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与左心室纵向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2023-07-04 09:00柳毅高绚照常文广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左心室左室颈动脉

柳毅 高绚照 常文广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脑梗死为缺血性卒中,是由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多原因脑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脑梗塞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的危险因素,大部分动脉内膜局部增厚、斑块形成等病理过程最终形成严重狭窄[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广泛用于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而硬化的首发症状为内膜增厚,有研究指出颈动脉IMT 增加与脑血管疾病有关[3],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左心室功能下降为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故早期发现心功能下降并实施干预对预防心力衰竭极为重要。研究显示[4],左心室构型与功能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有关。随着颈动脉IMT 增厚,节段性心肌扩张功能降低。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左心室功能变化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损害程度的直接关联。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左心室纵向功能变化与颈动脉IMT 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关系,从而为提高脑梗死的诊断效率,预防患者心脏损伤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 年11 月-2021 年10 月15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标准[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脑部疾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明确糖尿病患者;代谢性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衰退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患者中男75 例,女75 例;年龄51-90 岁,平均(65.28±10.8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

1.2 方法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型号Vivid E95),使用常规M5Sc-D 及4V-D 容积探头,以1.5~ 4.6 MHz 频率检查;二维超声检测心室收缩结束时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流速比(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是通过辛普森法扫描心尖四腔与两腔心双平面得到;在多普勒模式下将采样框置于室间隔二尖瓣环测二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Sa),连续从心尖四腔、三腔与双腔心切面采集3 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导入 EchoPAC 工作站。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EPIQ5、EPIQ7 探头设为L12-3,频率为 3~ 12 MHz 检查颈部血管,获得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与颈内动脉起点横竖轴二维图像;距颈动脉近心端分叉1 cm 处测颈动脉IMT;当局部IMT≥1.5 mm,或血管纵、横向探查在同一部位有侵入管腔或管腔血流充盈缺损时为颈动脉斑块形成[6]。

1.2.3 分组方法

按颈动脉IMT 检测厚度分组,IMT<1.0 mm为正常,纳入IMT 厚度正常组;1.0~1.2 mm 为内膜增厚,纳入IMT 增厚组;≥1.2 mm 为斑块形成[7],纳入斑块形成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数据,LAD、E/A、LVEF、FS、Sa 等心动图参数指标以()表示,t检验;性别等用(%)表示,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IMT 厚度影响因素;Pearson 法分析心动图参数与IMT 厚度的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性别、BMI 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年龄、病程大于IMT 厚度正常与增厚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三组心动图参数比较

斑块形成组LAD 高于IMT 增厚与厚度正常组,E/A、LVEF、FS、Sa 低于IMT 增厚与厚度正常组,且IMT 增厚组参数值差于IMT 厚度正常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心动图参数比较

2.3 影响IMT 的因素分析

以年龄、病程、LAD、E/A、LVEF、FS、Sa值为连续自变量,IMT 是否正常为因变量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E/A、LVEF、FS、Sa 值为影响IMT 厚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IMT 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2.4 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IMT 增厚、斑块形成与LAD 值呈正相关(P<0.05),与E/A、LVEF、FS、Sa 值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颈动脉斑块形成和IMT增厚是动脉硬化两种表型,随着病情进展,IMT 增厚,基于此形成动脉斑块,临床中两种表型可同时出现。IMT 增厚常见于老年与高血压滕群,颈动脉斑块形成反映动脉硬化程度[1-3]。

临床研究指出,颈动脉IMT、斑块形成与左室功能相关,颈动脉IMT 增厚与斑块形成提示左室功能可能受损[3]。斑块形成为IMT 进展结果,可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加重,提示存在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也可能出现硬化。冠脉硬化导致冠脉主干与微循环供血差,降低血流量发生心肌供血不足,左室僵硬。故外周动脉硬化表型可反映冠脉硬化程度。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与心肌僵硬、增厚等有关。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该结论。

左心室为复杂运动方式的结构,纵向运动为左室纵向应变原因,中层心肌肌纤维多为环向走形,心外膜下新基层多为径向走形,相互交叉走形,且左心室心肌存在螺旋式运动。心内膜下心肌主要是心尖向基底部走向,心外膜下心肌相反,该运动方式产生心外膜下心肌与心内膜下心肌间跨壁压差,使运动协调与同步性更好。有研究指出,跨壁应变压差对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有更好的敏感性。颈动脉IMT与左室心肌质量有关,左室质量增加后降低舒张功能,该效应导致心脏后负荷提升,增加左室心肌质量并降低舒张功能。

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IMT厚度进行分组区分,结果显示,当颈动脉IMT 增厚,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随着硬化程度加重与斑块形成,左心室运动功能进一步下降。颈动脉IMT 与左心室功能有关,左心室功能为IMT厚度增加的影响因素,故IMT 与左心室功能参数有关。原因为IMT 增加,外周动脉血管僵硬程度也随之增加,提高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室功能下降[3,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左心室功能下降有明确关系,原因为斑块负荷提升,动脉硬化严重,冠脉硬化导致供血不足,心外膜血管供血功能降低而使左心室功能下降趋势比IMT增厚患者更显著[8]。斑块形成组LAD 高于IMT 增厚与厚度正常组,E/A、LVEF、FS、Sa 低于IMT 增厚与厚度正常组,且IMT 增厚组参数值差于IMT 厚度正常组。对于左室舒张功能需结合多参数综合评估左房内径、E/A 等。心动图评估左室舒张功能,E/A 测量值常落在诊断灰色地带,传统超声需结合更多指标才能进一步判断,增加临床工作量,提高判断舒张功能难度。本研究显示颈动脉硬化者相对于正常者舒张功能各参数变化显著,提示颈动脉IMT与斑块形成能有效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情况。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随着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其心脏结构有不同程度损害;早期检测颈动脉IMT 对预防患者心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左心室左室颈动脉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室功能及心肌缺血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