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复发率的影响

2018-01-18 11:06张轶美刘霄王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血脂类药物颈动脉

张轶美 刘霄 王艳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一种, 其发病率较高, 对患者的危害较大;而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为该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有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需予以更多的重视, 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45例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对比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患者均伴有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现象, 且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并经颈动脉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均知晓本研究,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患者均意识清醒, 可配合治疗, 按时用药;排除合并有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排除因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患者;排除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排除合并有糖尿病与肿瘤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最小46岁, 最大77岁, 平均年龄(62.3±5.5)岁;病程最短4 h, 最长6 d, 平均病程(21.4±43.5)h;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9例;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61.9±5.9)岁;病程最短5 h, 最长5 d, 平均病程(20.9±43.2)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 即以患者病情及合并症为依据, 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治疗, 高血压等疾病者同时给予降血压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 1次/d, 20 mg/次,每晚用药, 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包括TC、HDL-C、LDL-C、TG, 血脂检测前1 d需禁食, 当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 以酶法检测TC、TG, 以沉淀法检测HDL-C, 并对LDL-C水平进行计算;②对比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IMT变化情况, IMT厚度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③对比两组在治疗12个月后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 TC、TG、LDL-C、HDL-C 水平分别为 (6.4±1.1)、(1.9±0.4)、(4.5±1.0)、(0.9±0.2)mmol/L ;对照组分别为 (6.3±1.0)、(1.8±0.5)、(4.3±1.1)、(0.8±0.2)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分别为 (3.8±0.7)、(1.5±0.3)、(1.9±0.4)、(1.2±0.3)mmol/L ;对照组分别为 (5.5±1.2)、(1.6±0.2)、(4.0±0.4)、(0.9±0.2)mmol/L ;治疗12个月后, 两组TC、HDL-C、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G水平均无较大变化, 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IMT为(1.4±0.2)mm, 对照组患者IMT为(1.4±0.3)mm,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IMT为(1.1±0.2)mm, 对照组患者IMT为(1.3±0.2)mm, 观察组患者IMT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好转出院, 治疗12个月后随访, 观察组无一例脑梗死复发, 对照组患者中5例脑梗死复发, 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 而高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1]。因此, 对于脑梗死合并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做好降脂及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2], 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予以充分的重视。以往临床上通常将治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 但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研究的深入, 临床上逐渐将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梗死合并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本研究中所选用的阿托伐他汀属于新一代调脂药物的一种, 该药物可溶于乙醇、蒸馏水、磷酸盐缓冲液等, 且极易溶于甲醇, 其可竞争性的对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进行抑制, 促使还原酶活性下降, 从而可有效的限制胆固醇合成, 促使血浆内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率增加, 进而可达到降低患者体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效果, 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抑制。临床研究显示[3-7],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调节, 促使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同时其还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有利于促使血管斑块的脂质核心缩小,进而可达到稳定或缩小硬化斑块的效果。此外, 有临床研究显示[8], 给予脑梗死合并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梗死复发。其主要是由于通过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有效的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且通过药物的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还可显著降低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 从而可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2个月后, 两组TC、HDL-C、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IMT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合并有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IMT, 且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张国平, 王莉莉, 王海燕.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5, 22(1):54-56.

[2] 戴毅, 吴玉泉, 胡金华.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6):924-925.

[3] 张宏, 任建恭, 赵创合.40例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预防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1):144-145.

[4] 洪肖.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北方药学, 2016, 13(9):32-33.

[5] 赵军, 李志强, 杨彤.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ACS患者血清脂联素、血脂水平的影响.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3):184-185.

[6] 李奕斐.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1):61-62.

[7] 彭丹丹, 邱健.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4, 37(2):97-99.

[8] 吉凤, 徐小林.三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效果对比观察.山东医药, 2014(28):50-52.

猜你喜欢
高血脂类药物颈动脉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高血脂,不都是吃出来的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体检者脂肪肝与高血脂及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高血脂的人到底该咋吃?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