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刘 艳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句容 212400)

产教融合是培养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内容。在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的助推下,产教融合虽然在规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职业教育育人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在全面厘清深化产教融合逻辑起点和内涵演进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相关利益者面临的实践困境,进而制定政府、产业、企业、院校“四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演进与形态表征

(一) 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导向,借助政策和体制的支持,促使“产”和“教”两大主体要素在动态契合中得以优势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理念、制度、资源、成果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产教融合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跨领域性和产业性特质,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助推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和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基石。

(二) 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以产教融合的内在表征为视角,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态:第一,多主体形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利益,因而属于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政府需要发挥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主导性功能,促进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氛围;产业集团、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围绕行业发展规划,领导行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资源互助和指导;职业院校需要发挥育人功能,以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为逻辑起点,实现育人体系与产业链的深度契合,以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二,跨领域形态。产教融合的内在诉求在于产业发展和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其突破口是各责任主体的多元协同发展,而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协作,必然以领域间的对接和深入沟通为表征,因而产教融合的推行与深化需要涵盖多领域范畴,并要求相关各领域的并行支持。第三,多层级形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产教融合包括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建立,即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也涵盖了中观层面上行业和企业对自身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的发挥;同时还包括微观层面上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开发。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各层级相互独立且内在统一,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内在需求契合性,因而需要各维度主体的协同配合,才能推动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制度不健全从政策体系的角度看,与产教融合涉及的相关条款在语言描述上过于笼统和空洞,内容缺乏可行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实践操作实施细则存在缺失问题,经费投入保障、监督管理机制、税收减免政策等方面尤为明显,导致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中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指引;以激励政策为视角,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针对深化产教融合的有关意见进行了强调,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使之符合本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实际,然而产教融合相关激励政策依旧存在“落地”难的现象,阻碍了产教融合的纵深推进。

(二) 行业参与指导功能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行业组织服务指导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强化,1+X证书制度、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工作方案均对行业组织“参与指导”的主体功能进行了强调。而置于实践中,这种功能的发挥却遭遇了严重阻碍。首先,行业组织自身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较为薄弱,受市场竞争大环境和校企合作通道不畅的影响,行业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对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产教融合的投入;其次,行业组织自身发展不完善,行业协会成员没有清晰的职责界定和导向要求,不能立足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角度构建合作的桥梁。此外,缺乏资金也导致行业协会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心余力绌,最终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推进与发展。

(三)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新时代的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有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机制效能势必会大打折扣。而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中,企业参与的动力明显不足,“校热企冷”的格局依旧难以被打破。首先,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话语权得不到充分肯定,导致其在产教融合中的试点规模不足,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缺乏平台保障。其次,上升为制度层次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较为缺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依旧属于自愿行为,而激励制度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三、多元主体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 政府层面:加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激励配套机制,针对产教融合强化政策性和制度性支持,为校企合作创造充分的弹性空间,加大经费支出和配套资源投入,为产教融合的实施与开展夯实物质基础。其次,要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敦促职能部门着力制定并落实税收减免实施细则,促使产业企业培养成本的降低,号召社会各领域参与产教融合,并以税收减免政策为鼓励措施,提升产教融合的多元主体参与力度。此外,金融支持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保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协调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引导金融行业以特色化服务形式推动行业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利好。最后,政府应牵头地方部门,全面开设产教融合试点,促进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并为其提供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以此为产教融合创造有利发展平台。

(二) 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办学主体作用作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企业在产教融合深化的过程中始终充当着点石成金的功能性角色,企业充分参与校企合作,实现自身与职业院校的并行发展和内在契合,才能为产教融合的深化提供平台保障和载体支撑。对此,企业需要明确政府针对产教融合颁布的激励政策和税收制度,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产教融合的深化紧密结合起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同时,企业需要协同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机制,以合资、协作等多元化方式参与产教融合,并就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合作方式与院校达成合作意向,以此获得人才资源优先使用的权利,推动校企双赢的顺利实现。企业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摒弃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战略方针,以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自身在产教融合中的话语权,进而为企业参与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

(三) 院校层面:创建多渠道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产教融合中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挺进,构建多渠道人才培养路径。这要求职业院校及时转变办学思路,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创建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多功能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基于此,职业院校要强化应用型人才、行业特色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推动自身与产业园区及企业的联盟和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统筹资源配置,在校内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和教学工厂,弥补职业学生实训资源短缺的短板,在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的同时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另外,职业院校应借助产教融合的相关支持政策,以“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双重模式,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联合培养,并组织教师积极投身于产业实训和企业培训中,强化其与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学习,以诸如此类的多渠道“职后培养”方式夯实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和推行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