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2021-01-14 21:17马兰花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观思政

马兰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北京 密云 1015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思政概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从此,这24个字便成为了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这24个字既是党和国家明确的价值目标,也是普通民众需要遵守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既可以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也符合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要求。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源于2004年我国对于德育课程的改革探索,随着教育思维和教学实际的变化,教育界提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思政教育的理念被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课程思政理念。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当贯彻新教学思维,在不同的课程当中渗透思政内容,在日常管理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开创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思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课程思政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既是新时期的思政教育的出路和方向,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

二、高校课程思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1.提高了思政教育实效。时代在发展,教育事业也应加强创新和探索,开创新的局面。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常讲常新的课程,必须要及时融合最新的价值观内容,彰显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特征。当前社会当中不乏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正在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思潮使得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当中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面临就业,想要实现理想就业,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第一步,只有拥有健康的追求,才能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

2.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还处于学习时期,在人生价值观念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学活动以科学完善的价值观念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促进自身的全面进步。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种多样,学生极易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走上歧途,这就需要教师让正确的价值观念占领学生思想阵地高地,让科学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的社会行为。社会一些生产经营活动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有关于做人做事方面的要求传递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思政教育中的一些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如诚信、敬业、友善等理念与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需要人们诚实守信,对所从事的事业保持正确的态度,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这些层面的教育在思政教育当中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 高校思政教育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有待革新。当前高校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理论讲述不能第一时间融入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为导向,使得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思政教育停于书本,止于课堂,流于形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思想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资源信息获取速度快,各种正能量、负能量的资源、信息充斥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

2.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未能有效结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程质量是目前高校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部分课程进行筛选。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难以充分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各自围绕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分离,未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部分大学生也因此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政治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能与情感教育及成长教育有效结合。思政课程的内容一般来说比较枯燥,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足的,想要学生对思政知识产生足够的兴趣,需要教师将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彰显思政教育的人文性特征。传统的课堂注重通过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学生也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注重思政类课程的最终结果,如学分、考核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成长教育,渐渐地学生失去了对思政知识的那份源动力。教师未能利用以个例突显普遍现象的教学方法体现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元素,价值观主要教学形式没有运用情感教学策略,导致教学实效不高。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 充分发掘各类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

好的政治教育就像是食盐,将盐分融合在各式各样的菜肴当中,菜肴就像是基础知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掘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价值观教育,从而体现新时期的思政价值观教育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学生内心思想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产物,应当成为学生日后的行为处事准则,教学当中,教师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注重基础的知识教育,也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在知识教育当中贯彻思政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将来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将来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高度认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教师要在平时的基础课程当中渗透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教师要结合“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在教育当中引导学生舍小家顾大家,将小我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我,将专业学习目标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 完善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堂,课堂的范围不仅包括思政教育课堂,还包括其它专业知识课程。好的思政教育应当实现育人无声的局面,从而体现新时期的教育特点。想要实现新的教学格局,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注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结合,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开展思政课程,无论是什么专业也都应该在专业教育当中加强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悟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例如,在法律专业当中,教师除了要在思政教育当中加强价值观教育之外,还应围绕诚信、友善、爱国等内容,为学生讲解一些我国古代家国情怀历史人物,阐述其英雄事迹,还可以结合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指导学生要在今后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在课程当中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完善,把握课程思政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将课堂建设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当中,可以结合一些时政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例如,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扶不扶”话题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要求学生自己搜寻案例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分析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

(三)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从内容来看,除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还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爱国、诚信、友善等理念。从形式来看,思政教育除课堂外,还可以从校园氛围、实践活动等方向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全方位育人。在课堂上加强价值观教育,渗透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显性的方式,而校园氛围建设是一种隐性的方式。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及时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两股教学资源,两种方式,体现思想教育的创新性特征。首先,学校应当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张贴、展览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阐述和一些典型受表彰人物事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当中自觉接受价值观教育的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学校和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典型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形式,在这些账号内发布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知识解读,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校园氛围。

(四) 结合实践活动,渗透网络价值观教育

课程思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是当前思政教育的出路和方向,应当成为今后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当前网络事物对于学生影响力较强、学生对网络事物的兴趣比较大,教师要格外突出网络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待问题,科学对待网络事物,从而养成正确的网络思维。鉴于网络世界时常出现一些热点问题的现象,学校和教师要定期举办一些网络知识讲座活动,聘请外部一些网络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学校讲课,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技术,科学对待网络事件,养成良好的网络观、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祭奠烈士、红色主题参观等活动,在活动当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从而体现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拘一格,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活动,渗透网络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