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探索

2022-04-02 10:16李友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方法教学

李友吉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学科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修养,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样,在高职院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要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让古典文学作品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主阵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展开探析,为提高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 教学 方法

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正面临着观念转变、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间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广泛运用,我国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也导致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要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受到外来急功近利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无法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自身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有待提升。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偏差;媒体渠道的丰富与无序,尤其各种自媒体鱼龙混杂的宣传,一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便是改变目前状况的有效途径。在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习即是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一定要展示出古典文学作品的教育优势、人文功能、审美功能,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用心去感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情感之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成长。

一.当前高职院校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缺乏现实感与情趣性,将古典文学作品教学课讲成纯理论课、文学史、思想品德课。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重专业、重技能教育轻通识教育教学现状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与误区,很多高职院校不再设置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课,有些学校即使开课,教学资源、教学课时数也严重不足;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关注文学发展史及相关文学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章意蕴的提炼及社会环境的讲析;重视了文学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情感触发及情感给与现代人启示的深入分析;重作品形式及表现方法、艺术方式的分析而轻学生思想内涵的培养;脱离当代国人审美观念与古人差别的现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地空洞讲解、生搬硬套古文学理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无法利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来引导、教育学生,而且还会让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学习、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缺乏艺术魅力,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说教材料。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把文学讲成理论课、文学史。自建国之后,在文学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前苏联教学模式的运用,把意识形态灌输作为首要教育任务,把理论指导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为学生讲解作家的艺术成就、地位、时代思潮,这些内容理论性强,缺少了对文学作品生动唯美饱满的艺术形象的分析、缺少了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分析,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脑海中都是一些教条主义,无法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神内涵、人文内涵。

(二)忽视培养学生文学解读能力

古典文学作品因产生时间与社会背景的原因,在语言描述与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距,并且有些现象的内涵与外延也与现在大相径庭,因此教学中应对作品进行深入解析,提高学生文字解读能力,提高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文学习惯所展现的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的理解。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忽视培养学生文学解读能力。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去阅读一些《作品选》篇目,《文学史》相关章节及理论,只是关注学生是否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数量是否达标,对于学生能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及作品的意蕴则不闻不问,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学解读能力比较差,存在语言枯燥、词汇贫乏的现状,根本无法深度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不能完全展示,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

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特色方法探索

(一)合理规划内容,深入解析,拓宽大学生阅读眼界,注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特色教学探究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去修身、正心、致知,给予学生富有哲理的思想启迪。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层次及理解能力精选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展开教学内容。

1.文学作品阅读兴趣培养,识记阶段。大一阶段应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培养与优秀作品的识记,为后期情感培养打好基础。打基础阶段要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与思维发展特点,从能给他们带来收获与新奇感的角度入手。大一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新鲜,他们渴望交流,但有时对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又颇为不自信,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对文章的语言或者交流的语言最为敏感的时期,他们总期望自己能用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表情达意,这就为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了良机。一些优美的文辞或文句足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比如学生说孤独了,我们便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感受李白的孤单落寞;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天的傍晚小雨淅沥,落于梧桐之上的滴滴答答更衬托了此时的无依无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孤单之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慷慨悲吟。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满意了,可以引导他们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世易时移,时光不再,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君看今日树头花,已非昨日枝上朵”。这些语言文词,丰富了学生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在增强表达效果的同时学习了语言,培养了兴趣。除了这些古典名句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古人经常描写的景物归一下类,来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比如古典文学作品中雨、月、浩浩汤汤的长江黄河、眼泪与悲愁、春花与秋月等经常出现的景与物可以把它们归一下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这些内容的作品,将学与做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们动手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对长江的描写,不同作家笔下展现的是多么不同的情势:王维《汉江临眺》中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瑰丽壮阔;苏轼《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清美,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出沉郁的悲凉,在这些对比的学习中同学们有记有诵,有老师的引导讲析也有自己动手对内容的搜索与整理,增强了学生们对作品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2.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入分析阶段。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心智相对稳定与成熟很多,大一阶段教学内容的积累,为学生理解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基础,适度解读、分析作品内涵成为现实。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因为作者的情趣爱好、思想发展、生活道路、所处时代、成长地域原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很难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语义、内容、情感内涵。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解读首先是语言方面的融会贯通,比如《鞌之战》中““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一句,君子指有自信、有修养、有道德的人,跟现代汉语中君子一词的意义相差就比较大,又比如《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春秋一词是指年龄,跟现在汉语中春天与秋天意义差别较大,所以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词义的差别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次教師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展开深度剖析、解读,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作者,因受到儒学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内心怀着强烈的报效国家大志,但是当时的政治体制为这些才华横溢的人设定了障碍,导致这些才子漂泊流浪,在人生路途中写下心志。比如,韦庄《思帝乡·春日游》中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字面意思看是一女子对爱情的承诺与忠贞,但结合中国古代作家常常以香草美人自比的传统,这不正是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许身国家、民族的爱国爱民思想的表现吗?杜甫的《登岳阳楼》《蜀相》、辛弃疾的《南乡子》《水龙咏》、陆游的《诉衷情》,这些都是作者在无法实现雄心壮志、理想追求的情况下,用写作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上内容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深度解析,让学生去感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怀、艺术修养、文学魅力,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融入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还有的作者会用自己典型、悲凉的身世,来展示时代的哀歌,比如,李煜的《浪淘沙》《虞美人》、李清照的《声声慢》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当时情境下内心的哀伤与无奈。白居易的《长恨歌》、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这些都能够体现出文人墨士不朽的精神追求,值得高职院校学生去继承、弘扬。

(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借助古典文学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

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做到以文育人、以德育人,把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己任,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承担着弘扬、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重要责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要围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汲取古代学者的智慧、教育之道,提高德育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如《孔子家语》中说“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论语·述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些修身正己,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健全优秀品德的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传承是高职院校教师借助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实现思想道德培育的借鉴,把道德养成和知识传授深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剖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刻体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方克立、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中表明:“伦理道德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对于时代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他文化体系无法比较的教育优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教师要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讲解来渗透“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理念,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文化艺术珍品,比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王风.黍离》《鄘风·载驰》,楚辞中的《招魂》《九章》《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陆游的“爱国诗歌”等,这些都能够成为开展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大学生高尚情操,利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大学生中开展美育教育。

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利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由浅入深,从文章的语言、作家的情怀、作品的情感意境等方面来开展美育教育,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修养,鼓励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高大学生的气质、人格。在《《八佾》中孔子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主张把善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导向,并且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德育和美育之间关联性较为密切,一切都需要把善、美作为重要的前提,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外化,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同样,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功能,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及理想境界的能力,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与理解力,实现情感的共鸣、统一,陶冶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融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于历史中人、事、社会、自然的综合反映,教师要让学生去深入探析其中的独特文化魅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感知文人墨士的大局精神,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借助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来开展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修养,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郑铭,陈应娣.从自觉到自信:当代青年古典文学的认知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4):106-110.

[2]朱艳波.高职院校古典文学教学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困境及策略——评《中国古典文学的悲与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1):2.

[3]李惠玲.弘扬国学精粹.提高人文素质——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115-118.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方法教学
学习方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用对方法才能瘦
教育教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