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崇德向善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2023-02-10 14:31李雪英
学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感

李雪英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新时期的教育既需注重讲解理论性内容,又需指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正确三观的主要学科,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力,而且还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生活化、网络化相关教学资源的最大化运用,并依据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实育人为本的要求,开展多元化教学,以促使学生具备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求

立足于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存有教学方法陈旧、以考点背诵为主等多种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方面的引导与沟通。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更偏向于理论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学生的思维、道德方面却缺乏针对性讲解,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说教模式,这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其情感态度的深刻体验,且在实际生活当中也无法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具备的价值[1]。同时,教育通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就使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无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无法给予学生情感熏陶。除此之外,教师更多是将考试成绩当作学生学习及其掌握知识的衡量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就忽视了知识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行为生成情况。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状况及实际生活进行高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与实践探究,并在充分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知行合一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落实价值

就知行合一来说,其主要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此时就需学生在具体学习中既需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又在实践中深化对学习知识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知行合一的过程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将正确思想以及行为准则作为前提,以坚定学生信仰的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防止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如果知行脱离,就会对课程开展的育人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既会使学生无法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又会影响到素质教育下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2]。另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知行合一思想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便于学生深层次探究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度,最终培养出崇德向善的人才。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知行合一思想落实的方式,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特色以及中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生活资源的合理运用开展实践探究,在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

二、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学为本原则,设计科学教学方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自主形成的教学效果,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相关理论知识,促进情感理解以及价值认同,以实现学生的情感内化,并形成正确价值观。在知行合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的需求,探究多种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准确把握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以及主体思维,给予其多样化指导[3]。实际上,就是指教师需立足于以学为本的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多样化教学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对实践进行思考,而且还需让学生在具体情感分析当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及情感认知。也就是说,以学为本的原则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需求,关注学生自身情感认知,让学生坚定经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自我完善的目的。

例如,在对“绽放生命之花”开展教学时,教师需注重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探究过程的认知差异,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了解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差异及其交流互动的能力,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以实现知行合一的高效落实。首先,教师可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与思考学习内容,依据关键词,对教学内容实施整理,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前提下,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意识,而且还能通过导学案的有效运用,形成辩证思考以及情感分析的能力,这也满足新课改所提及的创新要求。其次,教师可立足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实践指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的前提下,探索出更新的学习方法,并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开展高效的理论讲述以及情感教育。毋庸置疑的是,生命的意义和精彩并非仅通过简单文字就能表达出来,需在理论分析的前提下,经过情感体验以及生活实践,感受到生命的精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将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通过纪录片或者电影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展现出袁隆平的梦想及其实践,并立足新旧中国各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粮食生产等进行拓展教学,以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袁隆平在其不平凡的生命当中的个人追求以及人生梦想,并通过光盘行动等相关实践活动对袁隆平院士进行相应的缅怀。

(二)注重言传身教,提高教材内容认知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更多是通过教材梳理,将相关理论内容讲解给学生,而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或思想道德没有进行对应的讲解。这种说教的教学方法通常会对学生有效理解学习内容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中所提倡的高尚道德是无法实现深度思考的。由此可知,教师本身的德育观念及其言行举止就会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思想认知。此时,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遵循德行为先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与道德行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以实现教师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行为与情感认识[4]。经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教材的认知度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对师风师采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道德与法治中的高尚品德以及优秀情感,并在课堂的不断教学中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需注重为人师表的具体内涵,立足于素质教育,教师需做出相应的表率,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多方面对个体修养进行探索,通过向上、积极的思想,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指导。同时,教师需考虑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特色,探究出育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由职业态度、政治信仰、工作风格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正面指导,并经过缺点克服、优良德行培养、良好的教学形象构造,通过良好的精神风貌给予学生相应的情感熏陶。其次,教师需注重多种资源整合,提供给学生精品课程,以此开展知行合一,并在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开展专题理论讲解、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菜单化考试方案等,通过教学模式的有效优化,给予学生相应的理论以及实践结合的指导。

经过言传身教以及精品课堂的构建,教师可在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进行熏陶教育的同时进行课外引导,经过改革深化,提供给学生有深度且创新的课程,全面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而教师也能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对于主流价值形成认同,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行为意识,并在实践互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三)运用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思维由单一逐渐过渡至复杂的阶段。在该过程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需注重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明确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所处的层次,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再像小学时期单纯地认为非黑即白,或者是通过好坏来分辨人与事。同时,教师也不可以仅依照成人思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判断。立足于崇德向善的教育要求,教师需积极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心感受,在进行案例选择、问题设计、情境创设的时候,通过正面案例的引导以及反面案例的验证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使其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非黑即白。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注重梳理典型,积极传播正能量,如播放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相关视频,以此使学生在正面典型案例中受到熏陶、获得鼓励,从而使榜样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5]。另外,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尽可能地将社会中的真、善、美呈现给学生,通过健康、积极、正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反面案例也有着醍醐灌顶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对“敬畏生命”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将“长春生物疫苗”等相关案件讲解给学生,案件虽然是从有关人员渎职方面引起的对生命不负责,但国家严厉、迅速地查处,把有关人员送至司法机关,有效呈现出政府对于人民生命的重视程度,体现出以人为本中心的理念,并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反面案例的运用需要教师找出具体教学切入点,通过换位思考,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果仅是通过正面案例进行教学,不断歌功颂德,呈现“高大”形象,就会使学生成为无法抵抗挫折、面对困难的“温室花朵”。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注重正反案例的合理运用,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学生由单一、具体化思维逐渐转化为多维度、抽象化思维。

(四)融入生活实例,合理运用时政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时政点评的能力,这也是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与教材内容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知行合一理念的贯彻落实。目前,初中生的社会阅历相对欠缺、学习压力较大,这就使其通过学习内容进行时政点评时容易片面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不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注重生活实例的融入,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以产生直观感受[6]。

例如,在对“人民当家作主”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将两会有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以此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每个公民都要主动参与相关公共事务,而教师也需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以此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实。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依据其存有的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类似于社区常见的安全隐患、设施损坏等,都可向社区的相关工作者提出,或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力量,将建议或者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其都属于学生参与相关公共事务的渠道与方法。通过该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热点,促使其形成自我反思,而且还能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与自己思维特征相符合的认知。鉴于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依据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试着与自己掌握的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线查找有关内容,类似于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促使学生能依据自身的观点形成探讨小组,并搜索有关内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举证。通过该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又能实现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其学习的知识转变成精神引领以及行为指导,由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索,并依据初中生的自我认知进行高效教育。鉴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在具体教学时关注到多种因素具备的作用及其造成的影响,并经过换位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需求给予足够的尊重,在理解到学生认知差异的同时落实思想教育,给予学生正向的价值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论探索以及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