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

  • “诗歌形式史”与林庚新诗观念的演进
    100048)在林庚诗歌观念的发展中,“形式”无疑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这一点,不仅体现于他关涉新诗问题的思考,更见于他对古典诗、新诗这样一种整体历史的叙述。不过,与胡适侪辈所依傍的进化论文学史模式不同,林庚通过沟通、比较新旧文学,提出了文学形式不断承续环复的假设,其背后折射的历史相对主义态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胡适们的反拨。林庚敏觉于1930 年代新诗主要面临来自“散文的压力”[1]19,因此如何化用古典诗歌遗产,调适新诗的“尖锐”“偏激”,进而修复“诗的本色

    江汉学术 2023年5期2023-12-31

  • 林庚文学史书写的审美特征
    学者和诗人身份的林庚于20世纪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堪称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林庚以“诗人的锐眼看中国文学史”(林庚,《中国文学史》 4),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始终坚持文学本位,重视文学的审美特质并着力探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尤其以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精微阐发著称于世。葛晓音评价林庚的文学史研究是“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120—131)。尽管学界对林著文学史褒贬不一,但林庚对文学史的审美书写为古典文学研究另辟蹊径则是毋庸置疑的,使得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有益的经验并前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1

  • 从《中国文学史》看林庚文学教育的特点
    提供了重要契机。林庚的《中国文学史》,出版于1947年,是其在厦门大学任教十年的教学成果,这部文学史因其作者特有的诗性逻辑和诗人笔法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林庚的文学教育特点,从中也可以窥见现代作家的大学文学教育工作因其文学创作经验和敏锐审美能力的直接介入,与普通大学教师的教学相比,在文学教育上所具备的全新质素。关键词:林庚 《中国文学史》 大学 文学教育在现代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是文学生产、传播的重要场所,塑造着新文学的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2023-09-01

  • 坡长
    聚成小小的村落。林庚睡醒的时候,爹的被褥早都卷到窗子底下了。窗户上结满了冰冷的窗花。扒着缝隙向外瞅,林庚看到有一个身影在门前的斜坡上铲雪,正是爹。林庚叠好被,如爹那般把被褥卷到窗下。两个褥子卷儿整整齐齐,仿佛两个大大的花卷儿。他咽了口唾沫。自从娘走后,他好像再没吃过花卷了,爷儿俩的伙食都是糊弄着来的,有时候他煮一锅面糊涂,有时候爹煮点儿高粱米。林庚又开始想娘了。娘是前年出事儿走的。也是雪天,就在家门前的大斜坡上,被一辆刹不住的轿车带出去好远,血混进了雪里渗

    百花园 2023年4期2023-04-23

  • 古韵重拾:林庚新诗的唯美编译
    ,向西方读者译介林庚(Lin Keng)的中国新诗及其成就,向英语世界打开了遵从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新诗鉴赏之路。近年来,对林庚新诗的研究,不仅关注他在新格律诗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历程,还从新诗批评视角,对林庚格律诗创作历程进行反观。而林庚作为文史研究者的身份,也使更多学人关注其所提出的“盛唐气象”说与其新诗的晚唐风韵间联系,从而发掘林庚新诗寓古于今、复兴传统的古典化创作意识。林庚新诗创作思路,结合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继承与思辩,其新诗格律与语言兼具较强传统性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5

  •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走 ——读林庚的《沪之雨夜》
    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林庚,被人所熟知并经常拿来探讨的,往往就有这首处于传统与现代转换腾挪语境之中的《沪之雨夜》。林庚的写作资源更多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将一种悠远古邃的情绪(古乐加强了这种情绪)置于20世纪30年代的“沪上”,呈现的是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具有空间延绵感的现代诗人状态。如形容汽车在雨夜中行驶用“逝过”一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逝者如斯夫”的典故,突出了汽车行驶速度之快,同时也给人以“怅川流不息,直如逝者”的悲凉感,使人仿

    星星·散文诗 2022年8期2022-12-19

  • 找个大家讲诗词
    隔”的大家,首推林庚。他在讲《青青子衿》时说:“艺术的语言原不是逻辑的语言所能尽的,艺术把人带到原始的浑然的境界,才与生命本身更为接近。我们如果用尺子去量一个美人的身体,便必失去了对这美人的欣赏,何况有些还非尺子所能量的呢。”就这一段话,极为艺术地解释了“不求甚解”这个成语。《春晚绿野秀》《君子于役》等许多篇章,林庚先生也都讲解得既“踩”人眼睛,又“踩”人心灵,有条件的可以亲自去让林庚先生“踩一踩”。林庚之外,闻一多、顾随、叶嘉莹、苏缨等人的讲解也是不错的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2年10期2022-12-04

  • 重探林庚的“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理论
    性。和他们一样,林庚也对诗歌形式有着长期的思考,他认为:“新诗形式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广泛的注意,就是因为在新诗的创作上还缺少一种相当于过去五七言那样方便的形式可以使用。这不但使得诗坛的繁荣缺少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而且不能批判的接受五七言的民族形式传统,也就无法从而取代五七言以及与五七言共始终的文言诗。许多新诗人写了一阵新诗以后,往往又调过头来写旧诗了;这现象就说明了新诗在形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创作上的需要。”[5]170林庚力图融合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白话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30

  • 朱英诞的韵律诗创作及转向研究
    扬及对静希先生(林庚)相关诗论观念的赞同。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论与行径,恰好反映出了朱英诞在诗歌观念上的辩证思考和诗歌创作上的积极探索。“正体”韵律诗的典型诗行为4行,每行1句不加标点。典型诗行要求齐言,即行与行之间字数相同,表现为类似于旧体绝句、律诗“豆腐块”形式,因此观感上与自由诗有明显区别。在声韵方面韵律诗没有旧体诗严格的平仄要求,在句尾韵脚上仍依循旧体诗(a)aba式的押韵习惯。在节奏上以“五字—三字”作为主要句读点构成诗句节拍。概括来说,韵律诗即以“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2022-10-10

  • 会通诗心,立足文本 ——林庚楚辞研究的创见
    430074)林庚是我国楚辞学史上贯通楚辞与新诗、勾连古今诗脉的关键学者。他所著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研究时间均长达数十年,但篇幅皆极简洁。林庚在极简洁的论述中,辨析楚辞之“体”、校释楚辞之“文”、考证楚辞之“史”、破译楚辞之“义”、阐释楚辞之“美”,涉及了楚辞研究的多个层面。凭借这两本楚辞学著作,林庚在20世纪楚辞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然目前学界对其楚辞研究的成果关注较少。我们通过对林庚用力较勤、影响较突出的创见展开重点讨论,分析他关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2期2022-07-30

  •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走
    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林庚,被人所熟知并经常拿来探讨的,往往就有这首处于传统与现代转换腾挪语境之中的《沪之雨夜》。林庚的写作资源更多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将一种悠远古邃的情绪(古乐加强了这种情绪)置于20世纪30年代的“沪上”,呈现的是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具有空间延绵感的现代诗人状态。如形容汽车在雨夜中行驶用“逝过”一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逝者如斯夫”的典故,突出了汽车行驶速度之快,同时也给人以“怅川流不息,直如逝者”的悲凉感,使人仿

    星星·诗歌理论 2022年3期2022-05-03

  • 《说“木叶”》审美意蕴及其教学路径探微
    界。”[1]61林庚先生的《说“木叶”》[2]61中的“木叶”便是文学感性世界里的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一个显例。这飘落了千年的“木叶”,从难以数计的雅士的眼前掠过,赓续了难以数计的文人的绵绵情思。在现实学习中,不少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还欠缺,如对《说“木叶”》这样深奥点的文本,心存胆怯、望而生畏,不愿读而不识其味;或难以理解、领会要旨,不会读而不得其法不知其妙。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该文本富含独特的审美意蕴入手,实施教学路径,以此来开拓学生阅读视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诗性体悟,诗意考究 ——林庚楚辞研究的方法
    430074)林庚是20世纪楚辞学界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楚辞学家。林庚所著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研究时间均长达数十年,但篇幅都较简洁,语言也极精粹。林庚在简洁、精粹的论述中,辨析楚辞之“体”、校释楚辞之“文”、考证楚辞之“史”、破译楚辞之“义”、阐释楚辞之“美”,完成了对楚辞的多方面审视,且新义频现、创见迭出。可以说,这两本楚辞学著作,奠定了林庚在20世纪楚辞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学界对其楚辞研究成果关注较少,目前将林庚的楚辞研究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5

  • 林庚集外佚文考述
    李牧《林庚诗文集》(9卷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出版以来,陆续有朱伟华、孙玉石、解志熙、张洁宇、汤志辉等学人做补遗工作[1]。林庚的文章除结集以外,还有不少散见于民国时期报章杂志。笔者平时查阅民国报刊时,陆续发现了20多篇未被林庚文集及其他作品集收录或提到的文章,尚未被披露,应属佚文。兹将这些佚文整理出来,并略做梳理考释,以供研究界参考。一林庚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位执着且纯粹的新诗探索者,他一生致力于新诗创作与理论建设。1928年,林庚考入清华

    粤海风 2020年4期2020-12-21

  • 寻找水源
    问几个孩子。少年林庚一边铺海绵一边说:“庞爷爷,我从爸爸的书里看到过,鱼灭绝前生活在水里。”庞爷爷说:“是的,那时候山青水绿,可现在你们连鱼都没见过。你爸爸以前是老师,他珍藏的书能让你看到以前的世界。”林庚回到家,正想问问爸爸鱼的事情,却看到爸爸正对着妈妈的照片发呆。其实,林庚和爸爸一样思念妈妈。 那一天,爸爸骑车去取水,妈妈挺着肚子一边等,一边收集吸满水的海绵。有个蒙面的小偷拧大家海绵上的水,妈妈呼喊起来。见小偷要逃,妈妈拔腿就追,一不小心摔倒了,她生下

    故事大王 2020年8期2020-08-04

  • 《铁的锄头》及其他
    据着较重的分量。林庚的佚作《铁的锄头》不能说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但是它有着独特的、值得重视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部短篇小说,可以丰富和深化對林庚的认识和研究。关键词 :《西湖文苑》 沈从文 佚作 林庚近日,笔者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旧期刊《西湖文苑》时,有幸读到了林庚的短篇小说《铁的锄头》。《铁的锄头》刊发在1933年5月1日的《西湖文苑》创刊号上。关于这篇小说,在已出版的各类林庚作品集均未见收入,相关的著作年表也未有提及,当前也没有发现有关的研究文字,因此应该属于林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语言诗化”与“窗” ——论林庚在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诗理论,却唯有林庚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洪子诚先生曾说:“林庚是诗人。但他是写‘新诗’的诗人。是能写好旧诗但坚持写新诗的诗人。而且还是到了晚年仍倾心于新诗的诗人。”[1]“写新诗的诗人”这个名称包含了“为诗一辩”的急切感,也似乎唯有此能准确地标明林庚在文学创作上的身份。穿行在中国文学史研究、唐诗研究、楚辞研究、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之间,林庚“由‘学’而‘诗’,从‘诗’到‘术’”[2],充分体现出了他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互动之间构筑诗学的特征。这种互动关系

    江汉学术 2020年5期2020-02-26

  • 《钱理群的另一面》
    时时“骗人”的。林庚先生最后一次講课中最后一句话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此语一出,所有的学生都顿有所悟,全都陷入了沉思。而先生一回到家里就病倒了。这是林庚先生的“天鹅绝唱”。以后,我几乎每次向学生讲课,都要如此反复申说:“这里的关键词是‘好奇和‘发现。如果你每天都这样像婴儿一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期2020-02-16

  • 吹尽诗情落成诗 ——论林庚《春天的心》中的“情绪”美学
    众诗坛巨匠之中,林庚的新诗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却未曾真正走进现代新诗主流批评关注的视野。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很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诚然!林庚的“新”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新”,他在新诗创作中的表现被俞平伯称为是“异军突起”。《春野与窗》尤其被废名看好,而其中引起笔者注

    星星·散文诗 2019年29期2019-12-29

  • 吹尽诗情落成诗
    众诗坛巨匠之中,林庚的新诗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却未曾真正走进现代新诗主流批评关注的视野。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很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诚然!林庚的“新”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新”,他在新诗创作中的表现被俞平伯称为是“异军突起”。《春野与窗》尤其被废名看好,而其中引起笔者注

    星星·诗歌理论 2019年10期2019-11-22

  • 试论戴望舒、林庚在诗歌形式上不同层面的现代性追求
    体诗词创作起步的林庚,还是从新月派新格律开始的戴望舒,都在矢志不渝地进行着新诗道路的探索,但二人在诗歌形式上的追求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推崇“自然诗”的林庚致力于新诗自然韵律的创作,却被当时提倡散文美的自由诗潮流所淹没;而一贯没有系统理论主张的戴望舒也在自己的诗论与创作中提倡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本文通过对戴望舒、林庚作品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在诗歌形式上不同层面的现代性追求。关键词:戴望舒;林庚;现代派诗;诗歌形式;现代性追求一、戴望舒诗歌形式的散文化追求关于诗

    青年生活 2019年4期2019-10-21

  • 白云生处
    泛亮的时候,少年林庚已经翻过了几座大山,他的裤子划破了几道口子,额头上也沁出了大颗的汗珠。艰难地走了十几里山路,他才来到了这条太爷爷提起过的小河边。现在,他正撑起一叶扁舟,顺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向密林深处漂去。两岸是参天的古树,偶尔有布谷鸟的啼鸣。清晨的太阳把树叶照得透亮。一切如此安静,只有一下下的桨声,摇曳着林中的幽静。林庚是来找水的。太爷爷还在的时候,就给他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起过这条小河。说起来,在林庚的记忆深处,这个传说就像那时候太爷爷烟斗中明灭的光

    儿童文学选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漫忆我的两位导师
    得知,他与北大的林庚先生有点熟悉,他们是接触不多的朋友。之所以陈先生会谈起他与林庚先生的关系,是因为他老人家已办理了正式退休手续,而我这个学术助手,也将结束帮他合理合法做事的历史,他为我考虑了下一步——可以继续深造,北上到北大去攻读博士。这令当时的我十分感动,这是先生主动为我的前程发展考虑啊,如今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想起来,心头还是会涌上一阵温暖。我自己当时完全没想到这一层——先生退休了,居然要离开先生了。想当年,参加1977年的高考,我考上了复旦历史

    名作欣赏 2019年1期2019-09-10

  • “雅”“俗”碰撞,重现艺术之光
    中寻求新的发展。林庚先生说:“新诗不成器的原因,是由于把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传统丢了。他们(指那些照搬西方现代派诗的所谓先锋人物和许多诗刊编辑们)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好的国家……不要看不起民歌,诗与歌分开就不好了……”比如,《诗经》的精华所在——“国风”,便是源于各地民歌。因此,新诗的发展需要从鲜活而浩瀚的民歌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让民歌这块“文化活化石”发扬光大,一方面也让新诗更具现实活力、更易获得情感认同。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路先锋段宝林先生几十年来便致力于

    语文建设 2019年12期2019-09-10

  • 林庚诗集与朱自清的特许
    晚上陪他玩了会。林庚的诗集出版了,送了我一本。”叶新兄在“林庚的诗集”后面加了一条注释,原文如下:“即林庚的处女作诗集《夜》,集中收录了他1931年至1933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四十三首,蒙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特许作为他的毕业论文,由外国语言文学系叶公超教授作为他的论文指导老师。1933年9月自费出版,俞平伯教授作序,闻一多教授设计封面,由开明书店总代售。”这件事我原来就有所闻,但不知其详,这次仔细搜寻,还真从网络上找了这本八十多年前的八十六页的旧诗

    书屋 2019年6期2019-06-20

  • “雅”“俗”碰撞,重现艺术之光
    中寻求新的发展。林庚先生说:“新诗不成器的原因,是由于把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传统丢了。他们(指那些照搬西方现代派诗的所谓先锋人物和许多诗刊编辑们)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好的国家……不要看不起民歌,诗与歌分开就不好了……”比如,《诗经》的精华所在——“国风”,便是源于各地民歌。因此,新诗的发展需要从鲜活而浩瀚的民歌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让民歌这块“文化活化石”发扬光大,一方面也让新诗更具现实活力、更易获得情感认同。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路先锋段宝林先生几十年来便致力于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2期2019-05-30

  • 红线毯
    作地衣!(选自《林庚推荐唐诗》,林庚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缫:煮茧抽丝。②毳:用细兽毛纺的线。③加样:加上新花样。《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既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動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行径。1.试分析诗歌开头画线句的作用。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9年2期2019-03-04

  • 林庚诗歌语言的诗化与主体化理论
    046000)林庚作为诗人,“一切开始的开始”是在1930年看了源于温庭筠《梦江南》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与画以后。[1]在《漫话诗选课》中,林庚所期待的诗,是用诗化与主体化的语言为诗歌赋形,疏离我们与我们的熟悉物(语言与生活),同时为双方进行不一样的“交通”制造可能。他说“诗所以不可以谈”“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里的诗,无论新旧,乃是就诗的本质而言,强调诗就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语言。其结尾又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从什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0

  • 林庚诗论及其文艺思想研究
    林瑶摘 要: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是深刻而又简单的。其文学研究始自弱冠,到了鲐背之年仍然悉心钻研。楚辞、古典文学、唐诗、文学史等领域都能见其踪影,充分体现了其文学造诣的“高姿态”和文艺思想的丰富性。林庚先生的文学史观与其渊博的学识和其犀利独到的见解紧密联系。其中,诗与诗论的智性最能体现出先生的智解。关键词:林庚;文艺思想;诗论;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130-03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8期2018-10-09

  • 林庚楚辞研究中的“兮”字说
    最有规则的虚词。林庚在其论著里对“兮”字的位置和作用进行了论述,体现了其从抒情效果的角度考察“兮”字的特色,在楚辞学史上独具学术个性。本文对其研究进行爬罗梳理,以期能够对丰富林庚的学术思想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关键词:林庚;楚辞;兮林庚的楚辞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乃至楚辞学史上都有着独特的、非凡的意义。其楚辞成果以《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天问论笺》这两本学术性专著为代表,前者曾多次出版,后者被徐志啸称为“清末以来《天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于1995年荣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诗、史、情的融合
    唐诗综论》一书是林庚创作于80年代的一部诗歌论著集。在本书开篇的代序——《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一文中,林庚从自身情感体验为原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诗歌的一些朦胧却又深刻的印象。在一个连唐诗都不知为何物的小孩子心中,他不可能懂得所谓唐诗的意象、格律、结构这些深奥的概念,但他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这些诗歌他能读明白,简简单单几句话说明白的道理就是比别的方式能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甚至长大以后把这些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唐诗拿起来再读,仍能不断获得新鲜的启示。于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3期2018-08-24

  • 近体诗篇制与新诗格律建构
    篇的规则。前者以林庚的一系列建行观点为代表,他对传统诗行规律的总结颇有见地,但认为新诗行是古典诗歌“典型诗行”字数的扩展,则忽视了新诗节奏的计量单位应为顿数而非字数。后者以十四行为典型,尽管未见相关理论明确提出新诗的篇制问题,而实际上,汉语十四行诗已成为创作和批评都认可的一种诗篇规则形式。关键词近体诗篇制新诗格律典型诗行顿数十四行〔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1-0086-06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兴替的现

    人文杂志 2017年11期2018-03-16

  • 《西游记漫话》的解读
    李璐摘 要: 林庚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细致比较,从市井生活、英雄理想、喜剧因素、童话精神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为基础解读孙悟空的形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漫谈,让《西游记》的主人公——美猴王的产生原因,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细致而完整地分析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为什么来自市井英雄好汉而不是反帝反封建的起义领袖。关键词: 《西游记漫话》 林庚 社会中心论 文本解读一、林庚先生与《西游记漫话》林庚先生通过与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2018-01-02

  • 探源戴望舒评林庚“四行诗”为“新瓶装旧酒”
    7)探源戴望舒评林庚“四行诗”为“新瓶装旧酒”蒋雪玲(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戴望舒曾称林庚的诗为“新瓶装旧酒”,言下之意即林庚的诗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还是古典诗词的内容,只是形式是新的而已。我们对戴望舒的此一说法有些疑惑,因为戴望舒本人很多诗里面的浓郁古典气息是众所周知的,那他为何还公开批判和他类似的林庚呢?这就和戴望舒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及理论主张相关了。林庚“四行诗”;戴望舒诗歌主张;“新瓶装旧酒”关于林庚的“四行诗”是否是现代的诗这个问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2017-11-25

  •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和认识。而传记《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就表达了作者对林庚老先生无限的钦慕之情。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7期2017-09-23

  •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5期2017-04-13

  • 林庚的“转变”及其他
    汤志辉林庚(1910—2006)主要以现代诗人、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诗人与学者是他的两个重要身份。纵观林庚一生,他给人的感觉很纯粹,一直呆在象牙塔内,疏离政治,很少介入现实。2005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九卷本《林庚诗文集》,其中主要内容是新诗与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极少关于时政的文章,除第九卷《集外集》中《我在土改里的收获》一文外,很少见到其他类似的文章。这套诗文集是迄今林庚作品的最大结集,《出版说明》中说:“将能够搜寻到的林先生的全部

    粤海风 2017年2期2017-03-30

  • 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言结构
    528000)林庚新格律诗论的语言结构赵黎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林庚是将古典文学研究与新诗形式探索进行有机结合的诗论家,其所提出的“半逗律论”、“节奏音组论”、“普遍形式论”等,便是此种“沟通新旧文学”的重要收获。无疑,这些成果丰富了新诗理论,对新诗文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以乐诗为标准对待新诗节奏、以字本位为预设建设“普遍形式”、以唐诗趣味为规范处理“语言诗化”——这种以古典规范为语言结构的新格律论,不仅存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11

  • 三堂“绝”课
    ,是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里要我请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给中文系上堂课,其中就有林庚先生。那天上课,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刚走下讲台,先生就站不住了,回到家就病倒了。他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8期2016-09-23

  • 林庚:什么是诗
    周士杰林庚是现代诗人、文学史家,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1986年,77岁的他决意退出讲坛。退休之前,系里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整个人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一上台就镇住了所有学生。“五十多年前,我就开始研究诗、写自由诗了,那么,什么是诗呢?”课堂上,林庚没有讲稿,谈的就是一首诗。大多时间,他垂着双手,缓缓道来,说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虽然谈的只是一首诗,林庚

    做人与处世 2016年6期2016-04-20

  • 诗论·诗心·诗学——也评林庚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诗学 ——也评林庚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刘海英1,2(1.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2.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83)林庚是学者型诗人和诗人型学者,他以写作新诗为起点,踏入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他在《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理论观点,既与他的新诗创作实践经历密切相关,也是他凭诗心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细致研究而得来的创见,是一项重要的中国诗学研究成果。林庚;《新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07

  • “这时”与“那时”的情怀 ——评林庚的《那时》
    ”的情怀 ——评林庚的《那时》吕彦瑾(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刻意为诗有时未必能作出好诗,繁复绚丽的修辞堆砌也未必能取得打动读者的效果。五四新诗发展以来,对于传统诗歌,站在在历史突破口上的诗人们殚精竭虑,上下求索,一面继承,一面对抗。新诗一直没有摆脱掉农耕文明的疲软、感伤的情绪与古典诗歌语言的交缠。但林庚的《那时》中纯净的意象,简练质朴的语言和简单的“那时”情怀,是对传统的一次背离。诗人执意站在“这时”的一角关照“那时”的世界,隐藏其间的是

    西部皮革 2016年24期2016-02-22

  • 模拟阅卷
    ,清华四剑客之一林庚先生饱受批斗之痛,一生清高自傲、蔑视名利的他选择了晚读《西游记》。他的痛并非常人能理解,于是他选择让灵魂在文学中咆哮,让思想在纸面上畅言。他当然痛,但他善言,所言的并非哭天骂地的粗俗之语,而是将痛言通过文学品悟以一部著作《西游记漫话》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林庚先生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就在于他善言人生之痛。痛并不单一存在,每个人都在经历痛,分享痛而不是抱怨,我们能获得更多。有时候痛而不言确实是坚强的表现,但更多时候是封闭自己、麻木自己的表现。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12期2015-12-23

  •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体的认识与借鉴
    毛丹丹论林庚对中国古典诗体的认识与借鉴毛丹丹林庚作为1930年代“晚唐诗热”的代表诗人之一,倾向于从中国古典诗体中寻求新诗创作的资源,体现了新诗对中国古典诗传统的有意识的回归。在这种诗学观念的影响下,林庚的新诗总体而言呈现出古典的风貌,废名就曾经称赞林庚的诗“来一份晚唐的美丽”[1]。研究界也多是从废名的说法出发继续阐释林庚在意象、诗学观念等方面与“晚唐诗”的联系。但事实上,林庚借鉴中国古典诗资源来创作新诗并不局限于废名所言的“晚唐”。他的古典诗体的创作经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6期2015-10-27

  • 宇文所安与林庚唐诗研究的比较分析
    香港]宇文所安与林庚唐诗研究的比较分析⊙孟莹[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香港]论者从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分析美国学者宇文所安与中国学者林庚的唐诗研究,认为前者注重从外来文化者的角度完成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更为关注唐诗中所反映出的客观现实;而后者则侧重以诗人的视角对诗歌本体进行研究。在观察视角上,林庚以诗人的目光体会唐诗中反映出的宏观时代精神,而宇文所安则以外来文化者的身份努力还原唐诗具体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在研究方法上,两位学者有许多相同点。例如,研究中都运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2015-07-13

  • 观念的博弈 ——林庚《中国文学史》之批评与反思
    观念的博弈 ——林庚《中国文学史》之批评与反思胡 霖 胡 旭(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厦门 361005)林庚的《中国文学史》是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教材,其独特的撰述风格及学术观点,在当时和随后的接受与批评中,分歧颇多。以朱自清和王瑶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林著过度注重“诗”的感悟,“史”的价值减色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著遭到大规模的批判,但政治因素居多,与学术关系甚微。海外学者对林著的批评,亦颇见分歧:梁容若等秉持“全然于胸”的文学史整体观,强调通史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4-16

  • “重要的是感觉” ——林庚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的再发现
    的是感觉” ——林庚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的再发现罗小凤(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林庚在1930年代创作的自由诗中极其注重感觉的书写,认为“重要的是感觉”,当他带着自己诗歌实践的经验回望古典诗传统并对之进行“再认识”和重新阐释时,重新发现了古典诗词中“感觉”质素的重要性,将之视为“极端的诗”的主要内容,形成了林庚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质素的再发现。林庚;感觉;古典诗传统;再发现林庚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自由诗极其注重感觉的书写,当他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1

  • 节奏的魅力——林庚新格律诗实验对传统的再发现
    、实验与尝试中,林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他本主张自然诗,却实验成了新格律诗。虽然新格律诗实验最终失败了,然而林庚在大量的实践、摸索中重新发现了古典诗传统中节奏的魅力,毋庸置疑地带给后人无限思考与启示。一 一场论争的背后林庚的诗歌之路充满了传奇,他曾出版了两本自由体诗集《夜》(1933)、《春野与窗》(1934),但当他在自由诗王国声名鹊起之时,他却又转向了新格律诗的创作实验。1934年秋,他开始思考有关寻求新的诗歌形式的问题;1935年他真正开始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4

  • “晚唐诗热”:1930年代新诗的独特现象
    生既表现在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对晚唐诗词的青睐、亲近程度,也表现在当时各种刊物、论著、文章对晚唐诗词的关注与推介热度,还表现在诗人们在大学课堂及教材中对晚唐诗词的重点推崇与理论阐释等方面。晚唐诗热;1930年代;独特现象所谓“晚唐诗”,其概念源出唐诗的时界分期。自唐末以来,关于唐诗的分期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司空图、严羽、胡应麟、杨时、杨士弘、高棅等诗论家在时界分期与时间起讫上各执一端,各是其所是。笔者较为认同高棅所持的从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唐亡的哀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3-19

  •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讨与实践中,诗人林庚的执著探索应该格外值得深究:192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因爱好文学而转到中文系,不过他最初热心创作的却是旧体诗词,在发表一定数量的旧诗后才转向新诗创作,并以新诗集《夜》作为毕业论文于1933年夏从清华大学毕业,此后其诗作陆续结集为《春野与窗》(1934年)、《北平情歌》(1936年)、《冬眠曲及其他》(1936年)出版;这四部诗集,前二部收录的是自由体诗,后二部则为他自创的“韵律诗”。另一方面,他先后在北平民国学院、厦门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3期2012-12-18

  • 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是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里要我请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给中文系上一堂课,其中就有林庚先生。那天上课,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刚走下讲台,先生就站不住了,回到家就病倒了。他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7期2011-05-14

  • 诗人论诗的杰作 ——欣赏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
    的杰作 ——欣赏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日本]邓芳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一直让我景仰。就学术价值而言,《唐诗综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歌研究著作之一,其中诸如盛唐气象的概括,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联系,诗赋消长的现象,唐诗语言的诗化,古体、律诗、绝句等诗歌体裁在唐诗高潮中的地位,李白的布衣感等等很多论点,都是由林庚先生首次提出的。并且直到今天,尽管唐诗研究者们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细致,但许多基本论点都未超出林庚先生所谈的范围;而就行文风格而言,其精美文字中洋

    名作欣赏 2010年34期2010-08-15

  • “我从来没有超过那个高度”
    龄的著名文学史家林庚(一九一○——二○○六)先生在年轻于他五十岁的助手商伟的协助下,完成了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简史(上卷)》的修订后,重读了他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简称“厦大版文学史”),并颇有感慨地对商伟说:“当时虽然有些想法不够成熟,有些表述也还有待斟酌,但是我的思维高度却是年轻时确立的,我从来没有超过那个高度。”(参见商伟:《与林先生相处的日子》,载《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五年三月版)其实,林庚

    读书 2009年3期2009-12-18

  • 《说“木叶”》质疑
    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这首诗的全文是“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手,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从有关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并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2009-09-27

  • 研究林庚 关注诗歌
    湖日前,已故诗人林庚的一批稿本、手迹及专著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位诗人创作和诗学思想的思考。林庚早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时就和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情谊深厚,并称“清华四剑客”。他在所写的旧体诗词备受赞誉时转到自由诗创作,在自由诗得到广泛好评时又开始了新格律诗体建设。林庚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夜》是闻一多先生亲自为其做封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此后,又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4期2009-06-24

  • 人生至言
    卞毓方林庚: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丁肇中:做科学,我不知道第二名是什么感觉。徐悲鸿: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陈省身: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北岛: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沈从文: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达·芬奇:愿望,比愿望的实现要美好得多。张伯苓:只有会玩的人,才能把书读好。郑渊洁: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张爱玲:要想让别人在众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季羡林: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李敖:任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9期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