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业态下学生就业工作管理与创新

2022-03-18 02:32赵子漪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互联网+大学生

赵子漪,杜 倩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近年来,伴随新时代教育改革步伐的稳步推进,各大高校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在培养方式创新、招生规模扩大方面不断推进。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新时代的崭新标签,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发展生态,对当下就业工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提高就业工作能力。

2015年3月,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随后在第二年即2016年7月4日,正式批准了国务院递交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互联网+”开始逐步名声大噪,在响应“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多个产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努力开拓新业务。“互联网+”这种新模式为产业更新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带来了发展机遇。在高校中“互联网+”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相融合,学生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最科学的,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议题[1]。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新经济背景下,尤其当国家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大学生的合理就业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每年毕业生数量逼近千万大关,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的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局面愈加复杂、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人民最大的生计,必须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其他青年团体的多渠道就业和创业。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管理的指导策略,对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高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想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挑战和压力,就要协调统筹,从多维度着手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的持续提升。

一、“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机遇

在“互联网+”的新业态融合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而近年来每年高校毕业生近千万人,就业总量规模压力日益增加。由于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不相符,造成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这样的情形会在未来几年中更加严峻。“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相继推出了很多促进政策来扶持就业工作。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产业居多,因此服务业需要的人才数量逐渐比制造业多。服务业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服务业的吸纳作用强,工作弹性高,将提升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行业和未来新增就业的储水池。

第二,在现如今“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中,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提供就业资源和机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去寻找就业岗位是最常见的就业渠道。互联网高科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深度影响着就业创业形式[2]。随着多样、灵活、分散化的就业方式的流行,在新技术平台上,就业者能力和素质都显著提高,社会分工也在不断细化,因此经济形态逐步走向多样化的趋势。就业者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工作形式,可以借助互联网采取更加灵活、更大规模的就业形式。

第三,随着经济运行状态的改变,技术性失业逐渐增多。它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因为一方面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总要比劳动者的技能提高的速度快很多,与升级后的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高校的专业环境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影响大学生就业。“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进步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减少了未来就业市场对普通劳动力的依赖,增加了一般工作者及行业的失业风险。产业的升级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会贯穿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不对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样的情形会在未来几年时间里更加严峻[3]。

第四,我国扶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用创业去替代就业,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创业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一支主力军。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互联网+”新形态,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变化着,从稳定性岗位逐步转变成创新性岗位[4]。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生转变。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政策和外部环境都会促进着大学生的创业。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所有相关市场和就业信息,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创业将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力量。鼓励大学生更早地确立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对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明晰的判断。

第五,大学生就业规划不合理,自我定位不足。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学校或者所学专业时都是根据父母的意见或干脆由父母来决定,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到了大学后,往往发现不是对所选的学校不满意,就是对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职业选择的不明确使得学生的就业观模糊,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没有兴趣计划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就业意识不强,毕业季求职时需要经常有人监督才能参加招聘,这些意味着本身自控力差,缺乏自我管理。此外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缺乏定位。例如,毕业季求职时大学生往往存在自我否定的心态,有消极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和主动性,害怕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没有信心向公司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往往在求职过程中“败下阵来”,从而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逐步向平台信息化、部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即便如此,面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是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高校就业管理能力不足以跟上学生、跟上时代,拉低了就业管理工作效率。

首先,以往高校就业管理存在局限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招聘只是人事部门的任务,并没有与其他部门形成有效的联系,导致招聘管理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首要任务理应是高质量提升就业工作以及就业质量,而实际上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做法却与此相悖。因此,这自然导致大学生总体创业意识不强以及创业能力较弱。

其次,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仅针对即将离开象牙塔的高校毕业生,而对高校低年级的在校生就业指导刻板化、课程开设单一化,片面地把高校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校园招聘会上。此外,学校安排的实践和实习还不够完善,导致实践能力不高,对他们即将从事的行业了解不够充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要评价指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有些高校的专业环境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强大的理论相比,创业的宏观政策、支持创业的业务知识等,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差,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再次,高校的就业管理分工缺乏合理性,职能缺乏明确性。就业管理部门的精力不能集中于一点,就业管理效率长期低下。就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取决于员工、资金等其他因素,因此,就业管理工作质量想要提高,就必须从优化工作人员安排和调整资金安排两方面着手。

最后,缺乏高度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托付给负责学生日常工作的高校员工。由于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并没有真实的创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的学生接受的相关创业知识基本都是来自于书本,或是学兄学姐的成功案例,导致理论的“有字之书”很难同实践的“无字之书”巧妙结合。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满意度一般,对课程缺乏热情,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要求。

三、“互联网+”新业态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策略方法

(一)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当做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校各部门应为此共同努力。领导者要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高校应使用各种有效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新形态的人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建立一个就业平台,打造出就业市场。拓宽就业的渠道,以确保毕业生们能及时就业。把数据反馈到所有招聘和培训的环节,进一步促进就业和提高效率增进这两个系统间的互通性。建立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各部门合作机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素质拓展为重点,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高校全体员工认识到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学校的综合实力[5]。

(二)依托于互联网优质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应对学校的职业特点、毕业生规模、毕业生选择比例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制定就业指导模式和指导计划,建立多元化就业指导策略(服务模式、咨询模式、实践模式等),充分利用多种就业指导模式,帮助毕业生就业选择工作。同时,有必要组织毕业生参加企业人才招聘会、就业指导研讨会、求职实践座谈会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并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鼓励毕业生投身求职,最终实现就业。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

“实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做到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然而,一些高校有实训基地但教学工具有限,建筑工程设备不足。有的教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及时融入新的内容,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疲劳而对实践失去兴趣。在实训基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不可能分离的,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实践基地即将启动时,教师要给学生相关训练和预训练,使学生能大致了解实践的方向和主要内容。高校应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建立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及相关指导课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6]。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职业指导和创业创新的教育体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量”与“质”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者,除了要有“实践能力”之外,在教学目标上,人才培养模式还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更好地追求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改变传统的就业管理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热情

开始改变传统的就业管理工作模式,继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就业管理系统重组计划,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热情。并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设置创业创新课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丰富创业教育队伍,增加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校友回校作报告,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担任创业指导课老师,传授给学生创业经验。教师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加强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重视程度,分析毕业生的特点及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身体状况、环境适应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相关培训来帮助毕业生加强工作能力。同时,必须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资于就业及创业申请,实现对就业渠道的正确指导,逐步提高教学技能,拓展专业知识框架[7]。

(五)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就业管理,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科学和文化的质量。大学的课程与未来从事这个专业的专业能力有关,所以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为自己在未来能胜任这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8]。其次,提高学习能力,扩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满足时代和企业的需要。再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实现合理饮食、科学休息、积极锻炼[9]。当今,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要让信息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就业指导部门将认真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就业问题。此外,高校可建立毕业生长期跟踪机制,开展长期调查,对毕业生进行2~3年的跟踪,统计企业对毕业学生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就业服务质量[10]。

综上所述,当下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大学生就业工作更迫在眉睫。“互联网+”新业态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新业态带来了转型与优化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中国新时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未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这对于日后学生发展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高校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与“量”,进而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长足的提升,使人才培养和利用达到良性的循环。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互联网+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