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产后尿潴留验案一则

2021-12-29 18:29林倩琳许金森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气海雷火尿潴留

林倩琳 许金森

(1.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产后尿潴留是产妇分娩过程中因膀胱及盆腔神经丛受压导致的以膀胱神经丛功能障碍、膀胱肌麻痹为基础病理,以全部或部分尿液不能顺利排出为主要表现的产后并发症。该病可影响产妇子宫收缩,也可诱发泌尿系统上行感染,亦不利于产后乳汁分泌,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1]。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产后尿潴留验案一则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一、病例介绍

患者叶某,女,32岁,以“产后排尿困难3天”为主诉于2021年1月22日就诊我科门诊。患者3天前于我院足月顺娩一男婴,产后当日即出现排尿不畅,伴下腹胀痛,且小便困难进行性加重,无发热、畏冷,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未予重视及诊治。患者诉因哺乳期,拒绝服用药物治疗,遂就诊我科诊治。辰下见:小便闭塞不通,伴小腹胀痛,无发热、恶寒,纳可,寐安,大便尚调。月经史:15岁,5天/28-30天,LMP:2020-04-17。平素月经量中,色暗红,无痛经。婚育史:已婚,育:1-0-0-1。足月顺娩1子,配偶体健,1子健在。查体:神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宫底耻骨联合上5横指可触及。膀胱充盈,轮清晰,上界达耻骨联合上2横指,膀胱局部叩诊呈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毛分布正常。阴道:畅,粘膜正常,内壁见少许暗红色血液;宫颈:光滑,宫颈举痛(一),常大;宫体:前位,如孕4月余,活动度可,无压痛;双附件区:未扣及异常,无压痛。辅助检查:(2021年1月22日我院)残余尿测定示膀胱内残余尿量约700ml。血常规+C反应蛋白:WBC:9.81*109/L↑,LY%:15.2%↓、GR#:7.29*109/L↑,MO#:0.89*109/L↑,RBC:3.64*1012/L↓,MCV:102.9fL↑,CRP:43.57mg/L↑,余正常。全自动液沉渣:潜血:2+*,白细胞:3+*,白细胞计数:707.52个/u1↑,白细胞团:6↑,细菌:186↑,余正常。诊断:“产后尿潴留”“尿路感染?”。中医诊断:产后小便不通(气虚证);西医诊断:产后尿潴留。中医治则:益气升提,升清降浊,化气利尿。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刺治疗

取穴:A.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双侧),归来(双侧),足三里(双侧),下三皇穴(双侧)。

B.肾俞(双侧),次髎(双侧),秩边(双侧),气海俞(双侧),膀胱俞(双侧),太溪(双侧)。

操作:针刺A组时取仰卧位,针刺B组时取俯卧位,针刺前排空膀胱,穴位常规消毒后,取1.5寸毫针(针具选择:以上诸穴均采用0.30mm×40mm毫针),用无菌棉球夹持针身,采用弹指进针法,针刺中极穴时针尖垂直向下,使之针感传至会阴并引起小腹紧缩、抽动为佳,忌针刺过深,以免伤及膀胱;诸穴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

(二)雷火灸

在针刺A组穴位时同时灸气海、关元;针刺B组时同时灸肾俞、膀胱俞,予赵氏雷火灸每穴各灸5min,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在3~5cm。以患者感局部皮肤温热,无烧灼疼痛为宜,灸至皮肤潮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保持诊室温暖、避风。操作者密切询问患者情况,必要时适当调整雷火灸的高度,以防止烫伤、起疱,施灸后嘱患者避风寒。

(三)疗程

每次治疗均前后配穴,先针A方案,后针B方案。隔天治疗,每次约30~40min,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共持续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期间询问患者症状变化,必要时复查尿常规、残余尿测定。

三、治疗效果

经过2次针刺加雷火灸治疗,患者诉排尿不畅感较前稍改善,下腹胀痛明显缓解,排气次数增多。予上方继续治疗10次后,追问患者症状情况,患者诉排尿不畅已明显改善,自觉尿不尽,无明显下腹胀痛。2021年2月2日残余尿测定示:膀胱内残余尿量约170ml。续予上方治疗至第20次后,患者诉以无排尿不畅,偶仍有尿不尽感。2021年2月15日残余尿测定示膀胱内残余尿量约56ml。鉴于患者系产后哺乳者,来院就诊诸多不便,嘱患者疗程结束后自行观察。嘱半个月后门诊随诊。

四、讨论与体会

产后尿潴留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压迫膀胱及盆腔神经丛,导致膀胱肌麻痹而出现小便不利、排尿困难的一种产后并发症。年龄、身高及婴儿体质量等是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2]。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西医治疗一般采用局部热敷、下腹部穴位点按、盆底肌功能训练、或心理干预等诱导法,如上述方法未能成功,多采取插导尿管排尿方法[3][4]。留置尿管虽能迅速解决症状,但部分患者在去除尿管后仍不能自主排尿,必要时需重置导尿管。故易造成尿道损伤,出现疼痛、泌尿系感染等副作用。中医上治疗产后小便不通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其中汤药口服口感差,哺乳期产妇大都不愿意服药,因此临床上不受推广。故需寻找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用以减轻产妇心理和生理痛苦。

产后尿潴留属中医“癃闭”“产后小便不通”范畴。《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病诸候下》中首次提出“产后小便不通”,其病因是“因产动气,气冲于胞,胞转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肠本夹于热,因产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则小便不通也”。其主要是膀胱气化失约,与肺、肾密切相关。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肾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于肾。患者产时耗气伤肾,故升降失常,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而至小便不通。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的治疗原则强调益气健脾行水,兼以补肾固涩。采取针刺联合雷火灸对该病进行治疗,颇有成效。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诸经经气,也可以刺激膀胱丛神经及第三骶椎神经,达到改善膀胱气化功能、治疗尿潴留的目的。中极是足太阳膀胱经募穴,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归来可疏解肝郁、通利气机;气海穴、关元属任脉,二者相互配合培补元肾,益肾固精,总调下焦气机;水道、足三里属足阳明经穴位,本经多气多血,故具化生气血、补中益气等作用。诸穴相配伍,增强产后气虚导致运行失常所致的产后小便不通。肾俞、秩边、次髎、气海俞、膀胱俞属膀胱经穴;本病病位在膀胱;膀胱俞与中极合用,二者属俞募配穴,可调理膀胱气化失司功能,通利小便。“合治内腑”,故取膀胱之下合穴委中助调膀胱之开合;产后肾气不足,故取肾之原穴太溪配合气海、关元大补元气,激发肾和膀胱之气;本方采用腰腹两面“阴阳配穴”交替针刺,为治疗脏腑病之通用治法,肾、膀胱同调共助膀胱气化之功,疏调水液。另配以“董氏奇穴”之下三皇穴,达益肾填精之功。下三皇穴由天皇、地皇、人皇组成。“皇”主皇帝,为最高领袖,是指穴位的重要性、权威性;皇帝坐镇北方,北方为水,水为肾,故此穴主治一切与肾脏相关疾病,常运用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女性妇科疾病等方面。天皇穴又名肾关穴,具有益气健脾、脾肾双补的功效,是董氏奇穴治疗肾虚第一要穴;地皇穴、人皇穴分别对应脾经的漏谷穴、三阴交,三穴合用可通三焦、补脾肾、助运化、利水湿之功[5]。

《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6]。《黄帝内经》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能补阳气,提高免疫力,且说明灸法的特殊之处,可弥补针药之不足。产妇产后多气血双亏、虚中夹瘀的特点,通过艾灸而让诸脏腑间的协调得到整体的调节。雷火灸是由多种药物配制而成,利用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的特点,使药物分子未被破坏,被迅速吸附在人体表面,通过一定时间施灸,在皮肤周围形成高浓药区,通过循经感传渗透到腧穴内。故针刺时配合施灸气海、关元、肾俞、膀胱俞以起到振发阳气、温通水道。

产后尿潴留在中医属“产后小便不通病”,亦属“癃闭”,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失司,且与肺、脾、肾、肝、三焦有密切关系。故临床上,要辩清证候虚实,患者产后动气耗血,故属气虚证。西医学是因为膀胱及盆腔神经丛受压导致的以膀胱神经丛功能障碍、膀胱肌麻痹的一种病理表现。现代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刺激骶髓、阴部、盆腔排尿中枢神经,使之兴奋副交感神经,促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开放,引起排尿。本文通过俞募配穴法、腰腹阴阳配穴治疗内腑病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产后尿潴留取得明确疗效,不仅经济安全,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临床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气海雷火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医者颂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