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浅析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中的悲剧爱情

2024-02-04 13:40肖涵文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电影跨文化交际

【摘要】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是一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反映白人现代女性在马赛原始部落因追求爱情而产生文化碰撞的优秀影片。该影片从现代文明与原始部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角度,描述了女主人公卡罗拉踌躇满志怀揣着爱可迎万难的纯爱信仰只身奔赴追爱,却最终因无法跨越的文化差异而失望归故里的故事。本文将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电影《白色的玛赛女人》中男女主人公因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悲剧爱情并分析其根源,为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悲剧爱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08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28

一、 引言

跨文化交际区别于普通的沟通和交际,它是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蕴含着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大家事先做足准备,提前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熟悉不同文化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仍然有可能在后续的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这是因为掌握异文化的知识数量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强弱不可完全成正比相等同,异文化知识无穷无尽,人们很难全部掌握,而对异文化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对异文化的思考分析能力则是可以习得的。

案例是由问题驱动而成的,具有丰富的细节、语境。案例代表了许多复杂和矛盾的问题、两难的困境以及在某时某地向某人传授某些内容的复杂性。因此,如能以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相似性”,即能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以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为案例,结合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各种交际问题,以便能移情式了解跨文化交际时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思考总结归纳,以案例提高人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减少生活中跨文化交际时异文化间的交际冲突,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该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女主人公——卡罗拉在肯尼亚的白色海滩度假时邂逅了身着马赛原始部落服饰的男主人公——莱马里安,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决定生活在一起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最终以卡罗拉带着女儿回到瑞士结束了这场悲剧爱情。剧中的卡罗拉勇敢坚毅,是一位敢于追爱忠实自我的新时代女性,她接受的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滋养,却因爱义无反顾只身前往原始草原寻找她的马赛勇士。男主人公莱马里安虽然能接受文明社会的变化,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位遵循传统的马赛部落男子,历经几世纪的马赛原始部落文化模式深深烙印在他的身上,无法轻易撼动。随着两人共同生活彼此深入了解后,双方的交际冲突不断加剧,卡罗拉最终意识到两人之间是无法跨越的文化差异鸿沟以及大相径庭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于是,失望而归,决心不再踏足马赛。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看,影片中所反射出来的一系列文化差异乃至冲突可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提供一些思考。男女主角双方在跨文化交际时出现的典型问题主要是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这两方面 ,下文将展开分析。

二、 用跨文化交际知识分析电影中双方感情问题的成因

(一)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作用受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能力强语言作用就大,反之则小。若语言不通会使得双方交际困难重重,影响交际广度、话题深度以及交际信心。

卡罗拉是瑞士人说德语,莱马里安是马赛人说马赛语,他们之间可以使用媒介语——英语进行日常简单的沟通,男女主人公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没有问题。可在原始部落中生活的不止有莱马里安,更多的是只会马赛语的部落族人。马赛部落有一个传统习俗,女人和男人不能在一起吃饭,在部落中卡罗拉接触更多的是女族人,这就导致初来乍到的卡罗拉常常因语言不通而倍感孤独,影响交际信心甚至开始产生规避意识。语言本身对人的思维、情绪和行动有着很大的指挥作用。根据不确定性减少理论,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希望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如果无法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不确定性就会增加,相应地就会降低互动参与者的亲密性,若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焦虑感和挫败感就会增加。这也奠定了卡罗拉在马赛部落无法获取归属感,总觉得自己异于族人,究其原因是语言障碍,无法与族人进行有效沟通。

(二)文化间的差异

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被内化了的心理观念,是一个民族深层又稳定的东西。文化差异是影响人们成功编码和解码信息的最大障碍。文化差异又主要体现在文化模式的不同上。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idict)提出,他指出文化模式是文化整合后的整体性特征,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规范、习俗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是内隐的,属于文化学的核心范畴,人类社会最深层的文化概念就潜藏在文化模式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异文化的文化模式是重中之重。

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最终以遗憾收场的悲剧爱情,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男女主人公背后的文化模式大相径庭,两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多出文化冲突,在诸多事上无法达成一致,观点不和。跨文化交际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冲突。解读电影主人公们悲剧爱情的落脚点是分析两人背后的文化模式差异。1980年,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reet Hofstede)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他总结的5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sm)、不確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 &Short-term Orientation)。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这几个维度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并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观察视角和方法。

1.权力距离维度差异

权力距离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权力距离越小的社会就越崇尚人人平等,看重个人能力,敢于质疑权威。相反,权力距离越大的社会就越在意等级观念,更看重资历、辈分、经验,强调服从性。

莱马里安所在的部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原始游牧部落,部落中有长老有族长,若族中人员发生了矛盾,具体的奖惩制度都由族中长老们集体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为准。电影中,不会游牧的卡罗拉为了生计在部落周围开起了商店,但因解雇了族长好吃懒做的侄子而受到惩罚,好在族长侄子因报复卡罗拉也受到相应的惩罚,虽然卡罗拉心有不甘,但长老们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只能服从。再反观卡罗拉,她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当初毅然决然地卖掉瑞士的商店下嫁马赛也是受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可她还是敢于说不,遵循自己的想法。片中男女主人公原本生活的社会权力距离差异悬殊,卡罗拉虽在尽力妥协,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确实是败于文化差距。

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差异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指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它是衡量个人与集体联系松散还是紧密的一个维度。在个体主义社会中,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实现,强调个人隐私和独立,社会成员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人们以集体利益为上,要求个人对集体忠诚,追求集体的整体和谐。

马赛部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他们同属一个家庭、氏族和地区团体,吃住行都在一起,荣辱与共。电影中,性格极端善妒的莱马里安误会卡罗拉有别的男朋友,说卡罗拉“令马赛女人蒙羞”,单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这不是关乎卡罗拉一个人的声誉而是整个族群。而卡罗拉明显是个体主义,她可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身来到陌生环境,只为实现自我爱情。虽然卡罗拉已经作出了很多的改变,逐渐融入集体主义,但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仍然会在小细节中体现出来,加剧两人的差异。

3.男性度——女性度差异

男性度和女性度代表社会对于权威、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强调程度。男性度高的文化中,男性表现为权威,人们更关注职位、薪水、房子和车子。女性度高的文化中,性别之间相对平等,人们更关注生活是否使人愉悦,工作是否能实现个人理想等问题。

马赛部落属于男性度更高的文化,在部落里女性的地位低,男性自尊心极强。电影中,女生15岁要接受割礼才算成年;男人女人不能一起吃饭;族中有妇女难产也不允许送去具有现代医疗救助的医院,只能女性自己煎熬,缺乏人文关怀,这一幕让也正在怀孕的卡罗拉深受震撼,所有人站在原地只有女主人公在努力帮助难产妇女,就连莱马里安也无动于衷。卡罗拉有一位在当地认识的白人女性朋友——伊丽莎白,她比卡罗拉更先嫁到肯尼亚,当初还试图劝过卡罗拉不要盲目追爱,她正是深受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所困扰,伊丽莎白直言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头大象,又重又大,有尊严。卡罗拉原本生活的社会是男女相对平等的社会,女性自给自足不依靠男性,两性之间互相尊重,她想开商店维持生计的愿望还是在给莱马里安做足心理建设之后才得以施行,男主人公脆弱的自尊心以及女主人公希望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来回拉扯,两人都备受折磨。

4.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差异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体现人们对长期利益和当前利益的态度。长期导向意味着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而短期导向意味着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和享受。长期导向型社会会用严格的制度和道德去限制和管理成员,人们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欲望;而在短期导向型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及时行乐,释放本能和欲望,享受生活。

影片中,杂货店在卡罗拉的照看下前期做得有条不紊,后期因怀孕生子卡罗拉无暇顾及杂货店,但等她回去时却发现商店的东西减少很多,钱也没回来多少,经询问才知道是莱马里安允许部落族人借贷,只拿东西不用给钱,可以先欠款。为此两人大吵一架,莱马里安认为借贷的都是朋友和亲人不分彼此,而卡罗拉认为这是生意要长远考虑维护成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同意借贷,这不是做慈善。从观念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以莱马里安为代表的马赛部落族人是短期导向而卡罗拉则是长期导向。

三、电影中的其他跨文化交际问题

电影中除了男女主双方之间的交际具有文化差异和冲突,在莱马里安与其他人的交际中也体现出跨文化交际中的典型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种族歧视,电影中许多的官方场所以及高级会所都不允许馬赛原住民进入。卡罗拉为了能永久地留在男主人公身边决定和他登记结婚,可在移民局门口,莱马里安被拦住了,原因竟是因为他穿着了民族服饰不能进入办公大楼,无奈两人只好改穿便衣。

“种族”划分是社会构念而非基于生物学,社会惯例创造出了一些通过肤色和面部特征来定义的“种族”群体。“种族”反映的是族群特性,是人们社会化所处的不同环境。种族歧视是指一个人对除本身所属的人种外的人种,采取一种蔑视、讨厌及排斥的态度,并且在言论行为上表现出来。剧中莱马里安就被多次种族歧视,体现异文化之间的冲突。

四、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

电影中卡罗拉与莱马里安相爱过,也从一开始就知道两人之间具有文化差异但相较于卡罗拉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适应力,莱马里安在这方面的表现得有些软弱。两位主人公,一位是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榜样一位是消极榜样。剧中的卡罗拉思想开放,对异文化有兴趣,能注意到文化差异并尊重异文化,灵活变通,能根据文化差异相应地调整行为。而莱马里安是“种族中心主义”者,总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在马赛族,已婚女人与陌生男子说话不能一直盯着对方眼睛看,这会被视为不忠的表现,但卡罗拉开杂货店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男性接触,在卡罗拉的认知里,盯着人眼睛交流是基本的礼貌,于是两人感情终结的导火索—莱马里安误会卡罗拉不忠,而卡罗拉经过这么多年的退让和容忍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和爱护反而被误会,失望至极后选择离开马赛不再回去。

其实反观整部电影表面上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本质上是文化冲突引发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文化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大家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克服潜意识的思维定式和文化偏见,以开放的思维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异文化,避免先入为主,学会倾听和尊重。同时,电影里表述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文化冲突,也是文明的冲突,让观众深刻地认识了文明、平等的艰难和可贵。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and the mind[M].New York:MC Graw Hill,201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蔡旭东.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2,(03):110-114.

[5]牟为姣,邹丽丹.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文电影赏析[J].作家,2012,(14):167-168.

[6]张庆梅.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现代经济信息,2016,(03):424.

[7]赵桂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J].学术交流,2006,(03):167-169.

[8]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肖涵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指导教师:官品)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电影跨文化交际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