鳃裂囊肿伴感染MRI诊断
——2020年读片窗(7)

2020-08-18 07:52王龙胜
安徽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冠状囊性包块

王龙胜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37岁。因“左侧颈部包块1月”入院,偶有疼痛,吞咽伴异物感。颈部超声提示左侧颈部囊性包块。穿刺抽除脓液,抗感染治疗1周,效果不佳,囊性包块逐渐增大,伴有疼痛。体检:体温36.3℃ 、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9/70 mmHg(1 mmHg≈0.133 kPa),左颈部下颌角处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5 cm包块,质软,活动度可,压痛(+),表面光滑,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损,无触痛,气管居中,双侧颌下及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2 MRI检查

MRI平扫示左侧腮腺内下方、颌下腺后方颈部左侧Ⅱ区、Ⅲ区可见大小约34 mm×44 mm×40 mm囊状长T1(见图1)、长T2(见图2)信号, 囊壁稍厚,边缘模糊,周围软组织内可见少许斑片状长T2信号(见图3、4),MRI增强扫描肿瘤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囊壁较厚可见均匀环形强化,左侧颈总动脉及静脉轻度受压移位(见图5~7),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大(图8、9)。MRI诊断:左侧颈部囊性占位,考虑第二鳃裂囊肿伴感染可能。

图1 MRI平扫T1WI 横断面

图3 MRI平扫T2WI 矢状面

图4 MRI平扫T2WI 冠状面

图5 MRI增强T1WI 横断面

图6 MRI增强T1WI 冠状面

图7 MRI增强T1WI 矢状面

图8 MRI平扫T2WI 冠状面

图9 MRI增强T1WI 冠状面

3 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

术中见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大小3 cm×3 cm,与周围粘连明显,颈动脉鞘挤向内侧,后方粘连少量淋巴结。镜检示囊壁衬覆鳞状上皮,上皮下见淋巴组织及淋巴滤泡,部分区域内衬上皮脱失伴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见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局灶见异物巨细胞反应,腔内见较多炎性渗出物。病理诊断:鳃裂囊肿伴感染。

4 讨论

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是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所致,在胚胎发育第4周时,在头下部和颈侧方出现5对实质性的鳃弓,腮弓间的5对沟裂称为腮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残余鳃裂组织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畸形,若腮裂口愈合而腮裂不愈合则发生腮裂囊肿,若腮裂口及腮裂均未融合则将形成腮瘘。临床上以第二腮裂发育异常多见,其次为第一腮裂,第三、四腮裂较少见,尹所等[1]报道25例鳃裂囊肿中,21例为第二鳃裂囊肿,本例属第二腮裂囊肿。

临床表现:腮裂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 ~ 50 岁,临床上以30岁左右多见,本例患者为37岁女性,临床主要症状为颈侧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大小不定,可缓慢生长,可合并有瘘管。继发感染,可伴有发热、疼痛,瘘管有脓性或粘性分泌物流出,本例患者发现颈部包块逐渐增大,并有疼痛感,提示感染可能。

MRI表现特点:①位置。按其发生部位,第一鳃裂囊肿主要位于下颌角水平以上;第二鳃裂囊肿主要位于下颌角水平以下,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为鳃裂囊肿最好发区域;第三、四鳃裂囊肿主要位于颈根部。②形态。囊肿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③MRI信号。一般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但由于囊内成分复杂,可含有黏液、胆固醇、碎屑、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信号可表现不同[2]。④囊壁及边缘。一般囊壁规整、较薄,境界清楚,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增厚,边缘不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⑤强化情况。囊肿一般不强化,当合并感染时,可见囊壁强化,本例囊肿合并感染,囊壁厚,强化明显。

鉴别诊断:①甲状舌管囊肿,也为先天性发育异常良性囊性病变, 该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颈部位于中线,囊肿起止位置与甲状腺、舌骨体密切,可随吞咽而移动,与鳃裂囊肿发生部位不同。②淋巴管瘤,又称先天性囊状水瘤,常见于婴幼儿,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肿瘤,好发于颈后三角,可单房或多房,通常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性,与鳃裂囊肿不同。

猜你喜欢
冠状囊性包块
多发肿瘤样钙盐沉着症复发1例
单液滴撞击薄液膜后冠状结构的破碎过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春疫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应用于囊性脑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新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新生儿如何预防感染
香油消肿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