梁培斌.小学数学估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26):71-73.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