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支撑钢板固定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6-11-03 18:58冀明欣王旭东岳鹏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手术治疗

冀明欣+王旭东+岳鹏阁

【摘要】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时后踝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Denis-Weber分型B、C型的14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T”形支撑钢板固定的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 依据Iow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 其中优9例, 良4例, 及格1例, 优良率92.9%。结论 三踝骨折时, 后踝支撑钢板固定是后踝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三踝骨折;后踝;手术治疗;支撑钢板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65

三踝骨折是踝关节常见损伤, 因外伤暴力较大, 踝关节稳定性及踝穴完整性破坏较重, 如处理不当, 易发生踝关节创伤关节炎, 出现踝关节疼痛、关节强直、踝关节活动度减小, 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 保证后踝的准确复位显得尤为重要, 但后踝骨折在三踝骨折处理中较为困难, 其暴露不满意, 缺乏专用的解剖形接骨板, 以往多采用金属螺钉或可吸收钉内固定[2]。传统方法对个别骨折块较大、不稳定骨折、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患者, 存在拧入螺钉时常发生骨块旋转、固定物强度小致固定不牢固、内固定物失效、外固定时间长等缺点[3]。本文回顾性分析Denis-Weber分型B、C型的14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T”形支撑钢板固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1例三踝骨折患者中Denis-Weber分型B、C型的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10例, 女4例, 年龄19~66岁, 平均年龄48.5岁。其中:踝关节扭伤6例, 车祸致伤4例, 坠落伤3例, 挤压伤1例。开放性骨折3例, 踝关节周围明显软组织肿胀3例。伤后6~8 h内手术3例, 伤后2 d内手术9例, 伤后1周手术2例。其中Denis-Weber分型B型患者6例、C型患者8例。

1. 2 治疗方法 开放性骨折需急诊手术处理, 其他患者均行临时固定, 完善检查后尽早手术。术前依据Denis-Weber分型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型, 要充分评估骨折和合并损伤情况, 选择合理的手术和固定方式, 患者后踝手术时内固定的方法可依据手术前X线片确定。Denis-Weber A型患者, 外力一般不大, 部分移位不明显的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部分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其后踝可用螺钉及可吸收螺钉复位固定。因Denis-Weber A型患者部分采用保守治疗, 不在本组讨论范围内。Denis-Weber B、C型骨折患者均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骨折块较大超过关节面1/4及粉碎性骨折患者、年龄大骨质疏松的Denis-Weber B、C型骨折患者, 手术时后踝宜选用桡骨远端“T”形钢板支撑固定。

1. 2. 1 手术入路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在大腿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 先取外踝直行切口, 显露外踝骨折端, 对位后予以钢板螺钉固定, 再于内踝处切开, 对位后空心钉固定内踝骨折, 此时踝关节已获得较好的稳定性, 内外踝固定后于内踝后侧纵行切开, 紧贴胫骨内后缘进行分离, 注意避免伤及后侧血管神经, 显露后对后踝进行复位位固定。

1. 2. 2 处理骨折 外踝及内踝骨折常规以钢板及螺钉固定, 处理后踝骨折处理时应向前牵引足部, 使后脱位的距骨复位, 可用骨膜剥离器或克氏针将后踝骨折片顶向远侧, 用力推压, 因骨折近端骨块部分粉碎, 骨折复位主要观察远端对合情况, 使之解剖复位, 复位后可将骨块临时固定, 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置入“T”形钢板, 依据钢板及骨骼贴服情况予以适当预弯处理, 依次由后向前钻孔固定。因后踝、外踝钢板固定较为牢固, 术后常规不予石膏外固定, 术后第2天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 但要避免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如因踝关节稳定性差而行石膏后托外固定者, 石膏托3~4周拆除, 8周后逐渐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及负重行走。早期活动可以通过踝关节的磨合, 促进软骨面的修复, 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1. 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Iow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根据患者踝关节的功能、疼痛、行走步态、踝关节活动度四项评定。优:患者行走正常, 一般活动后无不适症状;良: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大量活动后有踝关节轻微疼痛;及格:大量活动后踝关节疼痛, 轻微跛行, X线有轻度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差:活动后踝关节疼痛, 跛行明显, X线有重度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1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6~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 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0.4周, 负重活动时间为12周(10~15周)。除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外, 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等情况, 无其他并发症。治疗效果采用Iow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 优9例, 良4例, 及格1例, 差0例, 优良率92.9%。

3 讨论

踝关节为屈戍关节, 负重量较大, 主要运动是背伸和跖曲, 如骨折后关节面对位不良, 踝穴增宽或变窄, 都会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负重疼痛、关节不稳定、运动受限等[4]。因此三踝骨折时要尽可能恢复解剖对位, 保持关节面平整, 恢复踝关节功能, 尽可能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传统内固定方法对后踝骨折效果有时不能保证, 特别对骨折块较大, 不稳定骨折、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及粉碎性骨折患者, 后踝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固定是治疗中的难点[5]。

3. 1 手术时机 三踝骨折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是在伤后6~8 h内, 此时肿胀多不明显, 亦无张力水泡。对开放性损伤, 急诊彻底清创是防止感染的关键。闭合性损伤患者如决定手术应尽早实施, 伤后48 h内手术最佳, 对组织损伤严重, 术前予以对症及药物治疗, 在受伤1周肿胀消退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的手术治疗越早越易获得解剖复位, 如时间过长为陈旧性骨折, 断端间及骨折粘连广泛, 瘢痕结缔组织较多, 术中也很难做到解剖复位, 术后恢复不佳, 带来不可避免的并发症[6]。

3. 2 手术切口及复位顺序 关于复位先后顺序有多种不同观点, 有学者主张复位的顺序为:外、后、内踝的手术顺序, 也有采用后、外、内踝的手术顺序, 有学者强调后踝复位应在内外踝复位固定之前进行, 尽可能恢复腓骨的长度及解剖形态、尽快获得踝关节初始稳定性以减少继发性损伤为基本原则, 不必机械地遵循某种复位顺序。良好的暴露是良好复位的前提, 取决于术者对入路选择及术者的熟练程度, 与复位顺序没有必然联系 [7]。采用外-内-后顺序复位, 可使踝关节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 利于后踝的解剖对位。

3. 3 后踝骨折的处理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 三踝骨折时, 距骨在踝穴内异常活动, 导致内、外踝骨折的同时, 可直接撞击胫骨后缘导致后踝骨折, 而由下胫腓韧带牵拉所导致的骨折骨片一般较小, 与受力方向有关, 后踝的骨折面大多与关节面垂直[8]。

三踝骨折患者后踝切开复位内固定:如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关节面的1/3以上则必须切开复位, 后踝骨折块近端粉碎的患者, 复位时以远端复位为参照, 必须达到解剖复位, 否则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畸形愈合及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9]。本组病例对波及关节面1/3以上的骨折块都进行了解剖复位, 行“T”型钢板内固定。而对较小的碎骨片、碎裂的关节软骨块应予以去除, 否则会因缺乏有效固定致骨块移位, 碎骨块可在踝关节内形成游离体。

对于后踝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常规的螺钉固定可靠性更差, 甚致引起骨块碎裂无法固定, 使用“T”支撑钢板固定可以防止碎骨块移位, 防止小骨块碎裂, 固定效果较好。为预防后踝骨折后关节周围粘连导致的关节僵硬, 临床要求早期活动以减少并发症, 从功能锻炼的角度来看, 采用螺钉固定的患者因早期活动可致内固定失效, 骨折断端移位, 长时间的固定易致关节粘连的发生。所以可靠的内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三踝骨折患者较好的选择[10]。后踝支撑钢板固定效果可靠, 患者在术后可以早期活动, 满足了这一要求,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3. 4 内固定材料 外踝骨折及内踝骨折的处理及内固定选择不再赘述, 在后踝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上, 因胫骨远端后方的解剖轮廓不规则, 对需要钢板固定的患者, 临床上尚无专用于后踝骨折的接骨板, 而桡骨远端“T”型钢板具有从形态、预弯方便程度及使用中钢板与后踝贴服效果较好的特点, 本院治疗过程中选择使用长度合适的桡骨远端“T”形钢板, 置入前依据骨折情况确定钢板长短及置入螺钉数, 术中依据钢板贴服情况进行预弯及塑型。

3. 5 注意事项 由于踝关节周围骨折部位皮肤与骨骼间缺乏软组织保护, 手术时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皮下剥离, 减少骨折端不必要的暴露, 防止皮缘坏死。后踝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 有下胫腓后韧带牢固连接, 切开后复位较容易, 但此处韧带附着不可剥离, 以免骨折片丧失血供。术中可依据骨折块大小及粉碎情况决定置入螺钉数目, 不易过多置入, 由于踝关节前方软组织较少, 手术中还应注意选择长短合适的松质及皮质骨螺钉固定。

后踝固定螺钉不易过长, 松质骨螺钉可不穿透前侧骨皮质, 皮质骨螺钉以穿过1~2 mm为宜, 否则易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引起皮肤疼痛, 术中应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俞光荣, 赵宏谋, 杨云峰, 等.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7):774-777.

[2] 孙友良, 任跃胜, 杨景东, 等. 58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4):299-300.

[3] 贾德卫, 余利民, 邵明, 等. 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分离的临床分析. 西部医学, 2011, 23(8):1490-1491.

[4]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498.

[5] 高卫民, 张怡五, 杨星华, 等. 闭合性踝部骨折不同手术时机的疗效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11):941-942.

[6] 高国梁, 杨杰山, 李德春, 等. 经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踝部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13):1121-1124.

[7] 孙友良, 任跃胜, 杨景东, 等. 58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4):299-300.

[8] 崔松超, 伍骥, 郑超, 等. 军事跳伞着陆踝关节损伤危险因素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4): 296-299.

[9] 王学谦, 张铁良.实用骨科手术学.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612-1614.

[10] 张学春. 微创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39):56-58 .

[收稿日期:2016-05-06]

猜你喜欢
手术治疗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分析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观察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探讨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脑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观察
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处理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