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声与琴的情感交织

2023-12-19 09:24陈泠朱成都师范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3期
关键词:桃红作曲乐句

陈泠朱(成都师范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包括了古代古曲、依据古调补正的歌曲,还有以古诗词创作的新曲。现在所泛指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作曲家根据我国古代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为歌词文本,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结合中国音乐风格所创作的作品。自西方作曲技法进入中国后,我国近现代早期作曲家就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选取中国古诗词或依据古诗词改编的文本进行创作,既符合了近现代的审美,也不乏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1920 年,青主根据巴蜀文人苏轼的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此曲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之滥觞,古诗词至今仍是作曲家词作来源的热点和焦点。在诸多老一辈作曲家共同努力下,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数量巨大,也有不少精品诞生,艺术价值较高,至今传唱也较广泛。例如,桑桐《林花谢了春红》、罗忠镕《涉江采芙蓉》、黎英海《唐诗三首》、高为杰《元曲三首》、赵季平《静夜思》《幽兰操》《关雎》、敖昌群《青玉案·元夕》等等。近年来,青年作曲家们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大有繁荣之势,其中,四川籍青年作曲家敖翔在2019 年根据元曲《越调·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创作的艺术歌曲,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较好地展现古诗词的意境,且极具歌唱性,堪称青年作曲家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精品。以往学者对该曲目的研究,多以演唱分析为主,例如,李薇洁以此曲为例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技巧的把握。然而,该曲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和声的运用,钢琴伴奏与演唱的情感交织。因此,本文拟从该曲的文学内涵、创作手法、声与琴的情感交织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力求能更为准确地演绎该曲,从中体会中国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独特的音乐魅力,进而引发人们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和演绎的深度思考,并能将我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一、元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的文学内涵

优秀的演唱者,要完美地演绎一首作品,不仅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高超的歌唱技术,还需要对歌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作品的深刻理解,才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都是反映了每个时代的风貌,因此,做好歌曲演唱前的案头工作尤为重要。那么,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需要做些什么案头工作呢?首先,演唱者要了解古诗词作者、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当时所处环境及心境;诗词体裁特点以及古诗词中的文学内涵,这样方能准确地把握原诗词作者的内心、诗词隐含的深意,才能在歌唱时,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语气做到心中有数、诠释到位。

(一)元曲及元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相关简介

唐诗、宋词和元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元曲始于宋代,鼎盛于元,是元代文学之精髓。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大类,其中杂剧一般是指舞台戏曲表演;散曲是清唱吟咏的市井俚俗诗歌。一般来说,元曲多指散曲。散曲又分为篇幅短小的单支曲子小令、同一种宫调的数支曲子按序组成的套数两种形式。宫调是指音乐部分的曲调模式,其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合称“九宫”或南北九宫。五宫是指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是指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除五宫四调外,还有小石调、般涉调、商角调、高平调、道宫等,因此,也可成为十五宫。曲牌顾名思义是曲子的名称,曲牌的来源主要是诸宫调,曲牌形成就可以视为歌法已定型。曲牌的分类比较庞杂,分为了小令、散套、杂套均可用和分别的专用以及杂套专用。越调常用曲牌有小桃红、天净沙、黄蔷薇等。小桃红多用来抒情写意。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六韵。

古诗词艺术歌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是摘自《越调·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的词,选自《全元散曲》。杨果(1195-1269)是元代著名的曲作家,字正卿,号西庵,他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金和元,后经朋友举荐出任元朝官员。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数五首。其作品有《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摸鱼儿 同遗山赋雁丘花草粹编卷十二》《太常引·长渊西去接连昌》等。

(二)元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的文学内涵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玉箫声断”,据刘向《列仙传》载,秦时有一萧史,因擅长吹箫,与秦穆公女儿弄玉兴趣相投,并结为夫妇。秦穆公建造了凤凰楼给他们居住,二人每日吹箫,竟将凤凰都吸引了过来,后来二人随凤凰而去。

“玉箫声”在这里实际是代指女子的心上人。“玉箫声断”,从曲中的“憔悴人别后”,可以看出该曲中的女子并未像弄玉与丈夫一起随凤凰而去,“留得啼痕满罗袖”中的“留得”,是紧接上一句的“人别后”,使该曲的情感有了转折之意,“啼痕满罗袖”虽未直接写出女子空守苦盼之意,却借袖上的泪痕,将女子的孤独、思念、惆怅、黯然神伤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从开篇“玉箫声断凤凰楼”这一典故暗含的寓意,以凤凰楼双栖、弄玉箫史美满婚姻反衬女子的孤独。“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女子回想起心上人当初离开之时江边青翠的烟柳景象,她却不懂得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不懂得当初留系行舟,不让其离去。她不愿承认恨自己留不住爱人,只有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一个“恨”字更是道出了女子的悔恨和无奈。“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和风景依旧作对比,道出了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风景依旧不变,却又了物是人非的感叹,将这首曲的“离别”之情更加深化。细品此曲,以追忆的方式抒发对爱人的深情,把当前的景和爱人间的情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人间男女之情表现得极为丰富与深刻,角度新颖、构思独特、极富层次感。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创作技法

艺术歌曲源自欧洲,其选词多以欧洲文学中优秀的诗词。自20 世纪20 年代,西方作曲技法传入我国,青主就以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出了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继而开启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大门,在经历了萌芽、衰落、复兴到现在再度发展期,一代代作曲家,随时代的变迁,作曲技法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青年作曲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更是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变化。音乐创作是通过调式调性、节奏、和声、旋律走向等来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因而,歌唱前的案头工作之二是了解作曲家及作品风格、该歌曲创作技法的研究分析,理解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演唱更为细腻。

(一)曲作者介绍

敖翔,四川籍青年作曲家,生于音乐世家,其父亲是著名作曲家敖昌群。从初中开始,他开始正式接触作曲,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后他又分别于2004 年赴奥地利、2011 年国家西部人才计划赴上海音乐学院、2013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进修学习作曲,并在美国获得了艺术家文凭。在其作曲技法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其作品也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如分别在2015 年室内乐《炼尘》获得英国伦敦NAVA 音乐节“IMHM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2013 年作品《画彝》获文华奖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奖、2012 年管弦乐作品《阔什节之夜》获巴蜀文艺奖金奖、2017 年室内乐《古韵》获得美国艾美乐迪国际作曲比赛大奖、2018 年2 月交响乐作品《藏韵音画》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2019 年作品《曼陀罗》入选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展演、2020 年入选成都市文联助力东部新区建设项目签约中青年艺术家等。作为一名80 后青年作曲家,敖翔已在作曲届取得不少的成就。《越调·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是敖翔在 2019 年所发表的一首艺术歌曲,本首歌曲既具现代作曲技法,又与传统诗词相结合,流畅的音乐线条与钢琴伴奏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深受国内外声乐演唱者的喜爱。

(二)创作技法

音乐创作手法透露出作曲家的审美理念、精神思想和人文素养。中国古诗词的情感细腻,作曲家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练就了艺术歌曲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全曲为 c 羽调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要采用了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C-DbE-F-G-bB”六声音列调式。四加四的乐句组合,方整对称。A 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句与第三句形成变化重复,运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统一音乐形象,将乐句前半段保留,后半段改变,既突出主题又不显得呆板,而且深化了音乐形象,变化重复使其共用了主材料旋律,让听众加深其对音乐的印象,作为音乐创作手法之一,有效的突显主题旋律。其次,A 段第三四句还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旋律首先在 C 羽音上(C羽调式),第三句尾落在 F 角音,紧接着第四句以 F 角音开始,第四句的开始句就是第三句的尾音,细腻的旋律线条,使音乐富于歌唱性。同时,运用调内音模进下行,琵琶和弦、丰富的和声、同音反复模仿民乐演奏、低音主持续贯穿前奏和乐曲的开头、省音和添音等方式来削弱主和弦模糊调性等作曲手法,以达成多种民族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声与琴的情感交织

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歌词的艺术性、旋律的表现性,还体现在钢琴伴奏既有独立性,还和人声的相融相合性,脱离了“乐为歌奏”的关系。钢琴伴奏和人声相互烘托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赋予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为了能更好地、全面地、立体地展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案头工作之三是对钢琴伴奏的分析,即和声运用、织体、乐句变化上与词的文学内涵相呼应、人声与钢琴伴奏融合的分析研究。最终,在人声与钢琴的配合下,展现出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一)琴的情感表达

前奏的第一二小节分别运用了“c-d-g”“c-d-e-g-a” 的和弦,低音主持续,右手模拟了民乐演奏进行同音上自由渐快地反复,第三四小节又运用几个不和谐的柱式和弦,营造出了该曲整体哀怨的情感基调。第五小节的和弦省略三音,根音和五音分别添加一个下方二度音,而第六小节同样省略三音,但同第五小节不同的是分别添加了一个上方二度音,意在削弱主和弦功能,模糊调性。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伴奏织体还保持前奏中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声乐每乐句末长音处均有钢琴旋律填补空白,第一乐句的“楼”结尾用二级和弦上行进行了填补,进接着第二乐句又转为四级和弦,伴奏织体出现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强化了其哀怨的情感,在“后”字运用了重复的模进下行,更是表达出与心上人分手之后的悲凉与落寞。第三乐句在伴奏织体不再是柱式和弦,全采用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在“袖”字运用了上行加音的分解和弦形式,整体更具有流动性。第四乐句旋律持续上行,伴奏部分也同旋律持续上行,将整个推进,为后面部分做相应铺垫,人物的无奈和哀叹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一二乐段经过两小节上行和弦的衔接,将哀怨的情绪推到高潮。第二乐段是一个四句的方整的收拢性乐段,分为了上下两片的平行结构。整个乐句全部运用柱式和弦,上片在最高音的乐句处,运用七级和弦,同样地,在句末长音部分,“舟”运用了先下行后上行和弦的破浪形式,表达其哀怨、后悔的心境。下片旋律部分重复,逐渐下行收拢,伴奏部分采用了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形式,最后以波音形式结束,情感有回归之处。

间奏部分钢琴独奏为主的情感表达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四度叠置和弦,演奏较自由,紧接着又为而后的声乐演唱部分作情感铺垫,间奏结束后,全曲旋律完全重复了一遍,钢琴伴奏织体稍有变化,并在结尾时添加了 6 小节的补充。

(二)声的情感诠释

从该曲的文学内涵和作曲家在钢琴伴奏的演绎,演唱该曲要用较暗的音色半声歌唱,方能表达出哀怨、物是人非的情感。第一乐段的演唱情感不能过于饱满,应注意叙述性,对词语的表达要注意运用对应的语气和运用声音营造情景。例如,“断”“憔悴”“啼痕”等要在语气上营造女人哀怨的内心独白。第二乐段重复相同的两片,需要注意感情层次上的塑造。例如,上片可在第一乐段推动的基础上,音色上可做稍微明亮的处理,强烈地表达女人物是人非的心境,下片音色又回归暗而圆润,表达女人的无可奈何。由于该乐段是全曲情绪的高潮,音高、音量、音色在个别字上均有所体现,并且和词中景物相辅相成。作曲家也不遵循寻常的情感表达方式,运用反差,让人更能深刻体会到歌曲的意境。例如,“恨”处于全曲的最高音,但又在乐句的最后一拍,不在重音上,音量就应该有所收拢,音色上也应暗淡,有一种连到后面词句的意图,从而更能准确地表达女人并非真“恨”,而是哀怨和无奈。间奏结束后重复的部分依然要注意语气、感情上的层次,音色上也要做相应的变化。

其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应重视语言的表达,无论运用哪样的音色演唱,应遵循辅音的长短是用于表达感情的原则。在歌唱中,一般强调辅音要迅速准确,不能过多地在辅音上停留,破坏元音的发出,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还需注意韵味的表达,因此,在个别字上是可以将辅音做稍许的延长到元音,这样就不失古诗词艺术歌曲该有的韵味。

四、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而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内容等。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词作来源之一,是古典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虽吟唱的是诗词,传递的却是文化。既能将古诗词文化中的“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大道至简”“家国一体”“仁者爱人”等精神鲜活起来,又能让人们重温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知识,唤起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近年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大有繁荣之势,但如何能将诗词意境用音乐的形式准确地演绎出来,还需作出更多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创作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又不失艺术价值的精品,用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越调小桃红·采莲女》这一作品,是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诗词相结合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作品,看似没有烦琐的和声和织体的运用,却处处体现其高级感,作曲家将原词的意、韵、美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了现代人与古人的跨时空对话。这一艺术体裁不仅加深了文化建设的深度,还拓宽了文化自信的宽度,对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桃红作曲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Large eddy simulation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n argon thermal plasma jet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等一树桃红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松桃红石林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George Gersh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