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融合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2-04-02 21:47王媛媛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王媛媛

摘要:本文以语文学科的三节融合课为例,探讨在小学阶段创新融合课程的有效途径,思考如何在融合课程中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  融合课程  小学语文

2016年,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指出,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横向配合。这一要求,就是要我们打破学科壁垒,让小学科变成大学科,让小课堂变成大课堂,使课堂更具活力和趣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学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学科之一,它不仅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征,同时包含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为“语文+N”的学科融合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开发语文融合课程的必要性

分科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学生构建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不利的。所以在分科教学体系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语文教育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的课程开发要进行融合创新,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语文学科内的课程融合

語文学科内的课程融合是指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设定教学主题,整合教学资源。教学形式上,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辅以赏析、综合实践、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习到教材以外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从而更加热爱学习语文。

以“春之韵”为主题的融合课程,是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光无限”主题衍生而来的一次全课程学习,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们除了学习有关春天的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还学习了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有关春天的文章和古诗还有很多,有关春天的谚语和歌曲也是学生喜爱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教材内容之外,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春之韵古诗诵读会”,以春字玩飞花令,学唱《节气歌》,互送香包。这一个月,学生爱上了春天,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以“一代词宗李清照”为主题的融合课程,是融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如梦令》和《夏日绝句》的一堂“双师课”。本堂课,由两位教师同时进行授课,一位教师主导教学三首古诗《如梦令》《夏日绝句》和《声声慢》,另一位教师负责课外知识导入,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整堂课共用到歌曲7首,图片26张,图文并茂,乐声悠扬,使学生感悟李清照在逆境中仍然不失气节的可贵品质。“双师”教学这种创新的课堂形式,为传统古诗词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此时诗意已经不再是重点,而对于李清照的认识,对她跌宕起伏人生的认知才是教师更看重的。“双师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喜欢新颖的课堂形式,课后更是主动探究、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本堂课还作为学校的优秀课例在学校进行展示,并送教至薄弱地区学校。

三、语文跨学科的课程融合

跨学科的课程融合是指整合不同学科内有联系的内容,以一定的主题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各学科活动,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跨学科的课程融合中,教师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融合点”不应只是学科之间某一内容的表层相关,还应是将几个学科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以便统整逻辑,统筹资源,建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语文与思品融合课,以丝绸之路的古与今为“融合点”,结合实事,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导入,重走古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济,通过《使至塞上》想象丝路风光,通过诵读边塞诗和泰戈尔的现代诗了解丝路上的文化,并且进行了小组合作的实践展示丝路农产品活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激发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认同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这也符合红星路小学“博文化”所倡导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角度看世界。

四、语文融合课程的有效实践

(一)以融合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融合课不是两个学科或者几门学科的累加,而是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梳理和重构。如果想要完成一堂好的融合课,教师应始终秉承融合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学科内的融合课程,在教材、课外拓展等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反而应该做减法,做到少而精,精而准。“春之韵”的一次全课程学习,始于春分日,让“春”成为学习队伍主题,以古诗词为主要的教育资源,让一系列充满春天气息的活动贯穿始终;“一代词宗李清照”以李清照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女时代”“国破家亡”“晚年凄凉”为主线,每个阶段一首典型诗词,脉络清晰,教给学生从人物走进诗词的学习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题推进融合课程完善

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就是为了给学生搭建更优质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一堂融合课好不好,效果如何,学生拥有最直观的感受。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多接触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充分感受学情的变化给课堂生成带来的改变,再进行课程的完善和调整。

开展“春之韵”主题课程学习时,有些小组对于展示的内容举棋不定,耽误了很多时间,这时教师的几次彩排指导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帮助。“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主题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和年级都开展过,由于校情、学情不同,效果大不相同,这启示任课教师,课堂节奏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丝绸之路》这一课涉及的课外知识很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查阅资料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经过反复试教发现,六年级的学生课堂效果最好,因此这一节融合课就会作为高段学生的固定课程。

五、语文融合课程的反思和展望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对教材有独立的思考,挖掘教材可创新的点,找准融合的切入点,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发挥融合课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的帮助及有效性的反馈;在教学反思阶段,教师要及时地整理和记录课堂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再次调整教案。在备、教、思的循环往复中,求得语文课程融合的真知。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一堂融合课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应是最后展示的一个道具,而应是课程创新的主体。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语文学习需要创设情境,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精力和发挥创造力。这需要教师突破本学科的固定思维,打破学科壁垒,用融合的思维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好的课程,融合课作为现代教育的热点和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还需要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我们要让大语文观成为语文学科改革的指导思想,让母语教育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能承担新时代的意义。培养勇于创新的未来公民,将是语文学科教育永远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韩建秋,王超华.“跨学科融合”生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

[2]房华.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探究[J].辽宁教育,2018(10).

[3]张建银.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18(35).

[4]王淑清.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创生[J].中小学管理,2016(10).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