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应用于大专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17-04-15 08:25洪培琼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新模式教学

【摘要】“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因而大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等主要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个课堂改革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分配课堂的一半时间供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应的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许多实践案例表明,“对分课堂”适合高校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立足于大专《学前心理学》这一门课的优化设计,来探讨在“对分课堂”这一新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19-02

一、“对分课堂”模式及内涵

对分课堂最早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除此之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学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1]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各自起着不同的相对重要作用。对分课堂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去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二、《学前心理学》课堂存在的主要现状分析

(一)当前大专生对理论课不够重视或没有兴趣

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有几个特点:理论性强、趣味性低、教学容量较大因此课堂上以说教灌输为主,学生应付考试以死记硬背为手段,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过多教授理论知识,学生觉得课堂单调乏味无趣;其次,高职高专较为突出技能的学习,学生对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二)需要教学改革,突显高职高专教学特色

高职高专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尤其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实际能力的考核,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了学习结果。对分课堂这一模式恰恰满足了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

三、“对分课堂”在大专《学前心理学》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合理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个性鲜明的群体,对分课堂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成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分课堂已经被国内众多高校尝试和退关,研究表明这一模式带来了五大显著效果: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增加学生与学生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考评准确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2]

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良性互动增加,师生感情更加融洽。对分课堂上,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个性化学习体验时,会产生新问题,并在交互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与教师的帮助,同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与困惑。因此,对分课堂实践中,教师讲授的任务之一就是及时、有针对性地解答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教师在组织教学、解答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增加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交流,收获了来自学生的一片真情。

(二)可能面临的困难

1.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难以预测

课后作业的完成与否直接对这一模式教学实施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大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好,但存在个别群体学生本身不重视,配合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这一模式的应用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2.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

对分课堂这一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对所讲的知识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是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对分课堂十分需要教师提前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组织好学生讨论。

3.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预计

對于《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考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科目,若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一学习模式,学习效果将难以估计。

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展望分析

理想的对分课堂需要贯彻其基本理念,并且需要一整套的教学措施来保障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校、教师、课程及其学生的特点做具体调整,针对面临的困难,在这里提出在《学前心理学》的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教师课前对每一章节知识内容进行任务切块。把任务融入到学习中,小组内每个学生对应每一个任务进行自我学习后,再与其他组员进行探讨,并阐述自己的收获或者疑惑。

(一)讲授阶段

设每学期的第一周为教师讲授时间。教师介绍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项目的结构及单元的内容,给学生充分丰富的课外资源网站及参考书目。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会给学生问题,但是需要学生认真记好笔记,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应对知识点全盘讲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模块一项目三是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师讲清楚学前儿童不同阶段有哪些总的年龄特征,但并没有对这些规律在幼儿园的运用进行讲解,并准备了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去思考讨论,这就给学生留下来一定的思考空间。

(二)内化吸收阶段

在教师讲授之后的后一周时间内,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并完成个人作业,加深对前一周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在下一周上课前收学生作业,同时教师要进行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为下一个阶段的讨论做好准备。对分课堂强调有准备的讨论,所以作业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业应该与教师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

幼儿师范学校教师面临着一周可能要教授几个班级的学生,学生总数有时候达到160人以上,因此教师在此阶段布置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作业不一定每周都有,对分课堂贵在灵活,若每周都交作业批改不过来,就每2周或者每3-4周交一次作业,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水平是稳定的,基本上保证一个学期4次作业就能准确地判定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三)课上讨论

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马上下一周的课即为讨论课,分为四小节进行。

第一小节学生们带着作业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为5-10分钟,具体长短可视情况灵活确定,总体的一个原则是,学生若学习的内容越多,准备得越充分,小组人数越多,讨论的时间应该更长。

第二小节由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每组随机抽取学生,让学生表述上一环节中小组讨论的要点,或者对上一环节中存在的疑惑提出问题,抽查应是随机的,让每位学生不能怠慢思考。对于学生的发言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表述得较好,可以适当多点时间,另一种情况下学生讲得不好,为了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可以当即打断让学生坐下,让其他学生发言。这里,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发言基本秉持鼓励不批评的态度,若学生回答欠佳应避免批评,让其坐下本身已经暗含批评,这个即使最高限度。

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全班自由发言及提问,教师再给予解答,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教师的责任是解答学生提出来的共性问题,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应从传统的理念中解脫出来,教师没有责任或能力去解决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勤于敢于思考。

最后,教师应做简单的总结,将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比较重要的知识要点再提出来,让学生对章节的内容有整体并且清晰的把握。

(四)考核方式

当前大专课堂的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对于考试,很多学生也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若采用对分课堂,考核形式将更灵活,将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此,拟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尤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我校规定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末考成绩(60%),若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则是由学生在这一学期中做过的所有作业的平均分好期末考成绩组成,换言之,学生若只关注期末考成绩是不可能达标的,迫使学生重视平时作业,同时平时作业的给分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态度。

五、结论

对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师主导、安排下,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时间、集中讨论的机会、各班广泛交流的可能。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产生思想困惑,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解决学生的部分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增进彼此情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们解难答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苏鏐鏐,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91

作者简介:

洪培琼(1987年10月-),女,汉族,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新模式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