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越鞠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6-06-22 07:59孙素芹虞建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

孙素芹,虞建华



经方越鞠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孙素芹,虞建华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越鞠丸;炎性因子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的局部表现,是引起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不仅引起粥样斑块,而且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研究证明,炎性反应是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1,2]。与CAS相关的血清炎性因子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等,其中,hs-CRP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性程度的敏感指标,在AS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3]。白细胞介素-6(IL-6)是机体炎症的重要核心调节因子,如含量过高则容易引发病理损伤[4]。TNF-是启动炎性反应的关键因子,其通过诱发自身及循环中的单核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多种促炎因子相互作用激发炎症的连锁反应。本研究旨在观察越鞠丸对hs-CRP、TNF-α和IL-6在CAS斑块患者中的变化,探讨CAS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的住院及门诊患者90例,随机分为服越鞠丸的45例为治疗组,服辛伐他汀的45例为对照组。双盲对照观察。治疗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1~76岁,平均(67±5)岁;稳定性斑块25例,不稳定性斑块20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25例,高脂血症22例,冠心病28例,糖尿病10例,服用钙拮抗药19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18例,硝酸酯类11例,阿司匹林27例。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60~75岁,平均(65±7)岁;稳定性斑块23例,不稳定性斑块22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16例,高脂血症17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10例,服用钙拮抗药20例,ACEI 11例,硝酸酯类9例,阿司匹林28例。两组患者斑块性质、原患疾病、原服药物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药物及治疗方法治疗组给口服越鞠丸,组方如下:川芎9 g,苍术9 g,香附9 g,神曲9 g,炒山栀9 g,该院代煎至200 ml/袋,早晚饭后30min各1袋,共12个月。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20mg/d口服,半片辛伐他汀由该院制剂室研磨,加注射用水200 ml配制成200 ml/袋,早晚饭后30min各1袋,共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药物在外观、包装均相同,由该院GCP中心统一送药。

1.3检查方法

1.3.1颈动脉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调制3.5 MHz,患者采取仰卧位,将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测量点选择颈动脉分叉位置以下10mm,记录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1.3.2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测所有患者于用药前及服药12月后早晨抽取空腹外周血3 ml,1006.2xg离心10min后,取上层血清置于EP管内,-2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TNF-α、IL-6含量。试剂盒购自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IMT比较(x±s)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TNF-、hs-CRP、IL-6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hs-CRP及IL-6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NF-、hs—CRP、IL-6含量比较(x±s)

3 讨论

研究显示,颈AS斑块的发生可能是由颈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局部炎症平衡失调所致[5]。王秀艳等[6]认为,在AS斑块形成过程中,hs-CRP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和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AS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另一方面,现代研究发现[7,8],TNF-α水平与AS程度呈正相关,TNF-α水平越高,AS程度越严重。TNF-α有细胞毒性作用,能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极易诱发血栓形成。IL-6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促进单核细胞进入损伤的血管内皮。而且,研究表明TNF-α、IL-6含量越高,颈AS斑块越趋于不稳定[9]。可见,hs-CRP、TNF-α、IL一6与颈AS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在CAS斑块治疗过程中,降低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越鞠丸是朱丹溪《丹溪心法》方,由川芎、苍术、香附、神曲、炒山栀组成,是通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剂。张春平等[10]研究发现,川芎嗪能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流后TNF-α的表达,使IL-6的表达提前,从而对抗血管损伤[11-13]。另一方面,Soe[14]提出NO和O2是诱导炎症性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发现香附根茎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NO、O2产生,发挥抗炎作用。郭丽双[15]实验研究表明:神曲及其复方制剂具有扶植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生长、抑制肠杆菌等非专性厌氧菌增殖的作用。朱晓磊等[16]对栀子的主要成分京尼平苷可阻抑脑缺血损伤后血浆致炎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显示出其在炎症病理环节多渠道的阻抑作用。苍术[17]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叶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明显灭菌作用。可见,越鞠丸对血清炎性因子的控制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临床研究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其血清中TNF-、hs-CRP、IL-6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TNF-、hs-CRP及IL-6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说明越鞠

丸对血清炎性因子具有显著疗效。另一方面,IMT是反映动脉硬化的特异性指标,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M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说明越鞠丸对消退CAS斑块也有治疗效果,关于这一点,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彦粉,夏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10-1613.

[2]苏强,李浪,文伟明,等.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6):420.

[3]Koenig W.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atheroselerotic disease:from improved risk prediction to risk-guided therapy [J]. Int J Cardiol,2013,168(6):5126-5134.

[4]蔡文丽,张慧,唐选,等.有氧运动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ALT、AST、IL-10和IL-6等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2(3):89-92.

[5]吴世陶,王建平,杨期东,等. Annexin A1、Lp-PLA2、Bax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 (10):1010-1014.

[6]王秀艳,袁建新,王秩瑾,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0-212.

[7]孙富强,高明东,马玉东,等.冠脉造影术前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3,41(6):541-544.

[8]钟钧琳,彭隆,罗艳婷,等.瑞舒伐他汀抑制C-反应蛋白诱导的晚期内皮祖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29(4):597-602.

[9]刘恒方,高灵利,王建平,等.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131、白介素-6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2):155.

[10]张春平,丁兴,詹瑧.盐酸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江西中医药,2008,40(4):77.

[11]李晚生.特非那定不良反应33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2):234.

[12]Lansdowne ZF,Woodward BS. Applying the Borda method[J]. 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1996,20(1):27-29.

[13]陈加容,赵洪鉴.特非那定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华西医学,2009,24(10):2644-2645.

[14]Seo WG,Pae HO,Oh GS,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methanol extract of Cyperusrotundus rhizomes on nitric oxide and superoxide productions by murine macrophage cell line,RAW 264.7 cells[J]. J Ethnopharmacol,2001,76(1):59-64.

[15]郭双丽,杨旭东,胡静,等.中药“神曲”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调整和保护作用的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3):175.

[16]朱晓磊,张娜,李澎涛,等.京尼平苷阻抑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的作用环节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1065-1068.

[17]张全垂,徐连明,陈刚,等.中药茅苍术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81.

[2015-11-23收稿,2015-12-20修回]

[本文编辑:刘一洋]

护理

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R97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5.023

[作者单位]200071上海市中医医院(孙素芹,虞建华)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
帕金森病伴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美多芭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41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平喘固本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米诺环素联合奥硝唑治疗17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炎性因子及血脂代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