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

  • 土地·花生米·帽子
    天愉[摘 要]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生动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苏南农民在特殊历史转折时期的生存图景。“土地”“帽子”“花生米”三类日常物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作者将这三类物象放置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意义,或表现政策变化,或隐喻经济变迁,或凸显官民关系;并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与这三类物象的情感纠缠,描写和刻画陈奂生这类农民的坎坷命运和复杂的文化心理性格,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关键词]“陈奂生系列”;乡村主人公;文化心理;高晓声[基金项目]20

    关东学刊 2023年2期2023-05-30

  • 新见高晓声信札十二通释读
    提要:新发现的高晓声十二通信札是研究高晓声创作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借助有关资料及其创作情况对这批信札作了释读,并简要评价了其创作得失。关键词:高晓声  信札  释读当代知名作家高晓声(1928—1999)辞世20余年了,近年来学界对高晓声的研究在扎实深入地推进之中,发表了一批高质量论文,两种《高晓声研究资料》相继出版,《高晓声年谱》《高晓声评传》亦已面世。①笔者近期新发现高晓声信札十二通,对了解高晓声创作和生活情况不无裨益,现释读如下:石湾同志:原答应

    百家评论 2022年1期2022-03-03

  • 经验危机与主体重建
    将陈奂生比喻为高晓声这个“剧团团长”麾下的“功勋演员”,突出陈奂生与阿Q在面子问题等方面的沟通点c。在这样的阐释框架中,陈奂生被指认为具有逆来顺受奴性和善于自欺欺人劣根性的落后农民。即使是1990年代以来对高晓声与陈奂生的批评性研究,如陈奂生的虚荣心、小聪明和世俗化,导致高晓声处理国民性话语的庸俗化d;又如高晓声从“人民认同”到“国民性批判”的归来之路上,越来越无法确认启蒙者的位置与力量”e等等,也都沿用了国民性批判的理路。如果注意到“五四”启蒙话语及其指

    扬子江评论 2021年3期2021-07-20

  • 《八论高晓声
    撰写的八篇研究高晓声的论文。文本细读,是作者研究高晓声的基本方法。通过对高晓声小说、散文的细心品味,作者突破了研究界对高晓声的固有认识,揭示了高晓声塑造人物、表达情思的特有手法;也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捕捉到作家现实批判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躲闪、顾忌。对高晓声的生平经历,此前的认识大都粗略,例如,认为高晓声回乡后的几十年间与文学完全隔绝,便很不符合实际。本书通过细致的资料梳理,还原了作家回乡二十几年间的生活情形,指出高晓声其实从未完全离开过文学。此前对高

    文艺研究 2020年4期2020-12-28

  • 主持人的话
    燕主持人的话 高晓声可以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他也是同时代最早被经典化的作家之一。在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影响最大时,关于“农民形象”的文学史论述甚至形成了从鲁迅到赵树理再到高晓声的线索。高晓声已经故去多年,和汪曾祺相比,他身后寂寞。如果回到80年代,我们以为,高晓声和汪曾祺分别代表了介入现实和回到传统两条路径。在历史大转折的七八十年代,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洞察和表现已经超越了“题材”的意义,他在“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中形成的深刻力量,在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跟跟派”与“政治的玄学”
    张涛一在高晓声的创作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陈奂生系列小说”了。这个系列小说主要写的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与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社会学界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除了“陈奂生系列小说”之外,高晓声写过一些这类题材的小说,但影响均不及“陈奂生系列小说”这么大。高晓声写这类小说,大体可算得上是“本色”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全家都是农民”。别人说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这倒是实话,我从小在农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作家词典?高晓声
    高晓声(1928.7.8—1999.7.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个耕读之家。自幼随父亲学古诗,读古文,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50年5月,毕业于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其后在苏南文联筹委会和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51年,短篇小说处女作《收田财》发表于《文汇报》副刊。1954年在《文艺月报》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解约》,获江苏文学评比一等奖,引起文坛关注。1957年5月,进入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参与筹建《探求者》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文学史时间中的“高晓声”与“陈奂生”
    当代文学史将高晓声当成反思文学、改革小说的重要代表,特别是“陈奂生系列小说”,更是鲁迅之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文本。“他对国民性的探讨,对农民历史命运的思考,窥见他在创作思想上与鲁迅、赵树理的继承关系。”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王景寿:《中国当代文学》,第27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表面上看,高晓声属于“思潮性作家”,也很难超越思潮本身的限制。但是,这些年随着高晓声研究不断推进,如果在更广阔文学史时空考察高晓声,就会发现,他的创作既非典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2020-11-02

  • 陈奂生在当代 ——当小说变为滑稽戏
    平反的常州作家高晓声重新拿起笔杆子,写下了短篇小说《“漏斗户”主》,第一次出现了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之后《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一发不可收拾。陈奂生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被誉为是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传统,堪与阿Q 比肩,由此进入了中国经典文学形象的殿堂。1991 年,高晓声写了《陈奂生出国》,作为“陈奂生系列”的完结。这篇小说反响平平,不复八十年代的“陈奂生热”。1999年,高晓声逝世,陈奂生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存留在高校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2020-06-17

  • 关于《陈奂生上城》的一则轶闻
    演讲,其中提到高晓声先生的《陈奂生上城》发表后关于主题讨论的一则趣闻,引起了听众极大兴趣。关于《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众说纷纭赵长天先生告诉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贫困面貌开始改变,在描写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的作品中,发表较早的《陈奂生上城》问世后即受到关注,它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品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但小说的主题却被议论出许多种,如“揭示了‘新时期之后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现实”,“暴露城乡经济差异及其伴生的收入

    世纪 2019年6期2019-12-10

  • 高晓声笔下的中国农民 ——分析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的形象
    大学)当代作家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形象是新时代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 是当时千万农民形象的缩影。二十年前,人们对陈奂生的形象曾有过诸多讨论,至今其典型形象还在人们心中入木三分。由于陈奂生的形象形成于历史转型期,他既代表了过去生活方式中中国农民形成的落后性格,又体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热情、理想愿望,因而具有了特殊的文学研究价值。以下是我对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一文中陈奂生形象的解读。《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民形象,但在他身上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2019-11-14

  • 高晓声怎样写作家
    力幸或不幸,高晓声是被他塑造的李顺大和陈奂生所笼罩的小说家。其实在这两位耀眼的“明星”之外,高晓声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但长期以来他们的光芒都被掩盖了。本文解读高晓声作品中受关注不够的作家形象,就是想在高晓声小说及其所处文学史语境的参照下理解这些形象,试图做到“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此外我也想看看,高氏笔下其他人物形象是否果真有被掩盖的另一种光芒,值得重新加以释放。一、“后设”技巧:《书外春秋》与《陈奂生出国》1991年

    扬子江评论 2019年5期2019-10-10

  • 高晓声研究的误区和盲点之辨
    敏一读完《八论高晓声》,觉得王彬彬对高晓声非凡的文学才华的评价最为形象精彩,他说:“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毒眼,还要有一双表现生活的‘毒手。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是谓有‘毒眼;能把用‘毒眼观察到的东西精确、深刻、充分地表现出来,是谓有‘毒手。……而高晓声则是既有‘毒眼又有‘毒手的小说家。”①王彬彬也许没有想到,他对高晓声的这种评价也完全适合评价他自己。在文学批评界,他是一个既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又有能把独特发现的东西作出独特表现的学者。王彬彬治

    当代文坛 2019年4期2019-07-15

  • 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学审美的对象。高晓声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对我国农民的命运变化、生活境遇进行瞄述,探索农民心灵世界,风格幽默。本文主要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阐述,解析其小说的思想特质、文化内涵,为读者鉴赏高晓声农村小说提供参考。关键词:高晓声 农村小说 思想 文化内涵高晓声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接触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在20世纪50年代初,高晓声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1979年,其发表了《陈奂生上城》等描述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并在当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形成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1期2019-04-15

  • 《鱼钓》:一篇江南传奇小说的创作解密
    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鱼钓》,其情节源自一个真实故事,故事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地点即在作家的家乡江苏武进郑陆。它发生在黄梅雨季的一个晚上。一条河的南北两岸各有一个渔民在用扳网扳鱼,北岸的人网网落空,南岸的人却扳到不少,扳着了大鱼,就用绳子穿了鱼鳃养在河里,绳子的另一头就系在岸边木棒上。北岸的人十分眼红,等到南岸的人回家吃半夜餐的时候,他便泅到南岸,拣了一条很大的草鱼,从棒上摘下绳子,系在自己的脚踝上泅回南岸去。谁知到了河中心,那草鱼的力量比人还大

    翠苑 2019年6期2019-01-10

  • 1949年前后的高晓声
    947年夏天,高晓声从武进县龙虎塘鉴明中学高中毕业。暑假期间,与一位杨姓同学结伴到南京报考中央大学。在散文《三上南京》中,高晓声说,到南京来之前,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考取。其他科目倒没什么问题。但考大学要考英语。而高晓声中学阶段抗拒外语,所以英语这一科肯定拖后腿。明知考不上还要来,无非想借机到南京玩一趟。常州在沪宁线上,离南京虽不远,一百多公里,但没有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乡下孩子还是不可能来的。高晓声到高中二年级还不曾坐过汽车和火车。有一次和一个同学谈起,同学觉

    钟山 2018年3期2018-11-13

  • 高晓声受难生涯的五个时期
    生250人①,高晓声是其中之一,时年21岁。1950年4月,高晓声从苏南新专毕业,被分配到苏南文联筹备委员会。此后两年间,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②。高晓声在《三上南京》一文中说:“我第二次来南京是1953年元旦,这时候我已经是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了。”此后五年间,高晓声在江苏省文化局和江苏省文联任职,生活在南京。1958年,高晓声被遣送回乡。《三上南京》中说:“我记得,这一次离开南京的时间是1958年3月10日早晨”。又说:“经过了二十一年零十三天,即

    扬子江评论 2018年3期2018-08-31

  • 试论《大好人江坤大》的奴性异化态势
    曹洁萍摘 要:高晓声自己认定《大好人江坤大》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在《李顺大造屋》中高晓声揭示了李顺大这个“跟跟派”的逆来顺受的奴性,以及奴性的演化和某种程度的削弱。但在《大好人江坤大》中江坤大这个“弯腰派”却退步了,而且倒退了一大步,呈现出奴性的异化态势。高晓声借助于江坤大,透视国人灵魂,推出行动胜利法,他用心良苦地把对国民奴性的批判推向更新更深的层面。关键词:大好人江坤大;奴性;异化;行动胜利法;高晓声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5-14

  • 瑕瑜互见 ——高晓声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之比较
    213164)高晓声一生创作并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同年问世,但反响不同。《青天在上》多有出彩,1991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大奖;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却并不成功。1 《青天在上》的成功之处1.1 熔铸切身感受,妙笔生花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中有这么一说:“即使文学艺术作品可能具有某种因素确实同传记资料一致,这些因素也都经过重新整理而化入作品之中,已失去原来特殊的个人意义,仅仅成为具体的人生素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3-07

  • 高晓声的鱼水情
    鱼水情”,是指高晓声对鱼和水的感情。高晓声的家乡是江苏常州武进。这里是典型的水乡。河浜纵横交错。高晓声从小迷恋水和鱼。对家乡的水和水中的鱼有超乎寻常的感情。在新文学作家中,沈从文对水的描写早为人称道。也生长于水乡的汪曾祺,在作品中对水也有独特而精妙的表现。而高晓声对水的表现,绝对不在任何人之下。至于写鱼,在中国作家中,我没有见过可与高晓声媲美者。可以说,高晓声是把水写得最好的中国作家之一,而是把鱼写得最好的中国作家,没有“之一”。高晓声的散文《我最熟悉的地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2018-02-02

  • 家在何处
    王彬彬一 离弃高晓声的第二次婚姻,大概从1983年开始出现危机。高晓声向妻子钱素贞提出离婚要求,而钱素贞断然拒绝。应该是从1988年开始,高晓声只身到南京生活,把妻子和孩子留在常州,这样,也就开始了与妻子的分居。徐兆淮在《我所知道的高晓声》一文中说:“从1988年省作协长江路单位房建好之后,直到1999年高晓声遽然离世,十多年里,我与老高是门对门的邻居。”①1988年,江苏省作家协会在长江路肚带营建成公寓房,高晓声分得一套百平米左右的住房,便离开常州桃园新

    当代文坛 2018年6期2018-01-04

  • 高晓声散文中的生命意识
    摘 要:高晓声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创作内容丰富,风格迥异,阅读高晓声的散文,我们可以从作家对自我价值的注重、对农村环境和农村生活的思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渴望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以及反思现代化这五个方面感悟作品的生命意识。关键词:高晓声 散文 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指个体生命对本身存在、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的看法和思考。在当代散文作品中表现在个体生命为离开对政治的依附,以文化与审美的形式构建和展现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尊严。生命意识和文学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2017-05-24

  • 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民俗文化 ——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地域文化研究之二
    213022)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民俗文化 ——高晓声文学创作与常州地域文化研究之二葛雪梅(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民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高晓声在家乡生活长达45年,常州民俗滋养了高晓声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高晓声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高晓声在文学创作中或穿插或化用了大量鲜活的常州民俗事项,这些散落的常州生产、生活和信仰等风情习俗,体现了常州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鲜活的地域文化色彩,使高晓声的作品散发出恒久的美与善的艺术魅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6期2017-03-29

  • 走进高晓声老宅
    动。一问,果然高晓声故居在附近。事毕,由经理丈人,一位曾经熟悉高晓声的村人引领,驱车前往。第一次见得高晓声,是1979年12月28日,在双桂坊的老图书馆,听他和陆文夫讲座。陆文夫的机敏和洒脱,给人印象很深。高晓声,显出点木,但实在。始知:两人都刚从一场“探求者”事件的苦难中摆脱出来。只在当年他们去了上海巴金处后,陆文夫受前辈启发,致信省文联表示退出。而高曉声倔倔的,结果成了主谋。以后的日子里,少不了遭受更多的罪。老馆内,精彩的生命,如此智慧、动人,让所有刚

    翠苑 2017年1期2017-03-25

  • 高晓声农村小说创作解读
    胡芩玥摘 要:高晓声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擅长从农村中取材,用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揭示社会变革对农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创作出了一部部的“农村小说”。本文主要针对高晓声农村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关键词:高晓声;农村小说;创作特点改造国民性一直是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一度中断,至高晓声的复出,高晓声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特质,以农村题材为切入点,睿智而幽默地对新时代的农

    青年时代 2017年2期2017-02-16

  • 高晓声小说的文化内蕴分析
    英文学,其中,高晓声便是精英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精英文学的创作领域中,改造国民性一直是文学创作者们的核心议题。在高晓声笔下,个性鲜明的农村人物成为重要切入点,通过对农民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彰显了改造国民性、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内蕴。本文讲究高晓声小说代表作及其特点入手,浅析其中蕴含的厚重文化。关键词:高晓声;小说;文化内蕴在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高晓声的作品一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在其代表作“陈奂生”系列中,高晓声以栩栩如生的描写手法、深入浅

    青年时代 2016年32期2017-01-20

  • 高晓声的几种遣词造句法
    彬彬批评视界高晓声的几种遣词造句法王彬彬高晓声是一个有强烈的修辞意识的作家,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高晓声在修辞上的追求,语言上的造诣,此前的研究者注意得并不够。但高晓声是很重视自己在语言修辞方面的成就的。一九八九年,在致一位研究者的信中,高晓声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作家的观点、技巧、生活等等,都极难形成独特的格局,能够形成独特的格局的最主要的素质就是语言。我自信我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至于其他方面,并没有特别的东西,许多作家都可以有的。”*见钱中文《忆

    当代作家评论 2016年1期2016-11-25

  • 汪曾祺:幽默是一种魅力
    ”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汪曾祺经常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编辑/梓童

    百家讲坛 2016年6期2016-09-28

  • 拓展阅读
    的强烈不满。《高晓声小说选》作者:高晓声出版单位: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9月简介: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他笔下的村庄,富有乡土气息。他善于描绘村庄中普通农民细腻的日常生活,并深刻揭示引人思索的社会问题,努力探索我国农民曲折的命运和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高晓声的语言尤其为人们所称道,往往简练幽默,细节描写生动感人。从《高晓声小说选》中,你可以感悟到苏南一个又一个村庄独特的魅力。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0期2016-08-20

  • 拓展阅读
    的强烈不满。《高晓声小说选》作者:高晓声出版单位: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9月简介: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他笔下的村庄,富有乡土气息。他善于描绘村庄中普通农民细腻的日常生活,并深刻揭示引人思索的社会问题,努力探索我国农民曲折的命运和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高晓声的语言尤其为人们所称道,往往简练幽默,细节描写生动感人。从《高晓声小说选》中,你可以感悟到苏南一个又一个村庄独特的魅力。责任编辑:薛蓉email:czssjxr@163.com作者:刘亮程出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8期2016-06-06

  • 幽默与写实——高晓声乡土小说的文化立场
    摘要:高晓声自称是现实主义者,并且其乡土小说中充满了幽默,所以,幽默与写实成为了高晓声乡土小说最独树一帜的文化立场。本文从幽默与写实的具体依托,幽默与写实的特色,对高晓声乡土小说的幽默与写实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强化对高晓声乡土小说的认识与研究。关键词:高晓声 乡土小说 文化立场 幽默 写实高晓声出生在江苏省武进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文学的他,深受古典名著熏陶,50年代开始创作,处女座《收田财》便让他崭露头角。之后,高晓声创作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参花(下) 2016年10期2016-05-30

  • 高晓声小说选》
    高晓声小说选》作者:高晓声 出版单位: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9月简介: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他笔下的村庄,富有乡土气息。他善于描绘村庄中普通农民细腻的日常生活,并深刻揭示引人思索的社会问题,努力探索我国农民曲折的命运和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高晓声的语言尤其为人们所称道,往往简练幽默,细节描写生动感人。从《高晓声小说选》中,你可以感悟到苏南一个又一个村庄独特的魅力。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6年5期2016-05-14

  • 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
    闫作雷作家高晓声1999年7月6日逝世于无锡,墓碑上刻着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敬佩农民的长处,也痛感他们的弱点。”在中国,墓碑上的文字是对逝者的盖棺定论。把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这一形象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联系在一起,是198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的惯常理解。这样的解读连篇累牍,似乎也不失为一条进入作者艺术世界的可按图索骥的捷径。但是,联系到高晓声的个人经验与历史发展的变化重读“陈奂生系列”,一系列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启蒙意识的产物还是主要以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4-13

  • 汪曾祺的魅力
    ”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找到老朋友似的,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汪曾祺经常就是以这种亲切的方式与人打招呼,而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文坛上普遍对他的

    人生十六七 2015年28期2015-11-16

  • 追问民族根性的创作品格——高晓声及其创作解读
    玉摘 要:作家高晓声是新时期以来在中国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的常州作家,其小说创作面向历史,切入民族的文化、人性核心,对建国后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生活状态进行重新审视,阐释了农民曲折命运的根源,以人道主义视域来关照农民悲剧命运,具有追问民族根性的精神品格。关键词:高晓声;小说创作;民族根性高晓声(1928—1999),出生在常州武进郑陆镇董墅村。是新时期以来在中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其独具风格的文学创作,是20世纪现代汉语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2015-06-10

  • 高晓声
    高晓声于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肄业于上海法学院,1949年又入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历任苏南文联编辑,江苏省文化局文化科科员,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收田财》、《走上新路》、《解约》、《不幸》、《陈奂生上城》、《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

    当代作家 2015年6期2015-05-30

  • 她只认识白桦
    住,适逢常州市高晓声文学研究会成立,我与白桦及多位高晓声的生前好友被聘为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的顾问,白桦原是答应赴常州出席研究会的成立大会的,临开会前一天变了卦,打电话来说妻子有病,脱不开身,不能成行了,改为致信祝贺。他在贺信中写道:“高晓声是我同辈人,兄弟,又是‘丁酉同科。应该说,在文学上他比我觉醒得早,他在十年浩劫以后就开始腾飞了。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岁月。他俨然是一个被蒙着眼睛的智者,思想的花朵能在阴影里开放并孕育出了果实。他始终具有敏锐的头脑和目光,勇敢而

    新天地 2015年8期2015-05-30

  • 高晓声高晓声研究
    王彬彬一高晓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误解的作家。《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太有影响,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高晓声的“代表作”。在许多人看来,这两篇小说分别代表着高晓声创作的两个方面。《李顺大造屋》代表着高晓声为农民代言、代表着揭示农民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所受苦难的一面,而《陈奂生上城》则代表着高晓声揭示农民精神局限的一面,代表着高晓声继承鲁迅传统、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对高晓声小说读得不太多或读得不太深的人,会认为高晓声全部小说创作主要表现了这

    扬子江评论 2015年2期2015-03-27

  •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完)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完)张春红(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上接2015年第3期)1993年,65岁1月,在南京华江饭店,高晓声参加了《钟山》杂志社举办的1993年新春座谈会,同会作家还有艾煊、顾尔镡、张弦、朱苏进、苏童等。4月,短篇小说集《新娘没有来》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当代作家新作大系》丛书,包括《机缘》《沟沟》《新娘没有来》《美国经验》《老清阿叔》《巨灵大人》《火和烟》《村子里的风情》《天意》《小岛春节》《幸运儿》《烟鬼》《钱结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2015-03-20

  • 粮食、房子、帽子及其他——论高晓声苏南文化视域下的饥寒书写
    的人生为题材的高晓声创作,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了巨大的文坛影响,尤其“陈奂生”这一鲜活人物形象的呈现,赋予了高晓声小说某种经典的质素和穿越时空的魅力。当代文学史对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意义与地位已然确立,“高晓声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①,“他的乡土小说具有了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内涵”②,“达到了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深度”③。综观学界的各种评说,大多集中于高晓声小说农民叙事和国民性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2015-03-20

  •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2)
    13KY48)高晓声文学年谱(续2)张春红(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上接2014年第5期)1984年,56岁10月,高晓声参加了江苏部分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作了题为“生活·思考·创作”的主题发言,指出:“我们去研究生活真实,而不是去改变生活的真实,要从真正的生活中发现可写的东西,绝对不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个环节来适应自己原有的观念。”①而且“当代农村人物性格复杂了,变得极复杂,也像城市里那样摸不到底了……文学作品需要的就是人物的这种复杂性,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3期2015-03-19

  • “时空体”:重读高晓声小说的一个视角
    时空体”:重读高晓声小说的一个视角杨俊国(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摘要:高晓声小说中的村镇能让读者清晰地辨认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如巴赫金所言,时间和空间在他的小说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他的小说是农民和权力的故事。依照“时空体”这个坐标系来审视,他的小说中大量的人物、细节和场景,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空间景观,而弥漫性的甚至互有抵牾的断片,最终让读者感悟出某种历时性的因果关联。关键词:“时空体”;高晓声;农民;“革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3期2015-03-19

  • 从“探求者”到《摆渡》——对高晓声文学启蒙与反思的再评价
    )当代文学史把高晓声定位为农民作家,似乎已成为定论,这不仅因为他塑造了陈奂生、李顺大等一代农民形象,而且还因为他被打成右派后回到家乡与农民一起生活了22年,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鲁迅风”式的批判特色,同时又具有赵树理、周立波等乡土小说的描摹风格。然而,如果从高晓声创作思想的潜层去分析,显然用农民作家来概括高晓声的全部,的确显得流于表面,过于肤浅。因为纵观高晓声的创作,他从一开始就是直奔“干预生活,干预现实”,做灵魂的“摆渡人”而去的,所以高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21

  • 高晓声的文学世界》述评
    3000)《高晓声的文学世界》述评韩斌生(常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江苏 常州 233000)朱净之所著《高晓声的文学世界》是研究高晓声文学业绩的最新学术成果。作者不止对高晓声的文学世界作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评述,甚至包括那些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史料,都尽力搜寻,一一介绍点评,而且对高晓声的感情世界也有至深至详的叙写。其写作态度之认真,资料搜集之勤勉,可谓辛苦备至、令人动容。朱著内容构架大而全,系统而不失严密。苦涩味、冷幽默和武进方言味,正是高氏小说的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2-20

  • 试论聊斋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关系
    2)试论聊斋与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关系张香萍(常州工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当代作家往往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创作。诸如《聊斋》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表现的是狐妖蛇仙、神异鬼怪等虚幻的艺术形象,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对人间现实进行深刻的表现和诠释。高晓声从小就对《聊斋志异》情有独钟。可以说,《聊斋》对他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他语言风格的影响。他对《聊斋》的创作方法和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加以发展。要对高晓声的艺术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2014-11-20

  • 高晓声卖画
    ●章辰霄高晓声卖画●章辰霄高晓声和董欣宾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但他俩的形象仍时不时地闪现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他们留下的那300300多万字的作品和一万余幅书画,将长久地活在他们的朋友和读者的心中。高晓声“卖字”,世人皆知,且十分的成功。1978年底复出后,他曾以每年一本的速度,一口气出了七本小说集。他笔下的“陈奂生”成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最具光彩的典型之一。权威评论家认为,高晓声是继鲁迅和赵树理之后,又一个为中国农民画灵魂的高手。但高晓声在主业之外

    雨花 2014年1期2014-04-17

  • 高晓声文学年谱
    张春红高晓声文学年谱张春红(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1928 年,1岁7月8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高晓声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桥镇董墅村一个农民家庭。董墅是个很大的村庄,高晓声在散文《我最熟悉的地方》里写道:“我出生的村庄,叫董墅。进草塘浜两里路,有一条阔而短的叉浜向西伸,叫芳泉浜。一共不过半里长,船划到芳泉浜的沟梢,上岸就是我的家门口。”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水边出生、长大的高晓声充满了智者的灵慧之气。高晓声的父亲高崖青系早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2014-03-29

  • 高晓声谈创作
    冯士彦高晓声谈创作冯士彦(武进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常州213164)编者按:冯士彦先生与作家高晓声生前多有交往。这里刊发的是高晓声给冯士彦的数封书信,内容多涉文学创作。读者从中或可略见高晓声有关文学创作的某些理念与体会。高晓声谈创作,是在给我的信里谈,不是在大庭广众前的讲台上谈,属于私房话。我把它们公之于众,以利于作家研究,文学研究。这些宝贵资料,我怕我辫子一翘,统统散佚,太可惜了。所以,我必须抢时间,除了隐去涉及个人恩怨的内容,余皆依从原貌。既为高谈,我便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2014-03-29

  •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1)
    ,44岁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了他体察社会的机会,让他深思人生,也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些都为他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实在的基础。197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5期2014-03-28

  • 高晓声诗词题赠吐心曲
    王善人”》后,高晓声30年没有再想写诗。直到80年代,他作为江苏作家参加一年一度的专业创作人员例会和访军活动。在访军19天中,本不大善于写诗的小说家,在参观三天门炮兵、硬骨头六连和洛阳营时,为感情所驱动,题写了三首打油诗:登三天门平生难得起雄心,今朝鸣炮登天门;书生今岁方六九,不知可否再参军!参观硬骨头六连六连英雄史,留告后来人;当兵不当兵,骨头都要硬。到洛阳营久仰洛阳营,今始识庐山;战争善攻坚,浑身都是胆。因为自己不谙音韵,回家以后,为了符合绝句格律,高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5期2014-03-28

  • 穷兄弟眼中的高晓声
    编辑)著名作家高晓声逝世13 年了。1999 年和2004 年,我曾先后以《作家里的乡亲》、《高晓声存钱》为题,写了两篇怀念他的文章。今年10 月回故乡小住时,正巧丁保林先生打电话给我,邀我出席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去年立冬那天,正是老丁陪我和家乡的几个文友一起去高晓声墓上祭扫的。记得一见面老丁就对我说:“我看过你写的《高晓声存钱》之后,就把你想在有机会回江苏时要寻到老高的墓地去烧点纸钱的话记在心上了。老高是逝世6 年之后,由南京迁葬武进的。因此,常

    世纪 2013年4期2013-11-08

  • 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综述
    210097)高晓声是新时期文学的杰出代表。饱经苦难的他创造了陈奂生、李顺大、刘兴大等一批农民形象,并在他们身上凝结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农民出路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高晓声小说的研究几乎与他的小说创作同步展开。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的梳理,特别是对近年来高晓声短篇小说重新解读的成果的研读,试论其得失,并努力挖掘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高晓声短篇小说研究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一、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方面的研究高晓声以《陈奂生上城》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2013-04-02

  •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高晓声(1928—1999),江苏常州人,著名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在极左政治统驭年代,长期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折与打击,伤痕累累,沉落于民间底层,与亿万农民一起经受着大悲剧、大苦难。新时期来临,他得以重返文坛,以手中之笔,用文学叙述的方式,表现了底层社会的命运与悲情,表达了底层大众的心声与期盼。“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以幽默而机智的文笔,追索人物命运背后的国民性要素,精妙幽深,入木三分。他的创作由此连接鲁迅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2013-04-02

  • 用算盘写作的作家
    盘写作的作家是高晓声高晓声1954年以短篇小说《解约》引起关注,但不久便在政治运动中沦落为“贱民”。此后,高晓声以“以戴罪之身”,在泥田水汊中摸、爬、滚、跌了二十几年。七十年代末,高晓声重返文坛。1979年,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在《雨花》第7期发表;1980年,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在《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这两篇小说,引发了“高晓声热”。这“热”,持续了六七年。八十年代后期,高晓声便“冷”了下来。曾经很“热”的作家,后来“冷”了;曾经很“冷”的作家,

    小说评论 2011年3期2011-11-19

  • 乡土意识及其身份根源
    李徽昭高晓声出身农民,既做过下乡指导工作的干部,也曾作为“右派知识分子”在农村生活20多年。新时期,高晓声最早写出了“乡下人进城”的状态(即《陈奂生上城》)。面对20世纪后50年乡土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巨大变迁,高晓声以自己的写作对客观存在的“乡土”变迁做出了深刻反映。作为乡土写作能动主体的小说家对乡土的心理意识活动,“乡土意识”对于乡土小说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对高晓声而言,作家及其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必然随着这种转变包含更复杂的内涵。选择高晓声作为个案对作家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2期2009-05-13

  • 高晓声乡土小说中的“他审/自审”意识
    王爱军[摘要]高晓声的乡土小说能释放出多种声音,构建了小说的“多声部”。首先是“他审”的声音——即审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其次是“自审”的声音——审视类“我”般的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因袭的历史重负,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滞绊。同时,乡土小说文本在彰显作家清醒的同时也折射出其困惑与无奈。[关键词]高晓声;陈奂生;“他审”;“自审”;农民命运对于农民的真诚抒写,高晓声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曾有论者不无惋惜地认为高晓声的乡村文化贴近性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2009-04-14

  • 高晓声的存折
    夫作品研讨会。高晓声出席了这次会议,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仔细端详,只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有草根相。他是常州人,和我也可算是同乡,尤其是那口道地的常州话,好亲切。他笔下的李顺大、陈奂生就生活在我们村庄中。因此对这位为底层草根农民鼓与呼的饱经沧桑的作家,我内心充满好感。之后,华东师大中文系一位曾经一起编过教材的老师来电,要我帮助他们请高晓声去学校演讲。当天我就和高晓声通话,他满口应允。我正巧要去沪办事,为了郑重,决定去常州,陪同他前往华东师大。高晓声把我

    学习博览 2009年11期2009-03-22

  • 那一块带不走的石头
    江南武进农民的高晓声高晓声是当代文学史无法绕过去的作家。他的写作基地就是长江边上的武进农村,在我居住的小城对面,说不定陈奂生还和我们见过面呢。可我的那本《高晓声小说选》早就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只好求助于孔夫子旧书网。在求证比较之后,选中了一家网上书店。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高晓声小说选》。书本是武汉一家工厂图书馆流放出来的,还有借书的日期,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期,想想和这本书有缘的工人们,如今他们在干什么呢?这就是生活,小说

    广州文艺 2009年3期2009-03-13

  • 高晓声的『青春』情结
    吴 野高晓声是新时期著名作家。这位梅开二度的写作圣手,在你面前一点作家的样子也没有。他从不包装自己,很坦诚地把自己的心灵零距离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浓烈的武进方言不太好懂,听不十分清晰,但他是在很诚恳地与你对话,以至于30年之后,他的音容笑貌还让你不忘记。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79年,方之病危,住在省人民医院12病区。编辑部让我和顾小虎看护他。来探望的人很多,其中有高晓声。他身材不高,面孔黑黑的,像一个农民。由于长得普通,我没有太注意。顾小虎介绍说,他叫高晓声

    青春 2009年1期2009-02-17

  • 高晓声和《七九小说集》
    意报之。”这是高晓声在《七九小说集》的代前言《摆渡》中说的一段话。读完小说集,觉得高晓声没有欺蒙读者,十一篇小说各有千秋,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艺术成就也有高有低,但从作者“以真情实意享读者”这一根本立足点来看,高晓声是言行一致的。《七九小说集》选辑了高晓声一九七九年在《雨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钟山》等几个刊物上陆续发表的十一个短篇,共计约十五万字。书一出版,在文坛颇为轰动,已经很有一些扎实的评论。论者多谓,这是写中国农村在十年动乱之后的情况的不可多

    读书 1981年3期198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