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陈 赟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将思政教育合理地渗透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更加显著地凸显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和优势。在此诉求下,高校需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助力大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

(一) “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指明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有新的思考。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态势,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性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多维度衡量。应以思政教育引领各项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通识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高校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高校这一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育人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优化,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和共通性,制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协同育人新策略和新路径。

(二) “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

高校应将思政教学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将育人和育德进行综合统筹。教育工作者需明确自身职业价值和功能,能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品质塑造。既要注重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对学生的价值进行科学引领。教师需基于“课程思政”对课程载体进行合理拓展,将不同的教育要素和育人手段进行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利用丰富和优质的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新时代下,高校需利用“课程思政”建设为思政教学赋能,并能对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高校需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科学融合,有效拓展教育渠道和丰富教育内容。

(三) 需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和配置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的第一承载体和渠道,更是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积极做事的有效手段。而“课程思政”更强调探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助力思政资源的利用。高校基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在充分了解二者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应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合理再配置。在知识内容不断扩展和丰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增加。高校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令他们在积累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能修德和明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必须探寻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 两者具备耦合的教育理论思想

高校依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二者在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展现出的异同。从概念和教学过程上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育人的本质目标和核心内涵上进行分析,二者却具备耦合的教育理论思想。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都必须立足培育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既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还需充分保证他们具备德才兼备的特质。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和优化,使学生掌握优质的知识内容。高校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内容的合理融合,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二) 育人功能上具备高度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责任意识,令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主要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科学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思维素养和政治素养。从思想引领维度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育人的功能上具备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虽然在育人的方法上会有所差异,但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政治素养、思维素养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高。

(三) 符合新时代下协同育人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多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产生一定的矛盾。作为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机,势必会受到复杂环境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加强学生的价值塑造,令他们具备分辨是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被负面的思想和观点所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利用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保证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的同时,为他们的思想成长质量进行把关。高校应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时代契机,将二者进行科学的融合,构建一个多元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

(一) 在“思政课程”核心内容的驱动下对“课程思政”进行优化

在我国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必须注重价值教育和人格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合力优势,培育出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才。高校需深挖“思政课程”的知识内涵和文化精神,以此为驱动助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优化。高校需将专业知识和技术合理融入思政课程中,利用具备交叉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同时,高校需将优质的思政教学中的关键要点渗透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设计和思想的限制和束缚。高校人才培养的视野要不断地扩展,放眼未来和世界,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政治格局,以及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情况,对学生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培育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二) 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性

教师和学生是关键的教育主体,高校需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整合,以保证具备显著的教育优势和实力,整体和扎实地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高校需将“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教学两只队伍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育人合力,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要在培养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令他们认识到课程融合的根本作用和意义,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创新力,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本质上的改革和创新。高校需引导思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令他们既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模式授课,还能根据实际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优化。同时,高校需鼓励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的教师,自主地突破既定领域内容知识和眼界的限制,应将教学设计与产教融合进行合理对接,令他们具备协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力。只有教育工作者拥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先进的育人思想,才能切实增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 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要求的协同育人体系

采用协同育人方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整个教育领域达成的统一共识。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发和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根据教育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发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点,以此将优质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对接,并制定与其相匹配的教育模式。高校需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通过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体验。高校需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课程融合指导意见,有效地规避协同育人风险。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和管理制度,夯实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高校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政治素养,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等,有针对性地优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高校需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时代发展趋势等,进行全局把控和科学统筹,培育出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精尖人才。高校需打造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协同育人运作机制,结合校内外环境变化情况,及时的创新和优化协同育人制度和手段,以此真正彰显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 多渠道和多方法的开展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将人才培养与市场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将各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再配置,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将其合理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高校必须利用技术要素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网络为媒介,将传统课堂与线上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多渠道和多方法地开展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思想成长状态,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进行融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热议话题,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在兴趣要素的作用下,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慕课、网络直播、社会实践、理论课堂不同渠道,系统传授优质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文化,既要吸引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还要有效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令他们具备坚定的学习目标和理想信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框架下,高校需引进当下最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理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