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与方言字腔关系的研究

2020-12-06 14:34杨晨湖州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声腔民族民间民歌

杨晨 (湖州师范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及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教材内容一般包含全国各地的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个部分,其中除民族器乐以外,另外四个部分都需通过演唱来进行教学。从非遗的角度看,改成普通话演唱的民歌、歌舞曲、说唱和戏曲已不是原先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已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民族民间音乐原本是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方言的特点影响了它们的旋律走向和润腔特色,因此只有通过方言演唱,才能真正领略这些传统声乐的地域风格和艺术个性,一旦离开方言,这些音乐的精华部分就将处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例如教材中的四川省就有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川江船夫号子》、《打夯歌》、《摘葡萄》;川剧《玉簪记·秋江》和四川清音月调《尼姑下山》等。实难想象,不使用方言的演唱怎么能使学生了解、感受那些因语言特点而产生的、音乐上抑扬顿挫的浓郁川味。

然而,因学术界对于方言字腔关系研究的滞后,以及缺乏对方言知识的掌握,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只能使用歌唱家(或教师自身)用普通话演唱的民歌以及民歌风的戏曲和曲艺唱段,作为各地民间音乐的曲目让学生模唱,而有的教师干脆只让学生欣赏而不学唱。这样,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所感知到的,其实就不是民族民间声腔音乐的整体面貌,而是把旋律抽取出来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了。这种以普通话来进行传统声腔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是背道而驰的,但在全国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对方言字腔关系进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梳理探讨教材曲目中涉及到的、各地的方言字调关系,将对以下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和价值:

第一,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与方言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一些颇有深度的观点,是本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一是方言如何影响以及以什么方式影响区域传统音乐形态的关键命题,还没有人提出;二是不少文章论述了腔随字走的字腔关系,但对于民歌、曲艺和戏曲等传统声腔音乐中,有许多并不遵循依字行腔规律的困惑现象,却没有文章提及与释答。因此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在音乐学研究中,引入语言学的视角与知识,把方言的字、韵、调特征与使用方言的声腔旋律特点、演唱特点对应起来进行研究,以把握区域传统声腔的形态来源和呈现特点,填补传统音乐形态研究中的这一空白。

第二,中国的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错综复杂,对全国的字腔关系开展整体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本文研究的对象,限定在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有关的方言字腔关系上。这样,与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有关的方言字腔关系的研究成果,既能填补音乐语言学的研究空白,又能作为教学参考,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正在全国展开,许多地方的高校、中小学也已把当地的戏曲、民歌引入课堂。但在与当地方言密不可分的民歌、戏曲和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中,因字腔知识的缺失,致使有些传承人以及掌握当地方言的教师分不清传统与创新、规范与非规范的字腔关系,从而影响了真正的传统演唱的教习和传播。因此,对方言字腔关系的研究,将有利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民歌、说唱和戏曲唱腔等传统声腔音乐的精准传承。

三、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对方言字腔关系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类研究中,音乐与方言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许多民族音乐学学者的重视,尤其是针对民歌、说唱、戏曲音乐的字腔关系研究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据收集的资料看,至今为止还没有文章探讨当地的方言如何影响当地传统声腔的旋法特点和润腔模式问题,也没有文章研究字腔关系中出现的不遵循依字行腔规律等问题;而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方言字腔关系相关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方面的论文又只有寥寥数篇:如蓝雪霏《无中取有、亲近生态-高校音乐课堂中原生民歌教学举措》(《中国音乐》2016-03)谈到用国际音标记音,来解决方言演唱的问题;徐欣《中国传统音乐公共课教学谈》(《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阐述了通过对经典曲目模唱、腔词关系分析、风格比较等方式教授中国传统音乐;蓝雪霏《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中国音乐》2012-01)论述了借助全国各地的学生,学习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以及音诵读;苏侨《民族民间音乐中唱词的“双音谱”传习探索》(《人民论坛》2015-11)全文立足民族民间音乐的视野,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唱词和方言的角度入手,力求解决传习中的具体问题;商树利、柯云燕《“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刍议》(《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3),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应侧重对民歌、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方言模仿的学习。

可以看出,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以及对应的方言字腔关系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尤其是在教学层面上,如何将字腔关系的研究成果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紧密结合的问题,还没有人提出与回答,而这正是本文欲以分析、阐释和解读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对方言字腔关系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与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曲目有关的字腔关系研究,具体分为:①中原官话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凤阳花鼓、跑旱船、山东琴书、河南坠子、豫剧、碗碗腔、秦腔等)②兰银官话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漫上个花儿表心肠、一对白鸽子等)③晋语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走绛州、脚夫调、蓝花花、赶牲灵、人家都在你不在、打酸枣、绣荷包、五哥放羊等)④江淮官话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黄梅戏等)⑤吴方言太湖片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苏州弹词、民歌大九连环、无锡景,越剧、昆剧等)⑥闽方言闽台片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风吹竹叶、采花灯、福建南音等)⑦西南官话的民间字腔关系研究(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槐花几时开、摘葡萄、小河淌水、弥渡山歌、放马山歌、云南花灯、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川剧等)

这些字腔关系主要研究当地方言唱词字调与旋律音高走向相吻合的依字行腔规律;方言唱词单字的变调现象与旋律音高走向的关系;不依照依字行腔规律的字腔关系;演唱时字腔关系中的润腔方式方法,探讨丰富多样的“润腔”是如何受方言字调的推动,而在唱腔中得以形成的问题。

四、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对方言字腔关系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尤其是民歌、戏曲、曲艺等一些与方言结合的声腔音乐,其旋律的走向和特点往往是方言的影响产物。因此应从方言的角度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2、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从方言字腔关系的角度去学习、把握民歌、戏曲、曲艺等一些声腔音乐的演唱韵味,能够深入地揭示各地民族民间声乐形态形成的本质以及风格特征的确立,因此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使研究成果具有教学上的应用价值。

3、在民族民间音乐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传承是以方言为代表的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应立足于语言学与音乐学的双学科视野,来进行相关分析与研究。

五、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方言字腔关系的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在非遗视域下,中国民族民间声腔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方言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在当下各地,也包括学校的非遗传承工作中,有些人把改用普通话演唱的民间声腔音乐也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地方还把不保留或很少保留与方言特征相对应的、传统音乐特点的创新民族声乐作品,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然而失去了方言特色的声腔音乐,以及失去了与方言特征相对应的音乐特点,不仅是丢弃了原本的地方音乐韵味和风格,更是丢弃了非遗是传统遗存的这一本质特性。因此,本文认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方言字腔关系的特点,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和生命之所在的观点,以及音乐类非遗的发展,应以对这一根脉和生命的保护、传承为前提。

结 语

本文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即在音乐学研究中,主要引入语言学的视角与知识,把方言的字、韵、调特征与使用方言的民族民间音乐声腔旋律特点、演唱特点对应起来进行研究,以把握各地民族民间声腔音乐的形态来源和呈现特点,并试图以此推动课程教学。本文在引入语言学的音乐学研究基础上,对前人未曾涉及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字腔关系进行研究,并以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为研究切入口,对当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试图具体回答方言是如何影响音乐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应用价值。建议有关教师把握传统声腔音乐风格的形态特征和润腔方法,并进而提高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建议声腔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人和传承人,应认识到方言字腔关系的重要性,抓住非遗项目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做好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猜你喜欢
声腔民族民间民歌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器乐声腔化”三题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藤县水上民歌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