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

  • 舆地记(组诗)
    在齐鲁之间黄河和济水打了一架这两个顽皮的家伙一个赖着不走,一个再也找不到一条闪光的大河说没就没有了河边上的城市、支流和矮山都不知如何是好一个胡子最长的智者,想出了好办法于是有人散出消息:济水潜于地下,仍日夜不息济南南部的山脉与泰山相连,或许归一位神仙管辖我们乘着绿皮火车,一路开到泰山脚下天已经黑了,根本看不清泰山的模样点点灯光沿着小道攀缘这时,如果你站得足够高、足够远就会看到一串星星,往天上飘浮最后也没看到期待中的日出一夜的疲倦和寒冷仿佛落了空但我仍然记得

    诗选刊 2024年1期2024-02-05

  • 济水向北
    江、黄河、淮河、济水。古城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其名,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物产富饶,两岸分布着鹊山、华不注山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济水是古代济南地区的第一地理界标,元朝画家赵孟頫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再现了济南城北的秀丽山水景观。公元1855 年黄河改道济南,借济水入海,济南开启黄河时代。黄河从济南城北流过,是一条“地上悬河”,成为阻碍济南向北发展的“天然障碍”。2018年起,政府强力打造黄河北岸新城,让黄河成为城市的内河。保护与发展、城市与乡

    山东画报 2023年7期2023-09-06

  • 济渎是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
    发源注海者也”,济水应当是条独流入海的河;而按《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济水明显被黄河所截,无法独流入海。这些最早关于济水的权威文献之间的矛盾,昭然若揭。但华夏民族坚信,济水是条能够独流入海的神奇河流。除《尔雅》《吕氏春秋》《史记》等典籍均述及济渎外,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营建济源济渎庙始,历代王朝在济源济渎庙祭祀济水,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等还御封济水,清康熙、乾隆分别御赐济源济渎庙“沇济灵源”“流清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2期2023-01-02

  • 近四十年国内外济水文化研究述评
    、南渎长江、北渎济水)的祭祀为核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代重新整合了名山大川,以五岳四渎为中心,构建了“崤以东”和“华以西”两大区域的新祭祀格局[1]。在此基础上,汉宣帝在神爵元年(前61年)颁布诏令,不仅正式列出了五岳四渎的具体祭祀地点,还规定了每年祭祀的次数[2]。五岳四渎的祭祀从此形成常制,作为国家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安史之乱以前,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为唐代国家祭祀的繁荣和革新奠定了基础。在五岳四渎的基础上,唐宋朝廷进一步明确地增加了五镇(东镇沂山、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济渎庙与济水崇拜
    拜中,济渎庙以及济水崇拜尤为突出。一、济渎庙济水崇拜影响广泛,济渎神信仰源远流长。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史志碑记,发现仅河南、山东、山西、河北4 省40 多个县(市),史上曾经存在过60 处以上济渎庙。 这些济渎庙分布地域很广,而且许多并不在济水故道。 为叙述方便,按《禹贡》《水经注》对黄河与济水河道的描绘,我们以济水源头、黄河北岸、黄河南岸以及域外四个部分, 大略介绍一下分布在各地的济渎庙。(一)济水源头济渎庙济水之源的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现存两座济渎庙,一座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4期2021-12-25

  • 古代济南泉水探源史述略
    水的入渗;一派为济水说,认为济南泉水来自济水地下的伏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认为济南泉水来自岱阴,而岱阴之水又来自济水伏流。因此,从根本上说,这种调和说依然属于济水说的范畴。泰山说和济水说反映了古人在济南泉水形成问题上的探索和认知,而这种探索和认知对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发展当然会有深远的影响。济南泉水源自泰山,原非什么特别玄妙的问题,因为只要对济南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做出济南泉水来源于泰山的判断。济南南依泰山,北跨济水(济南境内济水故道

    走向世界 2021年46期2021-12-23

  • 那遍地的心经(组诗)
    法成为完整的废墟济水心经当水潜入地下历史的背影走进密不透风的丛林远古的传说重新回到人间,有些脚印正在醒来这条河叫济水三隐三出,言说时间的在或不在从源头到大海,距离很远沉默深处的那份沉默在黑夜与白天的边缘踱步河流里,记忆在争吵不休平静的水面,以天空的表情诉说人间的生活,以及梦穿过济源大地的济水如羊群缓慢离开树一言不发叶子在阳光中奔跑岸边的人,在一滴水注视下转身回家,把自己想象成站起来的济水芦苇心经大水漫漫,爬上河滩芦苇以为是自己走进河里头顶的芦花流浪归来的一

    星星·散文诗 2021年13期2021-12-21

  • 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下游文化交流与融合
    河的关系1.河流济水原是黄河支津,在古代为“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一。汉代之前济水畅通无阻,因黄河改道,到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建桓公沟时已基本无法通航,济水逐渐消失。①参见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148-151 页。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为济水故道。大汶河古称汶水,原是济水支流,因黄河南流导致济水上游断流。北宋时期,梁山泊以北的济水又称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后又名大清河,汶水演变为大清河支流。

    人文天下 2021年6期2021-12-05

  • “减负”行动的济水一中新样态
    考核。”在济源市济水一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济水一中”),孩子们是幸福的,而这完全得益于学校深入实施的“作业公示”“课后延时”“五项管理”。“学校的一切改革实践都是围绕‘减负提质展开的。”近日,济水一中党总支书记慎玉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监督力,作业公示让管理看得见;服务力,课后服务从延时到提质;评价力,综合评价融入‘五项管理……”在多年的创新探索中,“三力齐发”破解管理难题,逐步形成“减负”行动的济水一中新样态。监督力,作业公示让管理看得见在不少学校,学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11期2021-11-05

  • 最具“欺骗性”的地名
    巴牌坊”。济南无济水 “济南”意即“济水之南”,而在今天的济南向北眺望,映入眼帘的却只有奔腾的黄河,济水到哪里去了呢?济水,曾是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的古代四渎之一。1855年,决口的黄河冲破了原有的河道,改为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黄海的历史,也让济水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只剩下济源、济阴、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标记着旧日的坐标。吴淞口不在吴淞江 无论是不是上海人,或许都疑惑过,明明是黄浦江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0期2021-10-11

  •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侯仰军 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历史上的济水:四渎之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东流至温县,南注黄河,与黄河同流,东行十余里,在荥阳北,出黄河,汇为荥泽(今已湮没)

    决策探索 2021年9期2021-06-11

  • 那遍地的心经(组诗)
    法成为完整的废墟济水心经当水潜入地下历史的背影走进密不透风的丛林远古的传说重新回到人间,有些脚印正在醒来这条河叫济水三隐三出,言说时间的在或不在从源头到大海,距离很远沉默深处的那份沉默在黑夜与白天的边缘踱步河流里,记忆在争吵不休平静的水面,以天空的表情诉说人间的生活,以及梦穿过济源大地的济水如羊群缓慢离开树一言不发叶子在阳光中奔跑岸边的人,在一滴水注视下转身回家,把自己想象成站起来的济水芦苇心经大水漫漫,爬上河滩芦苇以为是自己走进河里头顶的芦花流浪归来的一

    星星·诗歌原创 2021年5期2021-06-01

  • 大河东流去
    东方有条河—— 济水。济南之名,因这条河而来;济南之文明得益于这条河滋养。这条古老的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塑风貌、孕文化、兴经济,是济南的“母亲河”。沧海桑田。这条流淌在济南各个历史岁月里的河流,几经变迁,从济水,到清河,到大清河、小清河,再到黄河、小清河,似当初,却又不是。大河东流去,千古尽淘沙。济水是一条古老而伟大的河流。先秦著作《尚书·禹贡》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

    走向世界 2021年51期2021-02-07

  • 春秋时期鲁国与济水之戎的关系
    810000)济水之戎,顾名思义,即春秋时期活跃在济水流域的一支戎族。近代学者顾颉刚在 《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中称其为鲁西之戎,盖因其活动地域在鲁国西部[1](87)。另有当代学者孙战伟称其为楚丘戎,乃因其常据楚丘为据点之故[2](60)。春秋之时,戎族分支繁多,并且广泛分布于中原各地。此前,学界多认为戎族的活动地域当为中国西部或西北部,其实不然。童书业先生就认为:“戎,并不限于西方,东方、南方、北方都有戎。 ”[3](12)故所谓济水之戎,便是活跃在当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12-19

  • 济水流处是吾乡
    事的发生地,更是济水的发源地。济水是孕育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河流。《尔雅》第十二章“释水”中有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阐释了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其中“济”便指济水。沈括的《梦溪笔谈》明确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趵突泉、珍珠泉等)。”直至清代,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也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但后来经科学论证,该说法是错误的,济南诸泉来源于南部山区。当然,诸多历史记载,以及济水的独特性,使济源

    齐鲁周刊 2020年8期2020-04-29

  • 文明与文化同行,智慧与成果共享
    大背景下,济源市济水中心学校,作为济源教育发展的主阵地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进取的济水精神、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主动搭建瞭望台,延伸讲台,创设舞台,开办擂台,提供平台,构建展台,多举措提升师生文明意识,智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出成果,显亮点。一、共读共学——集聚精神高地的瞭望台立意,源于对学校发展的长远谋划。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育首先意味着读书。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理念引领,济水中心学校多年来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让师生走进校园,耳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期2020-04-07

  •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桑的脸。济源,即济水之源。这里曾经发源了一条大河,一条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济水。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各自成水系,源于群山,越过平原,奔流入海。但是,北方的黄河太强势了,它进入黄淮大平原后不断决口,有记载的大改道就有9次,较大的26次,小的泛滥不计其数。这条黄龙在南北两千公里范围内来回翻滚、冲决。济水最终在金代被黄河夺去了入海河道,从地图上永远地消失了。至今还留下一批沿河的地名:济源、济南、济宁等等。令我奇怪的是,济水虽然已经消失了1000多年,但在它的

    文苑·经典美文 2020年12期2020-01-14

  • 济源市济水西街学校 举办青年教师微型课比赛
    探讨教法,济源市济水西街學校近日举办了青年教师微型课比赛。大赛中,济水西街学校青年教师通过查找资料、向老教师请教、自行组队研讨等途径,进行精心备课。选手们大方的教态、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精美的课件与板书、巧妙的教学方法,既展示了青年教师超强的专业素质,又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活力。此次微型课比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也促进了济水西街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16期2019-09-10

  • 昆仑何在? ——《山海经》昆仑地理考
    海河之间摆动,但济水的入海口自古至今却没有什么变化,今鲁北小清河就是故济水河道,博兴东北小清河入海处就是故济水入海口,《大荒北经》所谓“河、济所入”,将黄河与济水入海口并称,既说明其地必在鲁北,还说明当时的黄河与济水并流入海,所行河道与今河道甚近。(4)“海北注焉”“海水北注焉”“海水入焉”,三句一个意思,指版图的北方海岸线向陆地凹进,海水侵入陆地,这说的显然是海湾,连续三处表明“海北注焉”,表明在版图的北方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海湾,这说的自然就是鲁北莱州湾

    民俗研究 2019年4期2019-09-03

  • 这一次,我和山西相距5块钱
    太行的王屋山,有济水之源的济渎庙,有金代的会仙观,更有规模宏大的阳台宫建筑群。这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古建筑遗存让我顿生亲和感。济渎庙是祭祀济水之神的地方。济水是四渎之一,过黄河而不浊,独守清流。这种精神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济水之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我在太行山上已经遇到过从宋末到清代的多座济渎庙。但济源的济渎庙是济渎神的主庙,意义非同一般。建筑群规模也特别庞大,很可惜经过多年沧桑至今,许多建筑早已毁灭或不复旧观,但仍有宋、元遗构尚在。山门是一组明代的连体

    妇女之友 2019年11期2019-08-19

  • 怀川之水·济水释(二) ——自然地理之怀川(续七)
    古原城之西北,与济水相比,则莽山即《注》之原山,浝河实《注》之湨水也)。俗谓之为白涧水(会贞按:今济源县东北二十里有白涧山,悬瀑如练,下注沁水非此也)。南经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会贞按:见襄十六年,《续汉志》,轵县有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会贞按:《释地》文)。梁,水堤也(会贞按:郭《注》无水字)。湨水又东南,经阳城东(会贞按:《方舆纪要》,阳城在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会贞按:《明·地理志》,济源县西北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3-05

  • 怀川之水·济水释(一) ——自然地理之怀川(续六)
    书·地理志》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古代帝王祭祀的名山与大川,指的就是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唐太宗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一脉济水,三隐三现,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那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神秘自然力,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最主要原因。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守敬按:《前汉志》,河东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3-04

  •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及时代价值
    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或者愚公移山精神进行单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应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将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浪费掉。如果以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为主线,将王屋山道教文化和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文化及精神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成系列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济源的优势资源价值。济源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的融合可使其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品牌,同时促使济源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挑起济源的文化旗帜。一、“一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1-04

  • 济水文化探源与济读庙的形成(一)
    河、长江、准河和济水流域,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但由于历史上济水到后来逐渐枯竭,其下游河道被黄河侵夺等原因,致使到了今天,济水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格化精神却一直被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崇赏,并一度形成一股奇特的“济水文化现象”。济水是我国历史上一條著名的河流,早在上古时期,它已与华夏民族的各种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治理了“九川”,济水就是其中之一,属名山大川。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

    卷宗 2018年26期2018-11-07

  • 齐长城布局和建置的考古学研究
    建筑遗迹。它西连济水,北连渤海,东跨泰沂山系以至黄海,将渤海(古称北海)、黄河(古济水)、黄海(古东海)串联到一起。齐长城始建于齐宣公15年(公元前441年)[1],其后威王、宣王、湣王时期逐渐加筑完成。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之后,齐长城被破坏和废弃,延用了二百余年的时间。到晚期尤其是清代时,齐长城的部分段落仍作为军事防御工事被加以利用。1977年,齐长城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的兴废与齐国历史及东周

    管子学刊 2018年3期2018-08-22

  • 《水经注》:寄情山水古今同,谁遣波涛入画中
    为重要的作用。《济水》节选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注:枝津:支流。

    学生天地 2018年7期2018-06-06

  • 济源逸事
    头仍在不知何年,济水成为一个传说。沿途留下的地名济源、济宁、济南……成为传说中的记忆。黄河多次改道,最终,黄河与济水复合为一条河流。济水在黄河的泥沙之下隐姓埋名。奇特的是,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古代并称四渎的河流为济、淮、江、河,济水为首。何故?清澈无双,君子之河也。济源境内的济水,曾有千仓渠的美誉。四渎均建有水神庙,济渎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济渎庙因之又名清源祠。雁过留声,河过留名。英姿已逝,精魂长存。济水至清。内心贪婪的人们来到济

    散文诗 2018年1期2018-05-28

  • 《水经注》:寄情山水古今同,谁遣波涛入画中
    为重要的作用。《济水》节选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注:枝津:支流。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3期2018-05-08

  • 天 水
    只为在东阿写下“济水”两个字。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呴相济、缓急相济、水火相济,是济水存在的理由吗?清朝大医学家陈修园就说,“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原来这水是有重量的,不是轻浮无力刁声浪气,不是飞扬跋扈放诞任气。重量让这里的水与他处的水有了差别,有了界限。还是陈修园说得好,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济水“清而重,性趋下”,正与血脉相宜。再往前追溯,沈括早就在《梦溪笔谈》中写下这“重水”煮出之阿胶的效用:“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故以

    青年文学 2018年3期2018-03-30

  • 艺术地理视角下的山水家园建构 ——读张荣东、张宜《废墟与花朵:山水艺术志》
    余九章都着力于古济水沿线文明的命名、湮废和重构,作者以此为主线对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太行、王屋二山,禅宗思想的源头嵩山达摩洞,华夏文明的母地泰山及鲁山、蒙山和道家崂山、蓬莱的文明史迹与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思考,并选取赵孟頫、荆浩、王蒙、傅抱石等画家的作品展开探讨。这在选题上做到了宏观地理视角与微观画家个案分析的结合,对古济水文明这一素材的选取也很好地把握了华夏文明的主线。毋庸置疑,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济水与王屋山道教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济水沿线是华夏文明起源

    齐鲁艺苑 2018年2期2018-01-24

  • 前行的力量
    60年前,豫光在济水大地上迈出了前行的第一步,在济水河畔留下了第一个脚印。60年来,豫光始终牢记产业报国的发展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济水大地,造福一方百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从蹒跚起步的手工作坊式小厂,到遨游国际铅锌市场的行业巨轮,豫光的法宝是什么?——豫光文化!济源因济水而得名,因愚公而闻名。坐落在济水大地上的豫光,无疑深受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响。勋掌矿洞里匍匐前进的油灯,照亮着豫光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无论多么艰辛,多么艰难,

    中国有色金属 2017年12期2017-12-22

  • 六世纪以前“黄泉”概念的扩大化与地域化研究 ——以泰山、东海等为中心
    映。黄泉 泰山 济水 东海 信仰地域化在《“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一文的结尾,余英时先生曾有过如下深刻的揭示:总之,将阴间和泰山联系起来的汉代大众信仰,为中国人适应更有影响力的佛教“地狱”观念完全改变了。结果,阴间二元论最终由阎王掌管的“十地狱”的信仰取代。但是,由于泰山府君没被彻底忘记,他成为佛教阴间的十王之一,得到了一个永久的位置—泰山阎王。[1]中国古代民众的死后世界观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泰山、渿河、蒿里等地成为死神出

    长江丛刊 2017年3期2017-11-25

  • 淄博高青“扳倒井”传说再研究 ——以济水为中心的史实依托探析
    说再研究 ——以济水为中心的史实依托探析吴 庆(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传说的形成自有其基本的史实依托作为背景。就“扳倒井”传说而言,只能以传说发生地高苑县与北宋王朝及其创建者暨传说主人公赵匡胤的历史客观联系为线索展开讨论,即以济水为中心进行分析。在北宋一代总体的经济、政治、交通格局下,由于济水的存在,高苑县处于一个交通地位突出、商业贸易繁盛、经济实力提升、政区级别上升的良好发展阶段。就高苑县本身的历史而言,这是一个全面

    淄博师专论丛 2017年3期2017-10-11

  • 宋太祖“扳倒井”传说史实依托考
    线索展开讨论,以济水为中心进行分析。在北宋时期,由于济水的存在,高苑县处于一个交通地位突出、商业贸易繁盛、经济实力提升、政区级别上升的发展阶段,就高苑县本身历史而言,这是一个全面辉煌的时期,是一个京东小县与国家整体及统治中心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是当地人民值得怀念和回味的时期。由于济水长期流经高苑县城北侧且迤为麻大湖,在当地平原地貌基础上具备了开凿扳倒井这种浅水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这样的史实依托下,经过联想、虚构、组合,并未身临高苑县的宋太祖赵匡胤于县城以北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3

  • 济水词[组章]
    ,在淤泥里存活。济水悠悠,玉苻简长了翅膀,从线装书里飞临,汉书里,大大的甲字从门口的水田里流出祝愿。长寿亭屹立,鸟声是我草书里的笔画,红漆斑驳,皱纹里的岁月让飞檐成为莲花的禅心。辕门依然,将军柏历经风雨,长成斜插在词典里的老墨,一句诗经里的标注,用仰视的目光割断了天空,成了红丝巾飘浮的祥云。传说中,王母娘娘遗落的桃哪去了?御道通达,是我前世打马走过的地方,大臣们还在御书苑看书,一盏茶,烛光隔夜的纸一闪,丢下的是一个朝代的社稷。我给落尘的书案铺上草宣,风的那

    诗潮 2017年1期2017-03-24

  • 聆听济水潺潺汨汨的歌吟— 记济源市实验幼儿园的“济之源”教育
    栋军 李丽红聆听济水潺潺汨汨的歌吟— 记济源市实验幼儿园的“济之源”教育文 | 刘栋军 李丽红“给孩子创造一个童真、童心、童乐、童梦的童话世界,是幼儿园奠定孩子人生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孩子幸福成长的肥沃土壤。”关于幸福,河南省济源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卢军玲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位于济水河畔的河南省济源市实验幼儿园,从济水文化的源头汲取发展的动力和能量,37年如一日,7任园长接力打造“济之源”幼教品牌,用清澈的济水润泽孩子们成长的童话世界,使幼儿园成为奠基孩子人生发

    教育家 2017年35期2017-03-23

  • 愿随夫子天坛上 闲与仙人扫落花
    河到济源访道,游济水源,登王屋山,醉心于这里的壮美山水,挥毫写下“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的佳句,并在寄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诗句中抒发出“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超凡脱俗的心境,千载之下依然令人神往,也使王屋山久负盛名,沉醉了无数游客。诗由心生,景因诗传。诗人以景寓情、以景明志,景则因诗闻名、以诗传世。豫西北济源市山河之秀、风景之美亦是如此。济源地处华夏文明的腹地,因济水发源地得名,是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的发祥地,中国九大名

    河南电力 2017年3期2017-03-01

  • 大卫诗稿
    此夜色中的济渎庙济水不容易,在这儿发源之后直至在山东入海都不掉链子,他是水中的君子他是一种精神,皇帝朝拜他的时候估计得把圣旨写在白云上我怀疑刚才看到的几个飞鸟是从圣旨里飞出来的文字济水是河南口音,如此说来济水就是一位河南汉子,他到山东比如济南、济宁就是一次出省旅行他喜欢说的字,一定是中!站在济水的源头天已经慢慢变黑了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叫着树干在风中,挑着各自的天空在一条河流的上游我不敢大声说话,怕那些鸟的叫声会顺流而下在遥远的下游变成一朵又一朵浪花请把夜晚让

    诗选刊 2016年6期2016-11-16

  •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所见郑国初年史事研究
    以西,郑国以东的济水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郑桓公;平王东迁;郑庄公;齐酄之戎《郑文公问太伯》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的一篇,有甲、乙两个写本,其所记述的是“太伯临终前告诫郑文公的言辞。”[1]其中最具史料意义的是当属太伯追述郑桓、武、庄之事迹。整理报告由马楠先生执笔,此后李学勤先生《有关春秋史事的清华简五种综述》[2]一文对该篇作了介绍,马楠先生也作《清华简与郑国早期史事》[3],对其中涉及历史问题进行了研究。简文公布后,学者们在简帛论坛上发表了许多真知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2016-11-08

  • 济源水文化概览
    重要因素。这里是济水的发源地,境内有济水、湨河,蟒河、沁河诸多河流,很早时候,我们的先民依托这些水源,兴水利,除水害,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治山治水的斗争,可以说,济源的发展历史也伴随着一部治水的历史。一、历史上的济水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历史上的济水,作为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古时曾与江、河、淮并称“四渎”而闻名天下,而今,长江、黄河、淮河依旧奔腾,唯有浩淼的济水,却因河道被黄河侵吞而成涓涓细流。济水在中国最早的地理志、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说大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7期2016-09-12

  • 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原因探析
    □丁宏伟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原因探析□丁宏伟济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将济水说成是一条跨越黄河独流入海的水道。就是这样一条巨流,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古人及今天的许多学者也曾经对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前人的研究,复原济水的历史原貌,揭示济水水道变迁及湮塞的原因,探究其内在隐含的规律性,无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7期2016-08-22

  • 老子悟道王屋山
    渎”,或许老子对济水更感兴趣。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按照《禹贡》的说法,古代济水是条源于河东,流经河内、河南,跨河入海的泱泱大河。相传老子在洛阳辞官后,先回故乡在老君台小住,又至梁(今河南开封)、沛(今江苏沛县),然而他丝毫没有淡忘对济水的研究,便又到济水与黄河交汇的温县详细考校。当老子目睹济水穿越黄河在对岸复出时,他顿时感悟到济水的神奇与伟大:济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3期2016-08-22

  • 有春
    浮生不相思济水干涸后,庆曜差点旱死,是夫诸路过带来了水流,救了他一命。他于昏迷中醒来,恰好万千星子横空,映得水面波光粼粼。夫诸的白衣裙荡开在水面上,推开波光。她本来仰头喝着玉兰的露水,歪头看见他,便笑了。千百年的苦修让庆曜几乎忘了喜怒哀乐,此时却奇迹般跳跃在他的胸膛。他走到夫诸身边,尽力想要回她一个微笑,嘴角却是怪异地扭曲着:“多谢。”这晚的星光格外明亮,庆曜盘在离夫诸不远的水底,透过河水静静地看着酣睡的姑娘。只是夫诸并不知道,她没有把这场邂逅放在心上,她

    飞魔幻B 2016年5期2016-05-25

  • 济源市水情教育走基层活动全面展开
    文化。结合济源是济水发源地的优势,充分利用“济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挖掘“济水”新时代下的积极意义,以“弘扬济水精神,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为宗旨,着力打造以人为本、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济水教育品牌。协调有关学校专门开发了水育文化校本系列教材,让师生认同水育文化,学习水育文化,推广水育文化,以水育文化引领学校和师生发展,达到“水解历史、水悟中华、水品人生”的境界。通过诸如“海纳百川”“砥柱中流”“滴水之恩报以涌泉”“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积小流无以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10期2016-03-11

  • 济水湮灭考证
    455000)济水自古源远流长,经山东直入渤海,故称其北渎,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华夏“四渎”。四渎之称最早见于商汤时代,《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说:“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汤诰》是商代早期之王商汤发布的文告,出自《史记》,具有相当的可靠性。现四渎中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尚在,唯独不见济水水系的存在,据考证,济水的湮灭与多种因素有关。1 济水之源头据考证,济水发源于河南省的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12-18

  • 水 瀑(外一章)
    。地图上,已没有济水的标志。一条清澈的河流被黄河淹没。曾经以济水取名的济南、济宁、济阳,依然使用着。地图上,已没有济渎庙的踪迹。九十七名泉被蒸发消失。龙潭夜月,已被污染,没人问津。济水消失了,已被黄河吞没了河道。涌着泪珠的济水之源,还会消失吗?景色如画的源头风光,还会保留吗?

    散文诗世界 2015年3期2015-11-22

  •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年终考核由家长当“裁判”
    日,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述职报告会,校长向家长理事会述职述廉,邀请家长当裁判,对学校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对此,家长们纷纷点赞。济源市济水一中创新思路,召开了有近200名家长理事参与的评议座谈会。校长主动开门纳谏,向家长们述职述廉,通过一组数字背后的变化,讲述了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社团特色活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重点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学校目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短板、问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2015-10-15

  •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建立作业公示制度
    前,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创新作业模式,探索建立班级作业公示制度,实行作业公示管理+教学组捆绑评价,天天公示、周周考核,让减负提质有了新的保障,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广泛欢迎。一是从硬件人手,全校48个班级后墙统一制作了作业公示栏,对作业科目、完成时间、内容等指标做合理规划设计,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二是从制度人手,建立了班级作业公示制度;三是落实好每日一次的全校作业公示检查制度,48个班级作业公示栏的填写、检查、评比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四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建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2期2015-01-30

  • 河南济源市济水一中向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
    前,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举行了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向61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12300元。爱心助学是济水一中传承了20多年的优良传统。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中,学校采取学生自主申报、班主任推荐和政教处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贫困情况分类登记,在此基础上,分班级建立了贫困学生助学档案。学校每年春天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建立学校爱心基金,保证了爱心助学的经费来源。爱心基金所得款项由专人管理,校委会严格监督执行,坚持“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0期2014-12-08

  • 一些念想,关于河流
    了。河的名字,叫济水。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642页关于“济”的第一个词条就是济水,如此解释:“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现在,此刻,我就在济源。在济渎庙里。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336页如此解释:沟渠,水道。网上又搜索了一下,说是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

    清明 2014年2期2014-11-17

  • 中国古代北水南调工程:大禹治水首开汴渠
    ,向东分为南、北济水及蒗荡渠,汴渠是唯一一条向东分流黄河水的水道。但史念海先生在所著文中却说:“汴渠位置在广武山北,从黄河分流后绕广武山北麓东流,而济水又在汴渠以北绕流。”[1]这是与图集所绘不相同。那么汴渠进口位置究竟该在何处?这个进口位置从大禹以来有没有变化呢?荥阳县大禹研究会会长禹子龙先生曾任广武区区长多年,他向我较详细地介绍了古汴渠情况:“汴渠在广武山南麓,从黄河分水的进口位置在牛口峪,这里是个山口,古敖仓就在此山口北侧。广武山在这里与南面的山断开

    文史杂志 2014年6期2014-11-06

  •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水中心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我们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按照中心校系列规划从学前班做起,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同时,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熏陶的目的。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提升学生素养结合古人实施教育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它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8期2014-10-10

  • 济水:洗尽铅华韵犹长
    es_张璟璟图.济水之源北海池济水开源、源远流长,古韵悠悠、绵延万年。位于豫西北的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得名,既是旖旎的山水画,也是厚重的文化史。走进济源,沉醉壮美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同时,游济水源,观济渎庙,亦是绝佳的选择。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无可考证,最早见于记载大禹治水功绩的《尚书·禹贡》: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渎”,中国古语意为独流入海、绵延不绝。《尔雅·释水》有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

    河南电力 2014年5期2014-05-17

  • 永不消失的河流
    了。河的名字,叫济水。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642页关于“济”的第一个词条就是济水,如此解释:“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现在,此刻,我就在济源。在济渎庙里。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336页如此解释:沟渠,水道。网上又搜索了一下,说是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 《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

    伊犁河 2013年1期2013-03-07

  • 论郑韩故城周邻河泽的自然防御功能
    伊水、洛水,东有济水,东北有圃田泽、荥泽等。这些河流、沼泽构成了郑韩故城的自然屏障,加强了都城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郑韩故城;河流;沼泽;自然防御所谓自然防御,是指利用自然形成的高山、河流、沼泽等进行军事防御。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刻离不开水,河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史记·殷本纪》载“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说明河流与先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表明河流水系与国家(都市)的政治经济生命休戚相关[1]。春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千年风雨济渎庙
    “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庙宇坐北朝南,呈“甲”字形,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是古“四渎”中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2座,历代碑刻40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从当年毛泽东“双圈”圈阅保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走进庙内,松柏参天,青砖铺路,雕梁画栋,静幽肃穆,碑碣林立,绿水环绕,曲径通幽,亭台楼榭,交相生辉,让人感觉它不仅是古代祭祀胜地,更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尤其是道路两旁的锦黄旗帜和大红灯笼,不经意间就带你走过了1

    河南电力 2012年4期2012-05-22

  • “河北之济”的变迁
    2)我国古人认为济水是跨越黄河独流入海的河道,因此有“河北之济”和“河南之济”的称谓,而且赋予了其“三伏三起”的神话,是与江、淮、河并称为“四渎”的一条大河。济水在北魏以后逐渐湮灭,现在已经没有称为济水的河流。济水是如何消失的,济水的遗迹又在哪里,济水消失的原因和影响又是怎样的。通过对有关济水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河北之济”的变迁过程和原因及其相关影响。济水;《水经注》;变迁;原因济水又称泲水,曾经是我国古代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但在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11-16

  • 有虞氏的龙兴之地
    题——济南所在的济水中下游流域是有虞氏王朝的“龙兴”之地。上古时代,济水同河水(黄河)、淮水(淮河)、江水(长江)齐名,并称为“四渎”,可是追本溯源,济水不过是黄河的一条支津,它在河南荥阳一带从黄河分流出来之后,向东经今河南原武、封丘、兰考、定陶而进入山东境内,然后东北穿过巨野泽,至东平,接纳东来的汶水,继续向东北流去,过东阿以及济南市属的平阴、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经邹平、高青、博兴诸县市注入渤海。今天山东境内的济水大致可以历城为界,历城以西的黄

    走向世界 2008年28期2008-02-05

  • 济南地名小考
    “泉城”。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为古水名,又称大清河,1855年被黄河改道夺据,成为黄河下游河道,如今故鲜为人知。在遥远的古代,济南地方众泉竞涌,湖泊密布,南依群山,北临济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出土文物表明:至迟在六千五百多年前,即有人类在这里居住。约四千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泺”指古泺水的发源地——今济南市内的趵突泉。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1期198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