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语言需植根文本而感悟、积累、运用

2022-04-02 21:47李先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感悟积累运用

李先杰

摘要:语言欣赏植根于文,语文教学应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应根据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训练策略,引导学生体验语言和文字描述的过程,从而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效果,让语文学习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  感悟  积累  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植根文本,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感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品味、咀嚼,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意,受到情感的熏陶,体验语言文字之美,是发展学生语言的必由之路,更是激发学生语言积累动机的基础。学生品味、感悟文本语言文字时要加以引导,必须遵循一定的过程,强化有效的方法指导。

(一)精心设问,自读自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在影响全文理解的关键点、要害处精心设计问题,给孩子们充分的阅读、思考和交流时间,并指导他们利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感知,进一步具体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最终实现自读自悟。

我校董老师教学《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何理解”问题,抓住“猫的性格古怪具体体现在哪里”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里?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画出有关词句。

(2)朗读画出的句子,说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并把自己的理解和體会写在句子旁边,与同桌小声交流。

这样的训练过程,可以使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动笔画句子、写体会、思考问题,进行充分的自读自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情朗读,感悟内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不敢加以指导,怕出现“牵”的嫌疑。其实不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如不见成效,教师就应该亲身示范,强化朗读指导。

如在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内容时,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猫的古怪性格,体会到句子中流露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老师又设计了以下的朗读指导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情朗读:

①揣摩尝试: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结合个人的理解,读出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初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②方法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充分调动,争相展示,不仅读出了惊叹,更是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读出了创新,声情并茂。指导学生注意抓住“乖”“睡大觉”“不过问”读出猫的老实,抓住“一天一夜”“任凭……也”读出猫的贪玩,抓住“闭息凝视”“非……不可”读出猫的尽职,抓住“?”和“!”体会其中流露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③悟读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朗读,力求准确表达,读出个性,符合朗读的要求。④以评促读: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朗读,教师适当评点,学生在评点中继续朗读。⑤入境美读导读:这是一只多么古怪的猫啊!说它老实……〈学生接读〉,可是,它又是一只贪玩的猫,它决定……〈接读〉,虽然贪玩,在面对小老鼠时它可一点不含糊,它……不可〈接读〉。

通过老师有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扎实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熏陶,体验到语言之美,感受到语言的意趣,主富了语感,为其积累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累——采撷语言文字之实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学生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进行有效训练,把学生语文基础打牢。所以,教师应在充分理解课文、体验语言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品析词句,在赏析交流中积累

阅读教学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理解文义、联系上下文、设疑、质问等手段,由词到句反复地品味词句,并积极交流对词句的理解、体会,领悟词句的表达效果,丰富语言的积累。

如《搭石》这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协调有序”这个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序”是秩序的意思,“协调有序”就是指配合得很适当,很有秩序。明白了词义,老师接着就让学生用该词造句,这样就能起到学以致用、加深巩固的作用了。

(二)对话文本,在探究分享中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情景非常有利于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以及生生之间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在探究分享中积累语言。

如《猫》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抓住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全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来描写猫的性格特点和可爱之处,围绕猫的古怪又从它的老实、贪玩、尽职来描写。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字里行间见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用具体事实来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抓住连接词“可是”,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学习作者采用的对比手法。猫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怎么在作者的眼里就成了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行为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再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就会明白原因在于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三)以读促悟,在熟读成诵中积累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在语言特点、思想教育方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适合相应的年级和年龄的学生朗读,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朗读课文,最好背诵下来。这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学生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培养,而背诵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从中可以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对自己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运用——凸显语言文字之本

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最终的归宿还是要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生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促进语言的内化。

(一)遣词造句,利用重点词句随时训练

在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对重点词句的学习、理解,这个过程教师要加以充分利用,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如教学《麻雀》一文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中描写的是麻雀下落的速度快,表达心情焦急后,可随即引导学生用“像……似的”说一句话,表达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在教学《猫》一文时,在理解猫的老实时,词语“无忧无虑”写出了猫生活自在,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教师可让学生用“无忧无虑”说一句话,表达自在的生活状态等。在教学“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时,引导学生明确“任凭”就是不管、无论的意思,随即引导学生用“任凭……也”说一句话。

接下来学生畅所欲言:小弟弟不肯睡午觉,任凭爸妈怎么哄他,他也不睡;任凭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了我们上学的脚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又能促进语言的内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激活思维,在空白填补中想象表达

在对文本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诵读、品味之后,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激活,文章的留白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创新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训练就渗透进去了。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抓住省略号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内容: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时,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感受想象的神奇: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来做什么?同学之间交流,看哪位的想象更奇妙、更丰富、更有趣味。有的同学说小真的长头发能变成围巾,天气冷了可以围在脖子上御寒;有的说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变成風筝线,把风筝拴在头发上,小真只要迎着风飞跑,风筝就能飞得很高很高……

通过这样的拓展补白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瞬间被激发。徜徉在想象的同时,学生的个性表达得到了适度的训练,语言运用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三)读写结合,精选语言训练点着意训练

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文本,作家的语言特色也各不相同。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会,尤其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后,要指导学生对全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和归纳。小的方面,可以学习作家的遣词造句;大的方面,向文本学习谋篇布局。教师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选准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写训练。

如学习《麻雀》一文后,学生从中学到课文着重写出了老麻雀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来写,侧重写出它。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写写课后收获,把文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写下来,把自己的新思考、新想法写下来。经常这样做,势必能提高写作能力和习作水平。

总之,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不是孤立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语言的感悟过程包含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积累过程则是对感悟内容的深化理解;而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感悟和积累的升华,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激发积累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全面关注学生语言的习得过程,重视感悟和运用,切实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荣芬.略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调整之处[J].科教导刊,2014(5).

[2]陈艳丽.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实践语用体验[J].学周刊,2015(27).

[3]曹桂河.落实品读过程,感悟语言之美——小学语文读式阅读教学策略微探[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1).

[4]骈文丽.搭建学习“支架”发展学生语言——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8(28).

猜你喜欢
感悟积累运用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