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课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09-12-04 07:50郭鹏飞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精读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郭鹏飞 沈 娜

摘要:《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综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举足轻重。只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在具体语境中做到应用英语语言得体,仅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

Canale和Swain在1980年对“交际能力”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能力,即广义的语言法则,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则和书写规则;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应用的规范和语言的得体性;三是语篇能力,即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是应对能力。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当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的共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胡文仲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仔细地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种语言。”

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知识文化以外的交际文化能力。知识文化能力主要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在词语理解、语句组织等方面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会用英语只是低层次的要求,对学习者来说关键是解决“用什么、怎么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会用更要用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把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英语》(精读)课是高校针对英语学习者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只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导入

所谓文化导入,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文化,从而使学生了解本民族语与目的语(外语)的文化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听说交际能力。文化导入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而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灌输对象,把精读教学当做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而学生听说实践的时间却很少,即使有实践,也仅限于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单词、单句操练。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精读教学实施中,就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文化导入。

1.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对英美习语或词语文化的导入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发展的结晶,“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词汇差异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极其接近;另一方面,由于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内涵又存在差异,如有些词汇虽然其字面意义相同,但联想义不同。

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当母语对目的语形成干扰时,学习的困难就越大,即“负迁移”越多;目的语与母语越接近,学习的困难就越小,即“正迁移”越多。另外,英语和汉语有许多词义相对应的词,但是这种对应是相对的,在用法上其实并不对等,这属于英汉词义不对应现象。如“eat”和“吃”用法不一样,其实两者的意思也不一样,尤其是比喻义。下棋时,我们说“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英语就不能用“eat”,要说“take”,至于“吃惊”“吃亏”“吃回扣”“吃老本”“吃官司”等,英语都有不同的说法。英语(汉语)中的一个词表达的意思或概念,在汉语(英语)中可能要用一个短语。

英汉语在颜色词语上的语用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喜好是不同的。以蓝色为例,中国人对蓝色颇有好感,比如“蓝色的海洋”“蔚蓝的天空”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因此,具有这种文化心理的人把西方颇为流行的名曲“Love is blue”误译为“爱情是蓝色的”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此处的“蓝色”非但不能激发西方人对爱情的憧憬,反而会使其感到“忧郁、沮丧”。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语言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所以在文化导入实践中,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异同,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量实现“正迁移”,减少“负迁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对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内容。文化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阅读到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的材料时,即便遇到一些生词,也能够很容易看懂并很好地理解;而遇到陌生领域的材料时,读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尽管有些材料生词不多,语法不难,字面意思也了解,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却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因此,当课堂内容涉及节日时,教师可以把东西方的节日及其传统进行对比,逐步导入西方节日文化的特点。

学生大都了解一些圣诞节的习俗,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卡片、圣诞树、圣诞歌曲等,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耶稣的诞生及复活、圣诞老人的故事、长统袜等具体的信息却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圣诞节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对中国春节的习俗,学生相对知之甚多,如除夕守岁、放鞭炮、拜大年、发压岁钱等。如果导入了两种文化背景,再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列出东西方这两个重大节日的异同点,则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节日的理解,并且能促使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两个节日的看法,从而达到从源语言输入到最终目标语言的输出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结语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综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举足轻重。挖掘语言背后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对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成功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中探索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精读课堂中的导入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有意识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应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习者才能反应敏捷,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责编:路童

猜你喜欢
精读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