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

  • 清·邓石如《吟坛花榭》七言联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并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时人评其书法“四体皆精,国朝第一”。关于邓石如的隶书,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独将其列入“神品”,评为“和平简静,遒丽天成”。其隶书以笔力取胜,得汉碑之神韵,有《曹全碑》之秀逸、《衡方碑》之淳厚、《夏承碑》之奇古、《石门颂》之恣肆,广约博取,仪态横生。释文:吟坛赠答追长庆,花榭壶觞继永和。锦堂大兄先生雅鉴,顽伯邓石如。《吟坛花榭

    老年教育 2023年10期2023-10-30

  •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印从书出”;邓石如;书法;篆刻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其原名琰,字石如;54岁时,因避清仁宗颙琰名讳,以字行,名曰石如,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著有《完白山人印谱》。[1]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之一。他以隶书笔法入篆,创造出充满个性风格的篆书,使得清代碑学实践体系逐渐丰富并完善,在篆、隶、楷、行四体上都呈现出崭新面目。在篆刻上,他广泛取法自己在篆隶书中的用笔和字形风格,以及流派印章中的有益成分,并融会贯通。其

    书画世界 2023年7期2023-09-01

  • 前“印从书出”阶段的邓石如篆刻
    了二百八十二方邓石如印作,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曾付梓,堪称近年所见最为重要的邓氏印谱。本文结合邓石如及其友朋的原始文献与旁证资料,通过对印谱所涉人物、史事与风格、作法以系统研究,论证这一始辑于乾隆四十年的自钤印谱,既是处于外出鬻艺初期的邓石如的交游积累,亦可谓其前『印从书出』阶段的篆刻实践的宝贵见证。关键词:邓石如 《完白山人印谱》 印从书出 篆刻史邓石如在清代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下已有公议。推究邓氏篆刻的历史形象,有三个来源:一是其中晚岁的部分代表作,特

    中国书法 2023年1期2023-07-17

  • 家在龙山凤水 ——邓石如故居漫记
    染得墨绿透亮,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就坐落在一大片正待灌浆的稻田中央。多年前我开始习书时曾得友人所制印章一枚:“家在龙山凤水”,果然不虚也。雨终于停了,远处缭绕的云雾下,铁砚山房就这样被浸润在山光水色之中。蓦然回首,远处的山岚间,恍惚见一老者美髯飘拂,芒鞋竹杖,正款款向这边走来,天地间,白鹤振翅,飞鸟纵横,如真如幻。邓石如故居照片一组走过一片小小的院井,进入邓石如故居的正厅,迎面中堂的大幅隶书是邓石如长子邓传密所书《朱子家训》,貌丰骨劲,刚健婀娜,大有其父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以隶参篆”:邓石如篆书刍议
    □ 许建一邓石如是活跃于清乾、嘉时期碑派书法的里程碑式人物,书法四体皆能,被户部尚书曹文埴称为“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其中篆书实践最有特色,其“以隶参篆”的创作实践开篆书之新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①侯镜昶在《书学论集》中说到:“到了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发现了汉碑额以分入篆的特色,由此推求李斯的书法遗意,汉碑额的书法特色才逐步为人所重视。”②邓石如也尝云:“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邓石如印谱的编纂与研究
    □ 陈 硕一、邓石如的篆刻实践今见各式邓石如印谱的收录规模大抵在200方左右,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约30方)有原石存世。毋庸讳言,在今人的判断中,邓石如在书法方面的用力是要远逾于其篆刻的。故而,许多学者在讨论邓石如的篆刻艺术时,除了提及其代表作如朱文长方形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1)等及魏锡曾(1832-1882)于同治三年(1864)所作《吴让之印谱跋》中的名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①之外,似再难觅得多少可敷于用的实质性讨论。图1 [清]邓石如 江流有声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庶民性
    颜真卿和清代的邓石如了。颜真卿改变了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文人审美观,一变由晋至初唐文人书法那种瘦劲萧散的风度,创造了“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式的充满力量的饱满之美。而怀宁布衣邓石如“一肩襆被”地走了一辈子路,我行我素地写了一辈子字,他没有去管什么铁线、玉箸,不愿在那种两端均匀的所谓篆书中锋线条中寡居,他背离了自秦丞相李斯以来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二李”模式,不愿一画一画去描篆书,开始一笔一笔去写篆书;不是赵孟頫式的虚和雍容,也不是董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计白当黑 ——邓石如书作章法二例
    《唐诗集句》轴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轴,纸本,纵116.7厘米,横34.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邓石如篆书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在用笔上,融合汉碑篆额及秦汉瓦当笔意,追求书写意味,为后世学篆书者开了方便之门,影响巨大。这一点,在这件立轴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作的意义还不仅于此,邓氏在本来极为寻常的幅式中体现出对布白不同寻常的表现力,结体及章法新意迭出,出色地实践了其所倡导的“计白当黑”的造型理念。首先,在结体上,较之秦代及清前期小篆作品,此作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邓石如辑评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得完白楷法,苍古质朴,如对商彝汉玉,真《灵庙碑阴》之嗣音。盖完白生平写《史晨》《礼器》最多,故笔之中锋最厚。又临南北碑最多,故其气息规模,自然高古。夫精于篆者能竖,精于隶者能画,精于行草者能点能使转,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息必古。吾于完白山人得之。——[清]康有为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邓石如印学、书学思想举隅
    □ 李庶民邓石如平生甚少著述,他的主要书学、印学思想,赖其学生总结、传播。概而言之,当以处于其创作思想核心的“印从书出”“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的理论命题最具代表性。[清]邓石如 敬时爱日之庐 17.5×86.5cm 纸本释文:敬时爱日之庐。癸丑小春,邓琰。钤印:邓琰(白) 凤水渔长(白)一、印从书出“印从书出”这一理论命题是魏锡曾 (?-1881)对邓石如篆刻创作与印学思想的概括。黄士陵(1849-1908)在“化笔墨为烟云”一印的边款中说:“或讥完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以隶为篆,刀笔相师 ——邓石如的书学理念及实践探索
    面;乾嘉时期,邓石如是开清代碑学先河的一位功臣,其一生的书法实践,雄辩地说明他摆脱帖学另辟蹊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后世书家走向了一条新的碑学道路。邓石如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他四体兼善,尤其以篆、隶最为著名,其为清代重臣曹文埴书写《四体千字文》,得到曹高度评价:“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国朝第一。”邓石如在书法风格上,一方面有着明确的时代特色和个人追求,一方面也得益于诸多书法前辈的提携。“乾嘉学派”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众多领域,其特点提

    人文天下 2022年6期2022-08-16

  • 丹青不知老将至
    和成就;其师承邓石如、包世臣,而后发扬邓石如“以书入印”的观点,独创了“披削法”,为后世印人提供了新鲜的学印思路。【关键词】 吴让之;邓石如;以书入印;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86-03“丹青不知老将至”是让翁吴熙载于己未元月初七刊的闲章一方,是他使刀如笔的典范之作。其内容出自诗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2022-02-04

  • “笔法的解放”——邓石如书印融合的风格意趣
    史上的里程碑,邓石如作为这一创新思想的先驱,使小篆形态变得自由奔放,改变了先秦以来传统的形式,便利书写在大众中得以传播,引发后世吴昌硕在大篆字形上的变革。与此同时,受一批文人雅士钻研“金石学”及篆刻的影响,邓石如将“书由印入,印由书出”的篆刻与书法相融合,成为“邓派”的领军人物。书印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后世的书法家及篆刻家开启东方艺术的革新作了铺垫。关键词:邓石如;篆书;篆刻;邓派邓石如作为后世书法与篆刻学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就在于对秦汉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2021-10-12

  • 邓石如的两次失意
    程国栋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失意;创新怀宁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活动在清代乾嘉两朝,他是中国书法史后期最具革新意义的书家之一。他用自己丰富的实践而非理论成就推动了书史的发展。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小篆和分隶二体上。在当时帖学当道、馆阁体盛行、世人摹写皆趋柔媚甜俗的衰靡风气下,邓石如独辟蹊径,直追上古,以秦汉碑刻和“二李”为宗,又熔铸多家之长,开创性地做到了篆从隶入、隶从篆出。他推动了篆隶的复兴,并突破了前人书写的藩篱,殊为可贵。然而其在有生之年,并

    书画世界 2021年5期2021-06-28

  • 消失的片段 邓石如《笈游日记》考论
    期书法、篆刻家邓石如(1743—1805)流传后世的信息是相当不均衡的。后世学人对其艺术实践的认知,要远逾于对其生平事迹的了解;而在这并不算丰富的生平事迹信息中,他结识梁巘(1727—1785)特别是入江宁梅镠(1734—1797)家之后的经历,又显然成为无可置疑的主体。在此情况下,欲穿透包世臣(1775—1855)在《完白山人传》中种种虚构逾分、扬诩失实之说1参见陈硕,〈制造邓石如:从邓石如与曹文埴的交游看《完白山人传》中的相关问题〉,《台湾大学美术史研

    新美术 2021年1期2021-05-29

  • 邓石如讨“鹤”
    传》,其二是“邓石如给樊的信,叙述一只鹤的历史,并要求樊将鹤归还和尚”。这里我们单说邓石如的信。邓石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安徽怀宁人,乾隆八年(1743)五月出生,嘉庆十年(1805)十月去世,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完白山民或皖白。邓稼先的六世祖。这只鹤是邓石如晚年的重要精神寄托,这封信就是后来在晚清书法界甚至整个文化界产生极大影响的《陈寄鹤书》。一、寄鹤乾隆六十年(1795)秋,五十三岁的邓石如去丹徒游访,在袁廷极家看到了袁家养的两只鹤。这两只鹤看到邓

    书屋 2021年5期2021-05-23

  • 照古腾今邓石如
    江舟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评论邓石如的一首七绝诗。邓石如,原名琰,为表示自己“不负,不低头,不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因他家在安徽省怀宁县皖公山下,便格“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他54岁时,清仁宗嗣位,为避“琰”字讳,乃以字行,更名“完白”。又因其长期一笈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号“笈游道人”。康有为评他的书法篆刻为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3期2021-03-24

  • 照古腾今邓石如
    ●江 舟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评论邓石如的一首七绝诗。邓石如,原名琰,为表示自己“不负,不低头,不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因他家在安徽省怀宁县皖公山下,便格“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他54岁时,清仁宗嗣位,为避“琰”字讳,乃以字行,更名“完白”。又因其长期一笈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号“笈游道人”。康有为评他的书法篆

    思维与智慧 2021年7期2021-03-22

  • 图说书法(185)
    清代·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安徽怀宁(现属安徽安庆)人,清朝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三十岁时结识了大收藏家梅镠,在其家中待了八年,其間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是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每日晨起研墨一满盘,到晚上要将墨写完方歇息,寒暑不辍。这一段特殊经历,给他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邓石如各体皆善,其中篆书和隶书最佳,人称其“隶从篆入,篆从隶出”。他的篆书纵横捭阖,以隶书之意作篆书,书风大变,使时人耳目为之

    视野 2021年3期2021-03-08

  • 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成因
    展。乾嘉年间,邓石如身体力行,一生精研书法篆刻,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局面。邓石如在清代颇负盛名。他不仅是艺术造诣极高的画家、篆刻家和书法家,还是一代文学大师。他对碑学有独到的理解,将四体书与碑学完美结合。他的篆书以《峄山碑》《泰山刻石》《石鼓文》等为法,并融合汉碑碑额篆书婉转飘逸的意趣,充分发挥毛笔的特性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收的笔触更富于变化,一改千百年来使用玉箸篆的方法,而用长锋羊毫书写、以隶法作篆,让篆书在清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传世作品

    书画世界 2021年11期2021-01-02

  • 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
    殷占荣摘 要:邓石如是清代碑学思潮的推动者和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深入探索篆隶楷三种书体并深究篆刻,提出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邓石如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浅论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意义。关键词:邓石如;篆书;书法邓石如是清代篆书与篆刻的集大成者。他生活在乾嘉盛世,一生备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超然物外,看淡功名利禄,甘守清贫寂寞。然而他热爱书法,视为生命,每日临池不辍,取得了卓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一代宗师邓石如:无痴不颠峰
    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书法家渡边寒鸥(1931年出生)论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一首七绝。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帝颐琰嗣位,为避“琰”字讳,邓石如乃以字行,又号“顽伯”。因其长期负笈(指竹制的书箱)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8期2020-10-26

  • 一代宗师邓石如:无痴不巅峰
    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书法家渡边寒鸥(1931年出生)论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一首七绝。邓 石 如(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帝颙琰嗣位,为避“琰”字讳,邓石如乃以字行,又号“顽伯”。因其长期负笈(指竹制的书箱)横肩,遍游天涯,故又

    文史博览 2020年8期2020-10-16

  • 本是书生却性如豪侠
    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1743年至1805年)的故居。邓石如性格孤傲、寄情山水,其书法开一代碑学之先声,颇具传奇性的一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游侠气质邓石如,原名邓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今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自幼即爱好篆刻与书法,青年时代开始游历四方,颇有些游侠气质。《怀宁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邓石如年轻时游历楚地,寄居在一所寺庙中。一天半夜,一群匪寇敲寺门,小和尚开门稍迟,惹得众匪大怒,正要将小和尚痛打,闻声醒来的邓石如

    中国收藏 2020年8期2020-08-31

  • 清中期“阳湖派”学人对邓石如篆书的推崇考略
    文/黄楚涵清 邓石如 甘露光风八言联 173cm×34cm×2 纸本“阳湖派”是由清中期活跃在常州阳湖、武进一带的文人组成的地域性文学流派,曹虹《阳湖文派研究》中将其定义为以友朋切磋为主要组织手段的“一个意趣相投的文学交游圈”1。这些文人具有多重身份,除了在古文创作中有所造诣外,他们多为经学大师,又对书法有所涉猎。在早些时候,作为先导者的洪亮吉、孙星衍便是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习篆者,是全国性的经学家。他们所在的金石小学家群体为研究经史而广泛接触金石碑版、《说

    艺术品 2020年5期2020-08-07

  • 论“印从书出” ——兼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成就及影响
    61000一、邓石如的创作生涯邓石如(清高宗乾隆八年一清仁宗嘉庆十年1743-1805年 六十三岁),原名琰,字石如,后因避讳仁宗,改字顽伯,号古浣子、古浣、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乾隆三十九年,梅氏收藏文物甚富,金石善本悉备。邓石如先后在梅家八年,纵阅金石范本,为后来的书法篆刻创作奠定了基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榜又推荐他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埴相识。曹文埴请邓石如作《四体千文横卷》,邓氏一日完成,曹文埴叹为观止,称赞不已。曹文埴又将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2期2020-03-27

  • 吴昌硕石鼓文之风格浅析
    另一位书法大师邓石如书法面貌有何不同呢?关键词:吴昌硕;石鼓文;邓石如;书风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043-021吴昌硕与石鼓文1.1吴昌硕与石鼓文简介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苍石,是晚清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也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内容最早被认为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8期2020-02-22

  •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王俊内容提要:邓石如篆书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实现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他以崭新的风貌,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引领一时风气,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本文拟从篆书艺术的流变进行考察,全面、客观地分析邓石如篆書的艺术价值。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变法;影响清中叶皖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

    书画世界 2020年11期2020-02-04

  • 沉雄朴厚 古趣盎然 ——邓石如《世虑全消》隶书四条屏赏析
    舒 翊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其笔意师法秦汉魏晋碑刻,开一代碑学先声,时人称其书法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其开创的书法、篆刻新流派,被后人称之为“邓派”或“新皖派”。他的作品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安徽博物院更是其作品的重要收藏单位。此幅《世虑全消》隶书四条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众多有关邓石如的出版物皆以此作为封面

    老年教育 2019年12期2020-01-10

  •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书再一次兴盛。邓石如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书家之一,他对篆书进行变法,影响深远。研究邓石如的篆书风格便于我们了解邓石如篆书变法的原因,更好地学习篆书。关键词:邓石如;篆隶中兴;篆书变法一、邓石如与清代篆隶中兴汉代,官方通用书体为隶书,篆书使用逐渐减少,但其碑额、汉印上多为篆书。唐代李阳冰擅长玉箸篆,此后习篆者多受李氏影响。隶书在汉代后少有出现,直到清代初期掀起碑学萌芽,篆隶的书写者增多。乾嘉时期碑学兴盛,篆隶中兴。篆隶中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恒《中国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0期2019-12-05

  • 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6)清朝时期对邓石如的书法艺术评价极高,称他的书法艺术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邓石如的书法主要以篆隶最为出色,篆书的成就就在于小篆,邓石如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邓石如的优秀作品和精辟的见解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值得去深入研究和学习。一、邓石如篆书艺术发展的历史环境邓石如生于乾隆八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文字狱就是统计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0期2019-11-02

  • 吴让之艺术初探
    。邓顽伯也就是邓石如在他的这一生中起到了又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吴让之交友甚广,早年间与现在书法人耳熟能详的几位清末大家有着不同形式的交际,这些交友形式中对于他金石印章的传播也是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甚至在他的一些文献资料中搜集到的极具“吴氏”印风的巅峰之作也是产生于其间。关键词:吴让之;邓石如;皖派;吴让之篆刻伊始晚清时期的书法篆刻金石艺术层出不穷,“印坛”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影响面及其广。吴让之的金石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浙派”老大的局面,打开

    青年生活 2019年18期2019-10-21

  • 《篆书条幅陆游诗》作品说明
    王兆阳摘 要: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2019-10-21

  • 由张惠言与钱伯炯、邓石如的交游论及其篆书
    物当数钱伯炯与邓石如,其与钱、邓之关系在师友之间。张氏研习碑额篆书及石鼓文,更与邓氏之启发分不开,可邓氏亦曾请益六书之学于张氏,这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张氏篆书初以二李之停匀为基,复融碑额篆书之用笔及石鼓文之体势,与完白篆书又当异趣,其风格之创新在斯。作为学者书家,张氏篆书的书史价值亦不应在同时代学者书家孙星衍、洪亮吉之下。关键词:张惠言;篆书;钱伯炯;邓石如中图分类号:J2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6-0088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6期2019-09-10

  • 篆体(下)
    阳冰;铁线篆;邓石如【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3-0025-03上古篆体书艺虽然只是当时的实用书写及其技能,并非自觉的书法艺术,但已经具备了作为书法艺术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也就是说,虽然上古时期先民们尚无“书法艺术”的观念,只是按照实用的需要书写文字。但是,由于上古象形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图形性,铭金刻石祭祖纪功的文字书写本身极为郑重,极为讲究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美饰性,也由于手法极其熟练的书写者心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2期2019-09-10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风 ——邓石如的书法篆刻艺术
    物院)一介布衣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大师,在中国书法史中架起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邓石如活动于清朝乾嘉时期,处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帖学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康乾时期,受皇帝影响,一些书家将赵、董奉为典范,并在科举中追求“乌”“方”“光”特色的“馆阁体”。另一方面,金石学研究逐渐兴盛。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统治者屡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学者为避免迫害,便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经史考证与金石考据上。六朝碑刻、彝器款识、残碑汉瓦,学者们莫不极力搜寻、识读研究

    艺术品 2019年4期2019-05-29

  • 晚清书家对邓石如笔法的误读
    是笔法的创新。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领军人物,学碑者莫不以邓石如为榜样,学习其笔法。而邓石如的笔法就是包世臣所描述的“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八个字。当时学习邓石如笔法,大多从这八个字中去揣摩;也正因为对这八个字的揣摩甚至误读,使碑学笔法得以创新和发展。关键词:邓石如;碑学;笔法;创新弁言1665年,被称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法国数学家费马去世。他留下了“费马大定理”,但是却没写证明过程。于是,激起世界各地很多数学家对此定理的兴趣。三百多年后,“费马大定理”最终被

    文史杂志 2019年3期2019-04-29

  • 邓石如碑学实践的意义
    呈现繁荣景象。邓石如的碑学主张重新树立了书法典范和价值取向,对篆、隶的振兴和创新有着示范作用,启发乾嘉之后的碑学实践者。关键词:邓石如 碑学 实践 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23-02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的变革时期,代表文人士大夫书法审美形态的帖学走向衰落,而碑学则在金石学与考据学影响下逐渐盛行。科举取仕的书写要求导致了“馆阁体”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碑学的兴起冲击了帖学一统天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2018-08-31

  • 邓石如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张继超摘 要:邓石如布衣终身,在碑帖之学转换之际,倡导碑学,确立碑派书风,为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理论提供实践支持,对碑学的兴盛产生深刻的影响。邓石如书风的形成,既有他个人勤奋努力也有天赋因素,也受惠于他青年以后广泛交游,以及他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关键词:邓石如;书艺;形成;演变书法艺术作为审美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任何一个书法家风格形成都离不开传统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形态的外部作用。邓石如书法艺术成熟时期,是在清代中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即所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5期2018-07-30

  • 探究邓石如篆书
    冯双【摘 要】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金文学家,其对后世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本论文从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出发,深入的研究他的篆书风格成因、书风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关键词】邓石如;篆书;书风特点;影响一、邓石如篆书风格成因邓石如的成功首先源于他良好的家学环境,邓石如生长寒士之门,祖父和父亲都精通书法,多才多艺,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喜摹印,对其学书影响最大。他常利用劳动空隙,就地取材于书法篆刻以勤学苦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6期2018-06-24

  • 邓石如研究:历史与现状
    ◇ 陈硕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避清仁宗之讳而以字行,并更字顽伯。一生所用的号有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他的人生与艺术都恰好处于清代乾嘉之际风气转换的历史节点上,因而虽未能在生时享得大名,但其艺术实践(尤其是篆、隶书与篆刻)竟能自树坛坫,一扫此前数百年的积习,为此后特别是“碑学”运动兴起以降百余年间的书法、篆刻确立了崇高的典范。仿效者之众多自不必言,而其人其书的划时代贡献亦甚为治艺术史

    中国书画 2018年3期2018-06-01

  • 邓石如篆书的继承与创新
    唐李阳冰;三为邓石如。“二李”均为“玉箸篆”,其后的篆书家大都难出其右。至有清一代,邓石如横空出世,一扫前人作篆旧习,无论从小篆的神采还是形质,都极大的扩展了小篆的表现空间,将沉寂近千年的篆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笔下,委婉通畅与迟涩拙朴合二为一,既不失小篆之温文尔雅,又能得汉碑之雄强峭拔,一改几百年来先贤们截毫作篆务求匀整的传统。本文试图通过对邓石如的学书经历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简要分析,总结他在小篆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以指导自己今后的篆书创作。关

    东方教育 2018年8期2018-05-31

  • 浅析吴让之对邓石如白文印的继承
    1871)是继邓石如(1743-1805)之后一位书法篆刻家,活跃于清代嘉庆、同治年间的扬州地区,早年从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习书法、篆刻,与之书法相比较而言,吴让之的篆刻更为后人所赞赏。作为其入室弟子,更是借由包氏习得邓石如书印之精髓,后世公认为邓石如再传弟子,而吴让之能得到这样的老师指点,使他在书法功力上,尤其是篆隶书的功力上得以深化。在皖派的形成过程中,吴让之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扬了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吴让之

    世界家苑 2018年3期2018-04-27

  • 鹤放晴空理钓舟 ——邓石如经典技法与当代篆刻创作谈
    后、风格鲜明的邓石如身上,以期逆流而上求得“真经”。这种看似断章取义的实践表象其实绝非偶然,其潜在的文化内涵无疑折射了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印学多次回归传统与学术整合后的自我校正。与之前(建国后至文革前)相比较,此番回归传统印学有技法寻根、刀法求本等明显急迫的技术实用性特点,极富量化操作意义。篆刻界将此种现象谓之“流行印风”。流行印风的实践者们齐力营造的就是篆刻技法的实质——刀法。“篆刻风格的更替,核心在刀法,刀法与篆刻内容要互相渗透佐辅,二者间需保

    书法赏评 2017年5期2018-01-16

  • 一联道尽锦绣中华
    象于方寸之间。邓石如有一个名为“碧山书屋”的书斋。他想写一副对联,作为点缀,但苦思良久,都不能得到一副典雅如意的对子。一天,邓石如招来学生,让他们为书斋撰写对联,他勉励大家广开思路,劝勉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们听说是为老师的书斋撰联,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脱颖而出。不久后,不少学生交上了对联稿。邓石如一一过目,仔细推敲,一些对联因小的瑕疵而落选。眼看大部分对联被淘汰殆尽,邓石如渐渐失望,忽然,一副对联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目光,令他拍案叫好。只见这副对联写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42期2017-11-16

  • 邓石如书法风格探析
    张发祥邓石如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在确立和完善碑派技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他在篆、隶、楷三种书体及篆刻领域的探索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扭转时风,而且对后来碑派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永留中华史册的书法家代有人出,但能称为开创者的书家却寥若晨星。除了创“江左风流”书风的王羲之外,数风流人物,应为唐代颜真卿和清代邓石如。邓书非大观园中林黛玉之病态美,亦非薛宝钗的贤淑美,乃是山姑村妇之健美。可谓“清水出芙蓉,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6期2017-11-14

  • 新见梅鏐、邓石如致黄易信札三通考略
    陈硕新见梅鏐、邓石如致黄易信札三通考略◇ 陈硕以往对于邓石如的研究,多囿于原始材料的贫乏,以致难以呈现出其人其书的大量必要细节。随着近年来若干文献(若信札等)的渐次公布,向未及深究甚至翳然不彰的一些问题,亦具备了一定释疑祛惑的可能性。若本文所涉的三通信札,虽都不是长篇巨制,但其中的信息足以填补既有认知中的一些空白,并将对邓石如的相关研究以有益的推进。一、国家图书馆藏梅鏐致黄易札梅鏐之于邓石如的培养与扶持,向来为治清代艺术史者所熟稔。尤其是包世臣在其声名遐迩

    中国书画 2017年6期2017-10-13

  • 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邓石如楷书创作的当代启示
    一代宗仰 ——邓石如楷书创作的当代启示■王益伟一、邓石如楷书创作的时代背景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自号顽伯,后为了避讳嘉庆皇帝颙琰,乃以字行,生于乾隆八年 (1743),卒于嘉庆二十五年 (1820),活了六十三岁,其一生的活动都是在乾嘉时期。清代乾嘉时期文字狱兴盛,许多文人为避免遭到迫害而将精力放在重实证的考据之学上,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清代书家们也从金石考据学中开拓了视野,发现了金石碑版中的书法之美,碑学书法开始兴盛,传统帖学已经

    书法赏评 2017年3期2017-07-31

  • 邓石如隶书艺术评述
    ○ 陶启富邓石如 画 像清代,朴学与金石学兴盛,访碑求碑之风盛行,碑学书家对金石碑刻高度重视,开始在取法上由阁帖法帖为范转向以民间俗刻拓本为范,崇尚北朝碑版,师法于羲、献帖学的秦篆、汉隶、魏碑以及金文小篆等碑版刻石,尤以六朝碑版墓志、摩崖和画像记之属为重,汲取其古拙雄奇、新异意态,以金石气、质朴为审美理想。当时以研究古史、考据为主的金石学、碑学、印学史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清代碑学书法,使清中期书坛出现了“篆隶中兴”。涌现出隶书四大家( 郑簠,号谷口; 金农,号

    黄梅戏艺术 2017年3期2017-07-04

  • 清代碑学巨擘邓石如其人其书
    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安徽怀宁人,是清代中后期一位划时代的、具有开创性的书法篆刻大家(图一)。他54岁时清仁宗顒琰即位,为避其名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性喜云游,又号完白山人、芨游道人等。邓石如也算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邓士源,字飞万,号澹园,精书史,博学多才,书风浑茂。父亲邓一枝,号木斋,博学多通,兼工四体书,善摹印。自幼耳濡目染,邓石如很早就表露出在书法篆刻上的天赋,“少产僻乡,眇所闻见顾,独

    文物天地 2017年4期2017-06-23

  • 黄牧甫与邓石如印风成因与影响比较刍议
    过比较黄牧甫和邓石如的身世、家世渊源、交游幕府活动、子辈继承 等情况,揭示他们形成流派印风的原因和影响的异同点,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不盲从而是根据需要来汲取营养。关键词:黄牧甫 邓石如 印风 成因 影响比较在明清时期是安徽书坛空前繁荣之际,徽州大地前后涌现出詹景凤、程瑶田、姚鼐、梁巘等书法名家;篆刻则以“徽派”为代表比肩“浙派”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要论同时兼擅两门艺术的大家当数邓石如和黄牧甫。邓石如擅篆隶,解决了篆书的笔法问题,也是清代书坛碑派创作第一杆大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6期2016-08-18

  • 邓石如与苏州的书事札记
    良摘要:本文从邓石如与苏州关系的角度,梳理邓石如在苏州的游历,探寻邓石如在苏州的遗存,从中领略邓石如作为一名布衣书家的风采与余响;从侧面感受清中期以来的书风流变:书坛一改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以及呈现出的奇姿异态;列举邓石如对苏州书家的影响,反映邓石如对艺术追求所蕴藏的那份蓬勃生命力、勇于探索精神的延续。关键词:邓石如 苏州 游历 遗存传承邓石如自述学篆时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4期2016-05-30

  • 灯留萧寺影,夜冷大江声 ——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诗歌创作
    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诗歌创作■刘磊邓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自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是清代中期的职业书法家、篆刻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而名扬天下的人物,他突破了历史上艺术对于政治的依附,可谓是“不是达官名亦显,布衣从此傲王孙”。对邓石如的研究,当前学界多着眼于其书法、篆刻的特点及成就,很少有人关注这位大书法家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其实,在

    书法赏评 2016年5期2016-04-04

  •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唐全明一.两汉碑额篆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两汉碑额篆书是秦小篆的延伸,是汉代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打破了秦小篆纯中锋用笔和笔画均匀的创作格局,形成自由开放的用笔形态。两汉碑额篆书保留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在书写过程中随文字结构而自由发挥,或方、或圆、或扁、或长,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字体。两汉碑额篆书保存至今已不多,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线厚重雄强,节奏变化明显。这类碑额以《袁安碑》《袁敞碑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2015-11-16

  • 庶民书法家与庶民书法——邓石如及其书法艺术研究
    的追求、认知。邓石如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本文对邓石如“庶民”身份研究,以及其“庶民”形式书法形成原因探究,意义在于揭示艺术家的生活历程与他的艺术之间联系。邓石如用他“庶民”趣味的书法作品讲述其作为“庶民”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对美的认识。我们通过对邓石如研究,深深感受到一位真正艺术家的“傲骨”。1 酷爱书法的“庶民”书法家邓石如,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他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贫苦乡村。家虽清贫,但他的祖、父辈均喜爱书画。从邓氏家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8-15

  • 浅谈邓石如
    最后一个高峰。邓石如为清代碑学巨臂,是清代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四体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在书法和篆刻领域取得了前人罕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书家、篆刻家影响深远。关键词:邓石如;清代;碑学中图分类号:J292.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09) 32-0137-01一、生平简介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创始人。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龙山樵长、古浣子等。邓石如出生寒门,一生布衣,以鬻书刻印为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2009-01-14