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

  •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的彩调剧舞蹈形态与创新研究
    一、引言彩调剧在广西是覆盖面最大的剧种,约占广西戏剧的80%,是广西影响力较大的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穿插各类艺术形式,而彩调传统表演艺术就是在广西民间歌舞、民间杂耍、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彩调剧中的表演身段与唱词高度结合,广采博纳广西各民族民间歌舞优长,并充分运用“三件宝”——扇子、彩带、丝巾,载歌载舞、扇转巾飞、热闹欢愉,极富生活气息与艺术美感。舞蹈生态学是以科学、宏观的

    参花(下) 2024年1期2024-01-16

  • 非遗传承视阈下乡镇地方戏研究 ——以永福县彩调剧为例
    化遗产的背景下,彩调作为一种世代相传、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传统戏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彩调独特的艺术价值进行考察研究,不仅能够体现地方风土人情,也表达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彩调表演风格、角色行当、戏曲剧目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地方剧种的认识与思考,为民间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彩调是由桂林乡村歌舞发展而来的一种“对子调”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2023-09-28

  • 城镇化背景下以美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引入校园,通过课程建设、创设环境、创新实践、科研助力等多种途径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关键词】城镇化 彩调 美育 特色办学【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0029-03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的城镇化给人口流动、地域景观、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区务工,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和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常因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期2023-05-30

  • 广西彩调剧融入音乐专硕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力逐渐弱化。广西彩调剧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群众基础庞大的传统戏曲文化如果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传承,那么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将失去一抹色彩。同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各高校应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对研究生课程改革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探索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重视实践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多样性,实现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得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在校园内发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2023-04-15

  • 试论彩调剧的美学特色和创新发展
    )2006 年,彩调剧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民间艺术,彩调剧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代表作有《刘三姐》《哪嗬咿嗬嗨》等。一、彩调剧的艺术特征(一)彩调剧的民族本色彩调剧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离不开当地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题材内容、民俗习惯和地方语言等方面。戏剧孕育在民间,故而在思考和解读戏剧艺术时,要先从民间性考察,彩调更是如此。民间性的共性在于总是与百姓以及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具体到某一种戏剧形式时又

    戏剧之家 2023年7期2023-04-05

  •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彩调现代戏创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彩调现代戏大型剧目创作的全貌,梳理彩调现代戏创作的风格特征、审美品格和美学倾向,总结艺术创作规律,探析新时代彩调现代戏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戏曲现代戏在当前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多元化、多面向的发展态势,相关理论研究也颇为丰富。然而,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时发现,学界对“现代戏”的概念阐释有所不同,主要是对其时间节点的界定以及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分歧。本文所提及的“戏曲现代戏”的概念,延续了刘厚生在《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中提出的“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戏概念

    文化产业 2023年7期2023-04-05

  • 试论新媒体时代广西彩调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541004)彩调是广西城乡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是桂北特有的剧种,素有“快乐的剧种”之称,201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已有200 多年历史,形成特色鲜明的表演形式,包括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双簧旦)、两人一问一答表演的对子调、三人表演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以及300多首丰富的唱腔。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曾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2021年4—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2022-12-04

  • 根据舞狮装饰的彩调音乐盒的研究
    兵 付瑶摘要:“彩调”在广西民间广为流传,是当地的一种戏曲形式,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彩调文化的发展从开始的兴盛到如今濒临衰弱,对于这样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的戏剧,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掘其艺术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彩调是早期流传在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这种戏曲中夹杂大量当地的风情文化。彩调在进行彩调戏曲演出时常会有舞狮表演,该文主要针对舞狮装扮而成的彩调音乐盒进行研究了解江南地区的彩调起源和发展,因而,呼

    科技资讯 2022年13期2022-06-25

  • 非遗彩调剧在广西大学彩调戏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时代脉搏,将非遗彩调剧、非遗木偶戏元素融入校园戏剧的创作中,其“编、导、排、演”的全过程为广西大学彩调戏剧的创作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广西大学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重视校园戏剧的发展,这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缓解了当代观众对传统彩调剧一成不变的审美认知,进一步活跃了广西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关    键   词]  彩调剧;校园戏剧;《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志码]  A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7期2022-05-23

  • 临桂彩调的百年传承
    名的地方剧种——彩调彩调,是在桂北地区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艺基础上,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1996年版《临桂县志》记载:临桂彩调于明末清初形成,最早流传在桂北地区的乡村,后传播到广西各地。彩调表演融入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傩舞)的大量曲调和乐句,吸收旧时桂北流行的“板凳龙”和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的表演形式等。随历代移民迁徙而传入的外来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对彩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2013年,临

    文史春秋 2022年1期2022-04-04

  • 临桂彩调的百年传承
    名的地方剧种——彩调彩调的形成和发展彩调,是在桂北地区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艺基础上,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1996年版《临桂县志》记载:临桂彩调于明末清初形成,最早流传在桂北地区的乡村,后传播到广西各地。彩调表演融入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傩舞)的大量曲调和乐句,吸收旧时桂北流行的“板凳龙”和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的表演形式等。随历代移民迁徙而传入的外来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对彩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文史春秋 2022年1期2022-03-25

  • 桂中地区彩调的“诗性空间”表演与现代化传承
    。这些理论基础为彩调艺术物质空间与精神层面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感知情操和想象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论语》的“中庸之道”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它影响下,艺术的审美不但要求内外的知行合一,也要求教育传统与情感认知的合一。在社会意义与传统哲学形成的标准下,空间的应用承载着诗性意象的智慧表达,诗性空间与正统文学中带有传统认知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和地理层面的物质解读,应作为“解读物质层面、精神范围以及艺术领域统一的结合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彩调艺术主要

    民族艺林 2021年3期2021-12-06

  • 民歌精神·审美经验·时代价值
    作品展演”,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入选了展演名单,这既是广西地方剧种彩调剧的辉煌,也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历久彌新的体现。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高度赞赏广西“刘三姐歌谣”的魅力,勉励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应该说,植根于广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之中的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是不同时期的广西文艺工作者响应时代号召、肩负时代使命创作出的体现时代价值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一、民歌精神的熏陶“民

    南方文坛 2021年5期2021-09-26

  • 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
    历史。这一观点为彩调艺术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正如他在代表作《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中所说,“审美实践与文化实践对于变化着的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特别敏感,正因为它们必须根据人类体验的流动来建构空间的表达方式和人工制品”①。彩调作为广西地域文化符号,从发展到成熟与广西往往已经建构了密切关联。作为广西地域文化空间的一种表征,彩调艺术必然是社会经验的空间化,也必然体现着它表征的对象。某种空间的破坏必然引发相应的文化事件,因为各种文化事件正是社会中每个

    南方文坛 2020年4期2020-10-23

  • 桂林人的“彩调”情
    黄捷文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地方戏曲,她的内容谐趣、形式活泼、表演风格非常接地气,是桂北地方群众都喜爱的一个剧种。对于出生在桂北的农村人来说,听唱彩调就是他们享受生活一种方式,彩调是一种自然的腔调,是一首谁都可以随口哼哼的歌!“哪嗬咿嗬嗨呀!”“我没拿着你的鞋(孩)呀?”“哪个讲你拿了我的鞋(孩)!”“你唱的呀:你拿了我的鞋(孩)呀!”“哦,那是唱调的调音,衬词!”“这样的呀,那就走吧。”“走吧,咿吆拐咯,夜夜哪嗬咿嗬嗨呀。”我小时候的生活,每天都是在

    领导月读 2020年8期2020-08-24

  • 彩调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彩调社团创建的背景与现状,论述建设彩调社团的策略:宣传彩调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招募优秀队员;制订社团目标、规章制度、训练计划及演出计划,实现家校互通;对每一次训练做好详细记录,完成训练日志;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彩调社团训练;制订考核标准,多渠道评价;在演出与比赛中及时总结、积攒经验。【关键词】戏曲 彩调 社团建设 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18-04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2020-08-19

  • 基于音乐教育功能的彩调多元化教学
    王烁炜摘要:桂林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的代表,也是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地方戏曲。在如今文化发展强调百花齐放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国内现有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体系中,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等占据了音乐创作的半壁江山,而真正挖掘民族文化的音乐创作却相对较少。目前,音乐学院、师范院校、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都逐渐出现了传统戏曲的身影,人们将视角转移到传统音乐中,而不再是仅仅以单一的西方音乐为主体,这有利于激发音乐爱好者

    参花(下) 2020年8期2020-07-29

  • 桂林彩调剧的翻译探析
    】作為地方小戏,彩调是通过班社走街串巷、游乡卖艺的演出来传播的,经过多代彩调艺人的不懈努力,广西彩调发展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成熟剧种,流传在以桂林、永福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彩调剧本中有着众多的方言俗语及民间小调,形成了彩调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让地方戏曲“走出去”,必然脱离不了翻译的过程。本文将探讨彩调剧中的一些语言特色及相应的翻译技巧。【关键词】彩调;翻译;民俗【Key words】As a local drama, Caidiao Oper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4期2020-07-14

  • 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摘要】彩调又称“调子”“采茶”或“嗬嗨戏”等,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负责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彩调”校园传承研究》的立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彩调在家乡广西桂林市的调查,了解彩调在桂林发展的现状,对其未来在中小学校园传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关键词】彩调;传承;调查【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北方音乐 2020年1期2020-05-25

  • 广西彩调音乐与歌圩文化的关联分析
    江(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 广西 南宁 530023)广西歌圩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彩调从广西歌圩中得到灵感,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使不同的听者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冲击。广西各民族的艺术民歌都收集于歌圩中,彩调音乐的形成也是因此而来。一、彩调音乐对歌圩民歌文化因子的吸纳彩调音乐又被称为是联曲体,唱腔分为腔、板、调三大部分。民歌有不同的腔调、宛转悠扬、清新明快、独特风情,将广西当地文化色彩融于民歌艺术之中。广西彩调中有金鸡调、

    文化产业 2019年10期2019-12-27

  • 经典彩调进校园
    桂ɡuì林lín市shì龙lónɡ胜shènɡ县xiàn龙lónɡ脊jí镇zhèn小xiǎo学xué借jiè“乡xiānɡ村cūn少shào年nián宫ɡōnɡ”建jiàn设shè的de契qì机jī,邀yāo請qǐnɡ了le国ɡuó家jiā二èr级jí演yǎn员yuán、桂ɡuì林lín彩cǎi调diào表biǎo演yǎn艺yì术shù家jiā、桂ɡuì林lín彩cǎi调diào传chuán承chénɡ人rén唐tánɡ玉yù刚ɡānɡ老lǎo师shī到d

    学苑创造·A版 2019年8期2019-08-15

  • 期待山花更烂漫
    石刻摘要:彩调素有南国灿烂的山茶花的美称,而柳城县地处柳州市的西北部,这里的人们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素有“彩调窝”的美称。老百姓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柳城县的彩调也曾有过辉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电子媒体的不断涌现,我们传统的草根戏曲彩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关键词:彩调的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60-01柳城县地处柳州市的西北部,这里的人们爱看彩调,也爱唱彩调,素有“彩调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2019-08-06

  • 培养大班幼儿地方戏曲兴趣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以桂林彩调剧为例,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挖掘激发幼儿兴趣的地方戏曲内容,论述激发幼儿能接纳、关注、喜欢地方戏曲的策略,认为要给孩子创造接触优秀地方戏曲的机会与条件,实现幼儿对地方戏曲有初步了解、感兴趣,获得自身参与戏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关键词】大班幼儿 地方戏曲 彩调剧 桂林【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06-03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戏曲剧种的通称。戏曲丰富内涵的唱词,旋律流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2019-06-14

  • 浅谈广西彩调文化的宣传方法
    兰珂 林佩莹彩调是目前广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目前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当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娱乐方式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彩调的生存现状产生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目前彩调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的相关研究调查,目的是拯救彩调,让彩调重新作为文化遗产继续流传下去。同时针对桂林地区彩调文化的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确定了双语版本的彩调文化宣传手册以及相关的戏剧故事,旨在将彩调与人们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比赛等活动联

    知识文库 2019年9期2019-06-11

  • 保护传承柳城彩调 重塑柳城文化品牌
    艺园凋零由于柳城彩调在十年“文革”中横遭浩劫,一大批很有价值的口传剧本和传统唱腔还未来得及挖掘整理就被迫中止,许多老艺人先后辞世,无人传承,造成彩调各类艺术人才严重断层。“文革”后虽然恢复了彩调演出活动,但少见有中青年演彩调的文艺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爷爷奶奶们在支撑局面。二、资金毫无保障,生存难以维继目前还在开展演出活动的文艺团队,基本上都是由队员凭爱好临时凑合的草台班子,其经费来源基本上靠成员自掏腰包解决,毫无保障可言。一旦遭遇挫折,连生存都难以维继。保

    传播力研究 2019年9期2019-03-22

  • 广西彩调发展传承的研究
    41004)一、彩调的发展现状彩调是广西的特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桂林、柳州方言演唱。于2006年正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发展至今,彩调已经有将近200余种唱腔。其唱腔由地域的语言、民歌、民乐为基础,在民间传唱中,民众艺术家们常常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歌舞,融入戏曲的表演形式,通过广西各个文化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家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方发扬,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地丰富与革新,从而演变出独有的彩调唱腔。彩调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是一种发源于民间的劳作唱曲。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2019-01-27

  • 广西本土戏曲艺术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播
    土戏曲—— 壮族彩调的特点,对广西壮族彩调传播的现状以及广西壮族彩调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壮族彩调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播策略:融入课堂、教学并用,改变模式、创新课堂,全面提升、注重实践。【关键词】广西 本土戏曲艺术 职业院校 彩调 传播【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165-03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广西是多民族地区,戏曲种类繁多,有壮剧、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8期2018-10-23

  • 浅谈广西彩调中的阴柔之美
    苏冰倩摘 要:彩调是广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起源于采茶歌,所以其艺术形式受到女性文化影响较多,表现出一种阴柔之美。本文主要从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来分析广西彩调中审美的阴柔偏向。关键词:彩调 阴柔 社会性别一、引言彩调,原称“调子”“采茶”“花鼓”“花灯”“哪呵嗨呵”等,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统一为“彩调”。从这诸多称呼中我们可知,彩调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如广西采茶歌,桂林傩戏,道门杂腔等。在这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6期2018-10-20

  • 浅谈广西彩调中的阴柔之美
    211]一、引言彩调,原称“调子”“采茶”“花鼓”“花灯”“哪呵嗨呵”等,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统一为“彩调”。从这诸多称呼中我们可知,彩调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如广西采茶歌,桂林傩戏,道门杂腔等。在这众多因素中,广西采茶歌最为重要,其也号称是广西彩调的正宗源头。①采茶歌是一种歌舞形式,最初是人们在采茶的劳作中所伴随的歌唱,后人将采茶的动作固定为一种程式,从而形成这类歌唱舞蹈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男女在劳动和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2018-07-23

  • 彩调”进桂林地区中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采茶戏,广西彩调剧等。一般来说,大剧种属于“雅”的分类,在艺术表现上更规范严格、完整,而且大剧种适合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小剧种则属于“俗”的行列,比如广西桂林彩调,在艺术表现上显得灵活自由,没有固定不变的严格的程式,即兴成分很大,并且民间小戏更擅长于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可塑性强。■彩调进中学课堂可行性分析“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传播完成其存在使命的”。对于彩调传承而言,师资的质量、课程的设置、地域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以

    民族音乐 2018年2期2018-05-26

  • 戏曲进校园,推动广西文化传承
    进校园;桂剧;彩调;文场;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戏曲之乡,不管是文场、桂剧,还是零零落、渔鼓、彩调,都是传承广西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戏曲作品中涵盖有表演、杂技、武术、美术、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素养的最佳素材。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快餐艺术形式迅猛发展的冲击,当前各地戏曲文化普遍存在消亡的局面。而戏曲进校园活动给地方戏曲的传承提供了新契机。那么,如何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传承广西文化,是教师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2018-05-14

  • 广西彩调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析
    【摘要】广西彩调作为广西独有的一门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将其带进高校融入教学,对于广西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必将对广西高师声乐教学增添光彩,对广西彩调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彩调;广西高校;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2018-05-14

  • 彩调溯源及音乐特征简析
    民族的文化命脉。彩调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灯戏系统,主要流传于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它拥有丰富的剧目编排和地有浓郁生活色彩的表演程式;形式非常多样、活波,唱腔动人优美,受到各族人民所喜爱。广西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的戏曲艺术,品种多样,彩调被许多各族的群众亲切的称为“山茶花”,这或许和它的形成有关系。一、彩调的历史溯源由于彩调的流行地区之广,对于彩调的源头的产生也是众说纷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神话类传说、艺人口传、典籍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2018-01-26

  • 关于彩调剧起源的辨析与探究
    化。这其中,就有彩调戏剧。长期以来,彩调戏剧作为地方戏剧剧种,绝大多数散布于广西各地,周边省份诸如湖南、贵州等地也有较为深厚的戏剧根基。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彝、侗等12个世居民族。据调查,广西的戏剧目前有25个剧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受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彩调剧在广西是覆盖面最大的剧种,约占广西戏剧的80%,也是广西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在广西,彩调剧作为一种民间小戏,与明嘉庆时期四川农村初步形成的“花灯戏”等有类似形成过

    艺术评论 2017年6期2017-10-27

  • 浅谈彩调旦角艺术表演的继承与发展
    命力。【关键词】彩调;旦角;表演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20-02彩调剧号称“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彩调传统戏的旦行分为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彩调的花旦是天真活泼、青春靓丽的小姑娘形象,其表演多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我曾主演过《探干妹》中的干妹子、《王三打鸟》中的毛姑妹、《三看亲》中的苏满妹、《油漆匠嫁女》中的桃姑、《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及兰芬等花旦角色,且都在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各种

    戏剧之家 2017年13期2017-09-08

  • 广西彩调剧发展现实与趋势思考
    黄芬摘要:彩调剧既有丰富多姿,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又有轻松活波,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个剧种能否生存发展,要看是否有不断创新的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21世纪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日新月异的文化新时代面前,彩调的表演形式和一些劇情内容就显得有点守旧单调,有悖于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新的事物特性。要坚持主体意识,自我认同,自我尊重,不急功近利,努力多将彩调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关键词:彩调;发展;思考中图分类号:J

    艺术评鉴 2017年10期2017-07-05

  • 仫佬剧中的彩调元素
    民族的音乐文化,彩调的唱腔、表演、语言元素深深地影响着仫佬剧,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又各自独显自己的艺术特色。关键词:仫佬剧 彩调 元素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043-03仫佬剧是独具仫佬族特色的一门表演艺术,是集民族舞蹈、神话故事、歌谣、史诗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体。仫佬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杂居的民族,他们同住一座山,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有着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2017-06-01

  • 彩调演员剧目主题意识的培养
    题的生命与活力。彩调演员要把这样的角色创造出来,除了认真理解剧本和研究有关材料之外,还要专门去体验有关的生活。一名优秀的演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夫,不能有自己的“短板”。彩调剧的发展要进一步创新管理,完善机制,让演员学有目标、演有舞台,让演员在市场中经受考验,不断成长。[关键词]彩调;主题;意识;培养主题是彩调的灵魂。彩调的每个剧目都会向人们阐明一种思想和道理,它是贯穿全剧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整个戏的核心。好的彩调剧目都因其鲜明的主题而得以长演不衰,得到广大人

    歌海 2017年4期2017-05-30

  • 桂·芳
    意思吧?天意啊!彩调这朵山茶花香飘万里、芬芳世界,都与这个人有莫大的关系。在此隆重推出:女名男相的桂芳,沈桂芳,我们的沈哥,彩调音乐界的大咖!说起来,我与沈桂芳还真有点缘分,如果说江波老师(彩调艺术大师)与戴海平老师(彩调音乐大师)为代表的团队,从1956年到“文革”结束20多年,是他们精诚合作的黄金时代,一系列作品熠熠生辉,统领了彩调艺术创作20余年!那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彩调界是我与沈哥传承了这一创作状态,占领了这块阵地,共同冲冲杀杀30多年,

    歌海 2017年6期2017-05-30

  • 宜州市彩调剧团生存现状调查分析
    唐文生摘要: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彩调剧优美、谐趣、欢乐,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宜州彩调在脸谱、音乐、表演、服装、剧目、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极富民族色彩。通过调查研究宜州市彩调剧团的历史现状、地方特色,力求为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宜州彩调的传承发展和引领当地曲艺文化的融合与繁荣提供建议和新的视角。关键词:宜州彩调 现状调查 地方特色 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

    艺术评鉴 2017年4期2017-05-17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广西彩调为例
    41006)1 彩调简介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大多数地方称之为“调子戏”、“采茶戏”。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1]。彩调剧是广西各族人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2期2017-03-11

  • 桂北暨左右江地区彩调考察
    能唱上几段悠扬的彩调音乐。说不清是《刘三姐》让世人了解了彩调,还是彩调让人们记住了刘三姐,这个曾经四进怀仁堂,五进中南海的广西地方戏曲,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桂北乃至左右江地区和红水河流域,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彩调在广西流传甚广,各地有不同的称谓,桂林、柳州、河池等地称谓调子、唱灯、采茶、花灯、花鼓、哪嗬嗨,左右江等地称为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2016-11-20

  • 娃娃彩调扬名声
    小xiǎo朋pénɡ友you们men看kàn过ɡuò彩cǎi调diào剧jù吗mɑ?它tā可kě是shì咱zán们men广ɡuǎnɡ西xī的de传chuán统tǒnɡ戏xì曲qǔ剧jù,2006年nián就jiù已yǐ经jīnɡ入rù选xuǎn了le国ɡuó家jiā非fēi物wù质zhì文wén化huà遗yí产chǎn名mínɡ录lù。为wèi了le让rànɡ这zhè项xiànɡ传chuán统tǒnɡ文wén化huà继jì续xù发fā光ɡuānɡ,很hěn

    学苑创造·A版 2016年10期2016-11-19

  • 彩调传奇
    西有名的剧种——彩调彩调是在桂北地区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艺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1996年版《临桂县志》日:临桂彩调约在明末清初形成,最早流传于桂北地区的乡镇农村,后传播到广西各地,融入民间艺术“打春牛”、“跳神”(傩舞)的大量曲调和乐句,吸收旧时桂北流行的“板凳龙”调子戏中《看花调》、《十二月花》等曲。历代移民迁徙而传入的外来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及江西采茶戏,对彩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彩调窝调子多临桂是广西彩调的主要发源地之

    南方文学 2016年5期2016-07-16

  • 生态文明视野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的新媒体传播研究お
    内容。然而,桂林彩调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网络新媒体以其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关注的研究内容。本文论述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实地调研了桂林彩调当下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从新媒体的角度提出其传承保护的可行性对策。[关键词]生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

    当代音乐(下旬刊) 2016年5期2016-05-30

  • 旧戏曲的新常态:“互联网+”语境下彩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互联网+”语境下彩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赵海泉(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彩调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构建“互联网+彩调”的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互联网+;彩调;传承;

    大众科技 2016年3期2016-04-14

  • 略论仫佬族民间音乐与彩调的融合发展
    仫佬族民间音乐与彩调的融合发展■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仫佬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广西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风景秀丽的文明古城。仫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仫佬族就属于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仫佬族民间音乐也像这座古城一样的悠久。仫佬族民间音乐是仫佬族人民交流的名片,它包含着仫佬族人民的文化,祭祀、生活、民歌等多方面的内容。仫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都是通过口头传承下来。从远古到近代,先民

    民族音乐 2016年5期2016-04-07

  • 宜州彩调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
    院艺术学院)宜州彩调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宜州市位于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也是中国山歌和彩调的发源地。宜州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已有2100多年历史。1993年9月撤县设市,国土面积386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仫佬、毛南等1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达68万,城市人口约20万。宜州彩调内容十分丰富,长期传承下来的彩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宜州各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精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2016-04-04

  • 挚爱一生彩调梦 只为山茶更鲜艳 ——走进宜州彩调区级传承人韦蒙华
    300)挚爱一生彩调梦 只为山茶更鲜艳 ——走进宜州彩调区级传承人韦蒙华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韦蒙华是宜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彩调传承人,他技压群芳、编演兼备、德艺双馨,为宜州彩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十年来,在传承发展宜州彩调的艺术道路上,他广纳众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对推动宜州彩调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宜州彩调;韦蒙华;传承发展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宜州地区和梧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2016-02-03

  • 广西彩调的历史沿革与传承策略研究
    30023)广西彩调的历史沿革与传承策略研究申 婷(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广西彩调在25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呈现出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此种戏曲形式却面临着传承困难的尴尬困境。基于此,文章在简要论述广西彩调的历史沿革与造成此种剧目目前传承困难的原因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传承策略,由此为其未来传承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彩调;历史沿革;传承策略我国是一个戏曲大国,地方剧种繁多且各具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2016-02-03

  • 浅谈宜州彩调的社会作用*
    000)浅谈宜州彩调的社会作用*唐文生1肖 威2(1.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艺术系,河南 郑州 450000)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我国“彩调之乡”。宜州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电影《刘三姐》就是以宜州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雏形而创作完成的。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宜州彩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宜州彩调;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社会作用宜

    黄河之声 2016年11期2016-02-03

  • 桂林彩调文化对外宣传有效形式研究
    006)0 引言彩调是广西本土的地方戏剧,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剧目源于乡村生活和民间传说,大致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清末民初开始兴盛。其名称各地不一,如“采茶戏”“彩调”“彩灯”等,于1995年被统一定名为“彩调剧”。2006年,彩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多次将其商业化,比如国内首部大型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的商业化演出,三大专业彩调剧团相继推出的彩调VCD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彩调面临的深层次的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的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7期2015-12-05

  • 浅议彩调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及措施
    006年,“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虽然它有着光辉的荣誉,可是到现在却发现它面临着比较危险的情况。彩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差距,新生代的年轻人很难与传统的乡土文化有心理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认同。本文主要介绍广西彩调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它作为非物质遗产的特征及价值;最后探讨彩调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及一些措施。【关键词】彩调;非物质遗产;价值;校园;保护广西彩调,又称为“调子”、“唱灯”、“采茶”、“花灯”、

    北方音乐 2015年14期2015-07-13

  • 广西彩调剧从原生态到融入时尚元素之变迁
    实现从文学文本到彩调剧、电影等形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从最初的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清晰地展示出壮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而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只有以积极方式实现民族文化在传承、转型、重构中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融。关键词:《印象·刘三姐》 彩调《刘三姐》 民族原生态文化 时尚元素刘三姐最初出现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中,后经历史文献查证,至1956年肖甘牛创作出文学文本

    艺术评鉴 2015年6期2015-05-26

  • 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006)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彭 霞 孙 艳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541006)彩调是广西本土的特色地方戏剧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它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巨大危机,为了挽救彩调艺术,本文探索分析了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并提出了若干可供参考的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彩调;生存困境;对策课题立项:2014年广西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桂林彩调对外宣传工作室”引言彩调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要生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2015-03-13

  • 浅谈电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传承保护 ——以1978年电影《刘三姐》为例
    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传承保护 ——以1978年电影《刘三姐》为例苏文劲(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4-17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民间彩调剧团的微观生存机制调查
    产保护背景下民间彩调剧团的微观生存机制调查赵巧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传统戏剧受到重视,可是承载传统戏剧精髓的民间剧团却不能分享遗产保护投入的缺陷,提出应该深入调查民间剧团的微观生存机制的观点。在对永福县民间彩调剧团生存现状进行人类学调查基础上,将彩调队的生存细分为5种微观机制,并详细描述了每一种微观机制的涵义及具体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调队 生存机制自2006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推动我国传统戏剧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

    史志学刊 2013年1期2013-04-10

  • 宜州彩调唱腔探微
    46300)宜州彩调唱腔探微罗相巧(河池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它的唱腔大多吸取当地民歌的养料,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研究宜州彩调的唱腔,了解宜州彩调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对引领当地曲艺文化与山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抓住机遇,深度开发,加快彩调的传承与健康发展,是当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课题。彩调唱腔;地方色彩;传承与发展一、宜州彩调流变过程宜州原来叫宜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1-03

  • 彩调音乐孕育、形成及发展走向的思考
    ■董灵 谢宗强彩调音乐是在民间歌舞采茶、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说唱和戏曲音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音乐。分析它从民间歌舞音乐到戏剧化音乐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可为彩调音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一.从民间歌舞音乐到戏剧音乐——彩调音乐发展寻迹彩调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孕育期(约清乾隆年间)彩调初具戏曲形态之前经历了:⒈“诗歌”(徒歌演唱)阶段;⒉歌舞阶段;⒊小戏阶段。其小戏阶段即在“茶插”(即在固定的“茶腔”基础上,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20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