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

2021-04-22 05:39刘赛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尾气大班公交车

刘赛

教师回应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纽带,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幼儿的问题或反应,不能有效地回应幼儿,从而使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教师不仅要具备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教师只有在观察、倾听、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回应幼儿,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活动的价值,帮助幼儿获得成长与发展。

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

1.漠然处置型:教师的预设意识过强,漠视幼儿的问题或反应。

在大班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问题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庞大的动物朋友,猜猜是谁呢?”幼儿纷纷猜测是大象、鲸鱼、犀牛等。由于幼儿的回答都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恐龙,因此教师没有给予幼儿任何回应,只是一味地追问:“还有呢?谁有不同的答案?”教师不理不睬的回应态度,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无效的追问也没有给幼儿提供新的思考线索,最终使导入活动索然无味,幼儿也毫无兴趣可言。

2.复读机型:教师单一地重复幼儿的回答,不会灵活采用回应策略。

在大班数学活动“谁的积木多”中,教师想请幼儿两两结伴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赢取积木,便提问:“你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怎样让自己赢呢?”幼儿的回答有:“动脑筋想对方会出什么。”“一定要两个人一起出才行。”“看看对方上次出了什么。”……教师重复着幼儿的回答,对于“怎样赢”的游戏方法并没有加以总结和提炼,如要不断地变化手势、仔细观察对方出的规律等。显然,教师的重复回应对幼儿没有意义,无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表扬肯定型:教师不善于捕捉幼儿回答中的价值点,只会以表扬、鼓励的语言回应幼儿。

在中班绘本阅读活动《其实我很喜欢你》中,教师以“为什么要交朋友”引发幼儿讨论,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幼儿有的说:“有朋友可以去家里做客。”有的说:“好朋友可以一起玩。”有的说:“和朋友在一起不孤单。”……教师都以“你真棒”“很不错”等来回应幼儿,忽视了幼儿回答中有关朋友交往的“有朋友可以分享快乐”“合作玩游戏”“说悄悄话”等有价值的隐性经验,致使教育目标不能有效落实。

4.避重就轻型:教师捕捉不到幼儿回答的重点,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

在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中,教师问:“谁来介绍一下,你带了什么植物果实?”第一名幼儿回答:“我带的是黄瓜,它绿绿的、长长的,吃起来味道很好,里面还有小种子。”教师回应道:“你说得真完整,把果实的颜色、形状、味道都说出来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种子,但教师却避开了幼儿发现“种子”这一重要线索,只肯定了幼儿对果实颜色、形状和味道的完整性表达,致使师幼难以围绕种子展开进一步的互动。

二、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回应的策略

1.欣赏激励式回应: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积极的评价,有针对性地予以表扬和激励。

在大班语言活动“绕口令《扁担长板凳宽》”中,为了让幼儿感受绕口令中“an”的韵脚,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快速数出10个蛋。一个小男孩深吸一口气,满怀信心地站起来尝试。但是为了求快,数到第5个蛋时,他开始停顿、口齿不清,很多小伙伴笑了起来,他沮丧地低下了头。教师细致地观察到他的动作、表情,用夸赞的语气回应道:“你能连贯地数到第5个蛋,我能感觉到你在努力地提高速度,想要完成这个超难度的挑战。”教师理解的话语、欣赏的回应,既尊重了小男孩的“小失误”,又肯定了他勇于挑战的表现,同时强调了“快速数出10个蛋”的超难度,对其他幼儿继续参与活动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2.归纳提升式回应: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归纳和提升。

在大班社会活动“生活中的信号”中,教师首先请幼儿分享调查表《我发现的信号》。幼儿有的介绍了交警的手势、有的发现了电梯里亮起的数字、有的分享了手机的铃声……教师耐心地听完幼儿的分享后回应:“你们真像小侦探,找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号。像手机铃声、门铃、哨声,这些都是声音信号;像交警、指挥家、裁判等使用的是动作信号;电梯数字灯、红绿灯、车辆转向灯等是灯光信号……这些信号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更有秩序。”教师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

3.追问拓思式回应:教师对幼儿回答的重点问题要敢于追问,了解幼儿的经验和想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思路。

在大班社会活动“玩具交换会”中,面对幼儿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好玩具,教师发起讨论:“怎样才能换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有幼儿说:“好好跟他说。”教师追问:“怎么说才是好好说呢?为什么要好好说呢?这样做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有幼儿说:“用自己的玩具吸引他。”教师接着追问:“你想怎样吸引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做对方可能会有什么表现?”……每一个答案背后都有幼儿独特的想法,教师要围绕目标及时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给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思考表达的机会,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发现了交换玩具的好办法,而教学的重点则在步步追问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不敢追问幼儿,唯恐幼儿的回答让自己措手不及。其实只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幼儿兴趣等进行追问,就有助于拓展幼儿思维和达成教学目标。

4.顺应推动式回应:当幼儿偏离活动时,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并顺势推动幼儿回归原活动之中。

在小班户外体育游戏“小青蛙跳荷叶”中,空中突然飞来几只蜻蜓,立刻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中断正在玩的游戏,开始追着蜻蜓跑。教师没有制止幼儿,而是参与到“欢迎蜻蜓”的行列,热情地跟蜻蜓打招呼:“蜻蜓您好,你是来看小青蛙们跳荷叶的吗?原来你想当小裁判啊!”幼儿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纷纷回到小青蛙的角色中继续游戏。这样的回应既顺应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回“小青蛙跳荷叶”游戏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漠视幼儿的兴趣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当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适当引导时,幼儿的参与感、表现欲更强烈,更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5.修正补充式回应:当幼儿语言零碎、表达不清时,教師应耐心倾听并对幼儿的回答予以修正或鼓励同伴予以补充。

在大班社会活动“绿色出行”中,幼儿对于“公交车是不是绿色出行方式”这一问题意见不一致。绝大多数幼儿认为公交车排放尾气就不是绿色的出行方式,只有几个幼儿持反对意见。教师请其中一名幼儿说说自己认为公交车是绿色出行方式的理由,他反复说:“公交车只有一点点尾气,拉人很多,人不坐公交车,尾气更多、更不好……”其他幼儿则争辩道:“有尾气就不是。”他急得小脸通红,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教师连忙回应道:“你是想说,虽然公交车排放一点尾气,但是它能承载很多人。如果坐公交车的人都改成坐小汽车出行,就会排放出更多尾气,所以你认为公交车是绿色出行的方式,是这个意思吗?”他赞同地点点头。教师以自己的理解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幼儿的想法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修正了幼儿的回答,有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教师也可以运用“谁听懂他的想法了?来说一说吧”“哪位小朋友想补充一下?”等方式引导其他幼儿予以补充。这既可使回答者的想法更加清晰完整,句子更加规范,又增加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机会。

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教师有效回应的策略远不止上述这些,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反思,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需要、个体差异等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与成长。

猜你喜欢
尾气大班公交车
活性炭生产尾气处理技术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第一次坐公交车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拒绝公交车上的打扰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一种陶瓷窑炉湿式尾气处理装置
公交车上的窃案
“悲催”的开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