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1-12-29 18:29李荣莲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李荣莲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被弱化的问题突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必然选择,是解决高校劳动教育被弱化问题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但中国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14亿中国人民脚踏实地的去奋斗,通过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去实现。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为此,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势在必行。时代新人不仅要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3],还要具有强烈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品质和高超的劳动技能。因而,要培养时代新人,高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让大学生明白中国梦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任何想通过捷径的方式实现中国梦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同时,让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想坚定、本领过硬、担当实干、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解决高校劳动教育被弱化问题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的忽视,我国高校存在着劳动教育被弱化的问题。劳动教育的缺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就业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做饭,时常把洗衣机不能清洗的衣物寄回家给父母洗,父母变成了孩子的“第二个洗衣机”。二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偏差,产生错误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生活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时代背景下,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易产生“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劳动观念;另一方面,把体力劳动误认为是一种不体面的劳动,导致毕业后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相关工作,严重影响了就业观。三是不懂得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大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常见,尤其在学生集体聚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更为突显。这不仅与我们所提倡的光盘行动背道而驰,也是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为此,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4]。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劳动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通过劳动实践使大学生在身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增强体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公共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精神上获得享受,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劳动实践,让大学生意识到美好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一些高校虽然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和教学计划中,但并未真正落实,只是将其停留在课程表上。二是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教育教师是高校开设好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我国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我国高校很少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因而缺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只能由兼职劳动教师担任。其次,兼职劳动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少劳动教育相关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难以提升相关技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一些高校由于校内场地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用地用于修建劳动教育基地,满足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此外,高校与工农厂、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缺乏联系,导致校外实践场所不足。

(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较为单一

劳动教育的特色就是劳动实践[5],也贵在实践。我国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但是大多以打扫宿舍和教室卫生、勤工俭学为主,这些劳动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缺乏帮助。而高校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校园绿化修建等较少,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大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们怕苦、怕累,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他们只见过菜市场里面卖的玉米、花生和米,却不知玉米、花生和米最原始的样子。因此,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和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十分必要。

(三)缺乏与家庭、社会力量相结合

形成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是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而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家、校、社向分离的现状。首先,家庭、社会普遍认为学生的劳动教育责任在于学校、在于教师,忽略了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家庭劳动教育被软化和社会劳动教育被淡化。其次,高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联系,难以寻找契合点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再次,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只需要负责认真学习,对于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学生不需要学、也不需要做。最后,社会的劳动教育责任意识不强,未能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营造一个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切实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高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一是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可依据本硕博不同学段的特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设立相应的课时,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同时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二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或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打造一批劳动观念强、劳动教育专业水平高的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承担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三是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可依据当地的特色和专业特性建立相应的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要。

(二)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对学生劳动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营造一个崇尚劳动的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载体宣传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文化墙、走廊等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二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劳动教育。如学院、学生会、社团组织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班级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党支部可以开展“党日+劳动”主题活动;学院定期聘请劳动模范、工匠模范到学校给学生们做讲座,向学生宣传劳动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

(三)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

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类型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校应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类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是开展各类服务性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进行志愿服务;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县城开展志愿服务;到乡村进行支教志愿服务等,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如安排化工专业的学生到化工厂进行化工作业劳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到施工地进行实习实训等,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提前适应社会,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开展其他校内劳动教育。高校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建设、食堂卫生清洁等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四)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

要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完全不够,还需与家庭、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培养学生基本生存技能。目前,许多大学生不会洗衣做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急需转变“洗衣、做饭等琐碎事务学生不需要学、不需要做”的观念,适当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基本家务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其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怕苦、怕累,不想劳动,甚至逃避劳动,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如城市家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清洁、城市绿化修建、到乡村参加农活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品质。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一方面,各类工厂、农场、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各类社会福利组织可以为高校学生搭建公益活动平台,让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等进行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