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重构课程体系

张 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心理学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不仅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师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内在诉求。鉴于此,明确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机理,遵循以人为本、突出实践、融于专业、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指引下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机理

(一) 产教融合是培育高职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内在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割裂的问题,导致高职师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思想态度方面的偏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脱轨与割据由来已久,导致高职院校师生难以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在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区域经济等范畴的中坚作用。而以产业融合为依托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属性桎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了产业要素,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活力,促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为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以“学中做”“做中学”的范式引导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为创新创业活动筑牢了基础[1]。在此基础上,借助产教融合,可以将学生带入企业运作、项目设计、生产流程等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知识架构和综合技术能力解决一系列任务问题,有助于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 产教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首先,产教融合是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借助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的内在衔接和深度融合,可以使教师掌握产业用人需求和技术要求,进而促使创新创业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提升。而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交流,高职教师可以完善自身知识架构,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与提升提供指导。其次,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范畴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了弹性空间和有利载体,因而也为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训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提升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质量。除此之外,立足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得以明确,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板块的调整与革新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了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普遍适应性,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夯实了基础。

(三) 产教融合是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诉求

从宏观维度看,产学研结合的割裂化与形式化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普遍适应,进而因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脱节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大大削减;从微观维度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难以打破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边界壁垒,导致理论知识教学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实践活动组织欠缺延伸性与拓展性,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能的发挥。而产教融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内在衔接,促使高职学生将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有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提升。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显著弥补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性不足的短板,借助与企业、行业协会构建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支持,进而为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创造了广阔平台。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准绳

(一) 以人为本原则

长久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被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模式扼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有效土壤的滋润和培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属性壁垒,围绕“以人为本”原则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协作意识、实践能力、职业意向等要素,依据个体化差异对高职学生实施多维性和差异化的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为其创新创业思维的活跃夯实基础[2]。在学生修完核心课程后,可以引导其依据自身职业规划和优势领域跨专业、跨学科地进修课程,鼓励并支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训中将自身特长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如此可以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迎合产教融合“以生为本”的内在诉求。

(二) 突出实践原则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强化是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目标导向和本质诉求。对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中,应紧扣理论结合实践并突出实践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实践活动和创业案例中,在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架构的同时,将实践活动置于高位,并针对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训改善创新创业活动的硬件设施与环境氛围,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类型与参与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权重,进而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目的,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 融于专业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割裂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独立教育。产教融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更高标准,因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在综合考虑培养目标、专业开设、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等要素的基础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权重上的动态平衡和并行发展,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层贯通与全面融合,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高职学生在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活动,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基础扎实且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四) 市场导向原则

从本质属性的维度出发,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均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二者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均指向市场需求,因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紧密围绕市场导向的原则。在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创新型技术人才,因而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均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这要求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对标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并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演进趋势,紧密跟随市场的变化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性和动态性调整,不断推陈出新,进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具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路径

(一) 全面覆盖结合定点突破,构建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意味,产教融合也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兴趣方向和技能优势方面的差异,因而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上重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进而推动“全面覆盖”与“定点突破”的有机结合,强调教育课程体系的分层性和分类性,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足够尊重。首先需要针对全体学生构建“普惠性”教育课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覆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程,引导全体学生开展基础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学习,在院校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学生完成从“就业者”向“创业者”的转变[3]。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强调与行业协会及企业专家的沟通协作,确保“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外在衔接和内在契合,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同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内在适应性。其次,针对创新思维活跃、创业能动性凸显的学生构建“定制化”教育课程,以实际课程项目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定点突破”。高职院校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在企业的协助下构建优质创业课程项目,实行创业课程与意向学生的“双向选择”,针对课程内容与形式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学,围绕“团队学习,对话教学”的课程理念,助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真实的课程项目中得以实质性提升。

(二) 校本自给融合多方引进,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载体,因而其重构需紧密结合院校资源的配置情况,并兼顾不同产业的前沿信息。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践行“校本自给”与“多方引进”的理念,围绕多个维度和多种途径,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高职院校需以自身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为立足点,着眼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与专业课程的全面协调与内在契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重构旨在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创业是导向而并非归属。对此,创新创业教育需立足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效能。这要求高职院校充分掌握区域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层次,在此基础上设立完善的增减机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动态化管理,以确保教育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契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对产业信息和行业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赋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的机制效能。高职院校通过与产业企业的协同配合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依托微课、慕课、远程课等新兴教学方式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机制,设置与项目匹配的“基础知识”“专题研究”“实践模拟”等课程板块,丰富“知识库”“习题库”“案例库”等课程资源,进而打破创新创业教育的传统属性壁垒,突破时空限制,并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迎合高职学生碎片化的学习特点[4]。

(三) 理论知识联动实践活动,构建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实践是检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唯一标准,也是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导向与核心诉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协同产业企业,依托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训载体,以“理论知识”联动“实践活动”的理念,构建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依托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借助产业、企业的生产平台和工作环境,将生产实习、企业实践、岗位实训等模式注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的活动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及社会企业,以创业意向萌发到创业项目落地为过程线索,构建全方位实践课程,打造集“空间+教研+活动+孵化+服务”于一体的链条式实践课程,结合系统性的课程考核标准,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范畴的延伸性与拓展性,依托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模式创设的“厂中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实践课程,鼓励并引导高职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平台完成相关课程,进而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任务情境中,使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标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最终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筑牢基础。

四、结语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新业态、新工种、新岗位层出不穷,产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日益攀升。作为向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紧跟市场形势和行业动态,协同政府、社会及产业企业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此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推动高职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产教重构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