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法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以点茶为主。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煮熟,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8期2023-10-03

  • 茶法:晴窗细乳戏分茶
    的饮茶方式——点茶法。唐人饮茶以煎茶为普遍,而宋人饮茶以点茶为习俗。宋朝人嗜茶,在茶上花的心思可不比唐人少。就以“如何饮茶”这方面来说,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可算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宋人制出如雪如尘的茶末,将其融入于细腻的点茶技艺中,将其带到精彩的斗茶赛上,这是独属宋朝茶文化的韵律。点茶法的出现不晚于五代,在晚唐时期也已经可以发现它的身影了。南宋时期,點茶法由杭州径山寺的日本僧人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并分别发展成抹茶道和高丽茶礼。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关

    阅读时代 2023年8期2023-08-17

  • 古人喝茶这件小事
    以下咽。唐朝的煎茶法唐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煎茶法饮茶。因为煎茶法的出现,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百姓喜爱的饮料。而茶叶命运的改变,要归功于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他提倡饮用以茶餅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茶饼冷却再研成细末。与此同时,将鲜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3年3期2023-04-07

  • 古人喝茶这件小事
    酪奴”。唐朝的煎茶法唐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煎茶法饮茶。因为煎茶法的出现,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百姓喜爱的饮料。而茶叶命运的改变,要归功于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他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将饼茶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3年3期2023-03-28

  • 物性与品格:宋代饮茶实践中的文化秩序
    名贵佳品用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是宋人主流的吃茶方法,点茶就是把茶饼磨成粉末,加水调膏后继续加水并用茶匙或者茶筅击拂打出丰富的茶沫,然后饮用。点茶之法与宋代贡茶体系(尤其是北苑贡茶)紧密相连,贡茶制度的充分发展,为点茶法的流行提供了巨大契机。宋人的另一种饮茶方式是“煎茶法”,煎茶,简言之便是将干茶茶末直接放到开水中去煮。煎茶法是唐代的主流吃茶法,但即便是在盛行点茶的两宋时期,传统的煎茶实践从不曾衰微。譬如苏轼收到黄庭坚所赠双井茶后,以诗相酬,其中写道“江夏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2022-11-01

  • 辽金墓葬壁画“镣子”研究
    )宋人饮茶流行点茶法,即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在汤瓶中煮水,再持汤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辽金时期,由于受到中原宋王朝茶文化的影响,北方牧猎民族在备茶活动中也常用点茶法。镣子作为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成为辽金少数民族备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茶具。由于关于辽金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远不及宋代丰富,对这类图像资料的考古发掘和收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但考古出土的镣子实物较少,故对辽金时期的镣子进行深度探索和综合分析,还要借助墓葬壁画中相关的图像资料。一、镣子的释名及界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2022-09-06

  • 点茶之美
    步。王安石在《议茶法》提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将茶放到与米、盐同等的地位,可见宋代饮茶文化的盛行。宋代的茶坊生意红火,城内大街小巷茶坊、酒肆随处可见。据史料记载,两宋京都汴京和临安的大街小巷,到处茶馆林立,甚至在偏僻的乡村小镇上也有茶馆,时称茶坊、茶肆、茶房、茶屋、茗坊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历史上,茶文化与茶经济相互作用,共同进步,从而开创了中国茶业活动的辽阔局面

    中国新时代 2022年8期2022-08-10

  • 煎茶与点茶背后的清俗之别
    论》,所述均为点茶法。所以您若说宋代流行点茶,那可谓千真万确。但是您如果说宋代只有点茶,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点茶与煎茶,是并存于两宋的饮茶方式。宋人眼中的点茶与煎茶,不仅有形式上的差别,更有感觉上的不同。煎茶,毕竟是唐人喜爱的饮茶方式,所以站在宋人的立场上看,煎茶自然是有古风的行为。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当时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其中一项便是改取士之法。苏轼在杭州监试,便作了《监试呈诸试官》等,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苏轼还作了《试院煎茶》一诗。

    月读 2022年6期2022-06-21

  • 煎茶与点茶背后的清俗之别
    论》,所述均为点茶法。所以您若说宋代流行点茶,那可谓千真万确。但是您如果说宋代只有点茶,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点茶与煎茶,是并存于两宋的饮茶方式。宋人眼中的点茶与煎茶,不仅有形式上的差别,更有感觉上的不同。煎茶,毕竟是唐人喜爱的饮茶方式,所以站在宋人的立场上看,煎茶自然是有古风的行为。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当时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其中一项便是改取士之法。苏轼在杭州监试,便作了《监试呈诸试官》等,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苏轼还作了《试院煎茶》一诗。

    月读 2022年6期2022-06-21

  • “体时”:中国饮茶艺术中的具身性时间*
    历代茶书所阐述的茶法以及饮茶经验都不出其框架之右,仅是随着各代茶叶制作和饮用习惯的改变,而有所质疑又有所发展。在这些茶书所记载的每个环节中,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时间”的规定。将饮茶艺术中的“时间观”专门作为议题讨论,也是对饮茶“空间观”的呼应。在笔者看来,人们对饮茶艺术“空间”的关注似乎更胜于“时间”,也许因为饮茶艺术中的一大部分属于物质文化,在这个方面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且描述起来也相对直观,比如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许多茶画,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古代饮茶的

    开放时代 2022年2期2022-03-24

  • 我国的建窑建盏与茶文化发展研究
    饮茶方式对唐代煎茶法进行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点茶法。相比于煎茶法,点茶法具有明显差别:在煎茶法中,是首先将水煮沸然后向水中投入茶;而在点茶法中,是首先将茶碾碎成粉末并进行过筛,之后会形成茶粉,将这些茶粉放入茶盏中,之后是向茶盏中注入少量的沸水,将茶粉调匀,之后从四边将沸水继续注入到茶盏中,在注水的同时还需要使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茶汤的颜色表面呈现一层白色的泡沫,最为上好的茶通常在盏边不会留下水痕。在当时唐末五代时期逐渐开始产生点茶法,而到了宋代时期,

    陶瓷 2021年5期2021-12-09

  • 《金瓶梅词话》中的饮茶习俗
    渐流行。过去的煎茶法、点茶法等都因为方法过于繁杂,而走向式微。所谓瀹饮法,与当今泡茶的方式相似,即是将茶叶放在器具中,加入沸水后泡开饮用。《金瓶梅词话》因是假托宋朝的故事,所以点茶法出现的次数也并不少,如第三回西门庆与潘金莲初会,王婆就“点”了盏茶。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点茶法,但蔡襄在《茶录》中介绍说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湯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是极其精细的饮

    书屋 2021年8期2021-08-20

  • 陆羽煎茶法茶汤的模拟及品质分析
    ,戴前颖*陆羽煎茶法茶汤的模拟及品质分析张宪林1,凌 丹1,童正祥2,戴前颖1*(1.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2. 湖北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天门 431700)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03-22

  • 从千年建盏看盛世茶饮
    宋代在继承唐代煎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点茶法。点茶法与煎茶法不同:煎茶法是先将水煮沸,再投茶入水;点茶法则是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状并过筛,然后将茶粉置于茶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匀茶粉,再从四边注入沸水,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盏边无水痕才是上好的茶。这种饮茶法始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盛极一时,甚至形成了一系列比拼茶艺的技巧手法与评判标准,谓之“斗茶”。宋代为饮茶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点茶法及盛行的斗茶风尚,把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至帝王将相、达

    陶瓷 2021年4期2021-01-05

  • 中国古代末茶法探析
    态归纳,我国的饮茶法也不外乎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等三种方法。其中粥茶法是在饮茶时以添加其它配料为主要特点,曾在唐朝及唐朝前较为盛行,现今在我国少数地区仍有留存,并又有重新流行的趋势。末茶法是指无论煎、煮、点、泡,茶底始终是以末茶或茶末形态存在的饮茶法。散茶法是以原叶散茶或原叶碎茶为原料的清饮法,茶的叶底为原叶或碎叶形态,至今仍是人们饮茶的主要方法。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间互有交集,无明确界限。曾经在我国盛极一时的末茶法自明朝中期消亡至今,已500余年。近

    茶叶 2020年3期2020-12-13

  • 宋代文人集会茶事图中“点茶法”器具研究
    观测点研究宋代点茶法器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本文主要以宋徽宗所绘的《文会图》以及刘松年的《撵茶图》为例,通过不同茶画中器物的比较,窥探宋代“点茶法”器具的组制及特征。宋徽宗曾画过一幅描绘自己和文人雅士们在一庭院中集会场面的作品——《文会图》(图1),画面中一共出现三组人物,第一组就是杨柳之间的黑漆榻旁的十三人,也就是本次文人集会的主体人物:宋徽宗与一些文士大臣共九人围坐在中间的黑漆方形食案旁,案上摆着一些插花、瓜果、盘碟,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套茶盏。食案右下角的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10期2020-12-09

  • 我的煮茶经验
    感。茶量要比小壶茶法(即一次投茶量多次冲泡法)少好几倍,比如我的一支老六堡茶,采用小壶茶法的话,700cc大的茶壶约放25至30克茶叶,调整好浸泡时间,可冲泡约8道。换了煮茶,同样700cc大的煮茶器,放6克茶叶即可。有些具体地提供茶水比例的煮茶法大多不够精准,含煳煮出来的茶汤,过浓伤身,过澹则浪费一切心血。此篇所说适合拿来煮的六堡、砖茶与寿眉,牵涉制作年份断代与级别的问题,手上必须要有这些茶,经过无数次的亲身实验才获得茶法一二,简单地说,要识茶看茶来煮茶

    茶道 2020年4期2020-08-06

  • 古代饮茶之道变迁
    煮茶发展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明代泡茶法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民生各不相同,在民众生活中的茶也呈现不同的状态。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亦可窥见不同时代风俗与文化。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也是语焉不详,可勘察的并不多。《憧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唐朝皮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2020-07-23

  • 谈谈“一人份”茶法
    用越来越频繁的泡茶法。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大家的生活形态变化更大,一壶多杯的“小壶茶法”冲泡显得不切实际,自己“一人份”的泡茶喝茶反而踏实。即使有人还是回到公司处理业务,上班一族工作期间要喝口茶,想必大家也不会要去摆个茶席换身茶服下张茶帖才来泡,多数在不骚扰别人情况下自行泡个“单人量”的茶解决。单人量说的是:这一泡茶的味道和份量只泡一次只供给一人喝。茶汤效果要好喝,该有的香味需呈现,还有就是谁都可以上手,便捷且不容易弄糟,既有质感又有效率的泡茶法莫过于“含

    茶道 2020年6期2020-07-20

  • 北宋前期川峡地区茶法与政府政治策略
    宋前期川峡地区的茶法政策变化多次且与中央政府有直接關系,直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才由中央在川峡地区确立起榷茶政策,然后到了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才蜀地茶法与全国另一重要产区东南茶区趋为一致,采用一样的茶法。另一种方面来看,地方茶法是中央对地方治理政策的一个侧面,川峡地区的茶法政策是北宋政府在经略边疆地区的一个缩影。1 宋初政府对川峡地区的茶法在宋代的时候,茶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茶税的主要征收对象是茶户与茶商,而主要征收地点是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2020-01-17

  • 出土文物视角下的饮茶文化研究
    晋到唐代出现了羹茶法。魏明帝时期张揖所著《广雅》一书记载了当时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流程。先是摘取茶叶,然后经过烘培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茶饼。若是茶叶不够嫩,那就将茶叶与米混合制成茶米饼。将茶米饼炙烤好后,捣成细末。最后将茶细末与姜葱梧皮等物混合,并加水烹煮,煮好后即可饮用[4]。这种食用方法称之为羹茶法。这种食用方法并没有使茶叶脱离食物的范畴。属于早期的食用茶阶段。1.3 煎茶的文献记载唐代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唐代至宋代间出现了煎茶法。煎茶法说明了茶叶生产技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2019-05-27

  • 宋代点茶道见闻录
    的心灵感受呢?点茶法缘起唐代盛行煎茶法,晚唐文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了唐末五代情况发生改变,点茶法出现了。点茶法很可能形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因为偏安一隅,战乱较少,经济相对发达,促使各项艺能发生变化。五代时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说:“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

    茶道 2019年4期2019-05-13

  • 煮茶?煎茶?点茶?泡茶(一)
    下面分别说明。煮茶法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直接采生叶煮饮, 唐以后则以蒸青绿茶做龙凤饼团的方式做茶,然后干茶煮饮,明后朱元璋提倡散茶,清以迄今。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称之为“茗粥”。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 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食品与生活 2019年4期2019-05-13

  • 匠心制好茶
    反复实践,蒸青制茶法出现了,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便是蒸茶工艺。然而,采用蒸青制茶法做出来的茶依然存在茶香不够浓郁的缺点,这促使了蒸青散茶法的出现。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宋代人逐渐采用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人们通过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的方法来制茶,这种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与现代炒青技艺十

    小演奏家 2019年4期2019-04-27

  • 从《榷茶买马五害》看南宋赵开变四川茶法
    细阐述了变更四川茶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获得了朝廷的认同。2 《榷茶买马五害》的主要内容北宋初年,官府用铜钱换取少数民族饲养的马匹,但铜钱却被当做铸造兵器的原料;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官府意识到以铜钱交换马匹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便开始以茶叶等代替铜钱交换马匹。但长期以来,官府与茶叶生产者不是买卖双方的关系,也不是雇佣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官府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并尽可能地增加财政收入,赵开在《榷茶买马五害》中指出了四川榷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2019-04-19

  • 论宋真宗的茶政改革
    安石.临川集·议茶法(卷七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 64 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P62)真宗自即位之初,就对茶业经营十分重视,针对茶货流通环节的治理活动亦十分频繁,并取得了很好效果。主要措施是:(一)调整茶货购销政策改变购销策略以遏止浪费,是宋真宗调整茶货购销的一个重要举措。如,茶货购销的政府管制,常导致流通环节出现滞销与浪费现象,真宗初即位即发布诏书,要求督办官营茶场中茶货的滞销与浪费问题。如咸平二年(999)正月诏书:如闻榷茶之

    史志学刊 2019年3期2019-02-19

  • 明代茶政述论
    涉及榷茶与茶税、茶法变革、茶马贸易、贡茶及其制度、茶课制度等多个方面,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较为代表性论著如郭孟良的《明代茶禁考析》和《明代的茶课制度》①着重分析了明代茶禁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明代的茶课制度分为东南折征区和川陕本征区两大茶政体制,对茶法重心由垄断茶利转向茶市贸易和“以茶驭番”进行阐述。胡长春、康芬的《明代茶政与茶法述要》[1]主要论述明代榷茶与茶税、明政府与西北诸族的茶马贸易、茶法制度,认为明代茶法是政府获得稳定课税及促使茶马贸易正常有序进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2019-01-29

  • 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础之上。2.1 茶法的变迁北宋初年,田赋或者说是农业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后茶、盐、酒等构成的商业税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苑居最”[5],这直接导致了由政府高度控制的征榷茶法被频繁采用。宋太祖乾德二年始设榷茶场,除川峡、广南诸路外,茶户在缴纳茶税之后要将所有余茶出售给官府,不得藏匿。宋政府还在主要的茶叶生产地和集散地设置“六榷货务”及十三山场,集中控制茶叶购销环节。商人只能从设在京城的榷货务购买茶引,再凭引前往产地榷务部门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2019-01-07

  •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到茶之为品饮的煎茶法,这与唐之前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的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其烹煮技巧、作料内容及烹饮器皿等都更加讲究。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叶盛行煎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烘干燥,谓之“炙茶”。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箩的细筛,筛下的茶即

    茶道 2018年2期2018-05-15

  • 长于说理,切中时弊 ——说说《论蜀茶五害状》
    而不断变化的。从茶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有四次变动,刘佐实行了垄断入川解盐和入院川茶之法,蒲宗闵则在刘佐以盐制助茶法失败后将禁榷制推广到川陕两地,实行垄断茶叶收购,三分之利的制度,这时“远人始病”;熙宁末年,李稷、陆师闵先后提单成都茶场,不断增加榷茶份额,而且乘机刻剥百姓,以邀私功。元丰五年(1082)陆师闵对茶法作了较大修改,规定更为严密。然而,自熙宁年间起对川茶法的批评接连不断,知彭州吕陶多次上奏,历数川茶法的一系列弊端,直到元丰、元年间还多次上奏陈说四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9期2018-01-25

  • 我国古代茶法演变规律研究
    康发展。我国古代茶法演变规律是一个健全而完善的过程,其中不仅仅包含了茶文化的基础延伸和拓展,还包括茶文化的深层次意境,可以给予人们不一样的感知,有利于从本质上提高茶文化的文化寓意,改善茶文化教育成效。事实上,古代茶法的演变是一个持续而长久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也延伸了非常久的距离,与人们的茶文化认知度有直接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里,茶文化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茶”文化,并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茶文化内容,因而没有内涵和灵魂,而这样的思想是非常不明确的,也忽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2018-01-19

  • 从法律与文化的视角探析传统茶文化的繁荣之路
    又分析了我国古代茶法的内容,并最后透过法律与文化对传统茶文化的繁荣之路作了简要概述。法律与文化;茶文化;茶法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却始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其从茶叶生产制作、茶叶烹煮饮用以及茶具选择等多方位地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进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而后,随着饮茶之风的日益盛行,不少文人墨士以茶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茶画以及茶音乐。同时,茶文化也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广泛汲取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文化精髓。当然,饮茶之风的流行也推动了茶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2018-01-19

  • 宋代卖引法对茶叶市场的管理
    性变化,即从二元茶法向统一茶法的转变。关于卖引法,史载:“茶法自政和以来,官不罢场收买,亦不定价,止许茶商赴官买引,就园户从便交易,依引内合贩之数,赴合同场秤发,至于今不易,公私便之”[1]。而“建炎渡江,不改其法”[2],说明政和茶法与南宋茶法一脉相承。一、崇宁年间恢复榷茶法宋徽宗时期是北宋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为了搜刮更多财富,扩大政府对茶利的占有,于是大改茶法,废通商行榷法。主持者蔡京于崇宁元年声称,“祖宗立禁榷法,岁收净利凡三百二十余万贯,而诸州商税

    中国茶叶 2017年7期2018-01-04

  • 定州花瓷琢“红玉”
    有何不同 |“煎茶法”是唐代多流行的烹茶之法,宋人除了继承了“煎茶法”以外,还创造了“点茶法”。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详尽记载了煎茶之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后进行分茶。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与蔡襄的《茶录》中也记载了点茶之法。点茶之法,重在茶沫,谓之“乳花”,主要方式为用沸水冲点盏中之茶膏,一边加以击拂,使茶沫溢起。宋人饮茶流行的“斗茶”,即

    中国收藏 2017年9期2017-09-13

  • 茶 道
    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煎茶法萌芽于晋,至唐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肃宗、代宗朝时期,又经修订,于唐德宗朝时期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时其后,皎然、卢仝作茶歌,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11世纪

    餐饮世界 2017年8期2017-09-11

  • 喝茶方式的变迁
    累之后的疲乏。粥茶法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这

    食品与生活 2017年7期2017-09-04

  • 论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
    温馨〔摘要〕清代茶法研究历经百年,但其重要复杂内涵仍需开掘。清代茶法基本文献之一《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对相关研究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论述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利用前人少有关注的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可深入讨论清代国史对茶法的书写问题。《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承袭国史馆《茶马》档案而成,但重新定位了清代茶法。清国史馆《茶马》档案将茶马之政定位为安定边疆、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纂修处在茶叶成为商品,但民初华茶衰落的背景下,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4期2017-08-03

  • 盖碗,小清新茶具
    ,再进行煎茶。煎茶法发展至宋朝,便成为点茶,进而发展出分茶法、斗茶法等等,宋人热衷斗茶、分茶,文人雅士、宫廷贵族以此为乐,甚是奢靡。适用于点茶的黑釉建盏在宋朝大行其道,盖碗仍默默无闻,甚至都未定型。但宋朝时期,茶托便非常普遍,与茶杯一起使用,此后,人们在茶盏上又加了盖,盖、碗、托三者合一,就是今天茶人们普遍使用的盖碗。经过嗜茶人的不断改善,明清时期,盖碗广为流传。清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盖碗 (两对)盖碗在明清时期迎来它的辉煌时期,还得感谢洪武大帝——朱元璋

    艺术品鉴 2017年4期2017-05-15

  • 从法门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
    种是陆羽倡导的煎茶法,一种是苏廙提出的点茶法。这两种方式在前四步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差别,便在于加茶末这一步。如果是煎茶法,便要在水“二沸”的时候,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茶匙)量取茶叶末沿着漩涡中心倒下,等水大开,波涛翻滚时,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的“沫饽”,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而若是点茶法,首先,茶叶末的细匀要求要比煎茶法高很多,它要求茶叶末最好细如面粉,所以在碾碎和筛罗这两步时要更精细一些。其次,它的冲泡

    东方企业家 2017年1期2017-03-01

  • 喝茶方式的变迁
    累之后的疲乏。粥茶法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这

    益寿宝典 2017年28期2017-02-26

  • 探究明代茶法对于违法茶事活动的刑事惩处措施
    000)探究明代茶法对于违法茶事活动的刑事惩处措施林 威,罗丽萍(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茶业经济在明朝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因而其茶法制度也相对较为齐全。本文在论述了明代茶法的基本要义后,又论述了其惩处违法茶事活动的意义,并结合明代茶法的相关内容就其具体的违法茶事活动的刑事处罚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明代茶法;违法行为;茶事活动;刑事处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茶叶生产技术越来越发达,茶叶的产量也愈益增加。饮茶之风

    福建茶叶 2017年8期2017-02-05

  • 朱元璋杀了驸马,为何茶叶走私更加猖獗
    句话将明朝复杂的茶法马政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西番却思以马匹反控”这句话也有很强的戏剧性。从唐朝到清朝,政府对茶叶都会采取特别的销售政策。清朝皇帝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的茶法,认为非常严密。其实朱元璋的马政无非两条:一,压低马匹价格抬高茶价;二,卖给吐蕃不卖蒙古。卖给吐蕃的原因是唐朝以后,吐蕃因为信仰佛教后(也许还要加上文成公主普及茶道之后),世界观与心性大为改变,不再具有侵略性。而蒙古的实力不可小觑,值得小心防备。《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认为,“有明一代,可谓把

    南都周刊 2017年2期2017-01-23

  • 宋代:“点茶斗茶”的行为艺术
    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干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着重物驶过来了

    西部大开发 2016年7期2016-12-26

  • 建盏为什么能在宋代成为茶盏的代表
    唐朝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叶加水长时间熬煮后饮用,比较原始简单。唐朝中后期,陆羽引领了煎茶法的潮流。当时茶客们对茶器的釉色已经颇为讲究。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推崇青瓷而贬低白瓷,“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一并解释了为何越窑青瓷茶具受到推崇的原因。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汤颜色偏黄,若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盛装,茶汤会呈现出红、紫、黑等不良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更加有美感。所以煎茶法盛行的时代,青瓷茶具自然最为受宠。唐末至五

    收藏与投资 2016年5期2016-05-30

  • 探究明代茶叶政策变化的历史意义
    、茶马贸易政策、茶法政策为代表的明代茶叶政策接踵被推出,以此来规范官方茶叶市场、打击私茶经营现象、维持与西北的茶马贸易、扩充军用马匹、通过茶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等。一系列的明代茶叶政策的推行,不但保证了明王朝的军事实力,又笼络了西北少数民族的人心,维护了和平与稳定,还增加了财政收入,所以,明代的茶叶政策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茶叶政策;榷茶;茶税;茶法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SJ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2016-03-31

  • 宋代榷茶法变革的特点与规律研究
    6100)宋代榷茶法变革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赵宏欣(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100)榷茶法在我国经历了多种变革,但是其变革的主要原因都是基于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是为均需战备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茶叶作为古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商品,能够为政府带来高额的财政收入,因此宋代之初便选择了沿袭唐代采用的榷茶制度,并随着经济与政治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榷茶法以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宋代榷茶法的变革具备一定的特点与规律,总的来说便是以政府的垄断经营为基本导向,按照时代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2016-03-31

  • 从明代绘画作品看饮茶观景的艺术表现
    从茶境的选择、煮茶法的变化、茶具以紫砂壶为主,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四个方面论述明代饮茶观景对明绘画的影响。明代绘画;饮茶观景;艺术表现;天人合一我国茶事历史悠久,茶史源远流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均好茶。最初,饮茶这一风俗只流行于文人墨客之中,直到唐代才开始在民间盛行,宋代便迎来了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到了明朝就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而由于明朝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统治者的相关政策使得明朝茶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以及文化效益都是任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2016-03-30

  • 明代茶法的建立、变革与监察研究
    71100)明代茶法的建立、变革与监察研究卢珺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我国古代的茶业牵涉到诸多内容,如:茶业政策、茶业法规、茶税征收、茶叶贸易等。在明代年间,茶法在沿袭唐宋旧制之下,还进行了更为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并拟定了相关的茶法制度,如:榷茶制度、茶马贸易制度、贡茶制度等。这些茶法政策也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制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之下,明代的茶法制度也在变革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有效的明代茶法体系。本文重点对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2016-03-29

  • 唐开成时期茶法演变探析 ——兼论唐代茶法的性质
    80)唐开成时期茶法演变探析 ——兼论唐代茶法的性质臧春茹(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对于唐代开成时期茶法的研究的争议体现了史学界对于唐代茶法性质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分歧的产生源于当前研究缺乏对于具体问题的深究探讨和专卖理论的理解不清。对于唐代茶法的性质,如果以税定义,由于忽视了此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其结论缺乏说服力。若以商品税定义,又忽视了国家在专卖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专卖理论的延展性。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唐代开成五年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宋代茶文化文献考述
    ,无名氏《北苑煎茶法》一卷(佚),赵汝砺《北苑别录》一卷(佚),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佚),无名氏《茶苑杂录》一卷(佚),沈立《茶法易览》十卷(佚),蔡宗颜《茶山节对》一卷、《茶谱遗事》一卷(均佚),桑庄《茹芝续茶谱》(卷帙未详,佚),王痒《蒙顶茶记》(卷帙未详,佚)。初步分析可见,上述茶事文献中,宋代享有盛名的北苑贡茶是宋代茶事文献倾力关注的热点,故此北苑茶事文献也占到了宋代茶事文献的绝大部分。从茶事文献的种类统计来看,在上述二十六种茶事文献中,有十六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2015-09-29

  • 宋代茶法与第一“理科男”沈括
    篇文章——《本朝茶法》。沈括学习刻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收藏的所有书籍。后来,他跟随父亲沈周做官游宦的脚步,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过人才智。十八岁到南京,他又对医药产生强烈兴趣,差点立志去做了一位职业郎中。但在古代,除了做官,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高大上的,所以,为了高大上的前途,他只能放弃做职业郎中的梦想,参加科考。不过,在参加科考之前,沈括其实已经有官做了。1054年,父亲去世,沈括被朝

    普洱 2015年5期2015-08-29

  • 茶文化复兴五个进程
    理泡茶原理。小壶茶法、如何泡好一壶茶、茶道教室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是为茶文化复兴第一个进程。有心的人,赶时髦的人,在这喝茶风气初起之时到处购备茶具、到处学泡茶。“我已收购了一百把茶壶”、“要不要去学泡茶,每星期二四晚上”、“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茶店,去看一看”,都是常听到的话语。到了1980年代后期,大家交谈的话题变了,“现在流行用盖碗泡茶”、“上课时老师教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泡茶给五十、一百人喝”、“宋朝时的抹茶现在又流行起来了”、“泡茶不再那么严肃,路边的

    茶道 2015年3期2015-04-09

  • 宋代的水磨茶生产
    转引自《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么多的茶叶研磨成末茶呢?可想而知,只靠茶臼、茶碾、茶磨这类小玩意儿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可以由此推想,用水磨磨茶在唐代中叶就应该有之。2.2 宋史中对于水磨茶的记载关于宋代的水磨末茶,包括水磨茶法的置废之争、水磨末茶事务机构的建立及沿革等等,所有这些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多种史籍中都有详细记载,其中《宋史》中专述水磨末茶的就有整整四段文字(在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茶下),现全文摘录

    茶叶 2014年1期2014-09-18

  • 饮茶之具
    茶,饮用时采用煎茶法,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茶具。宋代,先是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后是以点茶法为主,蔡襄的《茶录》中记载宋代的茶器有十二种。由于饮用方法产生了变化,宋代茶具也随之精简了许多。明代改饮散茶,方法更加简化,茶具也大大精简,正如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吾朝所尚(指散茶)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清代时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均已出现,冲泡方法还是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食品与健康 2014年6期2014-08-08

  • 细说茶百戏:雪涛公子
    章志峰茶百戏以点茶法为基础,点茶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将茶汤搅拌出汤花,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说的是使用银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漂浮其如同小米粒儿般的泡沫。北宋前期的史料表明当时使用着匙箸等工具击搅茶汤。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丁谓则在《煎茶》诗中写道:“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即与陆羽一样,

    饮食科学 2014年5期2014-06-18

  • 细说茶百戏:斗笠黑盏
    区别。茶百戏以点茶法为基础,由于点茶法要将茶粉和沸水在茶碗中混合搅拌形成泡沫,所以为便于搅拌操作和汤花保存持久,点茶法所用茶碗设计成斗笠型,盏壁较厚,利于保温。点茶法盛行于宋代,所以茶百戏所用茶碗就带有了许多宋代的时代特色。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花,采用黑色的茶盏可以较好显现汤花的色泽,因此宋代黑釉盏特别盛行,其中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等为佳。蔡襄在《茶录》中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如今我们品茶所用的

    饮食科学 2014年3期2014-03-10

  • 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
    百戏)是伴随着点茶法的形成而产生。据目前的史料考证,点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也随之产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汤中形成图案的描述多见于唐代的诗文。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生动地描述了茶汤中形成“白云”和“花”等图案。此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记载:“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的茶汤形成图案的描述,说明

    饮食科学 2014年2期2014-03-03

  •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
    遍采用的“原始煎茶法”,已经很近似于宋代盛行的“点茶法”了。生煮羹饮,是饮茶必经的原始阶段。2 唐代“煎茶法”唐代,茶事大盛,饮茶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都乐而不疲的事情。这一时期,人们在饮茶中对茶叶的品质和饮用方式都进一步加以改良,尤其是中唐以后,经陆羽和卢仝的提图1 生煎羹饮时期的煮茶器——青铜兽耳釜(汉代)到了茶汤“腾波鼓浪”时,称为三沸,将原告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这时,会出现许多“沫饽”,即茶汤面上的浮沫,汤花。唐时烹茶

    茶叶 2012年1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