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研究

2024-01-26 17:13蒙晓旺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影响因素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对南宁市(驻邕)5所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但也存在组织活动参与度有待加强、团员先进性认同度有待提升、团干部的影响力有所弱化和团载体融合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团支部工作职能认识存在偏差、对团干部岗位能力培育存在不足、对团员内生动力激发效度还不够、团内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仍显不足等因素均会对基层团组织组织力产生影响;基于调研结果和因素分析,建议以抓基层为导向、以抓干部为关键、以抓质量为遵循、以抓改革为主线,多措并舉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层团组织 组织力建设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074-07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职院校是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重要阵地,也是共青团“全团抓学校”要求的关键领域,增强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力是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2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 014.54万人,其中,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和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共招生600.9万人,占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59.22%。在此背景下,如何立足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增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事关高校共青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高校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效发挥。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在高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守共青团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适应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职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组织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基层团组织有效覆盖面不足、团员先进性不强、团干部能力有待提升、团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切实扭转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薄弱现状,推进团的组织力高质量提升,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改革纵深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以往的研究更多是从理论分析角度探讨组织力建设问题,而对组织力建设调查研究相对不足,缺少深入分析。笔者以南宁市(驻邕)的高职院校为样本,从调研实证分析的角度,聚焦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状,试图揭示阻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有效发挥组织力,推动共青团履行政治职责。

一、研究现状

共青团作为党缔造的群团组织之一,其组织力建设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全面梳理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研究现状,笔者以2000—2022年为时间段(2023年数据不完整,暂不收录),依托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平台,以“组织力与共青团组织”及“相适应”为篇名进行检索,精准匹配,共检索出36篇相关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其中最早的研究是在2019年,其余为一些相关报道。同样以“组织力与高校共青团组织”及“相适应”为篇名进行检索,精准匹配,共检索出12篇相关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其中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组织力研究只有1篇。笔者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独秀知识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为平台,以“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组织力”为名在图书中检索,均未发现相关书籍。基于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角度进行相关梳理,研究主要聚焦以下方面。

(一)共青团组织组织力概念

组织力作为共青团的生命力,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共青团功能定位角度进行阐述。如胡献忠认为:“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力是指团组织为了完成党所赋予的基本任务,对组织内部各种要素进行必要的调配、整合,使要素与机制科学配伍、有机互动,提高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工作目标的总体能力。”也有学者从构成要素上提出共青团组织力的概念。如刘佳认为:“共青团组织力是一个复杂性结构,大致包含共青团凝聚力、团干部影响力、青年组织整合力、城市社区治理力等四方面内容。”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界定共青团组织力概念,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尚未就共青团组织力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综合学者观点,笔者认为组织力是组织内外协调持续高效运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组织内部结构、资源配置、目标科学、人员凝聚,又包括组织对外服务力、影响力、推动力。本研究从共青团作为政党的群团组织角度,以组织力构成要素、服务对象以及政治任务为组成,探讨共青团组织力建设。

(二)共青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逻辑

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共青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主要以“理论—历史—实践”为研究逻辑。一是理论逻辑研究方面。李佳林认为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三者不可分割,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视角从全局的高度对其再深化、再认识、再理解,才能建强团的组织。张良驯也认为:“共青团的组织价值在于对青年的引导力、动员力和影响力,共青团只有密切联系、有效覆盖青年,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历史逻辑方面。韩晓东从建党百年视角出发,他认为:“百年来,共青团基层组织力生成的动态逻辑始终遵循组织覆盖力—团员青年凝聚力—团干部的动员能力—团员青年的执行力,最终实现组织战斗力的过程。”三是实践逻辑方面,以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地市级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实践研究为主。文凡认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政治导向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团队领导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发展推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我革新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地市级共青团组织方面,韩雪梅通过调研认为:“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四缺问题依然存在,团员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对团员的管理监督不力,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亟待提高,推优入党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组织组织力,崔恒良、刘莹认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要“抓好顶层设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共青团改革;发挥团建助推作用,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苏海泉认为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激发团支部活力,注重实践育人”等方式提升共青团组织力。

从国际上来看,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类似共青团的青少年工作组织,但考虑到国情、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在青少年组织建设和工作中作用发挥方式的差异性,这些国家的类似组织的工作经验对我国共青团工作的借鉴意义不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没有类似共青团的青少年组织,青年工作被定性为社会工作,青年政策也一般被界定为福利政策范畴。青少年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具体方面,体现在对“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上。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视角还比较单一,大多是从组织建设、组织凝聚力提升方面开展研究,对高校团组织组织力的研究还相对不足。为此,笔者开展本课题研究,希望为开阔高校共青团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方法、提升高校团的组织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调研情况与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调研情况

1.问卷设计

为清晰了解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真实状况,本研究将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分为基层团组织、团员、团干部、载体4个维度,编制“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基层团组织”维度主要调研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情况,开展组织活动以及活动影响,组织生活是否正常,是否建立规章规则;“团员”维度主要调研高职院校团员学生是否体现先进性以及荣誉感,是否履行团员义务;“团干部”维度主要调研高职院校团干部执行力情况;“载体”维度主要调研高职院校开展引领、宣传、服务以及动员所依托的方式。问卷共20道题,其中单选题13道、多选题7道。

2.调研实施

问卷采用在线调查方法。调研选取南宁市5所不同学科背景的高职院校,其中,高水平高职院校2所,地方性高职院校3所。高职院校类型分布上为: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2所;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1所;文理科综合类高职院校2所。调研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调研数据比对和清洗,有效问卷为481份,其中男生占比为28.69%,女生占比为71.31%,这与现实中高职院校女生占比较高相符。政治面貌分布为:群众占比为25.37%;共青团员占比72.14%;预备党员占比为1.66%,正式党员占比为0.83%。

(二)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基于组织力构成要素,以下对“基层团组织”“团员”“团干部”“载体”等4个维度进行描述,以获得对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基本情况的了解。调研数据采用百分比形式和态度测量形式交叉进行,其中态度测量形式中,赋值为“非常满意”=10、“比较满意”=8、“一般”=6、“不满意”=4,类似的态度表述也是按照相应的分值赋予。通过量表平均分及标准差分析描述“基層团组织”“团员”“团干部”“载体”的建设情况。

1.基层团组织覆盖率扩大,但参与度有待加强

问卷通过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情况、团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团组织组织设置情况、团组织的运行机制、团的制度建设情况等方面来了解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情况,在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情况上,依次为“班级”(88.36%)、“学生组织”(67.78%)、“学生宿舍”(21.41%)、“实验室”(2.49%)、“临时社会实践团队”(9.15%)、“其他”(0.83%),这说明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已经扩大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团组织活动开展方面,有46.36%的被调查者表示“每次都参与”,有43.66%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参与”,也有9.98%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参与”,这说明基层团组织活动参与度有待提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在调查数据中也说明,有42.41%的被调查者认为“团支部活动对你的学习或生活影响程度”是“一般”;在团组织的运行机制上,主要体现在“三会两制一课”和班团一体化是否贯彻落实,有58.84%的被调查者对“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是“一般了解”,“非常了解”只有11.23%,而对“你所在学校行政班的班委、团支部设置是”的问题,62.79%的被调查者表示“班长、团支书为两人,班委和团支部委员分设”,只有7.28%的被调查者认为“已经进行班团一体化建设”,这说明基层团组织班团一体化改革的尚未到位,团组织在运行上尚需改善;在团的制度建设情况上,60.29%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的团支部建立了支部规章规则,但也有30.9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这表明团支部制度建设存在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也源于部分学生对团支部建设责任意识薄弱。

2.团员先进性能充分体现,但认同度有待提升

团员个体评价按照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共青团员先进性评价指导大纲(试行)》中指导标准的“有信仰、讲政治、重品行、争先锋、守纪律”五个方面进行,实行百分制赋分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有66.74%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团员先进性得到了体现”,33.26%的被调查者则表示“当前团员先进性还不强”,这说明团员个体先进性虽然得到大部分青年学生的肯定,但也有不少青年学生对团员个体先进性的认同度不高。周瑶在对高校团员先进性存在问题的调研中也有类似结论。对比对非团员青年学生访谈中,也发现部分青年学生对身边团员先进性感受不明显,一方面是非团员青年学生感受不到与团员青年学生的差距,另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团员青年学生的先进性难以感染到其他青年学生。

3.团干部执行力整体较好,但影响力有所弱化

团干部执行力是团干部能力状态的直接体现,也是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关键所在。调查数据显示,关于“你对所在学校团干部组织执行能力的评价是?”的问题,有20.5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有50.52%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这说明团干部执行力整体较好,在组织执行过程中,有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能够很好地执行组织政策或目标。但也有28.07%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有0.8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在回答“一般”或“不满意”的调查者中,有以下几个原因促使其做出较低评价:有源于少数团干部日常工作执行力的表现与学生期望值存在差距;也有少数团干部沾染骄风陋习,弱化了团干部作为“领头羊”的影响力发挥。

4.团载体建设形式多样化,但融合度有所不够

团载体建设是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发挥的保障,也是为基层团组织工作而服务的形式。问卷分别就开展活动的形式、宣传以及动员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载体调查。调查显示,73.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前活动的形式、宣传方式及动员方式等方面团载体建设中,依次有“学校专题网站”(87.32%),“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73.60%),“座谈会、报告会、主题班会”(70.89%),“校园广播专题报道”(51.35%),“校园橱窗、展板等平面媒体”(50.10%),“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23.28%),“其它”(1.04%)。可见,团载体建设多种多样,除了运用网站、官微、官博等网络形式,还利用报告会、橱窗和校园广播等传统形式,这也说明团载体建设运用了新旧形式开展,但从数据显示,团载体建设仍然以网络为主,且新旧融合度不高。在调研中,有58.29%的被调研者认为,自己的活动参与形式和获取信息渠道以班级为主,网络载体和实体载体融合发声、动员还显得不足。

三、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层团组织是高职院校全面从严治团的具体载体,也是履行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职责使命的关键一公里,因此弄清影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因素就很重要。本文除直观描述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基本情况外,还对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于团支部、团干部、团员是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构成最核心的三个维度,因此,本文只对这三个维度进行相关影响分析。调研问卷在每个维度上设置多个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根据调研结果多因素分析获得启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对团支部工作职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团支部工作职能的正确认识是提升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前提。对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58.84%的被调查者对团支部工作职能认识存在偏差现象,对“团组织如何设置”“‘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如何贯彻落实以及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往往把团支部工作简单等同于日常学生工作或学生活动,在组织、凝聚、服务和宣传上习惯于注重形式的开展、规模的大小、热闹的程度等,而团支部的思想价值引导得不到彰显,职责定位得不到明确。在团组织建设管理过程中,团员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团组织建设管理应该是荣誉和责任,但基于认识的偏差,很容易造成基层团组织建设“上层热、中层温、下层冷”的局面。

2.对团干部岗位能力培育存在不足

张静、杨也在调研高校共青团干部亲和力的研究中,認为:“团干部由于岗位职责范围不清、岗位年轻化等岗位困境,会滋生出‘短期过客的心态和‘蜻蜓点水式的职业行为,团干部很难拥有与大学生建立亲和关系的决心。”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你认为影响团干部组织执行能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调研数据显示,63.83%的被调查者认为“掌握方式方法不足”,62.5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系统的培养”,47.61%的被调查者认为“团组织机制不完善”,41.16%被调查者认为“对规范把握不准”。执行能力是判断是否胜任岗位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执行力表现,可以看出团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岗位能力培养、岗位机制体制、岗位职责明晰等还存在哪些不足。如果不胜任岗位,则专职团干部工作势必浮于表面、忙于应付,很难有足够的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基层共青团工作吸引力和亲和力,兼职团干部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基层团干部岗位能力是共青团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抓好基层团组织管理效能的核心。

3.对团员内生动力激发效度还不够

从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看,加入共青团后的青年学生在自身修炼和教育方面有所松懈,在被调查者中,有64.24%的被调查者认为团员青年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有55.51%的被调查者认为团员青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49.27%的被调查者认为团员青年学生“缺少刻苦钻研学风”,有47.82%的被调查者认为团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有42.83%的被调查者认为团员青年学生“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可见,共青团员个人的进取、自我约束以及钻研精神等内生因素影响了共青团员认同感的获得,也削弱了共青团员先进性的持续提升,因此,共青团员要从源头把关提质,还需要有目标、有层次、有系统地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着力激发团员的内生动力。谭建光、袁剑在北京、浙江、四川、陕西等地进行共青团员先进性比较调查中,认为“团组织在培养团员竞争力、展示力等方面有所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团员潜能,获得发展机会”。因此,只有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培养,逐步激发团员内生潜能,才能锻造共青团员应有的样子,让其展现应有的作为。

4.团内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仍显不足

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由不同年级、专业的团支部组成,其开展的工作如同机器运行,需要各零部件紧密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团内运行机制畅通与否将直接影响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提升。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你认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障碍可能有哪些?”这个问题,从调研数据看,有33.26%的被调查者认为“团的运行机制不畅”;对“你认为团支部建设弱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有41.79%的被调查者认为“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不清晰”,可见,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不足的现象。从现实调研中看,有的基层团组织高度层级化,运行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精准把握学生群体需求,也难以完全实现团支部工作目标;有的基层团支部建设疏忽班团支部职能,导致出现以班委会为主导,班团支部从属化,或以班委会代替班团支部的现象。倘若不注重班团支部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班团组织软弱涣散或边缘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团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打通运行机制堵点,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对策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中存在的组织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团员先进性认同度有待提升、团干部的影响力有所弱化和团载体融合度有所不够等问题,基于影响因素分析中获得的启示,提出以下提升对策,为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参考。

(一)以抓基层为导向,推动团组织根基提质增效

随着青年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多变、社会风险向基层聚集,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是确保共青团政治底色不变,提升共青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必须围绕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定位,也要体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担当职责,在顶层设计、教育、教学、服务等环节中,强化团组织自身建设,将基层团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是增强党建带团建的责任意识,把团建工作纳入党委工作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是高职院校党委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一定位表明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是为高职院校党委办事的组织。高职院校党委要重视和谋划党建带团建工作,把团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活动场地、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考核晋升等方面加大对基层团组织倾斜力度。二是扩大功能型团支部有效覆盖维度,增强基层团支部政治功能。按照“青年在哪里,团员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方向,在学生社团、楼宇宿舍、技能实训室、校地共建见习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地方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完善党员教师联系功能型团支部制度,利用数字赋能形式,探索“线上+线下”功能型团支部建设方法;在班级、年级、学院及学校等传统领域团支部建设上,以增强政治性、时代感、青年味为目标,以适应学生团员校内外生活学习方式为条件,创新“三会两制一课”制度落实方式,让团员在团内民主下充分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参与团内建设,提升团员在团内的获得感与荣誉感。三是推进团内制度改革,激活基层团支部活力。一方面要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摸清学生行为习惯、普遍愿望和接受特点,对照团内规章制度,及时按章程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在制度改革中,要注重用制度规范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适用性,以及提高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便捷性,并定期开展团支部对标定级与软弱涣散团支部整顿工作。

(二)以抓干部为关键,促进团组织队伍忠诚担当

高职院校团干部队伍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事业发展的关键,其质量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质量,关系着青年学生群体的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广大团干部要倍加珍惜为党做青年工作的宝贵机会,不断提升政治能力、理论素养、群众工作本领,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用实打实的业绩赢得党的信任、赢得社会尊重、赢得青年口碑。”因此,高职院校团干部必须自觉对照党的干部标准,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升政治素质、通用能力、工作作风。一是在团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把政治素质作为首要和根本条件,将政治考察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对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是否做到心口一致;在政治理论培训上,分级分类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培训,将功能型团支部负责人、学生社团负责人、学生组织负责人纳入培训体系,将理论学习、红色研学、经典研读、交流思想等环节贯穿培训过程,促进团学干部知行合一。二是抓好通用能力提升。通用能力是团干部推动团内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的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力及斗争力等。团干部既要洞悉世界局势变化、社会热点难点,又要把握共青团发展趋势、青年学生兴趣特点。有些团干部又是青年学生,以同辈带领、引领同辈,所以能力必须要强。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团干部进行任岗前、任岗相应的能力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团干部相应技能;制订团干部传帮带制度,由专兼职老团干带新的专兼职团干部,并定期考察传帮带落实情况;实行团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增强团干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意识。三是加强务实的作风建设。可以建立团干部联系学生团员机制,让团干部扎根到学生团员中,摸排学生团员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团员诉求、掌握与学生团员谈话技巧,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团员答疑解惑,进行思想引领。加强日常监督执纪和警示提醒,把“青年官”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让“青年友”观念牢固树立在团干部思想中。

(三)以抓质量为遵循,提升团员群体自觉自为性

团员是基层团组织的主体,肩负着连接团组织和青年学生的重大任务,肩负着宣传党团的主张、落实党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思想政治引领、基层团组织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使命,其作为、成效不仅直接影响着基层团组织各项工作进展,而且影响着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因此,必须抓好团员发展质量这一生命线,全面提升团员群体自觉自为性,展现团员应有的作为、锻造团员应有的风范。一是强化团员的身份意识。团员身份是团员的精神旗帜,能够促进团员自觉履行团员义务、行使团员权利。一方面要经常性开展团员身份意識教育,为唤醒团员身份意识,可以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团员身份教育因素,帮助团员牢记身份,鼓励团员在日常行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敢于亮身份,在艰难险阻、重大任务面前敢于以团员身份冲锋在前;另一方面,加强团员的民主素养和权利意识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唤醒团员主体的自觉性,并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保障团员参与团内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激发团员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团员追求先进的精神动力,其激发离不开有效、持续的团内教育引导。加强对团员教育引导,就是要引导团员在思想上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做到有追求、有理想、有朝气;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共青团的初心与使命,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做到胸怀“国之大者”。三是增强团员的责任担当。深入调查研究团员思想状况,及时为团员纾困,为团员拨开思想云雾,疏通团员与团组织双向互动渠道,用团内关怀感染团员群体,激发团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完善团内荣誉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团内激励榜样群体,让团员学有榜样、行有目标。

(四)以抓改革为主线,破立并举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九大报告指出:“共青团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应以改革为主线贯穿共青团工作全过程,着力破解束缚基层团组织运行机制、优化工作资源配置阻碍因素及工作制度等内容,有效激发基层团组织自我生存活力,提升组织力。一是推动扁平化工作运行机制。厘清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共青团组织职能分工,按照校级统筹与指导、院系级管理与督促、班级落实与负责的工作职责,明晰各级团组织分工侧重,形成协同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共同体,理顺各级团组织隶属关系,减少层级间管理叠层。二是推进基层团组织工作落实方式改革。当代青年学生基本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基层团组织可以利用智媒化方式开展团内工作,如依托“智慧团建”系统开展团员管理、教育工作,依托团中央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青年大学习。此外,也可以利用团支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团内工作开展,建立“线下+线上”共同推进模式。三是推进基层团组织工作项目化、品牌化。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内容可以按照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项目化运行,由学生进行负责,辅导员或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形成“1+N”项目管理。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又可以推进工作开展。对形成品牌的项目,注重结合时代内涵,提炼品牌所蕴含的价值,继续发挥品牌效应;对新的品牌项目,可以针对品牌的性质,加强推广和运营,注重新旧品牌的契合度,构建基层团组织品牌矩阵。总之,基层团组织改革要立足组织性质和学生特点,顺应时代发展之变,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团组织灵敏感知社会发展脉搏和高效动员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22(10).

[2]胡献忠.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结构与逻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

[3]刘佳.2019年中国共青团研究的学术格局与理论展望[J].青年发展论坛,2020(3).

[4]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力的研究[J].中国共青团,2019(12).

[5]李佳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团的基层组织改革[J].中国共青团,2023(1).

[6]张良驯.共青团历史经验的深刻内涵及其科学逻辑: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共青团历史经验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J].青年发展论坛,2022(6).

[7]韩晓东.建党百年视域下共青团基层组织力的生成逻辑与现实重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5).

[8]文凡.高校組织育人质量提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9]韩雪梅.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创新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青年发展论坛,2020(4).

[10]崔恒良,刘莹.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J].中国共青团,2019(3).

[11]苏海泉.高校共青团组织环境下的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0(3).

[12]周瑶.新时代保持和增强高校团员先进性路径的系统性研究[J].大学,2021(36).

[13]张静,杨也.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干部亲和力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14]谭建光,袁剑.共青团员先进性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4(3).

[15]阿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动员引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北京:中国青年报,2023-06-26(001).

注: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2019SZ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蒙晓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基层团组织影响因素高职院校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