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研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学业思政

陆 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01)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的融合仍然存在问题。目前思政教育相关课程是我国学生的必修功课,不仅具有开设时间长、教学结构比较完善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解决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的融合问题,就必须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方法,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

一、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目前学业指导工作成为高职教师的新挑战。高职学校的学生主体一般为“95后”或者“00后”,在这种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善于发现新鲜事物。同时,现代学生生活在世界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的环境下,一些信息超载和知识爆炸的内容,不断吸引着当代学生。一些学生在变革创新的时代中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合理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过于沉迷在多元化的知识网络中。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念和价值观,需要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结合学业指导对自身的新要求,加强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运用这一全新的载体,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升学生思政教育和发展工作水平,不断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和动力。第二,在国家颁布的学生思政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关于满足学生需求多元化、全面化培养学生自我素质的新要求。在传统的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中存在方式单一、内容落后的情况。一些形式化的模式很难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利于帮助学生在大量信息流中甄别出正确积极向上的部分,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师需要结合学业指导这一载体,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人诉求,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显著效果。第三,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是目前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形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中,提出培养创新能力强、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新要求。为了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提升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质量,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还要运用正确的学业指导方法,促进学业指导和思政学习的合理开展。此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的创新,也能帮助学校构建学业和思政相结合的指导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交叉部分过少当前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在融合发展方面其教学内容的交叉部分过少。学业指导和思政教育仍旧以各自为政,一些部门指导负责学生学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思政部门则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就业创业意识带来不利影响。

(二) 融合发展的工作氛围不浓现阶段,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需要根据产教融合的发展特点,加大二者融合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力度。目前还存在二者融合发展工作氛围低下,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升的现象。高职教育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加大思政工作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力度,缺乏一定的重视。虽然比较注重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但很难形成良好的教育融合发展氛围。高职对思政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合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教学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理念和思想,忽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从而导致教育融合发展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时效性,甚至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学习的抵触情绪。此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职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平台建设并不完善,不同学校的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形式不同,资助政策也千差万别,从而造成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融合度不高,降低了融合发展的效率。

(三) 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是推动教学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这就表明国家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各个学校参与到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中。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还存在缺乏高水平资队伍的现象。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教师还是以完成各自教学任务为主,没有采用教育融合、多样化发展形式,优化学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内容。学校在构建师资队伍体系等方面缺乏力度,忽略对教师综合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融合效果不佳。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创新的策略

(一) 优化工作创新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高职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业指导以及思政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促进多元化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的合理开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渗透的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中提升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找准个人定位。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特点,完善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内容,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业指导以及思政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与企业发展有关的教育知识和内容,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高职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让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之间相融通。比如,在学业指导期间,教师可以融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积极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识以及其工作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和价值观。

(二)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业指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融合,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学校发展全过程,打造以德立学的育人环境,构建良好的发展氛围,让高职院校能够更好担任起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提升学生教育水平。在学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可以将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理论和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思想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校友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这种多元化的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也能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的契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学业指导、思政教育工作平台,通过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 构建思政工作的队伍高职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政工作的融合不是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全程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学生学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达到全程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整个过程的目标,还能让思政教育长久、连续、多面化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高职可以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学业指导和思政工作队伍,加大思政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并且在教学中要求思政教师合理渗透与学业指导有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通过思政课堂了解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实际情况。同时,学校也可以要求学业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学生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政工作和学业指导工作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在构建思政以及学业指导工作队伍中,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和需求,给予教师更多参与企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高职院校可以创建针对教师专业化能力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基地,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企业优秀人才和学校教师有效组成,为学业指导和学生思政工作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学业思政
艰苦的学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