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3-02-10 14:31王新民
学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德育初中语文课文

王新民

(甘肃省永登县第八中学,甘肃永登 730300)

以往的应试教育时期,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做题得分的能力,语文中考成绩成为教与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教学过程及追求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强大的德育教育力量,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随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发挥学科德育教育的优势,把德育教育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关键目标。这种背景推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发挥了立德树人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概述

德育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价值观念、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积极践行这些知识。德育教育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契合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德育发展需求,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的德育教育,实现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一定的客观元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实施综合性教育。实施高质量的德育教育需要很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本文研究范围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每一种学科都可以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媒介与支撑,但是语文学科因为人文性、历史性、政治性等要素都有所涉及,因此成了德育教育的主力军。目前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心理、道德、行为等,政治主要是指学习与了解政治理论,能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信仰,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最高追求;思想主要是指积极、阳光、乐观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主要是指健康的心理,包括乐于助人、追求上进等;道德是指社会的公序良俗,有礼仪、有教养、懂礼貌;行为是指行为正派、举手投足有修养,很多时候行为是学生政治、思想、心理和道德的外化表现。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语文学科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心理、思想、道德、行为等方方面面,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关乎学生未来工作、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对于初中生而言,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将文化知识转化成社会财富,成为实现个人梦想的关键支持。新的历史时期对初中生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有正能量的健康心理状态、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有正确的金钱观和学习观等,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落实德育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升华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理、积极的追求,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只关注专业知识教育的桎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学科高效教学

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只把教学范围局限在教材内、限制在语文中考的要求中,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就会感觉非常枯燥,在很强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难以出新、出彩,显然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但是在德育教育的推动下,教师为了实现更好的德育教育成效,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教育内容,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会融入生活元素、开展实践教学、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推动了师生互动,活跃了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另外,因为德育教育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实现个人梦想,这会反作用于学生,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品德修养,从而相辅相成地实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力教与学高质、高效落实。

(三)有助于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提升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初中生正处于形成、稳固梦想与愿望的黄金阶段,也正是他们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针对性教育能让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有远大的梦想、体会国家的发展与壮大、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学生学习这样的德育教育知识与技能才有价值,才能保证学成之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保证学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三、初中语文学科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融入生活化元素,体会德育的存在

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不是让学生成为演讲家,更不是让学生成为口头派,而是要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德育内容、体会德育力量,进而以生活元素为基础更好地理解德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的精髓,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这才是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讲解的作品内容以及需要推进的德育教育任务融入生活化元素,包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展示生活化教学背景、呈现生活化教学素材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的助力下认识与理解德育教育内容,以此实现德育教育入心、入行。在将生活元素融入德育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合适的媒介与资源,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这种教育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深的领悟和更好的启迪,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教师过多阐述,学生也能更深入地思考与领悟德育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把《背影》这篇课文作为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重要资源。在讲解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展示几幅网上搜寻的父亲背影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自己父亲的背影:不经意的一撇或者一次长久的凝望。通过图片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绪吸引到日常生活和回忆父亲的一言一行上,在回忆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父爱的感慨,让他们感受父爱的力量,体会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与温暖。在文章与生活情景交相呼应下,学生对父爱有了全新的认知,体会到父爱不仅如山般巍峨,也如水般细腻,从而对父亲产生浓浓的感恩之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理解与欣赏文本内容,让学生以生活为媒介斟酌与思考课文中的德育内容,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更深地感悟与感知德育内容。

(二)品读文字魅力,感受德育力量

德育教育的内容虽然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但是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唯有释放这些力量并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德育的力量,汲取无尽的成长动力。而品读文字魅力既是学生学好学科知识的关键要求,也是学生感受德育力量的根本路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包括古诗词、散文;包括讴歌生命价值、传承先烈精神,这些都可以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德育教育力量。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通过粗读提炼德育教育内容,通过细读感受渗透的德育力量。要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作品背后,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汲取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教育元素。这样学生通过品读文学作品就能学习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有效培养自身的品德修养。

例如,教师可以把《陋室铭》这篇文言文作为培养学生高尚品行的主要素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这篇作品,感受刘禹锡用词的精准、写作的巧妙、构思的精妙,进而深入课文总结刘禹锡的创作意图,体会刘禹锡的个人梦想与追求。如针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名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与个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意识到始终坚持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品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自身性格与刘禹锡之间的异同,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情操情趣与刘禹锡之间的差异。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认识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对《陋室铭》这篇作品有全新的理解,感受高尚情操、淡泊名利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如何塑造自己的品德修养,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读课文,琢磨课文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素材,进而无形感染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开展实践活动,践行德育要求

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外化于行是目标,是内化于心的外在表现,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这一层级,还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把自己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直接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上,通过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体现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初中语文教师要多结合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资源及时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考德育内容,彰显自己高尚的品行。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对德育教育内容有更多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形成德育教育自觉,进而不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也能积极学习德育知识、践行德育要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教育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把《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教会学生以更宏大的视角来学习和奉献。在讲解完德育理论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作业:在生活中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寻找并且采访社会上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同时反思自己的采访内容,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并体现在实践报告中。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需要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德育理论知识,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崇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本来就是德育教育的课堂,其德育教育的效果甚至要好过课堂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完整地把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彰显自己高尚的品德修养。

(四)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德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固守教材的“一亩三分地”,这种局限性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延伸教材,包括介绍教材作品的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简介、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相似题材的作品等。这样学生就能领略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接触书本中没有的德育教育知识,以此不断拓展德育教育空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例如,教师在讲解《最后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的纪录片,让学生认识到有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通过这一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新中国成立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劳动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中国人奋斗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与发扬老一辈光荣的革命传统,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延伸学习的内容发表感想与感悟,以此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拓展德育教育内容的时候要注重拓展内容与教材的衔接性、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致性,积极引导学生打造系统性的德育知识体系,避免分裂德育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力军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融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体会德育的存在;品读文字魅力,让学生感受德育的力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德育的要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德育内容,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学生政治、心理、道德、思想、行为等德育教育目标,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德育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