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

  • 弱者道之用:自然文学之东方学
    弱我 主体 东方学 写作范式在互文性理论中,“文本”是一个能量的场域,融汇了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共同作用,是一个多向度的空间。据此,“互文本”教学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一是阅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二是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话场域,以文本为介质所产生的对话关系,也是群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对话关系。进入21世纪,歐美的自然文学研究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热点,以自然作为结构要素的东方散文也由此进入研究者的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2期2023-06-11

  • 东方学看中国“韩国学”的属性与特色
    化,形成了作为东方学的中国“韩国学”的学术特色。[关键词] 东方学;韩国学;韩国诗学;韩国实学[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22)01-001-08[收稿日期] 2021-07-05[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项目编号:14ZDB08。[作者简介] 王向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方学、比较文学、翻译学。(广州 510420)

    东疆学刊 2022年1期2022-04-05

  • “东方情调”、东方学与世界文学
    “东方情调”、东方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借以反思当下中国文学、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微妙关系。关键词:东方情调;东方学;世界文学;文化传播;东方作为相对于西方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具有地理位置、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上的多重意义和形象。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人以追求东方异国情调为时髦,纷纷在作品中加入东方元素,构建出一个具有文明异质性的“东方”形象。这一形象构建的意义与后来以萨伊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学者所批判的西方霸权主义语境下的“东方”具有一定区别和内在联系。本文试从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2022-03-03

  • 高等教育与文化殖民
    也是一所以发展东方学与以本地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其建立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波折。但旁遮普大学的建立实际上与英国在印度殖民模式的转型密切相关,可以说旁遮普大学符合这种转型的趋势,因此它的缘起、动因与最终建成,都是在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通过研究旁遮普大学的建立,能了解英殖民者是如何利用高等教育进行殖民地治理,或者说进行文化上的殖民,以及印度本地人对此的反应。而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全球化而言,依然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旁遮普大学;东方学;殖民;高等教育

    高教探索 2021年10期2021-12-22

  • 东方学》:后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被建构
    则。萨义德的《东方学》系统地批判了西方学术界对东方历史的理解以及西方对东方的理解。东方主义系统地介绍了自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历史和政治文献,描述了东方的话语模式。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渊源、东方主义与葛兰西、马克思主义与福柯的话语理论等方面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回答什么是后殖民主义、萨义德的后殖民特征和重要思想,以及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解释。本文通过对《东方学》中东方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西方文化威权背景如何逐渐控制东方的全球概念,东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2021-12-20

  • 中国“东方学”的起源、嬗变、形态与功能
    起源讨论中国的东方学,就要追溯中国“东方”意识的起源。“东方”本来是一个空间方位概念,世界上的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空间方位感,以便将自己与他者加以定位,但感知的方式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印度人的空间感觉是天地上下的结构,以天上的神为中心,神笼罩着地上人间,天界与人间、神与人是随时来往互通的;古希腊人的上下空间感不像印度人那样分明,他们的神至多是居住在山上,与人间相距不远,但平面方位感知却很强,以太阳的升起、降落为起点和终点,有着明确的东与西、欧罗巴

    人文杂志 2021年6期2021-07-06

  • 东方学视域下的《蝴蝶君》
    文借助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对该作品做出分析,探讨文本之下的权力关系书写及其愿景。关键词:蝴蝶君;蝴蝶夫人;东方学作为美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品,《蝴蝶君》借助对意大利经典歌剧《蝴蝶夫人》的颠覆与重构,打造了一个与传统东方观念相对的异质声音,从而解构了东方主义者的美好幻梦。诚然,所谓的“东方主义”完全是由西方杜撰出来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将其含义归为三种:知识性的研究、权力话语和思维方式。后二者较前者更为广义,也更为核心。现而今对东方的阐释,系统的知识性研

    剧作家 2021年4期2021-05-23

  • 接受理论视角下萨义德东方学批判的合理性
    03)的论著《东方学》(Orientalism)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东、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由此开辟了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先河。由于所讨论对象关涉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自问世以来,这部论著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与激烈的讨论。萨义德曾在这部论著的后记中谈及世人对此书的曲解和误读,有学者认为他的观点表现出一种反西方论的倾向而他本人表示在此书写作时并未有过这样的意识;另一些人认为萨义德是在通过此书宣扬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一些东方国家则埋怨此书没能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2021-01-28

  • 浅谈萨义德《东方学
    1978年的《东方学》(Orientalism,亦翻译成东方主义),是萨义德(Edward W.Said)对于西方学界中东方学研究的系统批判,同时也标志着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和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在学界出现。这本不大的书在出版之后,屡次再版,对于之后的殖民主义批判和文化互动、冲突的研究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在所谓后现代主义各种流派中影响至今。作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本身并非人

    大众文艺 2020年13期2021-01-28

  • 从“理论东方学”看中村元《东方人的思维方法》
    向远[关键词]东方学;理论东方学;东方思想;中村元;《东方人的思维方法》[中图分类号]1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1)01-0001-08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亚洲的东方学研究中,从思想史、思维方法的层面上展开的系统、整体的研究一直较为欠缺。这方面的名著,在中国有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在美国有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1976年),在日本有著名东方学家中村元(1912-

    东疆学刊 2021年1期2021-01-24

  • 文明的反思:西方内省基础上的东方学
    摘要:《东方学》是爱德华·W.萨义德在解构西方视角下的“东方”而形成的社会学著作,目的是冲破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消解西方眼中“东方”的失语状态,从文明而非政治角度重新认识“东方”。立足于对西方视角下地理、语言和心理优势上对“东方”的阐释,《东方学》使用了文艺化的行文语言,有着极力避免政治的人文取向,受到了三种类型的接受批判。萨义德“东方学”最根本的批判之处在于杜绝了西方与东方的融合。东西方文明需具有均在场的双向性特点,需要打破西方与东方的心理上的隔阂,实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2021-01-10

  • 近30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东方学是关于东方研究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与知识体系。东方学的学术理论、学科理论或曰“理论东方学”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东方学”所关心的是东方西方之间的认同与辨异、共通性与差异性、东方区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近百年来,针对这些基本问题,我国学术理论界展开过东西方文化优劣消长的四次论争,进行过“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定性定位问题的讨论,还围绕当代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形成了关于“东方主义”以及“汉学主义”的争论。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

    社会观察 2020年7期2020-11-17

  • 从话语角度解读《东方学》的文化抵抗思想
    义德的代表作《东方学》研究为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索它的思想特色、话语特征等,最终将其精神实质归结为文化抵抗思想。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话语角度解读东方学,通过东方主义话语的想象本质考察了东方学形成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方式;第二部分通过对东方主义话语的他者化的言说特征及其体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考察了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第三部分主要以东方主义话语的精神实质为主,探讨萨义德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抵抗思想。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文化抵抗;话语;身份建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2020-08-14

  • “味”论与东方共同诗学
    〕 “味论”,东方学,东方诗学,东方共同诗学〔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2-0016-11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东方诗歌”是否存在?进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东方诗学”是否存在?它与“西方诗歌”或“西方诗学”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论证。而要研究作为区域诗学的“东方诗学”,就需要突破国别研究的界限,从东亚、南亚、西亚这三个区域的角度,探寻三個区域诗歌系统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各自的诗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4-10

  • 从东亚学视域看日本的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
    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关键词〕 东方学,东亚学,中日比较文学,倭寇史,倭寇文学〔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2-0027-07在各国学者建构东方学的过程中,不仅注意东方各国精神文化之间的联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4-10

  • 美国东方学与唐纳德·金日本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文学研究是美国东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场方法上取决于美国东方学的总体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唐纳德·金的日本研究是当代美国东方学的产物,有着美国人的“外位”的立场,但由于他长期在日本生活并且大量翻译日本文化典籍與文学作品,得以走进日本文化内部并对日本人的生活特别是审美生活进行切身体验,形成了一种“参与者”的姿态与立场,也没有一般美国学者对东方国家所持有的那种“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是一种“非东方主义”的东方学,并以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关键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4-10

  • 东方学研究
    〔主持人语〕“东方学”是一门综合性区域研究的国际性学科,在英法德俄等西方各国、日本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学术历史。东方学具有“东方-西方”文化认同与文化辨异的功能,形成了区域研究的一系列观念与方法。中国的东方学作为国学的自然延伸,是站在中国立场上对周边亚洲各国的认同与辨异的研究。本专栏三篇文章从东方学的学科立场出发,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新的课题。《“味”论与东方共同诗学》从东方学所特有的“东方认同”的功能出发,以“味”这个诗学范畴为纽带,指出在南亚、东亚、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4-10

  • 英国东方学的学院化历程考论 ——从皇家亚洲学会到亚非学院
    李伟华英国东方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学科门类,它与古典学、人类学并驾齐驱,共同充实英国的学术体系。英国东方学是欧洲乃至西方东方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学会到学院,或者从学院到学会,学会和学院共同促进学术发展的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学术进步的客观现实和普遍逻辑。皇家亚洲学会对英国东方学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它聚集众多的东方学者,出版了众多东方研究成果,推动了英国东方研究走向本土化和学院化。它是英国东方学从业余走向专业的必然阶段,更是学院化之后东方学学术

    社会科学研究 2020年6期2020-02-21

  • 雾霭中的东方与《东方学》 ——论萨义德发现暨引发的误读
    [1]。他在《东方学》(Orientalism)中将西方自18世纪兴盛起来的东方学内容解读为西方(原宗主国)殖民体系话语的历史材料,关注东方学在历史、社会、文学、宗教等领域建构的知识系统与英、法等殖民扩张之间的密切关系。萨义德将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词与物》(The Order of Things,1966)中有关“权力与话语”[2]的分析引入到殖民问题的研究中并具体化为东方学的话语表述与殖民霸权机制的共谋。在阐释这一核心观点时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8-23

  • 马可·波罗研究在欧洲
    可·波罗研究,东方学,欧洲文献学,百衲本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67-04《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至今欧洲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书籍之一。《马可·波罗行纪》的书写者是西方人,内容主要描述东方世界,因此在研究中出现了东西方两种视角。在马可·波罗研究史上,出现了两种治学路径。一种是以英、法学者为代表的东方学,另一种是以意大利学者为代表的欧洲文献学。马可·波罗研究史,是观察19—20世纪西方学术发展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9年6期2019-06-26

  • 后殖民时代的东方物语
    ;后殖民主义;东方学作者简介:敬姣姣(1992-),女,河南许昌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东方是西方最富裕的、最古老的殖民地,是欧洲的文明与语言之源,是欧洲文化的竞争者,是欧洲最深奥的、最常出现的他者。[1]《青木瓜之味》是导演陈英雄执导的首部长故事片, 这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影片自1993年在法国戛纳电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叶瑞瑞摘要:《东方学》自出版至今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读。本文意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说、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萨义德对“东方学”的理解及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东方学》做更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关键词:萨义德 后殖民主义 《东方学》 东方主义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世纪。特点各异的理论大潮,带着不同的声音奔涌而至,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气势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
    究竟应该译为《东方学》《东方主义》还是《东方观》做过探讨与论争,译名之争集中反映了对这部书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触及了“理论东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中国学者指出萨义德以中东代“东方”,论题与中国颇有违和,由此涉及到“东方”的范围、东西方文化身份与两种“东方主义”的问题;另有学者受其学术方法的启发,认为西方汉学作为“东方学”之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汉学主义”概念来评价西方汉学,又引发一些学者从“国外汉学”学科价值论的角度提出反驳。

    江汉论坛 2019年1期2019-03-16

  • 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由于敦煌学是在东方学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也具有东方学的一些特质,即学科的体系和理论还不够完善,研究的对象也比较分散,并不断在转换研究重点。作为以地名学的敦煌学,它的一切是围绕着“敦煌”展开的,它离不开“敦煌”,或者说它就姓“敦”,不能离开“敦煌”而谈敦煌学。它与吐鲁番学、简牍学、西夏学、丝绸之路学、西北史地学等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从属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从学科的属性考虑的。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不能局限在“敦煌”,要走出“敦煌”,对中国古代的文史典籍,尤其是与

    敦煌研究 2019年5期2019-02-04

  • 想象与建构的“东方学”研究 ——论萨义德的《东方学
    3)萨义德的《东方学》与其说是一部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史考察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带有强烈文学研究性质的对于东方学著作的分析论著。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与文学文本具有一致性特征,即主观想象与有意建构。并且他在解读东方学著作时也普遍地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东方学》是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非文学的著作。与此同时,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使用的文学性研究手段与结论又具有后现代主义性质。也就是说,这种“文学性”的边界是模糊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历史观念、艺术形式,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1-15

  • 一个有关“东方”的误区
    ,他的代表作《东方学》影响颇大。他的理论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现实的思考和理论的启发。在盛行的全球化语境之下,想要建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就势必消除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关键词:赛义德;东方学;他者;话语一、新时期下的文化理论批评新时期以来,理论批评的话语主要是靠引进,算得上是自产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进口的,尼采、弗洛伊德、福柯、海德格尔、德里达……这一连串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交相辉映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相互交融、吸收、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2018-09-04

  • 19世纪初俄国对新疆和中亚汗国的探索及其影响
    9世纪初,欧洲东方学的亚洲内陆研究正处于学术转型时期。为了搜集中国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和中亞汗国的自然、人文信息并促进通商,俄国政府于1811、1813、1819和1820年分别向中国新疆伊塔地区、浩罕汗国、土库曼部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派遣了间谍、特使或使团。他们的考察报告为俄国的中亚扩张奠定知识基础,并使欧洲学界认识到:中亚和新疆贸易路线的开辟和发展可促使下诺夫哥罗德和阿斯特拉罕成为亚欧大陆桥的贸易枢纽,以联通里海、黑海和波罗的海贸易网,加强欧亚与黎

    社会科学 2018年5期2018-06-22

  • 东方学研究
    〔主持人语〕“东方学”或曰亚洲研究是起源于欧洲的一门国际性学科,是研究东方(亚洲)各国历史文化及现实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欧美各国及东方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有东方学的学科建制、学术组织。中国的东方学虽然至今没有相关的学科建制,也没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但是作为国学的自然延伸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自20世纪初以后已经有了四代学者,形成了丰厚的学术传统。如今提倡东方学不仅可以为国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突破东方国别研究的局限,有助于打破学科藩篱、推动跨学

    社会科学研究 2018年1期2018-01-27

  • 中国“东方学”的古代资源
    书。20世纪的东方学学者从校释整理古代丰富的东方文献而开始“东方学”研究,张星烺的《中西交通资料汇编》和向达发起整理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依托于这些古代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学研究领域:中西交通史、宗教传播学、西域学、敦煌学、西夏学、南洋研究、西域南海史地学和丝路学等。〔关键词〕 中国东方学;古代文献;中西交通史;西域学;敦煌学;丝路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1-

    社会科学研究 2018年1期2018-01-27

  • 泰戈尔“东方西方”观及“东方文化”论
    意识。关键词:东方学;泰戈尔;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I35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7)05-0090-08“东方学”既是一门研究亚洲的学问,也是一种关于“东方”及“东方西方”问题的思想形态。从东方学东方学思想史的角度看,印度现代诗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东方西方”观及对“东方文化”的思考很有个性和代表性,也较为复杂,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说透。泰戈尔的“东方文化”究竟何所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5期2017-11-21

  • 萨义德的东方学变动释义
    摘要:萨义德的东方学历来有三种含义,即学科含义、思维方式含义、话语含义。这样的含义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同时他也是有阶段性的一个变化过程。西方对东方的幻想造就了很多的想象的思维方式,在发现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不断地改变:想象视野的出现、对东方的图式化解读以及最终造成的文本性态度。前两种含义的相互交织,成就了东方学的话语体系。本论文的内容在于举例说明这三种含义复杂的变动过程,这也是《东方学》的核心。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变动过程从古希腊时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2017-11-10

  • 东方学背景下的敦煌学
    际学术的潮流是东方学,而东方学又是在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或占领下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具有殖民主义的成分。虽然东方学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敦煌学也是在西方殖民背景下提出的,但不能因为提出的背景而否认其科学价值。关键词:敦煌学;陈寅恪;石濱纯太郎;东方学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3-0008-08Abstract: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the term“Dunhuang Studie

    敦煌研究 2017年3期2017-07-05

  • 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再探讨
    10028)“东方学”的涵义解构为三个要素,即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若从正常的学术理路出发,“东方学”应当是价值无涉的学科,可萨义德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后两个要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将东方与西方置于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上,以此判断,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如何使用这种知识话语权力,并由此建构起“东方学”这套系统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本文一方面简要分析了萨义德的“东方学”,另一方面对其不合理的成分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最后,就如何看待“东方学”的问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10

  •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东、西方关系的理论范式再检视 ——释论萨义德的《东方学
    释论萨义德的《东方学》⊙吴清亮[海南大学, 海口 570228]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萨义德与霍米巴巴、斯皮瓦克三人的理论构成后殖民主义理论整体框架,《东方学》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典范之作。纵观全书,萨义德运用福柯“话语与权力”、黑格尔“自我与他者”理论,同时结合了法农民族歧视和文化殖民、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将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话语进行研究,揭示了东方主义的殖民主义本质。《东方学》的历史地位,并不在于其得出了确切的可行的结论,而是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2017-01-28

  • 如何理解作为西方东方学一部分的汉学—评萨义德《东方学
    一、萨义德的《东方学》萨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后到美国求学,1963年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的《东方学》(Orientalism)一书使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东方学》这本书运用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话语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西方的东方学的产生以及伴随着的对东方的想象,用萨义德的话来说就是:“东方主义……指几个相互重叠的领域:首先,欧洲与亚

    国际汉学 2017年4期2017-01-28

  • 试论东方学理论视野中的“夷学”构建
    在西方,萨义德东方学理论的提出,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反思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用以分析和反思以夏文化为主流的中原文化跟周边偏远地区的文化关系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学理论限于对抗性、批判性的局限,向中国的文化现实提出了创造性地创建新型文化关系理论的要求。本文从东方学理论入手,论证了“夷学”提出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且论述了“夷学”与文化创造的思维模式与内在联系。关键词:东方学 夷学 文化关系 范型 二元对等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4期2016-12-13

  • 东方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史”构想*
    00387)“东方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史”构想*黎跃进(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由于东方学家不同的研究目的,东方学内部具有不同倾向,有“意识形态的东方学”和“科学的东方学”两种形态。我们应该着手整理中国20世纪以来的东方学研究成果,

    江淮论坛 2016年2期2016-12-08

  • 从人名英译看译者如何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词:人名翻译;东方学;文化想象引言在翻译行为中,文本通过译者,方可到达迥异的另一种文化中。译者,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的迥异,世界观,道德观,意识形态等等的迥异,带着自己文化烙印的译者,在选择或者处理一些译文时,会不同程度地带着自己对源语文化的想象,同时,为了迎合目标语读者,也会使译文满足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想象。文章借助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及美国译者Evan King的英译本 Rickshaw Boy,通过仔细深入地研究译者对原文中人物名字的翻译

    大观 2016年6期2016-07-05

  • 东方学影像再反思 ——以约翰·汤姆森的中国照片为例
    南无哀东方学影像再反思 ——以约翰·汤姆森的中国照片为例南无哀【内容提要】1844年法国摄影师于勒·伊蒂埃在广州拍下第一批中国照片,此后170余年西方摄影师和各色人等拍摄了海量中国影像,构成了与文字相呼应、有浓厚东方主义趣味的视觉文献,成为西方描述中国、判断中国、君临中国的视觉依据。本文综合运用东方学、历史学等工具,对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中国照片做了批判性解读,首次提出其中潜藏着一个“东方学影像链条”,并通过案例研究对这一链条从东方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演变做了深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3期2016-06-04

  • 虹影《英国情人》中两性关系吊诡之处初探
    文从女性主义与东方学的角度入手,解读裘里安?贝尔与闵之间的两性关系和通奸故事背后所潜藏的东西方权力关系的角逐,并通过文本自身的悖谬之处来揭示作者书写态度的前后吊诡之处。关键词:虹影;《英国情人》;女性主义;东方学;吊诡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72-03“火狐”虹影无疑是当今海外华人女作家中一颗亮眼的奇葩,她的创作时常以其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新奇先锋的故事选材来引起诸多评论家与读者的关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5-30

  • 以东方主义视角看《边城》
    城;东方主义;东方学;西方;异国情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各类著作颇丰,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边城》、《萧萧》、《柏子》等以湘西为题材的名篇,尤为读者熟知和喜爱,中外研究者更是对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津津乐道。翻阅哈佛大学197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目录”(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a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2016-04-27

  • 季羡林先生与法系东方学
    羡林先生与法系东方学孙凯【摘要】季羡林先生师承德国,却在学术滥觞上与法系东方学渊源甚深。主要原因是,在季羡林的留学时代,哥廷根大学乃至大半个德国东方学界,都在向“法比学派”靠拢。季羡林在印度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与法文文献的无碍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以学术取径而论,德系东方学擅长的“历史比较语文学”是季羡林最为强调的研究方法,而他在法系东方学擅长的“实证史学”方面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关键词】季羡林 东方学 法系 德系[Résumé]Malgré ses ét

    法国研究 2016年1期2016-04-17

  •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地图与中国国际传播规划的转向
    国际传播能力;东方学;国际传播规划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穿越历史,又到了一个学术发展和实践导向的重要节点。近一年来,国际传播空间的博弈出现新特点,围绕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2014年底瑞典宣布关闭中国孔子学院①陈雪菲、曲翔宇:《瑞典宣布关闭孔子学院:中国政府分支有违学术自由》,载http:/ / culture. ifeng. com/ a/20150112/42912210_0. shtml,来源:环球时报,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1月1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6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老舍的东方主义批判 ——以长篇小说《二马》为例
    ]后殖民主义;东方学;老舍;二马《二马》是老舍旅英期间的最后一部作品,较之前期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少了幽默的语言,更多的融入了有关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一方面,工业革命后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英国,对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极尽歧视抢占之能事;另一方面,中国人自身已习惯逆来顺受,心甘情愿屈居人下,尽显迂腐媚态。同时,作为满族作家的老舍,在经历国家殖民化战乱的同时,还遭受国家内部的种族非议和排挤。在此压力之下,老舍将其思想融入到作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6

  • 东方学中的萨满仪式音乐研究论文
    院 李 敏一、东方学的“人文关怀”作为学科概念的东方学,是伴随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东方”与“西方”这个并非纯粹地理观而产生的。自东方学产生以来,它便具有一个两面性的‘二元一体’概念。这个二元一体的概念的中心是一条分割世界的界线,它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西方和东方。二元一体之一元认为,西方是强大的本土,而亚洲是被打败和遥远的‘异邦’。另一元认为,亚洲代表一种潜在的危险,它的神秘文化在西方科学的体系里面无法解释和操作,而且可能在未来对西方造成挑战。所以,东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2期2016-03-13

  • 浅谈现当代东方学的发展 ——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向为例
    3)浅谈现当代东方学的发展 ——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向为例蔡承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83)东方学这一概念在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被广为人知之前,其已经是一门集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在内的复合型学科。东方学可分为古典东方学和现当代东方学,现当代东方学始于19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权威的东方学者,其著作和理论对当今西方政治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对全世界认识东方世界,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作为东方学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2016-01-31

  • 浅析赛义德《东方学》的独到与偏颇
    )浅析赛义德《东方学》的独到与偏颇白雪松(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在《东方学》一书中,赛义德阐述东方相对于西方而成立,是一种消极的概念。这本书的优势在于,赛义德打破知识和政治的边界,将二者相结合,通过旁征博引,进一步解释知识在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构建下,是怎样作用于殖民地并使其殖民合理合法化的。另外的独到之处在于,赛义德不讨论这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而是以寻根溯源的方式,探究产生的过程、途径及原因。然而,他的阐释只重视消极的一面,过于偏激,完全忽视由

    人间 2015年30期2015-12-08

  • 萨义德的“Orientalism”释义
    lism——“东方学”,做了三重释义:一门学科、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权力话语系统,对东方学权力话语做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将东方学放入空间维度对东方学文本做了细致的解读。关键词:东方学 权力话语 空间一、何为OrientalismOriental译作:东方人,东方的,东方人的;ism一般译作:主义,论,制度,学说。萨义德在其代表作《Orientalism》(譯作《东方学》)中,通过文学作品、演讲演说等文本的解读将Orientalism译作“东方学”,并且做了释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2015-06-11

  • 萨义德的“Orientalism”释义
    lism——“东方学”,做了三重释义:一门学科、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权力话语系统,对东方学权力话语做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将东方学放入空间维度对东方学文本做了细致的解读。东方学权力话语空间一、何为OrientalismOriental译作:东方人,东方的,东方人的;ism一般译作:主义,论,制度,学说。萨义德在其代表作《Orientalism》(译作《东方学》)中,通过文学作品、演讲演说等文本的解读将Orientalism译作“东方学”,并且做了释义:作为一门学

    名作欣赏 2015年24期2015-01-28

  • 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审视中国东方学的三重视野
    重视野审视中国东方学的梳理与建构问题:其一是内文化视野(Intracultural perspective),强调从东方文化内部探讨以东方理论话语研究东方文学,如日本俳句、印度文艺作品的理论与实践;其二是交叉文化视野(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重视东西方之间文艺思想互为参照的学术意识,旨在克服文化偏至的障碍,破除西方“东方学”理论概念存在的“规训”与“学科”的纠结;其三是跨文化视野(transcultural perspect

    东疆学刊 2014年4期2014-11-17

  • 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纪要
    日至15日,“东方学”视野下的东方文学研究全国研讨会暨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会议开幕式于13日晚举行,天外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张晓希主持开幕式,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从美国致电祝贺,副校长王铭玉致欢迎辞,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向远教授、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孟昭毅教授、天津市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立新教授分别讲话,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刘明清先生 、北京大学出版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年3期2014-03-29

  • 再看赛义德的《东方学
    开创性意义的《东方学》一书,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的热潮。赛义德作为一个理论开拓者,他为我们对于“东方”话语背后的权力支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我们对于“他者文化”的思考给予极大启示。东方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所反映的文化本质是什么?赛义德的这些阐释中有没有失之偏颇之处?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是东方学?什么是东方学?依据赛义德在此书中的解释,东方学是一种与西方相对而言的概念,属于一种与“西方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4-01

  •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理论明显忽略了东方学的复杂性,主题先行却很成功地挖掘了论据,以至于能区别对待不同的历史发展,一概而论地进行历史和文化比较。后来,斯皮瓦克(G. Ch. Spivak)和巴巴(H. K. Bhabha)等人的理论,试图修正为跨学科、跨国界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建构指引方向的《东方学》中的一些观点,萨义德本人的晚期著述也对自己的前说有所变通。但从萨义德“东方主义”推演而出的“汉学主义”的总体判断是,它对“汉学叙事”之意识形态本质的批判,先天带有“东方主义”在不少问题

    读书 2012年2期2012-09-22

  • 文本虚构与历史解构:东方主义系谱学分析 ——以赛义德的《东方学》为中心
    地。赛义德的《东方学》作为后殖民主义的开山奠基之作,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赛义德通过对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思想的借鉴,以东方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文本为基础,对东方学进行系谱学[*]参见王治河著《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2页。福柯对系谱学是这样定义:我(即福柯——引者*)所谓的系谱学既是那些作为事件的话语的理由也是目标,我所试图显示的是那些论述事件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规定了构成我们现在的东西,规定了构成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4-02

  • 威廉·琼斯与东方学的兴起 ——兼论其东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观念
    )威廉·琼斯与东方学的兴起 ——兼论其东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观念于俊青(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东方学之所以在18世纪晚期的欧洲兴起,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东方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东方学的组织——亚洲学会,对梵语、波斯语的研究推动了东方语言研究的发展,通过论证梵语与希腊语等东西方语言的亲缘关系拉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印度的《沙恭达罗》、波斯哈菲兹的诗歌、阿拉伯的《悬诗》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10期2011-04-12

  • 从《东方学》看“东方不是东方”
    3165)从《东方学》看“东方不是东方”孙延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爱德华·赛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西方对东方错误再现塑造出的东方学只是西方的东方学,并不代表东方。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界线划分,共同参与多元文化的共建。东方;东方学;多元文化①1978年,美籍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赛义德的《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猫城记》:噩梦与乌托邦的幻灭
    记》 乌托邦 东方学摘 要:本文认为《猫城记》不仅是一个噩梦,背后还潜藏着老舍的乌托邦思想,即以欧洲文化来改造中国。然而乌托邦作为一种虚幻的存在,与现实存在着距离,老舍在认识到这种距离后乌托邦随之破灭。《猫城记》正体现了老舍的欧洲乌托邦理想,以及这种理想幻灭后的情绪。关于《猫城记》,一般研究者多关注它的讽刺性,或者悲剧性,也有学者论述到它的反乌托邦思想。①笔者认为《猫城记》不仅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噩梦,噩梦背后还潜藏着老舍的乌托邦思想,即以欧洲文化改造和建设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6期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