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15 08:47马思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8期
关键词:浮针面神经面瘫

马思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一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多为单侧起病[1],发病突然,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出现“倒错”现象,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患者的焦虑等情绪。本研究采取浮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前来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编号为1~60,将单数编号纳为观察组,将双数编号纳为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病程均在2天~3个月;年龄在15~75岁之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2]: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蹩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体格检查时可有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可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②病程在3个月以内。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代谢性骨病、急性创伤、结核、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或发热者;②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③孕妇、产妇;精神疾病患者;④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神经莱姆病、后颅窝肿瘤等引起的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操作

2.1.1 观察组采用浮针疗法

针具: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中号)。患者取仰卧位,选取头部患侧额肌、颧肌、胸锁乳突肌上段为患肌,触摸局部有“紧、僵、硬、滑”感,距离3-5cm 处为进针点,注意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及瘢痕等。常规消毒后,进针器与皮肤角度尽可能小,左手配合,提拉进针处的皮肤,迅速将浮针刺入皮肤下方,确保浮针尖位于皮下浅筋膜中,右手持浮针沿浅筋膜向前推进,针尖朝向患肌,将浮针针体没入皮下;将针尖缩回到软套管中,拿住针座,以拇指尺侧指甲角为支点,针体在皮下做旋转或扇形的扫散动作;扫散过程中,右手进行浮针操作治疗。

浮针再灌注操作:①额肌:嘱患者闭眼、皱眉、抬额,每个动作3 次,每次持续10 秒,同时医者进行扫散,10 秒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秒;②颧肌:嘱患者咬牙、鼓腮,每个动作3 次,每次持续10 秒,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秒;③胸锁乳突肌:嘱患者行转头动作,医者一手以相反力量抵抗其下颌部行抗阻动作,持续10 秒,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秒。

浮针治疗结束后,取出针芯及软管,消毒后予以无菌贴敷或创可贴覆盖局部,嘱患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2.1.2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

根据高树中、杨骏等主编的《针灸治疗学》(第九版)中关于面瘫部分进行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承浆、翳风、牵正、太阳、合谷、攒竹、迎香、百会、水沟;加上临床常用穴位如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5mm×40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环球,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直刺,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度,留针30min。

2.2 疗程

观察组第一周连续治疗5 次,第2周及第3周每周共3 次即隔日1 次;对照组每周连续6 次,连续3周,每周休息1 天。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周之内若患者痊愈,即停止治疗。

2.3 疗效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3]中面瘫的疗效标准:治愈:患侧额纹显现,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或完全对称,患眼基本或完全闭合,鼓腮、露齿无障碍,无明显口角歪斜,进食无食物残留在患侧口角;有效:患侧额纹出现,但较健侧浅,患侧眼睑闭合较健侧迟缓,但无流泪或迎风时偶有流泪,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症状无好转,两侧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口角歪斜明显。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从表1 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面瘫”范畴,又称“口眼歪斜”,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面部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失于约束而发病[4],《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少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治疗当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5],由于骨性神经管非常狭窄,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一旦出现炎症,引起水肿,就会导致神经受压,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神经功能陷入麻痹状态,无法控制面部肌肉,导致面部肌肉的瘫痪,本病应及早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等治疗面瘫,结果并不如人意,而中医有效治疗面瘫的方法选择很多,其中以针灸疗法应用最为普遍,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浮针作为一种发明时间不长的新治疗工具,是通过针灸改良而来,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尚不普遍。浮针疗法起源于腕踝针,施针部位在皮下,取“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之用,可达到疏风散邪、调理气机、固气卫外的目的[1]。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发明的一种现代针灸的疗法,经过20 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和完善理论系统,近些年来提出了“患肌”理论[6],“患肌”是指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相关肌肉在放松状态下依旧处于紧张状态,触摸时指腹下有“紧、僵、硬、滑”感。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为治疗工具,在患肌周围进针,针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时,浮针直接进行挤压、牵拉,致使呈液晶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且传导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电流在各种作用下变成所需的化学能或机械能,用以恢复细胞作用[7],再灌注活动是通过让患肌完成离心或向心的抗阻力活动使其动脉压力增大,然后间断放松时血流在压力的作用下迅速充沛回到肌肉内,增加局部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使得患肌内的缺血状况得到迅速改善[8],有利于消除面部神经炎症和水肿,减轻了对面部神经的压迫,改善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状态,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使面部神经脱离麻痹状态,尽快恢复对面部肌肉的控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浮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浮针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疗效快,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上有很大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面神经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