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固定融合系统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比较

2022-07-27 09:57时犇江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椎间椎间盘颈椎病

时犇,江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颈椎病在脊柱骨科属于常见病种,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慢性顽固性疾病中,颈椎病排名第二,目前全球颈椎病患者数量已攀升至9亿[1]。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颈椎病之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运动、感觉、心里等多种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伴随现代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每一年都在攀升,在年轻群体中也呈增加趋势。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低头伏案、桌椅高度不适配、睡眠枕头过高以及运动时间少等因素增加了年轻人患颈椎病的风险[2]。临床上,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时,首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可采取手术治疗。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及肌电图证实存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正规保守治疗半年无好转、具备手术指征;行ACDF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有颈咽部手术外伤史;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骨折、肿瘤或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存在精神障碍等可能影响术后观察及随访疾病的患者。其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27例患者为Zero-P组,进行传统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钢板组。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明确患者颈椎手术节段。麻醉满意后取仰卧位,消毒铺巾。于右侧颈前外方,横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颈横筋膜、颈阔肌。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间隙,牵开气管、食管,显露颈椎前侧,切开椎前筋膜,暴露两侧颈长肌,潜行骨膜下剥离,显露颈椎椎体前缘。标记准确定位后,安放颈椎撑开拉钩,暴露椎间盘,切开纤维环,用髓核钳去除髓核及大部分椎间盘,随后刮除余下椎间盘及后缘骨赘,切除后纵韧带,充分减压硬膜囊。Zero-P组:用零切迹试模测量椎间隙高度,将大小合适的植有人工骨骨粒和自体骨填塞的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内,电透准确位置后用自带螺钉固定,并锁定。再次电透确认内固定物零切迹颈椎融合器位置满意。钢板组:选用适配的椎间融合器,塞入人工骨骨粒和自体骨,植入椎间隙合适位置,之后在颈椎前方选择大小合适的钢板进行固定。

冲洗手术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无菌辅料包扎,颈托外固定两组患者,术后颈托固定3月。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给与神经营养药物、抗生素48小时,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日佩戴颈托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12个月的颈椎Cobb角。Cobb角为颈椎处于中立位时侧位片上C2与C7椎体下缘间的夹角。(3)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定义C3~7椎体前缘到气管后缘的距离的平均值为椎前软组织厚度[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在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评估两组数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Zero-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4~75岁,平均(54.6±11.7)岁;钢板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36~76岁,平均(57.0±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比较(±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Zero-P组 80.7±9.9 60.5±10.4 42.2±10.9钢板组 91.2±10.6 51.9±11.0 43.2±12.5 t值 3.777 3.007 0.313 P值 0.000 0.000 0.755)

2.3 两组颈椎Cobb角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的颈椎Cobb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Cobb角比较[°, (±s)]

表2 两组颈椎Cobb角比较[°, (±s)]

组别 术前 术后3月 术后12月Zero-P组 13.5±4.9 18.6±4.8 18.6±5.0钢板组 13.2±5.0 18.3±5.0 18.3±5.1 t值 -0.218 -0.237 -0.224 P值 0.828 0.814 0.824

2.4 两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Zero-P组椎前软组织厚度均低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mm, (±s)]

表3 两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mm, (±s)]

组别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月 术后12月Zero-P组 10.18±1.8211.41±1.9010.77±1.8410.33±1.82钢板组 10.12±1.7712.68±2.5311.88±1.8911.36±1.91 t值 -0.109 2.094 2.204 2.038 P值 0.914 0.041 0.032 0.047

3 讨论

上世纪 50年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一直作为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4]。颈椎融合器是该术式所需的重要内植物,融合器具有容纳移植骨和提供治疗节段稳定性的功能。颈椎融合器是以早期的植骨块为雏形设计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演变,钢板与其的联合应用,有效提高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减少融合器的松动、脱出等情况的发生。但钢板的应用与各种并发症发生有关,包括钢板移位、断裂、软组织损伤、慢性吞咽困难和相邻节段骨化的发生[5]。为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对融合器外形的设计进行重大改进,采用了零切迹设计,Zero-P椎间融合器为代表之一。Zero-P的基本组成元件为锁定螺钉和椎间融合器,融合器前部分为钛合金材质的固定板,主体部分由内含显影钉的高分子材料聚醚醚酮制造。手术时可将融合器整体全部插入椎间隙内,然后再插入锁定螺钉将其固定在上下椎体上,这种方式使传统颈椎融合器与钢板联合使用的优点也可以通过使用Zero-P获得[6,7]。 而且零切迹融合器完全容纳于椎间隙中,避免了椎体和软组织之间金属异物的存在。

吞咽困难是ACDF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并引起其它并发症,如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和营养不良。吞咽困难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能是由于术中食道和气管的牵拉、椎前筋膜的破坏、植入物的刺激甚至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导致椎前软组织肿胀,进而导致的吞咽困难的发生[8]。所以降低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可以在减少吞咽困难的发生。相较于传统融合系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完全容纳于椎间隙中,在椎体和软组织之间不用放置钢板,降低了对软组织的干扰及破坏。Zero-P椎间融合器植入更为简便,减少了为放置钢板对临近组织的剥离,无需复杂的调整,简略了手术步骤,节省了手术用时,同时减少了术中出血,使手术造成的损害也降低。在本研究中,发现Zero-P组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而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在术后早期和晚期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系统[9-11]。

本研究发现,钢板组与Zero-P组在术后随访时,两组间颈椎Cobb角未见明显差异。但是有研究表明,在远期颈椎Cobb角的维持方面,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是优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这可能与自锁式螺钉难同钢板一样对椎间进行有效支撑有关[11,12]。

本文结果显示,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时,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相较,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节省手术用时,减少患者术中出血,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更薄,提升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椎间椎间盘颈椎病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